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別墅里度過了一晚》

《我們在別墅里度過了一晚》

《我們在別墅里度過了一晚》是俄國著名文學家、詩人、小說家普希金著,寫於1835年。

《我們在別墅里度過了一晚》是俄國著名文學家、詩人、小說家普希金著,寫於1835年。

普希金普希金

作品譯文

我們在公爵夫人D的別墅里度過了一晚。
談話不知不覺牽涉到了斯達爾夫人。男爵D操著蹩腳的法語,非常蹩腳地說出一個著名的笑話。一次斯達爾夫人問拿破崙:“誰是世界上
第一位婦女?”他的回答很可笑:“誰生孩子最多,誰就是。”①
“多么出色的俏皮話!”一個客人說。
“她活該!”一位夫人說,“怎么能把這種恭維話當作問題提出來呢?”
“我覺得,”正在漢布斯靠椅②里打盹方醒的索羅赫金說道,“我倒覺得,斯達爾夫人不是想恭維,拿破崙也並非想挖苦。這個問題的提出完全是出於很容易理解的好奇心。拿破崙的話正好表達了他自己的真實想法。而你們是不相信天才人物也會心地單純的。”
①原文為法文。
②漢布斯為彼得堡有名的家具商。
客人們開始爭論,索羅金再打瞌睡。
“不過,說真的,”女主人說,“你們認為誰是世界
第一名婦女呢?”
“小心!您不要再說恭維話了……”
“不!別開玩笑……”
立刻分成幾派。一派舉出斯達爾夫人。另一派贊成聖女貞德。第三派推薦英國女皇伊莉莎白、緬傑昂夫人①、羅蘭夫人②,等等。
①緬傑昂夫人(1635—1719),原為路易十四女兒的家庭教師,後嫁路易十四。
②羅蘭夫人(1754—1793),法國大革命時吉倫特黨領導人之一。
一個年青人站在壁爐旁(在彼得堡壁爐一年四季都不算多餘)。他
第一次參與談話。
他說:“對我來說,最魅人的婦女——克列阿佩特拉。”
“克拉阿佩特拉嗎?”客人們說,“對!那個自然……可是,為什麼?
“她的一生有個特色,深深印進了我的腦海,以致我幾乎瞧任何女人的時候便立刻想到克列阿佩特拉。”
“那特色是什麼?”女主人問,“告訴我。”
“我不能說。很難說出口。”
“為什麼?難道不體面嗎?”
“對!看來問題全在於,那可真是生動地描繪了古代可怕的風俗。”
“嗯!說吧,說吧!”
“喔!不,別說了!”離了婚的女人伏爾斯卡婭插嘴打破,拘泥地低垂下一團火似的眼睛。
“夠了!”女主人不耐煩地叫了起來,”這裡可以欺騙誰呢?①昨晚我們看了《安東尼》②。我壁爐上不是放了一本《結婚生理學》③嗎?不體面!看拿什麼來嚇唬我們!別蒙哄我們吧,亞歷克賽·伊凡內奇!您不是記者,坦率告訴我們吧!您知道克列阿佩特拉搞了什麼名堂,不過……如果可以,我包你體面。”
