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故居

徐悲鴻故居

徐悲鴻故居位於陽朔縣前路的一座三開間的磚木結構平房,是繪畫大師徐悲鴻的故居。1936年徐悲鴻游陽朔,想定居於碧蓮峰下。李宗仁得知後,便買下了此屋相贈。徐悲鴻住下後,自稱陽朔天民。並刻一朱文印章作經念。

基本信息

主要景點

徐悲鴻故居在陽朔縣城縣前街17號。藝術大師徐悲鴻先生於1935-1937年期間兩次到陽朔,寓居近一年,住潘莊和原縣前街一號。1935年,徐悲鴻反對蔣介石的黑暗統治,遭逼害憤離南京,到桂林陽朔進行創作活動。先租住於此,後李宗仁購買此房贈送給他。1936-1937年與夫人廖靜文居住。在此進行了大量創作,“晨曲”、“逆風”、“風雨思君子”、“古柏”、“灕江春雨”等是該時期的代表作,並號“陽朔天民”。

徐悲鴻故居舊居磚木結構平房,面闊3間,進深3間。中為正廳,東房客室,西房畫室,廳後為臥室。1984年舊居進行重修,廖靜文親書“陽朔徐悲鴻故居”橫匾。1985年對外開放。陽朔高田鄉穿岩的潘莊,是徐悲鴻常去寫生作畫的地方,名作“灕江春雨”就是在該處創作的。現這座西式二層樓房尚存。

徐悲鴻故居在縣前路的一座三開間的磚木結構平房,是繪畫大師徐悲鴻的故居。1936年徐悲鴻游陽朔,想定居於碧蓮峰下。李宗仁得知後,便買下了此屋相贈。徐悲鴻住下後,自稱“陽朔天民。並刻一朱文印章作經念。徐悲鴻故居是1935年到1938年徐悲鴻避居廣西時李宗仁先生所贈送。一邊還鑲嵌著“徐悲鴻故居”之大理石碑刻。房屋為磚木結構,三進堂小屋,院內有一高大玉蘭樹,花香四溢。陳列館裡主要展示了徐悲鴻先生在此生活的實情實景,同時又有反映徐悲鴻先生一生經歷的圖片等等。徐悲鴻的《灕江煙雨》等名畫都是在此創作而成。現為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陽朔徐悲鴻故居位於陽朔縣前街縣政府大門前,它像一位羞澀的少女,隱匿在嘈雜的城市中,像蓮花一樣出於泥而不染。國畫大師徐悲鴻在四十年代的時候曾在此隱居兩年多並在此畫出很多聞名於世的作品,故居為雙門雙院結構,裡面有徐悲鴻先生像和徐悲鴻印以及徐悲鴻自號的陽朔天民印, 院內有一棵近百年的白玉蘭樹,據說是當年徐悲鴻夫人廖靜秋親手栽下,如今已經鬱鬱蔥蔥,是陽朔最大最高的白玉蘭樹,每年五月,白玉蘭花開滿枝頭,滿庭飄香,仿佛述說當年先生在院裡作畫,夫人在旁邊磨硯的情景。

銅像揭幕

2003年,廖靜文老人回到廣西陽朔徐悲鴻先生的故居。3月29日,80歲的廖靜文老人為中國畫壇巨匠徐悲鴻先生銅像揭幕。這座半身銅像安放在廣西陽朔縣碧蓮峰下的徐悲鴻故居內。當日,徐悲鴻先生故居修葺一新重新開放。

現徐悲鴻故居為陽朔縣一重要文化活動場所,曾多次舉辦書畫展,在緬懷故人的同時,也為故居增色不少。

主人簡介

徐悲鴻先生(1895-1953年),江蘇宜興人,是中國著名的畫家和傑出的美術教育家,他同時還是一位積極投身民族解放事業的愛國主義者。他的中國畫融會了西方技法,而素描和油畫則滲入了中國畫的筆墨韻味,作品表現出了高度技巧和民族特色的結合。

徐悲鴻幼從家學,9歲習畫,17歲就成了圖畫教師。1919年,攜新婚不久的妻子蔣碧微赴法留學,1927年回國出任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在教學與創作中,提倡寫實主義,抨擊形式主義,並倡導國畫的革新。他力排眾議,聘請民間畫家齊白石為教授被傳為佳話。

30年代中期應邀赴歐洲辦畫展,蜚聲國際畫壇。歸國後積極投身抗日救亡文化運動,把多次辦畫展和賣畫所得全部捐獻出來救濟難民。1945年,因長期政見不同感情失和,與蔣碧微離異,不久,與時為圖書管理員的廖靜文結婚。新中國成立後,出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1953年9月在京病逝。

徐悲鴻一生創作了數千件國畫、油畫和素描作品。紀念館內收藏著他各時期的作品1000餘件。漫步在展廳內,遊客們在欣賞大師不朽的藝術作品的同時,更為那洋溢其中的高尚民族精神所震撼:巨幅國畫《九方》表現了藝術家對民族危亡的憂憤,對光明前途的嚮往;作於1940年的《愚公移山》激勵中國人民爭取抗戰的勝利;《田橫五百士》則歌頌了中國人民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富貴不淫的堅韌品格。

他筆下的駿馬寄託著喜、怒、哀、樂的感情,與他常畫的雄獅、晨雞一樣表現了令人振奮的戰鬥精神。此外,在這裡遊客們還可以從百餘幅素描作品中看到藝術家在素描技法上的精深功力。藏品中還有《八十七神仙卷》等大師畢生收藏的許多優秀繪畫作品。人們不僅可以獲得一次完美的藝術享受,還能體會出大藝術家人品與畫品的高度統一。

《灕江煙雨》:

1935年,徐悲鴻赴廣西後,創作的山水畫《灕江春雨》,以大潑墨的手法描繪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情景交融,筆墨淋漓,法新穎獨特,是中國大寫意山水畫的代表之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