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大海

致大海

《致大海》是俄國浪漫主義詩人普希金的一首政治抒情詩,全詩通過海之戀,海之思,海之念的“三步曲”,表達了詩人反抗暴政,反對獨裁,追求光明,謳歌自由的思想感情。”深情纏綿的告別,永記在心的承諾,長久長久的傾聽,足見詩人對大海的知心知音,一往情深,特別是大海那“黃昏時分的轟響”猶如黑夜的一炬光明,照亮了詩人的自由天空;好似一陣幽谷長風,滌盪著詩人滿懷憧憬的心靈;仿佛暴雨前的炸雷,久久轟響在詩人的心間。詩人意溢於海,包容萬象,要擁抱大海,奔向自由,帶走蔚藍嬌美的閃光,帶走冷峻孤寂的峭岩,帶走溫馴可人的海灣,帶走慘澹陰暗的黑影,帶走絮絮叨叨的波浪,更帶走驚天動地的轟響。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К МОРЮ

Прощай, свободная стихия!

В последний раз передо мной

Ты катишь волны голубые

И блещешь гордою красой.

Как друга ропот заунывный,

Как зов его в прощальный час,

Твой грустный шум, твой шум призывный

Услышал я в последний раз.

Моей души предел желанный!

Как часто по брегам твоим

Бродил я тихий и туманный,

Заветным умыслом томим!

Как я любил твои отзывы,

Глухие звуки, бездны глас,

И тишину в вечерний час,

И своенравные порывы!

Смиренный парус рыбарей,

Твоею прихотью хранимый,

Скользит отважно средь зыбей:

Но ты взыграл, неодолимый,-

И стая тонет кораблей.

Не удалось навек оставить

Мне скучный, неподвижный брег,

Тебя восторгами поздравить

И по хребтам твоим направить

Мой поэтической побег.

Ты ждал, ты звал... я был окован;

Вотще рвалась душа моя:

Могучей страстью очарован,

У берегов остался я.

О чем жалеть? Куда бы ныне

Я путь беспечный устремил?

Один предмет в твоей пустыне

Мою бы душу поразил.

Одна скала, гробница славы...

Там погружались в хладный сон

Воспоминанья величавы:

Там угасал Наполеон.

Там он почил среди мучений.

И вслед за ним, как бури шум,

Другой от нас умчался гений,

Другой властитель наших дум.

Исчез, оплаканный свободой,

Оставя миру свой венец.

Шуми, взволнуйся непогодой:

Он был, о море, твой певец.

Твой образ был на нем означен,

Он духом создан был твоим:

Как ты, могущ, глубок и мрачен,

Как ты, ничем неукротим.

Мир опустел... Теперь куда же

Меня б ты вынес, океан?

Судьба людей повсюду та же:

Где капля блага, там на страже

Уж просвещенье иль тиран.

Прощай же, море! Не забуду

Твоей торжественной красы

И долго, долго слышать буду

Твой гул в вечерние часы.

В леса, в пустыни молчаливы

Перенесу, тобою полн,

Твои скалы, твои заливы,

И блеск, и тень, и говор волн.

中文譯文

致大海

再見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這是你最後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滾著蔚藍色的波浪,

和閃耀著嬌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憂鬱的怨訴,

好像是他在臨別時的呼喚,

我最後一次在傾聽

你悲哀的喧響,你召喚的喧響。

你是我心靈的願望之所在呀!

我時常沿著你的岸旁,

一個人靜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還因為那個隱秘的願望而苦惱心傷!

我多么熱愛你的回音,

熱愛你陰沉的聲調,你的深淵的音響,

還有那黃昏時分的寂靜,

和那反覆無常的激情!

漁夫們的溫順的風帆,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護,

在波濤之間勇敢地飛航;

但當你洶湧起來而無法控制時,

大群的船隻就會復亡。

我曾想永遠地離開

你這寂寞和靜止不動的海岸,

懷著狂歡之情祝賀你,

並任我的詩歌順著你的波濤奔向遠方,

但是我卻未能如願以償!