大伙兒笑起來。
“我的天呀!”年輕人說,“我害怕,要我當裁判,真不好意思。好,請聽!……
“要知道,拉丁史學家中間有個名叫阿夫列里·維克多的。這個人,你們大家或許從來沒有聽說過。”
“阿夫列里·維克多,”曾經在耶穌會學習過的維爾希涅夫搶著說,“阿夫列里·維克多是四世紀的作家。他的作品被誤認為是阿爾涅里·涅波特,甚至是斯維托尼寫的。他寫了一部書《羅馬名人傳》④——羅馬名人傳,我知道……”
①原文為法文。
②《安東尼》是大仲馬的劇本。
③《結婚生理學》是巴爾扎克的小說。
④原文為拉丁文。
“不錯。”亞歷克賽·伊凡內奇繼續說,“那本小書太沒有價值了。但是,書中間可以找到關於克列阿佩特拉的那個掌故。那掌故使我驚訝,再說,它寫得很出色,枯燥乏味的阿夫列里·維克多在這個地方的表現力倒是足以跟塔西陀媲美。她如此淫蕩,竟然經常出賣自己的肉體;她如此美艷,居然有許多人甘願以死亡作代價買她一晚。……①”
“妙極了!”維爾希涅夫叫起來,“這使我想起了薩琉斯提②,記得嗎?……”
①原文為拉丁文。
②薩琉斯提(前86—35)羅馬歷史學家。
“這是乾什麼,先生們?”女主人說,“你們盡用拉丁語說話,好象這樣才過癮似的!告訴我,那句拉丁話說的是什麼?”
“那句話說:克列阿佩特拉出賣自己的色相,並且有許多男人拿自己的生命作價錢買她一個夜晚……”
“多可怕!”女士們說,“這裡頭你們找到了什麼動人的地方呢?”
“怎么?我以為,克列阿佩特拉不是下流的蕩婦,她給自己的估價並不便宜。我曾經建議××就這件事寫部長詩。他動筆了,隨即又扔掉。”
“他寫得好嗎?”
“他想從這裡頭得出什麼結論?中心思想是什麼?您記不得了嗎?”
“他從埃及女皇的御花園裡大張宴席這一點下手寫起。”
漆黑、炎熱的夜幕籠罩著非洲的天空,亞歷山大城入睡了,廣場鬧市悄然無聲,房屋裡都滅了燈。唯有法羅斯島上的燈塔在遼闊的海面上空放射著光芒,好似睡美人床頭的一盞明燈。
普托洛梅朝①的宮殿燈火通明,熱鬧非常:克列阿佩特拉女皇正大宴賓客。桌子四周擺滿了象牙之榻。三百個侍童招待賓客。三百個侍女給他們捧上灌滿了希臘美酒的雙耳壺。
三百個黑人太監默然監視著侍女。
①普托洛梅朝——希臘化時期統治埃及的王朝(前305—30)。
一根根紫紅圓柱,南北一字兒排開,迎接東南的和風。空氣紋絲不動。宮燈的火舌吐出烈焰,紋絲不動。香爐里清煙縷縷,向上升騰,紋絲不動。大海波平如鏡,在半圓形的皇宮的玫瑰色的御階下展開,紋絲不動。海面上反照出一群守衛皇宮的獅身人面獸的黃金的利爪和花崗石尾巴……唯有七弦琴和長笛的音浪振動著火舌、空氣和大海。

