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恰達耶夫

致恰達耶夫

《致恰達耶夫》這首詩,有的版本譯作《致恰阿達耶夫》。作者為普希金。該詩寫於1818年,當時詩人年僅19歲。這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詩在詩人在世時,未徵得他的同意,曾被匿名刊印過幾次,但都是被刪節過的。直到1856年,赫爾岑才第一次完整地把它刊登在自己在國外辦的雜誌《北極星》上,50年之後才得以出現在俄國的書刊上。

基本信息

原文譯文

原文

КЧаадаеву
Любви,надежды,тихойславы
Недолгонежилнасобман,
Исчезлиюныезабавы,
Каксон,какутреннийтуман;
Новнасгоритещежеланье;
Подгнетомвластироковой
Нетерпеливоюдушой
Отчизнывнемлемпризыванье.
Мыждемстомленьемупованья
Минутывольностисвятой,
Какждетлюбовникмолодой
Минутыверногосвиданья.
Покасвободоюгорим,
Покасердцадлячестиживы,
Мойдруг,отчизнепосвятим
Душипрекрасныепорывы!
Товарищ,верь:взойдетона,
Звездапленительногосчастья,
Россиявспрянетотосна,
Инаобломкахсамовластья
Напишутнашиимена!

譯文

致恰達耶夫致恰達耶夫
愛情,希望,平靜的光榮

並不能長久地把我們欺誑,

就是青春的歡樂,

也已經像夢,像朝霧一樣消亡;

但我們的內心還燃燒著願望,

在殘暴的政權的重壓之下,

我們正懷著焦急的心情

在傾聽祖國的召喚。

我們忍受著期望的折磨,

等候那神聖的自由時光,

正像一個年輕的戀人

在等候那真誠的約會一樣。

現在我們的內心還燃燒著自由之火,

現在我們為了榮譽獻身的心還沒有死亡,

我的朋友,我們要把我們心靈的

美好的激情,都呈現給我們的祖邦

同志,相信吧:迷人的幸福的星辰

就要上升,射出光芒,

俄羅斯要從睡夢中甦醒,

在專制暴政的廢墟上,

將會寫上我們姓名的字樣!

作品賞析

致恰達耶夫致恰達耶夫
這首詩,有的版本譯作《致恰阿達耶夫》。該詩寫於1818年,當時詩人年僅19歲。這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詩由於沙皇政府嚴酷的書刊檢查制度而不能正式出版。詩人在世時,未徵得他的同意,曾被匿名刊印過幾次,但都是被刪節過的。直到1856年,赫爾岑才第一次完整地把它刊登在自己在國外辦的雜誌《北極星》上,50年之後才得以出現在俄國的書刊上,普希金曾因為這首詩和其他幾首歌頌自由的詩,於1820年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方。

這首詩貽贈的對象——恰達耶夫,從中學時代起就是普希金的好友。他是一位進步貴族知識分子,反對沙皇暴政,對普希金形成熱愛自由的思想有很深的影響。普希金曾給他寫過好幾首寄語詩,這首詩是其中的一首。在這首贈詩中,他極鮮明地表達了俄國貴族革命家追求自由的熱切希望、熾熱的愛國激情和對神聖自由的必勝信念。當時它迅速以手抄本的形式傳遍了全俄羅斯,連軍營里稍識幾個字的旗手也沒有一個人不熟悉結尾幾行的。據說後來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去的十二月黨人身上大都藏著一個秘密徽章,上面刻著這幾行光輝的詩句。普希金研究者布拉戈依稱讚這首詩是“青年詩人對祖國、對革命的第一次愛的表白”。

這首贈詩的主題思想與《自由頌》基本相同,但在這裡詩人沒有申述他的觀點,而是以滿腔的熱情去感染讀者。頭四行詩決不是一個成年人告別少年時代的一般感慨,而是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它反映了一代進步青年的覺醒。在專制制度的壓迫下,祖國處於黑暗中,人民沒有自由。個人的幸福和前途,那不過是年少幼稚的幻想。“希望”被欺騙是暗指沙皇亞力山大玩弄自由主義,欺騙人民。接著詩人表示: 他心中燃燒著願望,“傾聽著祖國的召喚”,要把心靈的美麗火焰獻給祖國的解放事業。這是詩人代表一代進步青年所立的誓言,也是向同齡人發出的號召。最後詩人表示深信,革命必將勝利,專制制度必將覆亡。“幸福的星”是十二月黨人常用來象徵革命的代詞。

這首贈詩寫得簡潔樸素,抒情和昂揚的格調融成一體。字裡行間洋溢著青春朝氣,跳動著一顆火熱的心,感情真摯動人,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它對當時剛剛興起的十二月黨人的革命運動起了極大的鼓舞作用。

作者簡介

致恰達耶夫普希金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1837),俄國偉大的詩人、小說家,19世紀俄國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代表,同時也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代標準俄語的創始人,被譽為“俄國文學之父”、“俄國詩歌的太陽”。他諸體皆擅,創立了俄羅斯民族文學和文學語言,在詩歌、小說、戲劇乃至童話等文學各個領域都給俄羅斯文學提供了典範,被高爾基譽為“一切開端的開端 ”。

