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達和西敏:一次別離》

《內達和西敏:一次別離》

《內達和西敏:一次別離》是一部涉及伊朗社會敏感離婚問題的影片。影片利用萬花筒式的多面主題、環環緊扣的戲劇衝突、道德與社會的雙重矛盾,在2011-2012頒獎季上幾乎橫掃所有最佳外語片大獎。獲得第61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獲得第69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獲得第84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獲得第84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基本信息

劇情

兩女主演並列獲影后兩女主演並列獲影后

影片起始於丈夫內達和妻子西敏在法庭上的激烈爭吵。移民國外、讓女兒接受更好的教育一直是西敏的夢想,他們一家人也終於拿到出國簽證。然而這時內達卻拒絕出國,原因是不能撇下家中患老年痴呆症的父親。西敏無法說服固執的丈夫,最終選擇離婚。他們10歲的女兒泰爾邁是一個敏感、內向的中學生,內心並不願離開伊朗,更不願看到父母離異。
西敏從家裡搬了出去。為照顧父親,銀行職員內達僱傭了女工拉齊耶。拉齊耶來自社會底層,丈夫失業在家,身邊有個四五歲的小女兒。如果說內達和西敏屬於伊朗社會中比較富有、西化和開放的代表,拉齊耶和丈夫則屬於保守的貧困階層,依然嚴格、虔誠地遵守各項宗教規定。

拉齊耶對這份工作並不滿意,特別是老人時常大小便失禁而不得不為他換洗。她為此還特别致電宗教部門,希望了解為其他家庭的男人換洗衣褲是否“犯下罪孽”。僅工作一天,拉齊耶便決定放棄。後來在內達的要求下,拉齊耶才答應留下來。
然而,一次意外卻把這兩個家庭的所有成員推向矛盾漩渦。拉齊耶上班時外出,由於害怕老人亂跑便將他綁在床上。內達回家時,發現父親倒在床下,奄奄一息。怒不可遏的內達與隨後進門的拉齊耶發生爭吵,並把她和小女兒強行推出門外。
不料第二天,卻傳來拉齊耶從內達家樓梯滾下並流產的訊息。拉齊耶家人以“謀殺罪”將內達告上法庭,認為他應對胎兒死亡負責。內達堅稱自己不知道拉齊耶當時懷有身孕,並認為按照他們的站位,拉齊耶不可能被推到樓下。不過,法院仍決定將內達暫時收押。
不得已,西敏再次出面,收拾這個陷入困境的家。實際上,無論老小,兩個家庭的原有生活都被徹底打亂。不久,泰爾邁發現父親在法官面前撒了謊:其實他早就知道拉齊耶懷孕。對於這種嚴重觸犯教規的行為,泰爾邁深感不安和困惑。而內達則不斷給泰爾邁施加影響,希望女兒做出對他有利的證詞。忍受著巨大的道德折磨,泰爾邁也開始撒謊……
西敏希望與拉齊耶一家庭外和解。而傲慢的內達再次誤會西敏的好意,固執地拒絕和解。不過最終,兩家人在部族長老見證下決定和解。誰知在宗教宣誓環節,另一個“說謊者”出現了:拉齊耶一直在說假話,她的流產其實與內達無關,而是因為之前她被汽車撞倒。那天她離開內達家,就是因為難忍劇痛而去了醫院……

影片意義

除了伊朗社會的特定矛盾,影片探索了人類眾多共有的道德和法律困局――真誠與謊言、人情與法律、父母與兒女、婚姻與自由、移民與留守等等。影片試圖用讓人應接不暇的情節說明,人們面對的矛盾不是簡單層面的誰對誰錯,而是一個複雜而深刻的混合體,每個人都無法保證絕對正義。

特色

導演法爾哈迪運用高超的敘事技巧,將個人層面的親情倫理與社會層面的階層差異縱橫交織,表現出當代伊朗社會相對富有、西化的中產階層與教育程度不高、依然嚴守宗教條規的勞工階層之間的隔閡與衝突。