突然女皇陷入沉思,憂鬱地垂下她美艷的頭顱。輝煌的宴會被她的憂鬱所籠罩,好似烏雲遮住了太陽
她為什麼憂傷?
為什麼憂愁向她襲來?
這位埃及女皇,
她還缺乏什麼?
她的首都富麗堂皇,
女皇被一群群奴隸層層防衛,
天下太平,江山執掌
地上的神靈對她唯命是從,
宮殿里充塞著天下奇珍。
不論非洲的白天如何酷熱,
也不論暗夜的陰影如何清涼,
她每時每刻都有享不盡的榮華
藝術珍品撫慰著她沉睡了的官感。
普天之下的土地,全世界海洋的波浪,
作為貢品,給她呈獻不斷變換的新妝
她隨隨便便換了一件又一件;
有時遍身紅藍寶石,閃爍生光;
有時又挑一件腓尼基婦女
常穿的朱紅長袍和雲裳;
有時又玉體袒露,芙蓉出水,
她委身於古老的尼羅河的波浪,
在層樓畫舫的華麗的風帆的陰影下,
浪花之間,誕生了一個新的維納絲
每時每刻在他眼前,
酒宴撤去,又開酒宴,
有誰在自己心靈深處能夠理解
她每個暗夜的全部秘密?……
別提了!她的心早已慵倦苦悶,
如饑似渴,追求莫名的享樂,——
她疲倦了,厭膩了,
患了一種病,叫做感官遲鈍……
克列阿佩特拉從沉思中清醒過來。
宴會靜下來,好似要打瞌睡
她的額頭又重新抬起,
眼睛燃燒,眼空無物,
她嫣然一笑,開口說道:
“獲得我的愛情,莫不是天大的欣幸?
好!且聽我的命令:
我將忘卻寡人與臣下之間的不平等,
艷福將光臨你們,很有可能。
我號召,有誰膽敢來回響
我出賣我的夜晚,
說吧!你們中間有誰膽敢
以生命作價錢來買我一晚?
……………………
“這個題目應當讓侯爵夫人喬治·桑①來做,因為她也是一個蕩婦,跟您的克列阿佩特拉一個樣。她會把您的埃及故事改寫成現代風格。”
①喬治·桑(1804—1876),法國女作家
“不可能。不可能做到逼真。那個故事徹頭徹尾是古代的。
那種交易現在做不成了,好比現在不會建造金字塔。”
“為什麼那種交易做不成?莫非現代婦女中間找不到一個壞種,她真想實際上體驗一下那樁時時刻刻想著的事:即她的愛情比許多男人的生命更加寶貴。”
“或許,弄清這點倒是很有意思的。但是,用什麼方式可以做出這個學究式的實驗呢?克列阿佩特拉有一切手段可以迫使自己債務人還清欠帳。我們辦得到嗎?當然,不能把那契約寫進完了印花稅的檔案里並且得到樞密院的簽署。”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搞君子協定:說話算數。”
“那又怎么樣?”
“女人可以要她的情夫說話算數,保證第二天他開槍自殺。”
“第二天他就溜之大吉,那女人就只得受騙上當,做個傻瓜得了。”
“那他就甘願在自己所愛的女人的心目中永遠墮落成一個不講信用的人了。再說,那契約難道真的很苛刻嗎?難道生命就那么值錢,以至不願用它作代價去購買幸福嗎?請您評判一下吧!假設有個搗蛋鬼,我本看不起他,他罵了我一句無論如何也不能夠傷害我的話,那么,我也會跟他決鬥,不惜把自己的腦袋瓜放在他的槍彈之前的。我無權拒絕這個想考驗我的冒失鬼的要求。當事情牽涉到我幸福的時候,我反而會膽怯嗎?當生活被憂傷與空虛的欲望所毒化了的時候,這算什麼生活!當歡樂已經蕩然無存的時候,生活當中還有什麼值得留戀的呢?”
“難道您真的能夠簽訂那個契約?……”
伏爾斯卡婭本來坐著一直沒開腔,低垂眼睛,這時飛快地拿眼睛盯住亞歷克賽·伊凡內奇
“我不說我自己。但是,倘若一個人真正戀愛了,那他當然一分鐘也不會猶豫……”
“怎么?假如那個女人不愛您,您也會那樣嗎?(而同意您的提議的女人,那就可以肯定不愛您了。)只要一想起那獸性的野蠻行為,最盲目的愛情也會煙消雲散……”
“不!她同意我的提議,這裡頭我只看出她幻想的熾熱。至於雙方的互愛嘛……我並不要求……這點我不要求她。假如我愛她,那跟你又有什麼關係呢?……”
“別說了!天曉得您說些什麼!我看您還有什麼話不願說出來……”
………………………………………………
年輕的伯爵夫人K,一個圓滾滾的醜女人,一心想使那隻好似陷進大蘿蔔里的蒜頭小鼻子具有莊重的表情,她說:
“現在也還有一些女人,她們自視甚高,比……”
她丈夫,一位波蘭公爵,因為貪財跟她結婚(據說,這一著他失算了),這時他垂下眼睛,喝乾手裡一杯茶。
“您說這話,何所指呢,伯爵夫人?”一個年輕人問道,忍住笑。
“我是說,”伯爵夫人K回答,“一個女人如若尊重自己,如若尊重……”說到這兒她接不上碴了。維爾希涅夫趕快給她幫忙。
“您是想說,一個女人,如若尊重自己,就不會讓那個有罪的人去死,是不是?”
………………………………………………
談話變換了題目

