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雜劇史》

《元雜劇史》

《元雜劇史》作者李修生, 鳳凰出版社於2002年4月1日出版,屬戲曲類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元雜劇史》《元雜劇史》
修生學兄新著《元雜劇史》出版了。他囑我談點感受。我雖淺陋,但也略知著述的甘苦,知道這部著作的分量,本著向他學習的精神,便欣然從命了。
我和修生學兄相知多年了。記得在打倒“四人幫”以後,游國恩等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準備重新出版。當時,修生兄等一批參加該書修訂的年富力強的學者,集中在中山大學,和王季思老師一起研究修改方案。趁此機會,中山大學中文系師生邀請修生兄作了學術報告。那一天,教室里座無虛席,氣氛熱烈。修生兄聲音洪亮,神態從容,條分縷析,新見迭出,使同學們大開眼界。我坐在后座,仔細聆聽,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記得聽課後,季思老師囑我認真向兄弟院校的同輩學者學習。我自知一向浮躁,更應多向嚴謹沉穩、功底紮實的修生兄求教。此後,我們又都擔任過中文系主任。常有機會在工作會議和學術會議上聚首,接觸愈多,愈感到修生兄為人處事的作風與其治學態度如出一轍。他的許多長處,正是我所不足。在切磋的過程中,我常受啟發。獲益良多。
近幾年,修生兄致力於元代文學的研究。一方面,他對白樸等重要作家深入鑽研;一方面,作為《全元文》的主編,他對整個時代的文獻資料全面掌握。正因為有了長期的學術積累,所以,他對元代戲劇發展的種種判斷,就顯得準確,更有系統性,更有說服力。我曾讀到他在《文學遺產》發表的有關元劇分期的論文,深感他蒐集的資料十分豐富,思考比以前更加周密。而當我知道他決定動筆編寫《元雜劇史》一書時,對他在學術上的“戰略部署”,似乎又有所領悟。他從點到面,博約結合,鍥而不捨,持之以恆,於是結出了碩果。當然,這一部署,也可以說是“有計畫,有步驟,有組織”的陽謀。然而,作為一個學者,如果沒有長遠的目光,只計較一時一事的得失,又怎能卓有所成,寫出紮實的論著?現在,《元雜劇史》的出版,標幟著修生兄的學術水平,又登上了一個新的台階。按照他的性格,我知道,他不會到此為止。《元雜劇史》的完成,將是他下一步成功的開端。
近幾年,學術界對古代戲劇的研究,似乎處在“卡殼”的階段。有些論著,不能說寫得不深不細,但始終在幾十年耕築的框架上徘徊,學術水平沒有新的進展。究其原因,我想,很可能是由於研究者沒有擺脫過去蘇歐戲劇觀念的約束,依然以蘇歐的話劇理論,作為分析評價中國戲曲的依據。例如,在剖析戲曲作品時,往往只著意於捕捉戲劇矛盾,抓住人物性格的衝突,審視矛盾的契機。這樣做,自然是必要的,但卻不能解決中國戲曲評論的全部問題。因為我國的古代戲曲,既是“戲”,也是“曲”。所謂“曲”,實即詩。在劇作中,“曲”占著極其重要的位置。加上戲曲作家,往往就是詩人,當他們安排關目,表現人物的時候,不可能不受到詩歌創作特有的思維方式的影響。而詩歌創作,最重“意境”,注重作者的主觀情意與客觀景物相融合,從而誘導讀者產生聯想,參與創造,體驗形象之外的涵義。以我看,戲曲作家特別是雜劇劇作家,有不少人致力於意境的追求。
這本書原是80年代在學校講選修課的講稿。
這本書是為中文系學生編寫,自然偏重文學方面,但戲曲是一門綜合藝術,劇場及其他藝術因素也應給予一定注意。

