《汪寧生藏西南民族老照片》

《汪寧生藏西南民族老照片》

《汪寧生藏西南民族老照片》李禹階著,由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於2010年1月出版。本書所收作品乃1960年以來作者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所獲部分照片,其中絕大多數為作者自己所攝,該書堅持用材料說話,避免空洞議論,既嚴謹樸實,又不失生動有趣。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汪寧生藏西南民族老照片汪寧生藏西南民族老照片

《汪寧生藏西南民族老照片》所收1960年以來汪寧生先生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所獲照片,真實記錄了那個時代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實況,是民族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學科研究極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汪寧生藏西南民族老照片》介紹了男女裝束、村落和房屋、生計、傳統技術和手工藝、交通與貿易等十二部分的內容。

創作背景

汪寧生先生多年從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調查研究工作,主要興趣在於蒐集民族志材料以研究中國古史和中國考古學,其研究範圍和方法論與歐美流行的民族考古學(Ethnoarcha,eology)若合符節。經過近半個世紀以來持之以恆的努力,形成了中國的民族考古學,開一代風氣之先,得到學界的廣泛推崇。

汪先生治學可謂博大精深,就其治學方法和學術內容可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為利用民族學材料對中國考古學和古代史上問題進行新的探索,如《仰韶文化葬俗和社會組織研究》利用豐富的國內外存在的多人二次葬習俗對仰韶文化母系說的觀點提出質疑,《中國考古發現中的“大房子”》運用豐富的民族學材料說明遠古時期大型房屋有各種不同用途,有的作為集會場所,有的是首領住宅,並非都是供許多家庭集體居住的公共住宅,更不能視這類大型房屋為母系氏族社會的標誌。他提出應審慎使用葬俗和房屋遺址模式去復原當時的社會組織形式。他的《民族考古學論集》和《古俗新研》等書所收錄的均為此類著述。

二為對中國西南地區特別是對雲南各地建國以來就發現的考古材料,以及對從古代流傳下來的重要文物進行系統的整理與研究,如《雲南考古》、《滄源崖畫的發現與研究》、《銅鼓與南方民族》等。《雲南考古》自1980年初版、1992年再版以來至今仍是最系統、最全面的一部關於雲南考古論著。儘管距初出版已近30年,今天讀來仍有新鮮感,該書堅持用材料說話,避免空洞議論,既嚴謹樸實,又不失生動有趣。該書的寫作風格與今天幾乎格式化,千篇一律的各種考古報告和考古著作相比。著實值得現今的考古學者借鑑。

後記

插圖插圖

此書所收乃1960年以來我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所獲部分照片,其中絕大多數為自己所攝,少數為當時一起共事朋友們所贈,現在尚能記憶的其中有主持拍攝苦聰人、獨龍族景頗族及西雙版納傣族等科學記錄片的譚碧波先生等。廣東連南瑤族喪葬幾張照片采自深圳博物館楊耀林先生的文章。幾張樂器的照片則是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秦序先生提供。在此一併順致謝意。

憶參加雲南民族調查組之初,已故的侯方岳組長對我的工作比較滿意和重視,特向北京的全國民族調查工作領導機構申請,為我配備德制Rolleiflex相機一架,當時算是全組最好的相機。在工作安排及調查經費上,對我也給予較多的照顧和方便,使我少受當時政治運動的干擾,可以獨自去想去的地方,拍攝自己想拍的照片,故我拍下的照片數量甚多。

當時規定,個人以田野工作歸來所攝照片之底片必須交公,——點清後才能報銷有關費用,個人僅可保留若干照片作為紀念。當然以後為了寫文章或編書,也可從圖書資料室借出所需的照片底片洗印備用。毫不誇張地說,雲南民族調查組的照片檔案中很大一部分是我所留。這批資料後歸雲南歷史研究所,現存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後來我有機會赴川、黔、桂等省民族地區調查,又拍攝了不少照片。

近年。原雲南民族調查組的照片竟成為一些與原來民族調查毫不相干的人覬覦染指的目標。有人大量採用甚至以個人名義編成整本的圖集和畫冊,完全不提照片之來源.仿佛是自己的“成果”。當今之世,侵吞國有資產,或拆人房屋之事,時有發生;比較之下,這些人不過為了謀取微名小利或申請職稱及獎金之需要,似已不足深究。

目錄

前言
一、男女裝束
(1)服飾與髮式
(2)文面與文身
二、村落和房屋
三、生計
(1)農耕
(2)採集、漁獵和放牧
四、傳統技術和手工藝
(1)原始取火
(2)石器、骨角器和竹木器的製作
(3)原始制陶
(4)編織、紡織和縫紉
(5)釀酒和制茶等
(6)金屬製作
五、交通與貿易
六、部落社會與土司政權
七、婚姻與家庭
八、宗教信仰
(1)自然崇拜與祖先崇拜
(2)民間信仰和佛教諸宗
(3)占卜
九、喪葬
十、傳統知識
十一、樂舞與節慶
十二、造型藝術
讀後記

盤點中國民族史書籍(二)