亞歷克賽·伊凡內奇坐在伏爾斯卡婭身旁,歪過頭來,假裝觀看她手裡的女紅,輕聲對她說:“關於克列阿佩特拉提出的條件,您是怎樣想的?”
伏爾斯卡婭不吭聲。亞歷克賽·伊凡內奇又把那問題重提一次。
“向您說什麼好呢?比方現在,另外有個女人也把自己估價很高。但是,十九世紀的男人們,對於簽訂那樣的契約,太冷血了,太會精打細算了。”
“您是想說,”亞歷克賽·伊凡內奇說,突然嗓音都變了,“您是想說,在我們這個時代,在彼得堡,就在這兒,可以找到一個女人,她將有足夠的驕傲,有足夠的精神力量來跟她的情夫簽訂克列阿佩特拉式的契約嗎?”
“我想有,甚至深信不疑。”
“您不是在騙我嗎?請想想,這是非常殘酷的,比那契約本身還要殘酷……”
伏爾斯卡婭一雙火辣辣的、能看透五臟六腑的眼睛瞟他一眼,接著斬釘截鐵地回答:“不!”
亞歷克賽·伊凡內奇站起身,立刻消失了。

譯後記

本書收錄了俄國大作家普希金的全部小說。其中有好幾篇作品我國早就有過譯本,但有
些篇似乎還是第一次譯成中文。譯者自不量力,將它們全部譯出,集結成這一冊,主觀願望
是想向讀者提供一個較為完整的本子。

普希金普希金

本書是根據蘇聯國家文學藝術出版社1960年版《普希金全集》第五卷譯出的,也參照
過其他的版本。蘇聯出的《普希金全集》各種版本,注釋有詳有簡,編排大同小異。各版全
集中,小說都收進一卷之內(或第五卷,或第六卷),編排體例方面大都分成兩個部分:第
一部分叫“小說”,第二部分叫“未完成的作品、片斷和素描。”但是,第一部分中也收錄
了未完成的作品,例如《彼得大帝的黑奴》分明是一部未完成的小說,但偏偏又放在第一部
分之內——揣摩其用意,大概是因為這類作品雖未寫完,但文字比較多,已經初具規模了。
由於出現了這種情況,各種版本中小說這一卷的第一部分的編目就不盡相同了。例如,文學
藝術出版社1960年版全集第五卷中就未收進《書信小說》這一篇,而科學院出版社1950年
版全集第六卷卻收了進去。譯者以為,這一篇文字比較多,作品初具規模,便把它譯了收進
本書之內。又如,《1829年行軍時前往阿爾茲魯姆旅行記》這一篇,文學藝術出版社1960
年版全集第五卷收錄了,而科學院出版社1950年版全集第六卷未收。譯者以為這一篇不是
小說,而是旅行記,因而沒有譯出。除了這兩篇收錄情況略有出入外,其他各篇收錄情況與
編排次序都大體相同,譯者依次全部譯出。至於“片斷和素描”這一部分,只從其中選譯了
兩篇作為補充,其餘則略去不譯。譯出的兩篇,一是《賓客聚集別墅》,因為列夫·托爾斯
泰在創作《安娜·卡列尼娜》時受到過這一篇的啟發,而我國文學評論的文章多年來不止一
次引用過這一條材料。譯者譯出此篇,想把它作為一份資料提供給讀者。第二是《我們在別
墅里度過了一晚……》,因為這一篇跟《埃及之夜》是姊妹篇,譯了此篇以便讀者對照閱讀。

譯文資料

彼得大帝的黑奴》是一部長篇小說。普希金1827年7月動手寫作,1829年,這部小
說的兩個片斷曾在文集《北方之花》上發表。可惜普希金早逝。這部小說沒有寫完,連書名
也沒有確定,《彼得大帝的黑奴》這個書名是他死後別人加上去的。

這是一部歷史小說,普希金想在其中再現雄才大略的彼得大帝用“鐵的意志”改造俄羅
斯的整個歷史時代。小說里有箇中心人物,這就是黑人伊卜拉金姆——其實就是普希金的曾
外祖父漢尼巴

阿卜拉姆·漢尼巴(1697——1781)是阿比西尼亞(現名衣索比亞)一個酋長的兒
子,被土耳其人所俘獲,被解押到君士坦丁堡。一個俄國使節買下了他,送給彼得大帝作為
一件禮物。彼得很喜愛他,收他做養子,派他去法國留學,後來又封他為貴族。他是個軍事
工程師,功勳卓著,晉升為元帥,活到八十四歲的高齡才去世。

