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讀懂大唐史》

《一本書讀懂大唐史》

《一本書讀懂大唐史》本書向讀者介紹了唐代人物命運的複雜多變、政治的迭宕起伏,以對唐代英雄豪傑、帝王將相、權臣奸賊等有個全面的認識和理解。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一本書讀懂大唐史》《一本書讀懂大唐史》

追溯歷史,唐朝能引起太多的遐想與慨嘆。從李淵建制到朱溫滅唐,其間共經歷了二百九十載。是中國歷史上較長的一個朝代,也是對中華民族影響較深的一個朝代。

唐朝“興則萬國來朝,衰則一落千丈”,它留給我們的經驗是最豐富的,而留給我們的歷史教訓也是最深刻的。它是歷史遺產最富有的王朝。

走近唐朝,我們看到太多的殺戮與爭鬥;
走近唐朝,我們又有太多的驚喜與無奈;
但我們仍想走近唐朝。借一段歷史,讀一個未來。
本書向廣大讀者介紹了唐代人物命運的複雜多變,政治的迭宕起伏、經濟的盛衰轉變。

內容簡介

回味歷史,品讀人生,以史為鑑,方明得失。本書向廣大讀者介紹了唐代人物命運的複雜多變,政治的迭宕起伏、經濟的盛衰轉變。讀者在展讀之餘,對唐代英雄豪傑、帝王將相、權臣奸賊,晝費計謀、夜施心機的樁樁件件,定會有個全面的認識和理解;對唐代”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產生,也會有“令人折服,嘆為觀止”之感。希望讀者在增長歷史知識、領略大唐文化魅力的同時,對治政和處世之道也會有所領悟。

目錄

第一章天朝初建
興兵太原建新朝
瓦崗軍威震中原
助父起兵,一代巾幗顯神威
鳥盡弓藏,開國功臣遭誅殺
驍將與美女的愛情佳話
群雄盡掃,天下歸唐
猖狂突厥終被滅
第二章天朝盛世
兄弟血濺玄武門
治世楷模——貞觀之治
一段鮮為人知的太宗戀情
太子承乾謀反之謎
李治得寵,入主東宮
促進融合的唐藏和親

部分章節

隋朝末年煬帝荒暴,頗失民心,對大臣的猜忌心越來越重。恰巧此時民間盛傳:“桃李子,洪水繞楊山”、“十八子當取天下”的歌謠——十八子就是李。當時有個方士對隋煬帝講:“李氏當為天子,應盡誅海內凡李姓者。”隋煬帝雖然沒有誅殺天下所有李姓者,但是官居右驍衛大將軍的李諢(李金才)就因此遭忌,宗族滿門32口被殺。
過了幾天,朝廷突然降詔書宣召李淵去見煬帝。李淵嚇得心驚肉跳,只怕煬帝懷疑到他的頭上,招致李諢那樣的下場。他躊躇再三,覺得凶多吉少,不去為妙,於是裝出一副病容,向朝使推說自己重病在身,無法去朝見天子,又拿出許多金銀,賄賂朝使。朝使受了重賄,自然為李淵說好話。煬帝認為李淵病得厲害,也就作罷。可是隋煬帝卻對李淵存有疑心。

李淵有一個外甥女王氏,在後宮充任女官。煬帝問王氏:“你舅舅何故幾個月不來見朕?”王氏回答說:“只怕病重,未曾痊癒。”煬帝微笑著說:“索性死了,倒也完事!”王氏立即寫信告訴了李淵,李淵更加誠惶誠恐。他知道自己岌岌可危,想起竇氏生前的忠告,於是決定韜光養晦,故意放縱聲色,收受下屬賄賂,做一個貪財好色的贓官,以掩蓋自己。煬帝派遣的耳目把李淵的情況稟報煬帝之後,煬帝才對李淵放下心來。後來,由於李密參加楊玄感的起兵,既而又參加了瓦崗軍,成為起義軍領袖與隋煬帝對抗,人們以為李密就是傳言中的李氏天子,隋煬帝就沒有進一步追究。

大業十三年(617),李淵升任太原留守,駐守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抵禦突厥的進攻和鎮壓當地農民起義,成為權傾一方的封疆大吏。

後來因為李淵在抵禦突厥時戰事不利,煬帝派使者捉拿李淵和王仁恭送到江都治罪。李世民一直積極反對煬帝的暴政,主張起兵反隋,他見煬帝要逮捕父親問罪,便主張起兵推翻隋煬帝的統治。於是李世民秘密聯絡親信勸李淵起兵。這其中的主要人物就是劉文靜和裴寂。

劉文靜在隋末時擔任晉陽令,而裴寂當時是晉陽宮監,二人因而結為密友。李淵來太原出任留守,劉文靜通過一段時間的交往和觀察後,認為李淵具有四方之志,所以深自結交。劉文靜又通過私下對李淵之子李世民的觀察,認為李世民必定能夠成就大事,因而對裴寂說:“李世民非常人也。大度類於漢高,神武同於魏祖,其年雖少,乃天縱矣。”

盤點中國民族史書籍(二)

