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妃娘娘和包魯嘎汗》

《雪妃娘娘和包魯嘎汗》

《雪妃娘娘和包魯嘎汗》是一本書,作者是富育光 王慧新,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講述的是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中葉努爾哈赤父子開基創業並與蒙古科爾沁部聯姻的珍貴歷史故事,數百年來始終在我國北方滿族、蒙族、達斡爾、乞列迷(費雅喀)等民族中廣泛傳講。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雪妃娘娘和包魯嘎汗雪妃娘娘和包魯嘎汗

本書是《滿族口頭遺產傳統說部叢書》系列之一《雪妃娘娘和包魯嘎汗》分冊,書中講述的是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中葉努爾哈赤父子開基創業並與蒙古科爾沁部聯姻的珍貴歷史故事,數百年來始終在我國北方滿族、蒙族、達斡爾、乞列迷(費雅喀)等民族中廣泛傳講。

滿族傳統說部《雪妃娘娘和包魯嘎汗》,講述的是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中葉努爾哈赤父子開基創業並與蒙古科爾沁部聯姻的珍貴歷史故事,數百年來始終在我國北方滿族、蒙族、達斡爾、乞列迷(費雅喀)等民族中廣泛傳講。全說部極力描述了寶音其其格和她的兒子包魯嘎汗機智勇敢、正義無畏的英雄的品德,將全書引入波瀾壯闊的歷史漩渦之中,令人回味無窮。寶音其其格悲劇性的結局,更使故事跌宕起伏,激情澎湃,感人肺腑。全書有說有唱,充分顯示了滿族傳統說部特有的藝術魅力。

創作背景

《滿族口頭遺產傳統說部叢書》在文化部和中共吉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領導與支持下,經過有關科研和文化工作者多年的辛勤努力和編委會的精選、編輯、審定,現在陸續和讀者見面了。

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滿族,同其他民族一樣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源流,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滿族傳統說部,是滿族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說部”,是滿族及其先民傳承久遠的民間長篇說唱形式,是滿語“烏勒本”(ulabun)的漢譯,為傳或傳記之意。上個世紀初以來,在多數滿族民眾中已將“烏勒本”改為“說部”或“滿族書”、“英雄傳”的稱謂。

說部最初用滿語講述,清末滿語漸廢,改用漢語並夾雜一些滿語講述。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滿族各氏族都凝結和積累有精彩的“烏勒本”傳本,如數家珍,口耳相傳,代代承襲,保有民族的、地域的、傳統的、原生的形態,從未形成完整的文本,是民間的口碑文學。清末以來,我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於歷史的、社會的、政治的、文化的諸多原因,滿族古老的習俗和原始文化日漸淡化、失憶甚至被遺棄,及至“文革”,滿族傳統說部已瀕臨消亡。搶救與保護這份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已迫在眉睫。現在奉獻給讀者的《滿族口頭遺產傳統說部叢書》,是搶救與保護滿族傳統說部的可喜成果。

吉林省的長白山是滿族的重要發祥地。滿族及其先民世世代代在白山黑水間繁衍生息,建功立業,這裡積澱著深厚的滿族文化底蘊,也承載著滿族傳統說部流傳的歷史。吉林省搶救滿族傳統說部的工作始於上個世紀80年代初。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放思想、撥亂反正精神的指引下,民族民間文化遺產重新受到重視,原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有關科研人員,衝破“左”的思想束縛,率先提出搶救滿族傳統說部的問題,得到了時任吉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歷史學家佟冬先生的支持,並具體組織實施搶救工作。自1981年起,我省幾位科研工作者背起行囊,深入到吉林、黑龍江、遼寧、北京以及河北、四川等滿族聚居地區調查訪問。他們歷經四五年的艱辛,了解了滿族說部在各地的流傳情況,掌握了第一手資料,並對一些傳承人講述的說部進行了錄音。後來由於各種原因使有組織的搶救工作中斷了,但從事這項工作的科研人員始終懷有搶救滿族說部的“情結”,工作仍在斷斷續續地進行。1998年,吉林省文化廳在從事國家藝術科學規劃重點項目《十大藝術集成志書》的編纂工作中,了解到上述情況,感到此事重大而緊迫,於是多次向文化部領導和專家、學者匯報、請教。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組長、中國文聯主席周巍峙同志,文化部社文圖司原司長陳琪林同志,著名專家學者鍾敬文、賈芝、劉魁立、烏丙安、劉錫誠等同志都充分肯定了搶救滿族傳統說部的重要意義,並提出許多指導性的意見。幾經周折,在認真準備、具體籌劃的基礎上,於2001年8月,吉林省文化廳重新啟動了這項工程。2002年6月,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省文化廳成立了吉林省中國滿族傳統說部藝術集成編委會,團結省內外一批專家、學者和有識之士,積極參與滿族說部的搶救、保護工作。

