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七神仙圖》

《八十七神仙圖》

《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白描人物手卷,作者吳道子,該作品深褐色絹面上用遒勁而富有韻律的,明快又有生命力的線條描繪了八十七位列隊行進的神仙。造型優美,體態生動,整幅作故具有“天衣飛楊,滿壁風動”的藝術感染力,全幅作品沒有著任何顏色,卻有著強烈渲染效果。

作者簡介

《八十七神仙圖》吳道子
吳道子(680-759年),玄宗賜名道玄,是中國唐代畫家,被後世尊稱為“畫聖”,被民間畫工尊為祖師。畫史尊稱吳生。唐代第一大畫家河南陽翟(今河南省禹州)人,大約生於唐高宗朝(約685年左右),卒於唐肅宗朝(約758年左右)。少孤,相傳曾學書於張旭、賀知章,未成,乃改習繪畫。曾在韋嗣立幕中當大吏,做過兗州暇丘(今山東兗州)縣尉。漫遊洛陽時,唐玄宗聞其名,任以內教博士官,並官至寧王府友,改名道玄,在宮廷作畫。開元年間,玄宗知其名,召入宮中,讓其教內宮子弟學畫,因封內教博士;後又教玄宗的哥哥寧王學畫,遂晉升為寧王友,從五品。唐宣宗(847年)被推崇為“畫聖”,民間畫塑匠人稱他為“祖師”,道教中人更呼之為“吳道真君”、“吳真人”。蘇東坡在《書吳道子畫後》一文中說“詩至於杜子美(杜甫),文之於韓退之(韓愈),書至於顏魯公(顏真卿),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能事畢矣!”一代宗師,千古流傳。

吳道子活動的時代,正是唐代國勢強盛,經濟繁榮,文化藝術飛躍發展的時代。唐代的東西兩京——洛陽和長安,更是全國文化中心。畫家們上承閻立本、尉遲乙僧,如群星璀璨。《歷代名畫記》說:“聖唐至今二百三十年,奇藝者駢羅,耳目相接,開元天寶,其人最多。”如吳道子、王維張璪李思訓曹霸陳閎楊庭光盧稜伽、項容、梁令瓚張萱楊惠之、韋無黍,皇甫軫等人,都是當時的大畫家。這么多的名家和數以千計的民間畫工,爭強鬥勝,群芳匯集,各顯神通,繪畫之盛,蔚為大觀。

吳道子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以傑出的天才,迅速成長起來。吳道子的出現,是中國人物畫史上的光輝一頁。他吸收民間和外來風,確立了新的民族風格,即世人所稱的“吳家祥”。就人物畫來說,“吳裝”畫體以新的民族風格,照耀於畫壇之上。“聖”杜甫稱他為“畫聖”。宋代蘇東坡說:“詩至杜子美,文至韓退之(韓愈),書至顏魯公(顏真卿),畫至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事畢矣。”亦尊吳道子為“百代畫聖”。在歷代從事油漆彩繪與塑作專業的工匠行會中均奉吳道子為祖師。由此可見,他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他曾在長安、洛陽寺觀中作佛教壁畫四百餘堵,情狀各不相同;落筆或自臂起,或從足先,都能不失尺度。寫佛像圓光,屋宇柱樑或彎弓挺刃,不用圓規矩尺,一筆揮就。他用狀如蘭葉,或狀如蓴菜的筆法來表現衣褶,有飄動之勢,人稱“吳帶當風”。他在長安興善寺當眾表演畫畫,長安市民,扶者攜幼,蜂擁圍觀,當看到吳氏“立筆揮掃,勢若鏇風”,一揮而就時,無不驚嘆,發出喧呼。

創作背景

《八十七神仙圖》《八十七神仙圖》
大唐開元年間,將軍裴旻居母喪,請吳道子畫鬼神於天宮寺,資母冥福。吳道子讓裴旻屏去喪服,用軍裝纏結,馳舞劍,激昂頓挫,雄傑奇偉,觀者數千百人,無不駭慄。而吳道子解衣磅礴,因用其氣以壯畫思,落筆風生,為天下奇觀。庖丁解,輪扁斲輪,皆以技進乎道;而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器,則草書入神,道子之於畫,也大概是這樣的吧!況且能夠使悍將屈尊,如此氣概,不是常人所能為的。道子每一揮毫,必須酣飲,此與為文章何異,正以氣為主耳。

