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安縣誌》

《來安縣誌》

封建時代的《來安縣誌》共有6個版本,但目前能夠蒐集到的只有3個。這次出版的點校本是以清宣統本為底本,參校台灣成文書社影印的明天啟本和從故宮博物院手抄的清雍正本,對一些生僻的字、詞和名物典章制度作了簡要注釋。這部點校注釋本,將有助於讀者了解和研究來安歷史、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來安縣誌來安縣誌

封建時代來安縣共纂修過五部縣誌。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知縣魏大用主持創修了第一部縣誌。嘉靖四十五年(1566)由知縣劉正亨主持,在魏志的基礎上續修成第二部縣誌。萬曆四十六年(1618)知縣周之冕主持纂修第三部縣誌,該志於天啟元年(1621)刊印。清雍正十三年(1735)知縣伍斯殯主持纂修第四部縣誌。道光三年(1823)知縣符鴻主持纂修第五部縣誌,但未及完成即調任,後任知縣劉廷槐續成其事,於道光十年(1830)刊印。以光緒二十五年(1899)開始,余培森斷斷續續用十年時間對道光本重加修訂,並於宣統六年(1909)刊印了修訂本。修訂本保持了道光本的原貌,凡所舉考訂增補具用“考證”二字標明,附於相關志文之後。

綜上所述,封建時代的來安縣誌共有六個版本。我們目前只蒐集到三個版本:一是宣統元年刊本(但扉頁上仍標明為道光十年刊印)的影印本;二是台灣成文出版社影印的天啟刊本;三是從故宮博物院手抄的雍正刊本。本書即是宣統本的標點本,並用天啟本和雍正抄本作了校勘。

道光本《來安縣誌》原由符鴻主持纂修。符鴻,湖南益陽人,乙丑(1805,嘉慶十年)進士,道光二年冬到任來安縣令。道光三年清廷詔令各省纂修省志,因纂修《安徽通志》需向各府縣征縣誌,符鴻遂組織人力在伍斯殯志的基礎上纂修新志,至道光四年冬尚有人物、藝文等志未能纂輯完成,符鴻調任婺源縣令,由代理縣令張蕃錫繼續組織人力修纂。道光六年,河南汜水舉人劉廷槐繼任縣令,對已完成的縣誌稿不滿意,主要認為繁簡不當,考核不嚴,於是又組織人力作了較大的修改整理。因經費等原因,此志直到道光十年才得以刊印。

余培森字嵩雲,來安縣城人,清末舉人,曾任朔州(今山西朔州)知州、迪化(今烏魯木齊)知府,編有《來安鄉土志》。他參校《清一統志》和《安徽通志》以及來安人嚴鍾銘(字策勛,乾隆戊申舉人)於嘉慶三年所編的《滁志摭遺》和《來安縣誌稿》對道光《來安縣誌》精心校勘、增補,使之成為一本內容精審、豐富的縣誌。

經余培森校訂的這部來安縣誌,全書共十四卷,全面記載了來安縣的建置沿革、疆域星野、山川形勢、城池建築、戶口物產、武備兵防、水利、道路橋樑以及學宮書院建置等,特別是較詳細地記載了北宋至清道光歷朝歷代在來安任職的官員名錄,在薦辟和科舉中取得名分的人員名錄及其中一百多位業績突出的人物小傳,收錄了歷代文人創作的與來安有關的詩50首,文43篇。全書另有卷首、卷末各一卷,內容包括來安縣境圖、縣城圖、縣署圖、學宮圖共四幅以及歷次縣誌纂修人員名錄和志序、志跋9篇。總之,這部縣誌較全面地反映了封建時代來安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的發展演變情況以及歷次縣誌的編纂情況,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研究價值。

宣統本《來安縣誌》各卷後原有勘誤表,此次標點時大多徑直在正文中改正,少量的在校記中作了說明。對原志中疑有訛誤的文字,一律保持原貌,而在校記中說明。對原志中模糊不清或空缺的字用“口”標明,並出校記。繁體字、異體字除個別情況外,一律改為簡體字,以便排印、閱讀。

部分目錄

重修《來安縣誌》序
重修《來安縣誌》序
重修《來安縣誌》序
《來安縣誌》纂修員名
《來安縣誌》凡例
卷一輿地誌
建置沿革
建置沿革表
疆域
星野
形勢名勝附
山川
卷二建設志
公署倉庫、院局附
城池街道、坊表、鄉都、市集附
壇廟寺觀、古蹟、丘墓、義冢附
津梁
卷三食貨志上
戶口風俗
田賦徭役附
卷四食貨志下
物產
倉儲
蠲賑祥異附
義田各款規條附

盤點中國民族史書籍(二)