任何民族都有極端民族主義,漢族也不例外,它是與這個民族同生共滅的。
《說唐全傳》
《國史大綱》
《白話本國史》
《門巴族簡史》
《維吾爾族簡史》
《苗族通史》
《寧化縣誌》
《中亞東乾學研究》
《籌蒙芻議》
《雪妃娘娘和包魯嘎汗》
《清代蒙古志》
《來安縣誌》
《紅都保全:志丹縣》
《中國西北少數民族史》
《中國西北少數民族通史·遼、宋、西夏、金卷》
《爾蘇藏族研究》
《瀘沽湖畔的普米人》
《族際認知:文獻中的他者》
《滇池東岸古彝村:昆明子君人歷史與文化》
《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系列:弓場神韻》
《涼山彝族鄉土紀實:火焰與柔情之地》
《藏史新考》
《汪寧生藏西南民族老照片》
《土家族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
《清朝治理侗族地區政策研究》
《納西學論集:習煜華》
《東北亞時代的朝鮮族社會》
《裕固族東鄉族保全族社會歷史調查》
《白語與白族歷史文化研究》
《民族研究文存》
《西南民族研究書系:納西族歷史文化研究》
《閔台移民系譜與民系文化研究》
《藏彝走廊民族歷史文化》
《雲南回族歷史與文化研究》
《新疆世居民族》
《儀式:崇拜與有序的神聖》
《中國民族地區市場化問題研究》
《資治通鑑故事》
《一本書讀懂大唐史》
《猶太秘史》
《千古大變局:影響近代中國的是一個關鍵人物》
《台灣民眾抗日史》
《晉朝那些事兒》
《隋亡唐興七十年:家國天下的父子兩代》
《跟大師學國學:三國史話》
《南北朝那些事兒:劉裕拓跋珪卷》
《重返五四現場:1919,一個國家的青春記憶》
《帝國的惆悵: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與人性》
《歷史不忍細讀》
《名家講壇:漢唐精神》
《衛拉特蒙古史綱》
《中國民族史兩種》
《中國近代史八種》
《中國歷代帝王世系年表》
《歷史謎團》
《紫禁城的黃昏》
《歷史大脈絡》
《賈志剛說春秋之5:吳越興亡》
《2008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發展報告》
《百苗圖疏證》
《桂北瑤歌的文化闡釋》
《北極民族學考察筆記》
《柯爾克孜族社會歷史調查》
《民族大遷徒》
《山東通史:先秦卷》
《李克郁土族歷史與語言文字研究文集》
《三代人與三個時代的對話:近現代陝甘寧青回族家族社會研究》
《明朝經營百夷研究》
《台灣先住民史》
《中國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
《清末民初壯族土司社會研究:以廣西大新縣境為例》
《蒙古史經典著作:蒙古黃金史綱》
《裕固族民族過程研究》
《青海省回族撒拉族哈薩克族社會歷史調查》
《世界視野中的回族》
《北方民族史十論》
《民族史視角下的近代中國論稿》
《鄂西民族地區發展史》
《中國古代和親通史》
《羌族簡史》
《南疆農村社會》
《蒙曼說唐:武則天》
《佤族簡史》
《內蒙古歷史文獻叢書之五和林格爾廳志略》
《革命年代》
《中國少數民族原始宗教經籍彙編:畢摩經卷》
《中國歷史年表》
《閔台民族史辨》
《仫佬族簡史》
《帝國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紀事》
《蒙古源流:新譯校注》
《侗族社會歷史調查》
《雲南山地民族文化生態的變遷》
《國語集解》
《中國歷史未解之謎大全集》
《木基元納西學論集》
《春秋戰國的那些CEO們》
《紅牆見證錄》
《中國南方回族古籍資料選編補遺》
《藏彝走廊西部邊緣民族關係與民族文化變》
《西部地域文化心態與民族審美精神》
《安多藏族牧區社會文化變遷研究》
《保全族簡史》
《中國人盜墓史》
《雲南方誌民族民俗資料鎖瑣編》
《史林遺痕》
《最後的長房·基諾族:父系大家庭與文化變遷》
《內蒙古歷史文獻叢書之二西盟會議始末記》
《多維民族文化邊界地帶民族社會文化變遷研究:以丹噶爾臧人為視點》
《人類未解之謎》
《哈薩克跨國民族社會主義比較研究》
《馬壽千回族史志論集》
《漢村與苗鄉:從20世紀前期滇東漢村與川南苗鄉看傳統中國》
《青海湖畔的人與神》
《西川羌族特殊載體史料研究》
《民國江蘇省會鎮江研究》
《跨越時空》
《藏彝走廊:文化多樣性、族際互動與發展》
《明代西海蒙古史研究》
《當代雲南景頗族簡史》
《帝王世紀·世本·逸周書·古本竹書紀年》
《中國邊疆民族研究》
《滿洲民族共國體形成歷程》
《中國民族史研究60年》
《尤中文集》
《滇桂地區與越南北部上古青銅文化及其族群研究》
《兩晉南北朝史》
《羌族》
《中國朝鮮族移民史》
《中國歷史風雲錄》
《漢朝宮廷秘史》
《大廠回族自治縣誌》
《湖北回族古籍資料輯要》
《西夏學》
《哈尼族社會歷史調查》
《大家庭:中華民族巡禮》
《清初遺民社會》
《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係之謎》
《簡明西夏史》
《體制政策與蒙古族鄉村社會變遷》
《天公不語對枯棋》
《鄂溫克民族傳統社會與文化》
《多元融通的回族文化》
《中國西北少數民族通史:西晉十六國卷》
《文化傳承與民族教育田野調查:三十三位涼山彝人訪談錄》
《西域往事:新疆最後一個王公200年的家族記憶》
《台灣平埔族群文化變遷之研究》
《女真:滿族建國研究》
《騰飛的鄂溫克》
《侗族簡史》
《中國地方志集成·省志輯:江西》
《守望故土:長治回族六百年》
《安木多東部藏族歷史文化研究》
《黔南苗蠻圖說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