長安洛陽兩地,吳道子曾作寺觀壁畫三百餘間,畫中神怪人物千奇百怪,沒有一處雷同的痕跡。吳道子早年行筆較細,風格稠密,中年之後畫風變的雄放,線條遒勁,富於運動感,粗細互變,虛實相生,而且點畫之間時間缺落,有筆不周而意周之妙。後人將他的畫風和張僧繇的並舉,成為“疏體”,以別於顧愷之、陸探微的“密體”。而吳道子所畫佛像的衣褶,飄舉飛動,後人稱為“吳帶當風”。其畫喜用焦墨鉤線,然後略施淡彩於墨痕中,意態叢生,又稱“吳裝”。

文物地位

《八十七神仙卷》是至今存世屈指可數的中國古代重要藝術瑰寶,代表了中國唐代白描繪畫的最高水平。它縱30厘米,橫292厘米,白描絹本。畫面以道教故事為題材,純以線條表現出八十七位神仙出行的宏大場景,形神刻畫細緻入微。畫面筆墨遒勁灑脫,根根線條都表現了無限的生命力,如行,充滿韻律感。仙樂聲中眾神仙腳踏祥雲,御風而行,令觀者頓生虔敬之心。

作品介紹

《八十七神仙圖》《八十七神仙圖》
《八十七神仙圖》描繪的是一個道教傳說。畫中所表現的是東華帝君、南極帝君在侍者、儀杖、樂隊的陪同下,率領真人、神仙、金童、玉女、神將前去朝謁道教三位天尊的情景。畫面上神將開道,壓隊;頭上有背光的帝君居中;其他男女神仙持幡蓋、貢品、樂器等,簇擁著帝君從右至左浩蕩行進。隊伍里,帝君、神仙形象端莊,神將威風凜凜,眾多仙女輕盈秀麗。畫作者用剛中有柔,遒勁瀟灑的線條描繪了一幅風動雲飄的神仙境界。

這幅畫長292厘米,寬30厘米,絹面上用明快而有生命力的線條,描繪了87位列隊行進前往朝拜元始天尊的神仙。加上亭台曲橋、流水行雲等的點綴,畫面優美,宛若仙境,賞畫間似有仙樂在耳畔飄蕩。

還有一種說法是徐悲鴻收藏的被錯誤鑑定為“吳道子”作品的無題字,無名字,無作者,無年代,無裝裱的白描,後被人起名(非作者本人起名)的“八十七神仙卷”,白描于娟絲織品上,被流入外國人手裡,後被徐悲鴻高價買回。經過兩者比對,沒有任何題字和年代的徐悲鴻收藏的八十七神仙卷,尺寸又比較小,不是唐代吳道子的作品,而是清代書畫家揚州八怪——羅聘(字遁夫,號兩峰)的“八十七神仙圖”的草稿。

相關故事

《八十七神仙圖》《八十七神仙圖》
1937年5月的一天,國畫大師徐悲鴻在香港花高價買到一幅畫。這幅畫老舊不堪,絹底已呈褐色,不僅沒有落款,沒有歷朝歷代名人或皇室的藏印及題跋,甚至連名字都沒有。但是徐悲鴻先生卻是欣喜若狂,愛不釋手。在日寇入侵國破家亡的年代、徐悲鴻先生帶著它幾度輾轉甚至遭遇橫禍。