在這部影片裡,法哈蒂大膽的為世人展示出伊朗社會巨大階級差異這樣一幅宏大的畫卷。內達一家作為中產階級的代表,他們擁有工作、汽車和受教育的權利,他們能夠在社會中發出自己的聲音,甚至他們的言行還可以影響到法官的判決,而拉茲和哈德特則代表了城市的最底層民眾,他們生活在城市郊區的貧民窟里,是這個社會中不折不扣的弱勢群體。
人物刻畫可以說是這部影片最為成功的地方之一,就像法哈蒂所有影片一樣,演員的表演始終是他考慮的首要因素。五位主演在法哈蒂的鏡頭下都顯得個性鮮明。其中尤以拉茲和特梅爾的人物對比刻畫最為成功。虔誠而單純的拉茲是典型伊朗婦女的代表,她在片中拒絕對古蘭經宣誓一幕卻成為整部影片的轉折點。相形之下,嚴肅認真的特梅爾儘管年紀輕輕,卻已經完全適應了自己應該扮演的社會角色,在關鍵時刻,她做出了和沒受過教育的拉茲完全不同的選擇。

評價

“情節像偵探片一樣巧妙展開,每個人物都面臨掙扎和抉擇,畫面和敘事十分緊湊,總之你在兩小時內根本沒時間走神,情緒完全被劇情吸引。”

幕後故事

這部觸及了伊朗社會敏感離婚問題的影片,其誕生過程可謂一波三折,一度因為無法通過伊朗的電影審查而瀕臨“難產”。最終在法哈蒂的不懈堅持下,這部影片終於艱難的完成了,儘管使用了一種其他伊朗影片較為少用的極簡敘事方式,但這部影片卻成功的揭示了當今伊朗社會、心理和道德的複雜性。

柏林電影節

《內達和西敏:一次別離》是61屆柏林電影節唯一入圍競賽單元的伊朗影片。

19日晚,《內達和西敏:一次別離》成為第61屆柏林電影節頒獎禮上最大贏家,不僅奪得最佳影片“金熊獎”,它的5名主演還共同拿下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兩個“銀熊獎”。

幕後花絮

2011年的柏林電影節以特殊的方式聲援因為“危害國家安全”而深陷囹圄的伊朗導演賈法·帕納西,而他的同胞阿斯哈·法哈蒂,同樣因為在伊朗國內公開表達對賈法·帕納西的支持,差點連累新片被伊朗官方禁止拍攝。和帕納西一樣,阿斯哈·法哈蒂是當今伊朗最具國際知名度的導演之一,他曾憑藉《關於伊麗》入圍2009年柏林電影節,並且獲得了最佳導演銀熊獎。與此同時,法哈蒂也一直是伊朗政府眼中的麻煩導演之一,他曾公開表示支持被伊朗驅逐出境的電影人穆森·馬克馬巴夫回國,在去年的一次官方活動中,他又批評伊朗政府孤立了許多有傑出成就的電影人,不僅包括穆森、賈法等導演,還包括因為沒戴面紗與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合演《謊言之軀》而被禁出國的格什菲·法拉哈尼等演員,他因此被伊朗文化部批評他“站在反動分子的一方”。《內達和西敏:一次別離》隨即被下令停拍,直到法哈蒂跳出來解釋說自己的話遭到了曲解並道歉後,政府才解除了對這部影片的禁令。

伊朗電影一覽

當代伊朗電影以其獨特的影像風格而獨樹一幟。在世風喧囂浮躁,在我們的感官被充滿暴力、色情的電影刺激得遲鈍麻木的今天,伊朗電影卻返璞歸真,以近乎手工作坊式的製作,以清新質樸、恬淡溫暖又充滿哲理的影像風格,以友誼、寬容、愛、和睦相處這些久違的主題重新撥動我們的心弦。它的興起印證了一句名言: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