你等待著,你召喚著……而我卻被束縛住;

我的心靈的掙扎完全歸於枉然:

我被一種強烈的熱情所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有什麼好憐惜呢?現在哪兒

才是我要奔向的無憂無慮的路徑?

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樣東西

它曾使我的心靈為之震驚。

那是一處峭岩,一座光榮的墳墓……

在那兒,沉浸在寒冷的睡夢中的,

是一些威嚴的回憶;

拿破崙就在那兒消亡。

在那兒,他長眠在苦難之中。

而緊跟他之後,正像風暴的喧響一樣,

另一個天才,又飛離我們而去,

他是我們思想上的另一個君主。

為自由之神所悲泣著的歌者消失了,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陰惡的天氣喧騰起來吧,激盪起來吧:

喔,大海呀,是他曾經將你歌唱。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

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長:

正像你一樣,他威嚴、深遠而深沉,

正像你一樣,什麼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世界空虛了,大海呀,

你現在要把我帶到什麼地方?

人們的命運到處都是一樣:

凡是有著幸福的地方,那兒早就有人在守衛:

或許是開明的賢者,或許是暴虐的君王。

喔,再見吧,大海!

我永遠不會忘記你莊嚴的容光,

我將長久地,長久地

傾聽你在黃昏時分的轟響。

我整個心靈充滿了你,

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灣,

你的閃光,你的陰影,還有絮語的波浪,

帶進森林,帶到那靜寂的荒漠之鄉。

創作背景

普希金普希金

普希金在青年時代就深受十二月黨人的影響,寫下了許多歌頌自由民主的政治抒情詩。1820年,普希金年僅21歲就被沙皇放逐到俄國南部。1824年夏天,他與奧德薩總督發生衝突,又被軍警押送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囚禁在那裡長達兩年之久。他在奧德薩長期與大海為伴,把奔騰的大海看作是自由的象徵。當他要遠離奧德薩而向大海告別的時候,萬千思緒如潮水般奔涌,憂鬱而激憤的詩篇早已醞釀在胸中。普希金在奧德薩開始寫作,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後完成了這首詩。

作品賞析

文學賞析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一首反抗暴政,反對獨裁,追求光明,謳歌自由的政治抒情詩。詩人以大海為知音,以自由為旨歸,以傾訴為形式,多角度多側面描繪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歷程。感情凝重深沉而富於變化,格調雄渾奔放而激動人心。《致大海》的詩情變化展現了海之戀,海之思,海之念“三步曲”。

詩歌第一至第七節為第一層,主要描繪詩人熱愛大海,追求自由的心聲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傷痛苦。詩人引大海為知心朋友,以面對面、心交心的方式向大海傾訴心曲,首先是一往情深地話別大海,激情洋溢地謳歌大海。大海自由奔放,雄渾滄茫,具有一種驚天動地、狂放不羈的精神力量。它呈現在作者心目中,有容光煥發的嬌美活力,有蔚藍翻滾的光澤雄姿,有深沉渾厚的深淵音響,有滔滔向前的奔騰氣勢。更有反覆無常的激情變化,時而溫柔嫻靜,如風鼓船帆,順水推舟;時而驚濤駭浪,似閃電裂空,地動山搖;時而深情繾綣,像朋友告別,召喚等待;時而抑鬱幽怨,給朋友分憂,如訴如泣。總之,大海有博大的胸懷,恢弘的氣度,奇偉的力量,是自由和力量的象徵。有風捲殘雲、掃蕩一切的偉力,有狂放不羈、衝決網羅的魄力。詩人縱情歌唱大海的精神氣度、性格力量,實際上是表達自己對自由的景仰,對偉力的崇尚。其次,詩人還聲情並茂地向大海傾訴了自己的苦惱和傷心。這裡有作者想擺脫黑暗,投奔自由而不得的難言之苦;有心靈掙扎,歸於枉然的無奈決絕;更有追隨大海,奔向遠方而未能如願的遺憾。但是,自由也是。兩面性的在大海面前,詩人時而徘徊茫然,時而狂歡高歌,時而深情呼喚:喜怒哀樂,毫不保留的潑向大海。聽這樣的詩句:“我曾想永遠地離開/你這寂寞和靜止不動的海岸。/懷著狂歡之情祝賀你,/並任我的詩歌順著你的波濤奔向遠方,/但是我卻未能如願以償!”大海波飛浪涌,滾滾向前,奔向遠方,這一畫面形象鮮明地傳達了作者反抗暴政,追求光明,傳播自由的信念:讓自由之波奔向遠方,讓自由之歌唱響世界,讓自由之心沸騰激盪。詩人的心同大海一起跳動,詩歌所傳達的自由之情激盪著一代又一代為爭取自由而奮鬥的人們。