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於莫斯科一個貴族家庭,在濃厚的文學氛圍中長大。童年時代,他由法國家庭教師管教,接受了貴族教育,8歲時已可以用法語寫詩。家中藏書豐富,結交文學名流,他的農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給他講述俄羅斯的民間故事和傳說,使得他從小就領略了豐富的俄羅斯語言,對民間創作發生濃厚興趣。

1811年,普希金進入貴族子弟學校皇村學校學習,年僅12歲就開始了其文學創作生涯。1815年,在中學考試中他朗誦了自己創作的“皇村回憶” ,表現出了卓越的詩歌寫作才能,特別是他詩作韻文的優美和精巧得到了廣泛的讚賞。在早期的詩作中,他效仿浪漫派詩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學習17--18世紀法國詩人安德列謝尼埃的風格。在皇村中學學習期間,他還接受了法國啟蒙思想的薰陶並且結交了一些後來成為十二月黨人的禁衛軍軍官,反對沙皇專治,追求自由的思想初步形成。

普希金畢業後到彼得堡外交部供職,在此期間,他深深地被以後的十二月黨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參與了與十二月黨人秘密組織有聯繫的文學團體“綠燈社”,創作了許多反對農奴制、謳歌自由的詩歌,如《自由頌》(1817年);《致恰達耶夫》,(1818)年;《鄉村》,(1819年),1820年,普希金創作童話敘事長詩《魯斯蘭與柳德米拉》。故事取材於俄羅斯民間傳說,描寫騎士魯斯蘭克服艱難險阻戰勝敵人,終於找回了新娘柳德米拉。普希金在詩中運用了生動的民間語言,從內容到形式都不同於古典主義詩歌,向貴族傳統文學提出挑戰。

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國南部任職,這其實是一次變相的流放。在此期間,他與十二月黨人的交往更加頻繁,參加了一些十二月黨的秘密會議。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確,更強烈了。普希金寫下《短劍》(1821)、《囚徒》(1822)《致大海》(1824)等名篇,還寫了一組“南方詩篇”,包括《高加索的俘虜》(1822) 、《強盜兄弟》 (1822)、《巴赫切薩拉依的淚泉》(1824)、《茨岡》(1824)四篇浪漫主義敘事長詩。還寫下了許多優美的抒情詩:《太陽沉沒了》(1820)、《囚徒》和《短劍》(1821)等,這些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的強烈憧憬。從這一時期起,普希金完全展示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1824--1825年,普希金又被沙皇當局送回了普斯科夫省的他父母的領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這裡他度過了兩年幽禁期間,他創作了近百首詩歌,他蒐集民歌、故事,鑽研俄羅斯歷史,思想更加成熟,創作上的現實主義傾向也愈發明顯。1825年他完成了俄羅斯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悲劇《鮑里斯·戈都諾夫》的創作。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為了籠絡人心,把普希金召回莫斯科,但仍處於沙皇警察的秘密監視之下。普希金沒有改變對十二月黨人的態度,他曾對新沙皇抱有幻想,希望尼古拉一世能赦免被流放在西伯利亞的十二月黨人,但幻想很快破滅,於是創作政治抒情詩《致西伯利亞的囚徒》,表達自己對十二月黨理想的忠貞不渝。

1830年秋,普希金在他父親的領地度過了三個月,這是他一生創作的豐收時期,在文學史上被稱為“波爾金諾的秋天”。他完成了自1823年開始動筆的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塑造了俄羅斯文學中第一個“多餘人”的形象,這成為他最重要的作品。還寫了《別爾金小說集》和四部詩體小說《吝嗇的騎士》、《莫扎特與沙萊里》、《瘟疫流行的宴會》、《石客》,以及近30首抒情詩。《別爾金小說集》中的《驛站長》一篇是俄羅斯短篇小說的典範,開啟了塑造“小人物”的傳統,他的現實主義創作爐火純青。

1831年普希金遷居彼得堡,仍然在外交部供職。他繼續創作了許多作品,主要有敘事長詩《青銅騎士》(1833)、童話詩《漁夫和金魚的故事》(1833)、短篇小說《黑桃皇后》(1834)等。他還寫了兩部有關農民問題的小說《杜布洛夫斯基》(1832-1833)、《上尉的女兒》(1836)。

1836年普希金創辦了文學雜誌《現代人》。該刊物後來由別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車爾尼學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等編輯,一直辦到19世紀60年代,不僅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家,而且成為俄羅斯進步人士的喉舌。

以普希金詩篇作腳本的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鮑里斯·戈都諾夫》、《黑桃皇后》、《魯斯蘭與柳德米拉》、《茨岡》等等,無一不是偉大的音樂作品;普希金的抒情詩被譜上曲,成了膾炙人口的藝術歌曲;還有的作品還被改編成芭蕾舞,成為舞台上不朽的經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