任何民族都有極端民族主義,漢族也不例外,它是與這個民族同生共滅的。
《說唐全傳》
《國史大綱》
《白話本國史》
《門巴族簡史》
《維吾爾族簡史》
《苗族通史》
《寧化縣誌》
《中亞東乾學研究》
《籌蒙芻議》
《雪妃娘娘和包魯嘎汗》
《清代蒙古志》
《來安縣誌》
《紅都保全:志丹縣》
《中國西北少數民族史》
《中國西北少數民族通史·遼、宋、西夏、金卷》
《爾蘇藏族研究》
《瀘沽湖畔的普米人》
《族際認知:文獻中的他者》
《滇池東岸古彝村:昆明子君人歷史與文化》
《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系列:弓場神韻》
《涼山彝族鄉土紀實:火焰與柔情之地》
《藏史新考》
《汪寧生藏西南民族老照片》
《土家族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
《清朝治理侗族地區政策研究》
《納西學論集:習煜華》
《東北亞時代的朝鮮族社會》
《裕固族東鄉族保全族社會歷史調查》
《白語與白族歷史文化研究》
《民族研究文存》
《西南民族研究書系:納西族歷史文化研究》
《閔台移民系譜與民系文化研究》
《藏彝走廊民族歷史文化》
《雲南回族歷史與文化研究》
《新疆世居民族》
《儀式:崇拜與有序的神聖》
《中國民族地區市場化問題研究》
《資治通鑑故事》
《一本書讀懂大唐史》
《猶太秘史》
《千古大變局:影響近代中國的是一個關鍵人物》
《台灣民眾抗日史》
《晉朝那些事兒》
《隋亡唐興七十年:家國天下的父子兩代》
《跟大師學國學:三國史話》
《南北朝那些事兒:劉裕拓跋珪卷》
《重返五四現場:1919,一個國家的青春記憶》
《帝國的惆悵: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與人性》
《歷史不忍細讀》
《名家講壇:漢唐精神》
《衛拉特蒙古史綱》
《中國民族史兩種》
《中國近代史八種》
《中國歷代帝王世系年表》
《歷史謎團》
《紫禁城的黃昏》
《歷史大脈絡》
《賈志剛說春秋之5:吳越興亡》
《2008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發展報告》
《百苗圖疏證》
《桂北瑤歌的文化闡釋》
《北極民族學考察筆記》
《柯爾克孜族社會歷史調查》
《民族大遷徒》
《山東通史:先秦卷》
《李克郁土族歷史與語言文字研究文集》
《三代人與三個時代的對話:近現代陝甘寧青回族家族社會研究》
《明朝經營百夷研究》
《台灣先住民史》
《中國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
《清末民初壯族土司社會研究:以廣西大新縣境為例》
《蒙古史經典著作:蒙古黃金史綱》
《裕固族民族過程研究》
《青海省回族撒拉族哈薩克族社會歷史調查》
《世界視野中的回族》
《北方民族史十論》
《民族史視角下的近代中國論稿》
《鄂西民族地區發展史》
《中國古代和親通史》
《羌族簡史》
《南疆農村社會》
《蒙曼說唐:武則天》
《佤族簡史》
《內蒙古歷史文獻叢書之五和林格爾廳志略》
《革命年代》
《中國少數民族原始宗教經籍彙編:畢摩經卷》
《中國歷史年表》
《閔台民族史辨》
《仫佬族簡史》
《帝國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紀事》
《蒙古源流:新譯校注》
《侗族社會歷史調查》
《雲南山地民族文化生態的變遷》
《國語集解》
《中國歷史未解之謎大全集》
《木基元納西學論集》
《春秋戰國的那些CEO們》
《紅牆見證錄》
《中國南方回族古籍資料選編補遺》
《藏彝走廊西部邊緣民族關係與民族文化變》
《西部地域文化心態與民族審美精神》
《安多藏族牧區社會文化變遷研究》
《保全族簡史》
《中國人盜墓史》
《雲南方誌民族民俗資料鎖瑣編》
《史林遺痕》
《最後的長房·基諾族:父系大家庭與文化變遷》
《內蒙古歷史文獻叢書之二西盟會議始末記》
《多維民族文化邊界地帶民族社會文化變遷研究:以丹噶爾臧人為視點》
《人類未解之謎》
《哈薩克跨國民族社會主義比較研究》
《馬壽千回族史志論集》
《漢村與苗鄉:從20世紀前期滇東漢村與川南苗鄉看傳統中國》
《青海湖畔的人與神》
《西川羌族特殊載體史料研究》
《民國江蘇省會鎮江研究》
《跨越時空》
《藏彝走廊:文化多樣性、族際互動與發展》
《明代西海蒙古史研究》
《當代雲南景頗族簡史》
《帝王世紀·世本·逸周書·古本竹書紀年》
《中國邊疆民族研究》
《滿洲民族共國體形成歷程》
《中國民族史研究60年》
《尤中文集》
《滇桂地區與越南北部上古青銅文化及其族群研究》
《兩晉南北朝史》
《羌族》
《中國朝鮮族移民史》
《中國歷史風雲錄》
《漢朝宮廷秘史》
《大廠回族自治縣誌》
《湖北回族古籍資料輯要》
《西夏學》
《哈尼族社會歷史調查》
《大家庭:中華民族巡禮》
《清初遺民社會》
《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係之謎》
《簡明西夏史》
《體制政策與蒙古族鄉村社會變遷》
《天公不語對枯棋》
《鄂溫克民族傳統社會與文化》
《多元融通的回族文化》
《中國西北少數民族通史:西晉十六國卷》
《文化傳承與民族教育田野調查:三十三位涼山彝人訪談錄》
《西域往事:新疆最後一個王公200年的家族記憶》
《台灣平埔族群文化變遷之研究》
《女真:滿族建國研究》
《騰飛的鄂溫克》
《侗族簡史》
《中國地方志集成·省志輯:江西》
《守望故土:長治回族六百年》
《安木多東部藏族歷史文化研究》
《黔南苗蠻圖說研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