任何民族都有極端民族主義,漢族也不例外,它是與這個民族同生共滅的。
《說唐全傳》
《國史大綱》
《白話本國史》
《門巴族簡史》
《維吾爾族簡史》
《苗族通史》
《寧化縣誌》
《中亞東乾學研究》
《籌蒙芻議》
《雪妃娘娘和包魯嘎汗》
《清代蒙古志》
《來安縣誌》
《紅都保全:志丹縣》
《中國西北少數民族史》
《中國西北少數民族通史·遼、宋、西夏、金卷》
《爾蘇藏族研究》
《瀘沽湖畔的普米人》
《族際認知:文獻中的他者》
《滇池東岸古彝村:昆明子君人歷史與文化》
《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系列:弓場神韻》
《涼山彝族鄉土紀實:火焰與柔情之地》
《藏史新考》
《汪寧生藏西南民族老照片》
《土家族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
《清朝治理侗族地區政策研究》
《納西學論集:習煜華》
《東北亞時代的朝鮮族社會》
《裕固族東鄉族保全族社會歷史調查》
《白語與白族歷史文化研究》
《民族研究文存》
《西南民族研究書系:納西族歷史文化研究》
《閔台移民系譜與民系文化研究》
《藏彝走廊民族歷史文化》
《雲南回族歷史與文化研究》
《新疆世居民族》
《儀式:崇拜與有序的神聖》
《中國民族地區市場化問題研究》
《資治通鑑故事》
《一本書讀懂大唐史》
《猶太秘史》
《千古大變局:影響近代中國的是一個關鍵人物》
《台灣民眾抗日史》
《晉朝那些事兒》
《隋亡唐興七十年:家國天下的父子兩代》
《跟大師學國學:三國史話》
《南北朝那些事兒:劉裕拓跋珪卷》
《重返五四現場:1919,一個國家的青春記憶》
《帝國的惆悵: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與人性》
《歷史不忍細讀》
《名家講壇:漢唐精神》
《衛拉特蒙古史綱》
《中國民族史兩種》
《中國近代史八種》
《中國歷代帝王世系年表》
《歷史謎團》
《紫禁城的黃昏》
《歷史大脈絡》
《賈志剛說春秋之5:吳越興亡》
《2008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發展報告》
《百苗圖疏證》
《桂北瑤歌的文化闡釋》
《北極民族學考察筆記》
《柯爾克孜族社會歷史調查》
《民族大遷徒》
《山東通史:先秦卷》
《李克郁土族歷史與語言文字研究文集》
《三代人與三個時代的對話:近現代陝甘寧青回族家族社會研究》
《明朝經營百夷研究》
《台灣先住民史》
《中國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
《清末民初壯族土司社會研究:以廣西大新縣境為例》
《蒙古史經典著作:蒙古黃金史綱》
《裕固族民族過程研究》
《青海省回族撒拉族哈薩克族社會歷史調查》
《世界視野中的回族》
《北方民族史十論》
《民族史視角下的近代中國論稿》
《鄂西民族地區發展史》
《中國古代和親通史》
《羌族簡史》
《南疆農村社會》
《蒙曼說唐:武則天》
《佤族簡史》
《內蒙古歷史文獻叢書之五和林格爾廳志略》
《革命年代》
《中國少數民族原始宗教經籍彙編:畢摩經卷》
《中國歷史年表》
《閔台民族史辨》
《仫佬族簡史》
《帝國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紀事》
《蒙古源流:新譯校注》
《侗族社會歷史調查》
《雲南山地民族文化生態的變遷》
《國語集解》
《中國歷史未解之謎大全集》
《木基元納西學論集》
《春秋戰國的那些CEO們》
《紅牆見證錄》
《中國南方回族古籍資料選編補遺》
《藏彝走廊西部邊緣民族關係與民族文化變》
《西部地域文化心態與民族審美精神》
《安多藏族牧區社會文化變遷研究》
《保全族簡史》
《中國人盜墓史》
《雲南方誌民族民俗資料鎖瑣編》
《史林遺痕》
《最後的長房·基諾族:父系大家庭與文化變遷》
《內蒙古歷史文獻叢書之二西盟會議始末記》
《多維民族文化邊界地帶民族社會文化變遷研究:以丹噶爾臧人為視點》
《人類未解之謎》
《哈薩克跨國民族社會主義比較研究》
《馬壽千回族史志論集》
《漢村與苗鄉:從20世紀前期滇東漢村與川南苗鄉看傳統中國》
《青海湖畔的人與神》
《西川羌族特殊載體史料研究》
《民國江蘇省會鎮江研究》
《跨越時空》
《藏彝走廊:文化多樣性、族際互動與發展》
《明代西海蒙古史研究》
《當代雲南景頗族簡史》
《帝王世紀·世本·逸周書·古本竹書紀年》
《中國邊疆民族研究》
《滿洲民族共國體形成歷程》
《中國民族史研究60年》
《尤中文集》
《滇桂地區與越南北部上古青銅文化及其族群研究》
《兩晉南北朝史》
《羌族》
《中國朝鮮族移民史》
《中國歷史風雲錄》
《漢朝宮廷秘史》
《大廠回族自治縣誌》
《湖北回族古籍資料輯要》
《西夏學》
《哈尼族社會歷史調查》
《大家庭:中華民族巡禮》
《清初遺民社會》
《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係之謎》
《簡明西夏史》
《體制政策與蒙古族鄉村社會變遷》
《天公不語對枯棋》
《鄂溫克民族傳統社會與文化》
《多元融通的回族文化》
《中國西北少數民族通史:西晉十六國卷》
《文化傳承與民族教育田野調查:三十三位涼山彝人訪談錄》
《西域往事:新疆最後一個王公200年的家族記憶》
《台灣平埔族群文化變遷之研究》
《女真:滿族建國研究》
《騰飛的鄂溫克》
《侗族簡史》
《中國地方志集成·省志輯:江西》
《守望故土:長治回族六百年》
《安木多東部藏族歷史文化研究》
《黔南苗蠻圖說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