阿卜拉姆·漢尼巴兩次結婚。第二個妻子生的一個兒子名叫奧西普,奧西普的女兒娜傑
日達便是普希金的生母。普希金從小就對這段奇特的、富有戲劇性的家史很感興趣。他在詩
中多次提到自己是“非洲人”。他念念不忘要藝術地再現這段家史。1825年初,他給弟弟
的一封信中寫道:“你要建議雷列耶夫(十二月黨詩人——譯者注)在他新的長詩中把咱們
的曾外祖父作為彼得大帝的隨員加以描繪。他那黑人的嘴臉對整個波爾塔瓦戰役起了奇妙的
作用。”關於這位老祖宗的材料,普希金是從老祖宗的兒子,即普希金的伯外祖父彼得那裡
獲悉的。此人在他垂老之年住在普希金的田莊米哈依洛夫斯柯耶村附近。詩人去拜訪過這位
老人,收集了關於老祖宗的材料。那批材料是他的伯外祖父用德語寫的。

就已經寫成的幾章看來,小說有幾處與史實有些出入,或者是因為普希金沒搞清楚,或
者是他有意變更。

——他硬說漢尼巴是“黑人”,其實不是,是阿拉伯人。

——漢尼巴娶的不是俄國大貴族的姑娘,而是個希臘女人,名葉甫多基婭。結婚不是在
彼得大帝生前,而是在他死後,在安娜女皇執政的時候。因此談不上如小說中所描寫的天子
做媒的事。

——漢尼巴第一個妻子對他不忠,有外遇,給他生下個白小子(與小說中法國伯爵夫人
生下個黑小子正好相反),他終於把妻子送進修道院。這婚後的情節普希金還沒來得及寫。
其他與史實不符之外還有一些。

由此可見,普希金不是在寫傳記,不拘泥於史實,而是在寫小說,心目中始終有個藝術
典型化的任務。

小說集譯記

《書信小說》寫於1829年。普希金也是打算把它作為長篇小說來寫的。小說也沒有書

普希金普希金

名。詩人死後,別人只得用“書信小說”給它安了個一般化的名字。小說1857年才發表。
自從盧梭的《新愛洛綺思》發表以後,書信體小說在歐洲頗為流行。普希金掌握了書信體的
藝術,本篇有感傷主義遺風。

《別爾金小說集》的全名為《亡人伊凡·彼得洛維奇·別爾金小說集》,1830年寫作
于波爾金諾村。這一年的秋季普希金特別多產,傳記作者稱之為“波爾金諾的秋天。”請看
他手稿中記載的日期:《棺材老闆》——9月9日,《驛站長》——9月14日,《村姑小
姐》——9月20日,《射擊》——10月12日、14日,《暴風雪》——10月20日。這期
間,普希金還交錯地寫了許多詩歌

這個小說集於1831年10月出版。普希金擔心反映不好,故而虛擬了一個作者別爾金
又寫了《出版人小引》,胡謅了一頓此人的身世行狀,真可謂用心良苦。結果不出所料:
“讀者對待它們很冷淡,刊物則更加冷淡,”甚至有人稱之為“滑稽戲”。但是,普希金不
為愚頑的偏見所動搖。下引一段有趣的談話,足資證明普希金對自己才華的自覺。他的一個
熟人米列爾問他:“這個別爾金是誰?”普希金回答:“不管他是誰,不管他在哪裡,反正
寫小說就應該象他這樣:樸素,精練,鮮明。”

《射擊》以真人真事為基礎。1822年在基希尼約夫,普希金本人跟一個叫佐波夫的軍
官決鬥。當對手向他開槍時,普希金正捧了一把櫻桃當早飯吃。佐波夫首先開槍,沒有射
中。普希金沒有開槍就走了,也沒有跟對手講和。小說中僅僅引用了這個事實而已,至於人
物性格與普希金本人是大異其趣的。

《驛站長》這一篇具有較為重大的意義,普希金在此提出了“小人物”的主題,為日後
果戈理的《外套》以及十九世紀俄國文學中同情弱小的人道主義作品開了先河。

《戈琉辛諾村源流考》於1830年動手寫作。詩人死後,這篇小說經過書報檢查機關的
大肆刪節和歪曲後才得以於1837年在《現代人》上發表。小說的反農奴制思想十分明顯,
作者還擬了一份提綱,其中提到農民暴動