植物繁衍知識等,特別是有關生產知識,操作技藝,往往通過故事中的口訣和韻語得以傳承。這為研究北方諸民族的人文學、社會學、民俗學、宗教學等學科提供了具體、真實、形象的資料,使這些學科得到印證、闡明和補充。所以,有些專家稱滿族傳統說部是北方諸民族的“百科全書”,其言不為過譽。

……滿族及其先民,數千年來,在亞洲阿爾泰語系乃至通古斯文化領域裡,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特別是有清二百六十餘年來,為世界文化保留了浩瀚的滿學典籍及各種文化遺產,滿語的翻譯歷來為世界各國學者所青睞,滿學已成為民族學、語言學的重要學科。滿語因久已廢棄,現存滿語僅是清代書面語的沿用。近年來,我們採錄了黑龍江省孫吳縣78歲的何世環老人用流利的滿語講述的《音姜薩滿》、《白雲格格》等滿族說部,它向世人重新展示了久已不聞的仍活在民間的活態滿語形態,這對世界滿學以及人文學的研究是彌足珍貴的。除此,在滿族傳統說部中還保留著大量的環太平洋區域古老民族與部落的古歌、古謠、古諺,故而具有豐富世界文化寶庫的意義。

滿族傳統說部作為民間口述史,其中對歷史的記憶也會有不真實、不準確的地方,但它畢竟是民間口頭文學而不是史書,作為信史雖不排斥傳說但不可要求口頭傳說與史書一樣真實可信。滿族及其先民由於受歷史的局限和各種思想的影響,在說部中難免有不健康的東西和封建糟粕的成分,但這不是主流,它和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自有其存在的價值。我們把滿族傳統說部原原本本地奉獻給廣大讀者,相信在批判地繼承民族文化遺產的原則指引下,一些不健康的東西會得到剔除。我們在採錄、整理、校勘、編輯過程中難免有所疏漏,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我們搶救、保護和編輯、出版《滿族口頭遺產傳統說部叢書》,是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傳承中華文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構建和諧社會盡綿薄之力,希望這套叢書的出版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後記

時值2003年一個隆冬的夜晚,繁華的重慶路上人流涌動,人們開始了迎春的商品競售。此刻,我仍在十樓暖間裡,為自己能夠順利完成了一部曾夢寐以求的文化工程,而深感興奮與自豪。功夫不負有心人,一部沉睡數百年的滿族傳統說部,經過我一年多的記錄、整理,終於完滿脫稿了!我喜愛滿族說部,也為滿族說部波瀾壯闊的歷史風雲人物所鼓舞和感動。我從小生長在紅旗下,是社會主義幸福的新生活哺育我茁壯成長,有關中國社會的歷史全是從書本上了解到的。這次我有幸參與滿族傳統說部的抄錄與整理,知道了許多極為生動的中國北方諸民族明代及清初以來的社會變革和重要歷史人物故事,了解了中國北方諸民族往昔的文化生活軌跡、生活信仰與習俗。這些內容是無復可見的文化遺產,是歷史文化的百科全書,是我們今天從事民族學、民俗學、原始宗教學、社會學、語言學等學科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和佐證。