詩歌第8至第13節為第二層,詩人深情緬懷英雄拿破崙和偉大詩人拜倫,抒發自己崇尚自由而壯志難酬,敬慕英雄而前途渺茫的困惑。這部分融理性思考於主觀情感之中,體現了普希金作為一個極富政治思想的抒情詩人的犀利和嚴謹,理性和睿智。對於拿破崙,詩人肯定他前半段為自由革命而戰的精神,但更多的是批評他後半段丟失自由的專制、侵略。“寒冷的睡夢”,“威嚴的回憶”,“拿破崙就在那兒消亡”,“他長眠在苦難之中”,這些詩句流露出一種無情解剖、冷峻批評的意味,給人的感覺是:拿破崙野心勃勃,權欲膨脹,侵略擴張,殘暴至極,他的兵敗滑鐵盧流放聖赫倫那島,最終病死,似乎是自作自受,罪有應得,誰踐踏了自由,誰就只能與“寒冷”和“苦難”作伴。對於拜倫,詩人極盡謳歌之能事,說他是“天才”,是“我們思想上的另一位君王”、“為自由之神所悲泣著的歌者”,用大海精神塑造成長起來,“什麼都不能使他屈服”的英雄。他才華橫溢,壯志凌雲,一生追求自由,他說過:“要為自由而生,否則就在鬥爭中死去。”1824年,他渡海遠征,到達希臘,傾其全部財產支持希臘人民的民族解放鬥爭。他在對土耳其占領軍的鬥爭中表現得十分英勇頑強,曾獲勳章。同年4月份病死於希臘。他的一生為自由而吶喊,為正義而戰,但他的悲慘結局使詩人悲憤至極,發出了讓大海“喧騰起來”、“激盪起來”的呼聲,詩人鼓動大海以廣闊的襟懷,驚人的威力,自由奔放的氣勢為死者而歌。否定拿破崙,褒揚拜倫,否定之中對於拿破崙為自由而戰的思想又給予強烈的肯定,褒揚之中引發詩人對自身命運的悲觀聯想。“世界空虛了……大海洋呀,/你現在要把我帶到什麼地方?/人們的命運到處都是一樣。”拿破崙囚禁汪洋孤島,自由鬥士拜倫客死他鄉,這種悲哀慘澹的結局讓詩人倍感失望,隱隱作痛的詩句中流露出一種壯志未酬,前途渺茫,英雄無路,知音不再的惆悵傷感。在這幾節詩句中,普希金表達的是一種凝重複合的思想感情,既有對自由英雄的激情禮讚,又有對專制暴虐的冷峻批評,還有對窮途末路的惆悵哀歌,感情、形象的複合當中顯示出理性思考的犀利和睿智。