別爾金這個人物,作為說故事人的形象,在《別爾金小說集》各篇裡頭倒是看不出來,
在《戈琉辛諾村源流考》這一篇中卻表現得相當鮮明。這是個智力不甚發達的地主,通過他
的眼睛看世界,通過他具有“歷史癖”與“考據癖”的頭腦進行“研究”,結果卻展現出了
農奴制下農民民眾的一幅幅悲慘的畫面,反映了俄國農村數十年間衰敗的歷史。

《羅斯拉夫列夫》寫於1831年。普希金生前,於1836年在《現代人》上刊登過小說的
開頭部分。1830年查果斯金的小說《羅斯拉夫列夫,或曰1812年的俄國人》出版,其中宣
揚了官方的大國沙文主義。普希金沿用了他的書名,有跟查果斯金論戰的性質。

《杜布羅夫斯基》於1832年10月至1833年2月之間寫成。普希金死後,1841年初版的全集中這部小說才第一次發表,書報檢查機關作了許
多刪節和歪曲。

《杜布羅夫斯基》的情節是以真人真事為基礎的。普希金的朋友納曉金告訴他一件事:
“一個白俄羅斯貴族名叫奧斯特洛夫斯基,他跟鄰人因土地所有權而爭訟,官司失敗,他被
趕出家園,於是他便率領手下的農奴進行搶劫,首先報復陪審官,然後打劫別的地主。”納
曉金見過此人,其時他已入獄。

小說中的強盜頭子杜布羅夫斯基本質上依然是個貴族少爺。他的“作亂”完全是出於個
人動機,跟他手下的農奴在思想感情上並無共同之處。他“劫富”而不“濟貧”,即使拿個
人動機來看,復仇遇艷,便放棄復仇。但是,別林斯基指出:“以特羅耶古洛夫為代表的俄
國貴族的古老生活方式表現得令人吃驚地真實。”小說的真正價值或許在此。

《黑桃皇后》寫於1833年11月,1834年在《閱讀文庫》上發表。

小說中的老伯爵夫人的形象有其原型,她就是戈里岑娜,莫斯科總督戈里岑之母。她的
孫子告訴普希金,一次他賭輸了錢,問祖母要錢還債,祖母沒有給錢,告訴了他三張牌的秘
密,他再進賭場,出了那三張牌,果然贏了回來。

《黑桃皇后》中塑造了個人主義冒險家格爾曼的生動形象,對他醜惡的靈魂的揭示非常
深刻有力,但作者並未作連篇累牘的心理分析,作品極富戲劇性但卻沒有人為的戲劇效果。
由此可見普希金精練、明快、優美的風格。陀斯妥耶夫斯基說:“在普希金面前,我們全都
是一些侏儒,我們中間已經沒有他那樣的天才了!他的幻想多么有力、多么美!前不久我讀
了他的《黑桃皇后》,這才叫幻想呀!……他剖析毫芒,追蹤格爾曼的一切行為、一切痛苦
和一切希望,臨了,陡然間讓他一敗塗地。”

《基爾沙里》寫於1834年,同年在《閱讀文庫》上刊登。

小說的內容跟1821年希臘人民反抗土耳其專制暴政的起義有關。強盜基爾沙里參加了
這次起義。普希金把這條好漢寫得神出鬼沒、英勇剽悍,寄予深切的同情。基爾沙里實有其
人。

《埃及之夜》寫於1835年,詩人死後,於1837年在《現代人》上發表。歐洲文藝史上
有不少人描繪過古埃及女皇克列阿佩特拉富有戲劇性的身世,她也同樣吸引了普希金,使得
他多次動手來寫這個題目。1824年他寫過一首短詩《克列阿佩特拉》(收入本篇之內)。
本集中選譯的片斷《我們在別墅里度過了一晚……》也描寫了這位埃及女皇

《埃及之夜》一篇之中有兩個中心。一個是用詩歌描寫的關於古埃及女皇的故事,另一
個是用散文塑造的義大利即興詩人和恰爾斯基兩位詩人的形象。這一篇,藝術上頗有特色,
兩個中心寫得並無割裂之感,可以說是天衣無縫、渾然一體。古埃及女皇,寥寥幾筆,其頑
艷荒淫的性格便寫得頗為鮮明突出。而兩位詩人,論出身和性格,截然相反,但萍水相逢,
一拍即合,真所謂高山流水,但傷知音者稀!一切都寫得詩情洋溢,尤其描繪兩個詩人做詩
的當兒陶然忘機、神遊其境的情景,實在是神來之筆,反映了大詩人普希金自己深切的體
驗。《上尉的女兒》是普希金最重要的、也是篇幅最長的小說。