滿族傳統說部《雪妃娘娘和包魯嘎汗》,講述的是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中葉努爾哈赤父子開基創業並與蒙古科爾沁部聯姻的珍貴歷史故事,數百年來始終在我國北方滿族、蒙族、達斡爾、乞列迷(費雅喀)等民族中廣泛傳講。全說部極力描述了寶音其其格和她的兒子包魯嘎汗機智勇敢、正義無畏的英雄的品德,將全書引入波瀾壯闊的歷史漩渦之中,令人回味無窮。寶音其其格悲劇性的結局,更使故事跌宕起伏,激情澎湃,感人肺腑。全書有說有唱,充分顯示了滿族傳統說部特有的藝術魅力。除此,《雪妃娘娘和包魯嘎汗》還有血有肉地刻畫了二十餘位令人難忘的英雄人物,他們都像寶音母子一樣性格鮮明,呼之欲出,尤增全說部的傳奇性和可讀性,與滿族其他說部相比,另具特色。

在整理過程中,我始終堅持忠實記錄全故事,不怕繁瑣和麻煩,一遍又一遍地讀念原採集文稿,梳理演進中出現的矛盾細節,力求保持講述者的語言風格,原形原貌,原唱句形,原汁原味。正因如此,記錄和整理《雪妃娘娘和包魯嘎汗》是一項極為嚴肅、細膩的古文化遺產的修復與整補重任,我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和努力,獲得了經驗和體會。通過《雪妃娘娘和包魯嘎汗》的整理,使我對滿族說部產生濃厚的感情和興趣,願為弘揚滿族傳統文化,不斷發揮我的綿薄之力。這也正是我眷愛滿族說部和《雪妃娘娘和包魯嘎汗》的情結。

目錄

《雪妃娘娘和包魯嘎汗》傳承概述
引子
第一章夢鷹入懷
第二章魚兒總要游歸大海
第三章狼母鷹師——包魯嘎汗出世
第四章尾聲——黑水號子
後記

盤點中國民族史書籍(二)