最後兩節(第14至第15節)為第三層,收束全詩,照應開篇,抒發了詩人告別大海,懷念大海,銘記大海,傳播自由的心聲。“喔,再見吧,大海!/我永遠不會忘記你莊嚴的容光,/我將長久地,長久地,/傾聽你在黃昏時分的轟響。”深情纏綿的告別,永記在心的承諾,長久長久的傾聽,足見詩人對大海的知心知音,一往情深,特別是大海那“黃昏時分的轟響”猶如黑夜的一炬光明,照亮了詩人的自由天空;好似一陣幽谷長風,滌盪著詩人滿懷憧憬的心靈;仿佛暴雨前的炸雷,久久轟響在詩人的心間。大海轟響,自由長鳴,詩人心靈的列車正賓士在無邊的思想原野上。“我整個心靈充滿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灣,/你的閃光,你的陰影,還有絮語的波浪,/帶進森林,帶到那靜寂的荒漠之鄉。”雨果說,大地是寬闊的,比大地寬闊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詩人意溢於海,包容萬象,要擁抱大海,奔向自由,帶走蔚藍嬌美的閃光,帶走冷峻孤寂的峭岩,帶走溫馴可人的海灣,帶走慘澹陰暗的黑影,帶走絮絮叨叨的波浪,更帶走驚天動地的轟響。讓自由之聲傳遍天涯海角,讓自由之光照亮夜空,讓自由之花開遍森林,讓自由之樹綠遍荒原,讓自由之波滋潤萬物。自由,在詩人的心目中,如一輪噴薄而出的朝陽,冉冉升起,光芒萬丈。

這首詩氣勢豪放、意境雄渾、思想深沉,是詩人作品中廣為傳誦的名篇。它以大海作為自由精神的象徵,表達了詩人與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詩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壯美形象,生髮聯想,盡情抒懷,表達了渴求自由的願望。

名家評價

聶魯達讀過《致大海》後寫出評述性詩句“從那時起,凡是在海岸上徘徊的人,在那淺淺的小船和空曠的黃沙之間,借著心、目光和耳朵他會聽到,普希金詩句像金屑那樣洋洋灑灑……”

王立中:“大海是一個象徵,普希金是一個象徵,他高舉著自由的火把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前程。”

作者簡介

普希金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19世紀俄羅斯的偉大詩人。在俄羅斯文學中,他是積極浪漫主義的開創者,也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普希金堅定地站在十二月黨人一邊,反對專制農奴制度,熱愛、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普希金寫了不少形式多樣、題材廣泛的作品,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是他的代表作。普希金對俄羅斯文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被高爾基譽為“俄國文學之始祖”。 普希金(1799~1837)19世紀俄國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代表,同時也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諸體皆擅,創立了俄羅斯民族文學和文學語言,在詩歌、小說、戲劇乃至童話等文學各個領域都給俄羅斯文學提供了典範。普希金還被高爾基譽為“一切開端的開端 ”。

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於莫斯科一個貴族家庭,在濃厚的文學氛圍中長大。童年時代,他由法國家庭教師管教,接受了貴族教育,8歲時已可以用法語寫詩。家中藏書豐富,結交文學名流,他的農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給他講述俄羅斯的民間故事和傳說,使得他從小就領略了豐富的俄羅斯語言,對民間創作發生濃厚興趣。

1811年,普希金進入貴族子弟學校皇村學校學習,年僅12歲就開始了其文學創作生涯。1815年,在中學考試中他朗誦了自己創作的“皇村回憶” ,表現出了卓越的詩歌寫作才能,特別是他詩作韻文的優美和精巧得到了廣泛的讚賞。在早期的詩作中,他效仿浪漫派詩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學習17--18世紀法國詩人安德列謝尼埃的風格。在皇村中學學習期間,他還接受了法國啟蒙思想的薰陶並且結交了一些後來成為十二月黨人的禁衛軍軍官,反對沙皇專治,追求自由的思想初步形成。

普希金畢業後到彼得堡外交部供職,在此期間,他深深地被以後的十二月黨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參與了與十二月黨人秘密組織有聯繫的文學團體“綠燈社”,創作了許多反對農奴制、謳歌自由的詩歌,如《自由頌》(1817年);《致恰達耶夫》,(1818)年;《鄉村》,(1819年),1820年,普希金創作童話敘事長詩《魯斯蘭與柳德米拉》。故事取材於俄羅斯民間傳說,描寫騎士魯斯蘭克服艱難險阻戰勝敵人,終於找回了新娘柳德米拉。普希金在詩中運用了生動的民間語言,從內容到形式都不同於古典主義詩歌,向貴族傳統文學提出挑戰。