俄國農民起義領袖葉米里揚·普加喬夫(1741——1775)及其所領導的起義(1773——
1775)老早就吸引了普希金。有關此人,他後來寫了兩部書:一部是歷史著作《普加喬夫
史》,另一部就是小說《上尉的女兒》。為了寫這兩部書,普希金鑽研了許多歷史材料和檔
案,收集了有關這次起義的民間傳說和歌謠。1833年他又前往奧倫堡和烏拉爾尋訪當年普
加喬夫起義的參與者和事件的目睹者,跟他們交談,又收集了不少材料。因此,他的《普加
喬夫史》材料翔實可靠,堪稱信史,偉大的詩人卻同時表現為良史之材。《上尉的女兒》,
作為一部現實主義小說,也是建立在豐富真實的材料的基礎之上的。

這部小說醞釀了好幾年,1833年開始構思,直到1836年10月才脫稿,同年於《現代
人》上發表。由於書報檢查機關的刁難,關於格里尼約夫的村子裡農民暴動的那一章不讓發
表,直到1880年這一章才第一次跟讀者見面。這就是本書中《刪節的一章》。

小說中的兩個人物格里尼約夫和希瓦卜林各以兩個現實人物為藍本。一個叫巴夏林,被
普加喬夫所俘虜,後來逃脫,又加入沙皇軍隊去討伐普加喬夫。另一個叫希瓦尼奇,出身貴
族,自動投靠普加喬夫。至於書中的愛情故事以及格里尼約夫跟普加喬夫交往的情節都是作
者所虛構。

普希金並不贊成農民起義,他的貴族立場在小說中是表露得很明顯的。但是,他又掩飾
不住對加喬夫的深厚同情,並且,在他筆下,這位農民起義領袖確實不愧為叱吒風雲的英
雄,有膽有識,風采燦然,音容笑貌,令人有宛若目前之感——既生動豐富,又令人信服。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普希金藝術天才的光輝。

《賓客聚集別墅》寫於1828——1830年。《我們在別墅里度過了一晚》寫於1835年。
這兩篇在俄文版全集中只是當成片斷或素描收了進去。

以上一篇篇依次介紹了一點資料。至於普希金的小說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成就,恕不涉
及,因為那不是譯書人分內的事。譯者在此只想抒發一點感慨:普希金曾經提出過“赤裸裸
的樸素”這個概念,他不僅大力倡導,而且身體力行。水晶般透明的風格,經過磨練,他確
實達到了此番境界,本書各篇就是明證。倘若讀者看不出,那么,只怪譯者無能,傳達不出
原作的精神,不曾做到信、達、雅。

本書翻譯過程中曾得到沙安之教授的大力支持。《彼得大帝的黑奴》、《埃及之夜》、
《書信小說》和《賓客聚集別墅》這四篇曾經交給她校閱過。特此向沙安之教授深表謝忱。

作者介紹

普希金普希金

文名:希金
外文名:АлександрСергеевичПушкин
國籍:俄羅斯
出生地:俄羅斯莫斯科
出生日期:1799年6月6日
逝世日期:1837年1月29日
職業:詩人
主要成就:現代俄國文學的始創人
代表作品:《葉甫根尼·奧涅金》、《鮑里斯·戈都諾夫》、《黑桃皇后》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Сергеевич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俄歷5月26日)出生於沙俄莫斯科,1837年1月29日逝世於聖彼得堡,是俄國著名的文學家、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及現代俄國文學的創始人。19世紀俄國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代表,同時也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代標準俄語的創始人,被譽為“俄國文學之父”、“俄國詩歌的太陽”(高爾基)。

普希金作品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俄歷5月26日)出生於沙俄莫斯科,1837年1月29日逝世於聖彼得堡,是俄國著名的文學家、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及現代俄國文學的創始人。19世紀俄國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代表,同時也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代標準俄語的創始人,被譽為“俄國文學之父”、“俄國詩歌的太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