媒體推薦


黃天驥
修生學兄新著《元雜劇史》出版了。他囑我談點感受。我雖淺陋,但也略知著述的甘苦,知道這部著作的分量,本著向他學習的精神,便欣然從命了。
我和修生學兄相知多年了。記得在打倒“四人幫”以後,游國恩等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準備重新出版。當時,修生兄等一批參加該書修訂的年富力強的學者,集中在中山大學,和王季思老師一起研究修改方案。趁此機會,中山大學中文系師生邀請修生兄作了學術報告。那一天,教室里座無虛席,氣氛熱烈。修生兄聲音洪亮,神態從容,條分縷析,新見迭出,使同學們大開眼界。我坐在后座,仔細聆聽,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記得聽課後,季思老師囑我認真向兄弟院校的同輩學者學習。我自知一向浮躁,更應多向嚴謹沉穩、功底紮實的修生兄求教。此後,我們又都擔任過中文系主任。常有機會在工作會議和學術會議上聚首,接觸愈多,愈感到修生兄為人處事的作風與其治學態度如出一轍。他的許多長處,正是我所不足。在切磋的過程中,我常受啟發。獲益良多。
近幾年,修生兄致力於元代文學的研究。一方面,他對白樸等重要作家深入鑽研;一方面,作為《全元文》的主編,他對整個時代的文獻資料全面掌握。正因為有了長期的學術積累,所以,他對元代戲劇發展的種種判斷,就顯得準確,更有系統性,更有說服力。我曾讀到他在《文學遺產》發表的有關元劇分期的論文,深感他蒐集的資料十分豐富,思考比以前更加周密。而當我知道他決定動筆編寫《元雜劇史》一書時,對他在學術上的“戰略部署”,似乎又有所領悟。他從點到面,博約結合,鍥而不捨,持之以恆,於是結出了碩果。當然,這一部署,也可以說是“有計畫,有步驟,有組織”的陽謀。然而,作為一個學者,如果沒有長遠的目光,只計較一時一事的得失,又怎能卓有所成,寫出紮實的論著?現在,《元雜劇史》的出版,標幟著修生兄的學術水平,又登上了一個新的台階。按照他的性格,我知道,他不會到此為止。《元雜劇史》的完成,將是他下一步成功的開端。
近幾年,學術界對古代戲劇的研究,似乎處在“卡殼”的階段。有些論著,不能說寫得不深不細,但始終在幾十年耕築的框架上徘徊,學術水平沒有新的進展。究其原因,我想,很可能是由於研究者沒有擺脫過去蘇歐戲劇觀念的約束,依然以蘇歐的話劇理論,作為分析評價中國戲曲的依據。例如,在剖析戲曲作品時,往往只著意於捕捉戲劇矛盾,抓住人物性格的衝突,審視矛盾的契機。這樣做,自然是必要的,但卻不能解決中國戲曲評論的全部問題。因為我國的古代戲曲,既是“戲”,也是“曲”。所謂“曲”,實即詩。在劇作中,“曲”占著極其重要的位置。加上戲曲作家,往往就是詩人,當他們安排關目,表現人物的時候,不可能不受到詩歌創作特有的思維方式的影響。而詩歌創作,最重“意境”,注重作者的主觀情意與客觀景物相融合,從而誘導讀者產生聯想,參與創造,體驗形象之外的涵義。以我看,戲曲作家特別是雜劇劇作家,有不少人致力於意境的追求。
……

戲劇研究書目

戲劇舊時專指戲曲,後用為戲劇、話劇、歌劇、舞劇、詩劇等的總稱。本任務來盤點國內著名戲劇研究書目。
《西廂彙編》
《古都西安長安戲曲》
《吡陵曲壇掇錄》
《太原戲曲史》
《蘇州梨園》
《寧波崑劇老藝人回憶錄》
《戲曲與浙江》
《中國戲曲史論集》
《中國古代戲曲史論》
《中國古代曲學史》
《關漢卿戲劇集》
《中國戲曲發展史》
《中國戲曲史論》
《中國戲劇史論考》
《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
《古本董解元西廂記》
《琵琶記討論專刊》
《中國戲曲史略》
《中國戲曲》
《中國戲曲史漫話》
《中國百戲史話》
《中國悲劇史綱》
《天寶遺事諸宮調》
《南北皮黃戲史述》
《宋元南戲輯佚》
《說唱藝術奇葩—敦煌變文選評》
《元明清禁毀小說戲曲史料》
《明雜劇史》
《元雜劇與元代社會》
《元代戲劇學研究》
《元代雜劇藝術》
《元雜劇論》
《元雜劇史》
《梁辰魚集》
《宋元南戲考論續編》
《南戲新證》
《戲文概論》
《宋金雜劇概論》
《清都散客二種》
《冒鶴亭先生年譜》
《清代戲曲家叢考》
《明清戲曲家考略》
《元曲家考略》
《清中葉戲曲家散論》
《蘇州劇派研究》
《明清之際蘇州作家群研究》
《洪升年譜》
《李漁美學思想研究》
《李漁新論》
《李漁〈閒情偶寄〉曲論研究》
《李漁研究》
《李漁評傳》
《張岱研究》
《金瓶梅和湯顯祖》
《論湯顯祖及其他》
《湯顯祖研究資料彙編》
《古劇考》
《京劇流派劇目薈萃》
《青陽腔劇目彙編》
《中國古典戲曲劇目匯考》
《聊齋志異戲曲集》
《聊齋俚曲選》
《中國十大古典悲喜劇集》
《中國十大古典悲劇集》
《中國古代歷史劇研究》
《紅樓夢戲曲集》
《醉鄉記金鎖記》
《斷髮記金丸記》
《黨人碑琥珀匙》
《鸞篦記醉菩提》
《阮大鋮戲曲四種》
《張鳳翼戲曲集》
《湯顯祖戲曲集》
《幽閨記·琵琶記》
《宋元四大戲文讀本》
《車王府曲本菁華宋卷》
《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
《首屆元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下冊)》
《元曲聚珍》
《琵琶記版本流傳研究》
《鄭廷玉集》
《李行道孔文卿羅貫中集》
《元本琵琶記校注》
《吳昌齡劉唐卿於伯淵集》
《明清戲曲史》
《明清傳奇研究》
《湖南戲曲史稿》
《石君寶戲曲集》
《元曲選外編》
《宋金雜劇考》
《中國戲劇學史稿》
《劉知遠諸宮調》
《中國戲劇史》
《崑劇演出史稿》
《宋元戲曲史》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
《中國戲曲通史》
《董解元西廂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