普希金的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國南部任職,這其實是一次變相的流放。在此期間,他與十二月黨人的交往更加頻繁,參加了一些十二月黨的秘密會議。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確,更強烈了。普希金寫下《短劍》(1821)、《囚徒》(1822)《致大海》(1824)等名篇,還寫了一組“南方詩篇”,包括《高加索的俘虜》(1822) 、《強盜兄弟》 (1822)、《巴赫切薩拉依的淚泉》(1824)、《茨岡》(1824)四篇浪漫主義敘事長詩。還寫下了許多優美的抒情詩:《太陽沉沒了》(1820)、《囚徒》和《短劍》(1821)等,這些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的強烈憧憬。從這一時期起,普希金完全展示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1824--1825年,普希金又被沙皇當局送回了普斯科夫省的他父母的領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這裡他度過了兩年幽禁期間,他創作了近百首詩歌,他蒐集民歌、故事,鑽研俄羅斯歷史,思想更加成熟,創作上的現實主義傾向也愈發明顯。1825年他完成了俄羅斯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悲劇《鮑里斯·戈都諾夫》的創作。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為了籠絡人心,把普希金召回莫斯科,但仍處於沙皇警察的秘密監視之下。普希金沒有改變對十二月黨人的態度,他曾對新沙皇抱有幻想,希望尼古拉一世能赦免被流放在西伯利亞的十二月黨人,但幻想很快破滅,於是創作政治抒情詩《致西伯利亞的囚徒》,表達自己對十二月黨理想的忠貞不渝。

1830年秋,普希金在他父親的領地度過了三個月,這是他一生創作的豐收時期,在文學史上被稱為“波爾金諾的秋天”。他完成了自1823年開始動筆的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塑造了俄羅斯文學中第一個“多餘人”的形象,這成為他最重要的作品。還寫了《別爾金小說集》和四部詩體小說《吝嗇的騎士》、《莫扎特與沙萊里》、《瘟疫流行的宴會》、《石客》,以及近30首抒情詩。《別爾金小說集》中的《驛站長》一篇是俄羅斯短篇小說的典範,開啟了塑造“小人物”的傳統,他的現實主義創作爐火純青。

1831年普希金遷居彼得堡,仍然在外交部供職。他繼續創作了許多作品,主要有敘事長詩《青銅騎士》(1833)、童話詩《漁夫和金魚的故事》(1833)、短篇小說《黑桃皇后》(1834)等。他還寫了兩部有關農民問題的小說《杜布洛夫斯基》(1832-1833)、《上尉的女兒》(1836)。

1836年普希金創辦了文學雜誌《現代人》。該刊物後來由別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車爾尼學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等編輯,一直辦到19世紀60年代,不僅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家,而且成為俄羅斯進步人士的喉舌。

普希金的創作和活動令沙皇政府頗感頭痛,他們用陰謀手段挑撥法國籍憲兵隊長丹特斯褻瀆普希金的妻子納塔利婭·尼古拉耶芙娜·岡察洛娃,結果導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決鬥。決鬥中普希金身負重傷,1837年2月8日不治身亡,年僅37歲。他的早逝令俄國進步文人曾經這樣感嘆:“俄國詩歌的太陽沉落了”。

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藝術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全世界所有的主要文字。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現的對自由、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必能戰勝黑暗、理智必能戰勝偏見的堅定信仰,他的“用語言把人們的心靈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偉大抱負深深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天才的傑作,激發了多少俄羅斯音樂家的創作激情和靈感。以普希金詩篇作腳本的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 、《鮑里斯·戈都諾夫》 、《黑桃皇后》 、《魯斯蘭與柳德米拉》 、《茨岡》 等等,無一不是偉大的音樂作品;普希金的抒情詩被譜上曲,成了膾炙人口的藝術歌曲;還有的作品還被改編成芭蕾舞,成為舞台上不朽的經典。

為了紀念普希金,人們把他出生的皇村改名為普希金(1796年葉卡捷琳娜大帝就在這裡去世)。現在這裡已經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著名的波爾金諾村也在這附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