任何民族都有極端民族主義,漢族也不例外,它是與這個民族同生共滅的。
《說唐全傳》
《國史大綱》
《白話本國史》
《門巴族簡史》
《維吾爾族簡史》
《苗族通史》
《寧化縣誌》
《中亞東乾學研究》
《籌蒙芻議》
《雪妃娘娘和包魯嘎汗》
《清代蒙古志》
《來安縣誌》
《紅都保全:志丹縣》
《中國西北少數民族史》
《中國西北少數民族通史·遼、宋、西夏、金卷》
《爾蘇藏族研究》
《瀘沽湖畔的普米人》
《族際認知:文獻中的他者》
《滇池東岸古彝村:昆明子君人歷史與文化》
《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系列:弓場神韻》
《涼山彝族鄉土紀實:火焰與柔情之地》
《藏史新考》
《汪寧生藏西南民族老照片》
《土家族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
《清朝治理侗族地區政策研究》
《納西學論集:習煜華》
《東北亞時代的朝鮮族社會》
《裕固族東鄉族保全族社會歷史調查》
《白語與白族歷史文化研究》
《民族研究文存》
《西南民族研究書系:納西族歷史文化研究》
《閔台移民系譜與民系文化研究》
《藏彝走廊民族歷史文化》
《雲南回族歷史與文化研究》
《新疆世居民族》
《儀式:崇拜與有序的神聖》
《中國民族地區市場化問題研究》
《資治通鑑故事》
《一本書讀懂大唐史》
《猶太秘史》
《千古大變局:影響近代中國的是一個關鍵人物》
《台灣民眾抗日史》
《晉朝那些事兒》
《隋亡唐興七十年:家國天下的父子兩代》
《跟大師學國學:三國史話》
《南北朝那些事兒:劉裕拓跋珪卷》
《重返五四現場:1919,一個國家的青春記憶》
《帝國的惆悵: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與人性》
《歷史不忍細讀》
《名家講壇:漢唐精神》
《衛拉特蒙古史綱》
《中國民族史兩種》
《中國近代史八種》
《中國歷代帝王世系年表》
《歷史謎團》
《紫禁城的黃昏》
《歷史大脈絡》
《賈志剛說春秋之5:吳越興亡》
《2008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發展報告》
《百苗圖疏證》
《桂北瑤歌的文化闡釋》
《北極民族學考察筆記》
《柯爾克孜族社會歷史調查》
《民族大遷徒》
《山東通史:先秦卷》
《李克郁土族歷史與語言文字研究文集》
《三代人與三個時代的對話:近現代陝甘寧青回族家族社會研究》
《明朝經營百夷研究》
《台灣先住民史》
《中國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
《清末民初壯族土司社會研究:以廣西大新縣境為例》
《蒙古史經典著作:蒙古黃金史綱》
《裕固族民族過程研究》
《青海省回族撒拉族哈薩克族社會歷史調查》
《世界視野中的回族》
《北方民族史十論》
《民族史視角下的近代中國論稿》
《鄂西民族地區發展史》
《中國古代和親通史》
《羌族簡史》
《南疆農村社會》
《蒙曼說唐:武則天》
《佤族簡史》
《內蒙古歷史文獻叢書之五和林格爾廳志略》
《革命年代》
《中國少數民族原始宗教經籍彙編:畢摩經卷》
《中國歷史年表》
《閔台民族史辨》
《仫佬族簡史》
《帝國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紀事》
《蒙古源流:新譯校注》
《侗族社會歷史調查》
《雲南山地民族文化生態的變遷》
《國語集解》
《中國歷史未解之謎大全集》
《木基元納西學論集》
《春秋戰國的那些CEO們》
《紅牆見證錄》
《中國南方回族古籍資料選編補遺》
《藏彝走廊西部邊緣民族關係與民族文化變》
《西部地域文化心態與民族審美精神》
《安多藏族牧區社會文化變遷研究》
《保全族簡史》
《中國人盜墓史》
《雲南方誌民族民俗資料鎖瑣編》
《史林遺痕》
《最後的長房·基諾族:父系大家庭與文化變遷》
《內蒙古歷史文獻叢書之二西盟會議始末記》
《多維民族文化邊界地帶民族社會文化變遷研究:以丹噶爾臧人為視點》
《人類未解之謎》
《哈薩克跨國民族社會主義比較研究》
《馬壽千回族史志論集》
《漢村與苗鄉:從20世紀前期滇東漢村與川南苗鄉看傳統中國》
《青海湖畔的人與神》
《西川羌族特殊載體史料研究》
《民國江蘇省會鎮江研究》
《跨越時空》
《藏彝走廊:文化多樣性、族際互動與發展》
《明代西海蒙古史研究》
《當代雲南景頗族簡史》
《帝王世紀·世本·逸周書·古本竹書紀年》
《中國邊疆民族研究》
《滿洲民族共國體形成歷程》
《中國民族史研究60年》
《尤中文集》
《滇桂地區與越南北部上古青銅文化及其族群研究》
《兩晉南北朝史》
《羌族》
《中國朝鮮族移民史》
《中國歷史風雲錄》
《漢朝宮廷秘史》
《大廠回族自治縣誌》
《湖北回族古籍資料輯要》
《西夏學》
《哈尼族社會歷史調查》
《大家庭:中華民族巡禮》
《清初遺民社會》
《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係之謎》
《簡明西夏史》
《體制政策與蒙古族鄉村社會變遷》
《天公不語對枯棋》
《鄂溫克民族傳統社會與文化》
《多元融通的回族文化》
《中國西北少數民族通史:西晉十六國卷》
《文化傳承與民族教育田野調查:三十三位涼山彝人訪談錄》
《西域往事:新疆最後一個王公200年的家族記憶》
《台灣平埔族群文化變遷之研究》
《女真:滿族建國研究》
《騰飛的鄂溫克》
《侗族簡史》
《中國地方志集成·省志輯:江西》
《守望故土:長治回族六百年》
《安木多東部藏族歷史文化研究》
《黔南苗蠻圖說研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