馬丁夫人的父親生前曾是德國駐華外交官,在中國生活了幾十年,購買了大批中國書畫文物,其中不乏精品。現在馬丁夫人有意將其出售,特意帶著幾大箱字畫到香港尋找買家。

徐悲鴻仔細認真地鑑賞著每一件書畫藏品,當打開第三個箱子,一幅發黃的長卷展開時,徐悲鴻的眼中放出驚異的光芒,幾乎是叫喊著說就要這一幅。

自從心愛之物到手,徐悲鴻先生將香港的畫展擱置一邊,一連數日閉門不出,每日裡展開畫幅不停地觀看,想從中看出這幅畫的年代和出處。

從香港回到內地後,徐悲鴻把精力投入鑑定工作。他請高手對此畫重新做了裝裱,先是自己仔細研究,後來又把當時美術界和鑑定界的幾位名聲顯赫的大師請到了家裡,準備聽聽他們的意見。應邀前來的幾位大師中,張大千是著名的畫家和書畫鑑藏家,謝稚柳也是書畫大家,精通書畫鑑別及美術史。二人曾一同赴敦煌研究敦煌壁畫藝術,對中國古代,尤其是唐代繪畫頗有研究。因此,張、謝二人的意見對於《八十七神仙卷》的鑑定至關重要。對敦煌壁畫造詣精深的張大千隨後也對這幅畫做了分析:宋朝,在寺院畫工群體中流行一種小樣制度,樣稿在壁畫完成後會留下來,作為修繕、補繪的底稿,也是師徒傳授的樣本。同是宋朝粉本小樣,對比之下,《八十七神仙圖卷》通幅洋溢著豪邁博大、生氣勃勃、雄渾健偉、氣度開放、質樸剛強、典雅莊重,《朝元仙杖圖》雖構圖相同,人數一樣,但筆力氣勢顯得不足。很可能是武宗元青年時期的作品,或是臨摹吳氏的小樣。這幅《八十七神仙圖》應是吳道子的手跡。

1942年5月,正是日軍轟炸昆明最頻繁的時候。為了給抗日將士和烈士家屬籌集資金,徐悲鴻來到昆明,在武成路舉辦勞軍《八十七神仙圖》畫展。從畫展開幕的第一天起,空襲警報就接連不斷,但是觀眾依然踴躍。畫展當日門票收入就達10萬元。為了滿足觀眾的需要,從第二天起,開展時間和日期都相應延長,徐悲鴻將這次展覽的全部收入都捐給了雲南政府。

《八十七神仙圖》受到了徐悲鴻先生及其家人特別的愛護,它跟隨徐悲鴻一家輾轉南北始終沒有離開它的主人一步。[1]

名家點評

《八十七神仙圖》《八十七神仙圖》
唐畫《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白描人物手卷,深褐色絹面上用遒勁而富有韻律的,明快又有生命力的線條描繪了八十七位列隊行進的神仙。它代表了中國唐代人物畫白描技法的傑出成就。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稱“自顧陸以降,畫跡鮮存,難悉詳之。唯觀吳道玄之跡,可謂六法俱全,萬象必盡,神人假手,窮極造化也。所以氣韻雄壯,幾不容於縑素;筆跡磊落,遂恣意於牆壁;其細畫又甚稠密,此神異也。”宋蘇軾亦曰:“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圖》如以燈取影,逆來順往,旁見側出。橫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數,不差毫末。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所謂遊刃餘地,運斤成風,蓋古今一人而已。”

徐悲鴻的好友--著名字畫收藏家和鑑定家張大千和謝稚柳見之也對其誇讚不己。張大千認為“北宋武宗元之作,實濫觴於此”,而謝也認為是“晚唐之鴻裁,實宋人之宗師”,並喻之為稀世之寶。徐悲鴻在《八十七神仙卷》跋文中寫道,此卷之藝術價值“足可頡頏歐洲最高貴名作”,可與希臘班爾堆依神廟雕刻,這一世界美術史上第一流作品相提並論。徐悲鴻將其定名為《八十七神仙卷》,並親手將一方刻有“悲鴻生命”四字的印章

評價

八十七神仙卷(16張) 歷千年之久而依然光彩照人、價值連城的唐代名畫《八十七神仙卷》,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白描人物長卷,為一代畫聖吳道子的冠世巨作,也是吳道子現世僅存的一部白描絹本。因場面之宏大,人物比例結構之精確,神情之華妙,構圖之宏偉壯麗,線條之圓潤勁健,而被歷代畫家藝術家奉為圭臬。現保存在徐悲鴻紀念館,並為鎮館之寶。《八十七神仙卷》是我國美術史上極其罕見的經典傳世之作,代表了中國古代白描繪畫的最高水平,其藝術魅力堪與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比肩,我國著名畫家徐悲鴻認為此卷“足可頡頏歐洲最高貴名作”。它櫛千年之風,沐五朝之雨,送給今人一份厚重的文化遺產,實在是藝術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