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劇史》

《中國戲劇史》

《中國戲劇史》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周先生最有代表性的戲劇史專著,也最能代表他的戲劇觀。其中所體現的主要學術成就表現為:突破編撰宋元、明清等斷代史的局限,注重戲劇全史和戲劇發展通史的流變研究。對戲曲原由人民創造,民間戲曲活動與宮廷演劇之間的對立統一和交流關係以及戲曲藝術的綜合發展作了較為全面的考證、探討、論述;密切聯繫舞台演出實踐,重視對場上藝術的實際考察,改變了過去研究方法上側重於文獻考據和重文輕藝的偏頗;重視研究各地區的戲曲藝術,拓展了戲曲史的領域。對戲曲聲腔的類、種、流變,以及聲腔內在聯繫和科學規範,對追索聲腔劇種沿革衍變的規律性研究均具有啟迪與參考價值。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戲劇史》《中國戲劇史》

《中國戲劇史》為案頭與場上相結合的第一部中國戲劇之全史;為由古及今的第一部中國戲劇之通史。全書論述中國戲劇產生的源流,以及變化和發展的歷史,引證劇本,頗多私人珍秘。凡從事中國戲劇史、論研究者或戲曲劇本、舞台藝術創作實踐者備作參考引據,最有價值。

作者

周貽白(1900-1977),中國戲曲史家、戲劇電影作家、戲劇理論家。一作夷白。原名炳垣(一作炳然),曾名一介、慕頤,筆名六郎、劍廬、雲谷,一度化名楊其敏。湖南長沙人。童年喪父,少年輟學,流浪江湖,在文明戲班、京劇班、馬戲班搭班學藝,同時刻苦攻讀文史群籍。曾為湖南《自治新報》撰寫小說、雜文。1927年參加田漢主辦的南國劇社。1929年至1934年在福建泉州、廈門等地教授國文。1935年與阿英同組新藝話劇團,嗣後又在中國旅行劇團及新華、金星影業公司等處從事話劇、電影劇本創作,並在上海美專、復旦大學等校講授國文。演出並出版的話劇作品有《北地王》、《李香君》、《綠窗紅淚》、《花木蘭》、《金絲雀》、《陽關三疊》、《連環計》、《天之驕子》等;攝為電影故事片的作品有《蘇武牧羊》、《雁門關》、《相思寨》、《李師師》(後改《亂世佳人》)、《卓文君》、《聶隱娘》、《紅樓夢》、《李香君》、《家》、《野玫瑰》、《白蘭花》、《風流世家》、《逃婚》、《標準夫人》等;發表有京劇劇本《朱仙鎮》等。1947年,應歐陽予倩之約,赴香港永華影片公司任編劇。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應田漢、歐陽予倩函召,於1950年1月至北京,執教於中央戲劇學院。歷任文化部戲曲改進委員會委員,中央戲劇學院“中國戲劇史”教授、院務委員會委員,《戲劇學習》、《戲劇論叢》編委,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北京市第三屆政協委員。

書摘

第一章中國戲劇的胚胎
第一節 周秦的樂舞

中國的文化,根據遠古的記載,從黃帝時代算起,已經有五千年的歷史。一切事物的形成,追本溯源,雖然其來也漸,但有一個不易的原則,亦為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原則,即產生文化的行為,無一不是為著幫助實際生活起見。無論是有意的或無意的,積極的或消極的,其動機雖至為簡單,但在原始民族生活中,愈為單純的行為,便是其生活上最為需要的部分。藝術,自不能視為例外。至於以後文明日進,藝術的發展,漸成為專屬的部門,而被人認為無關實際生活的遊戲舉動,則為生活情形過於複雜,不能人人具有此項心情的緣故。
戲劇,本有綜合藝術之稱。即為空間藝術的繪畫、雕刻、建築,及時間藝術的詩歌、音樂,舞蹈等項,綜合而成之謂。但此說近年頗有人以為其非是。蓋以戲劇自具其起源,原屬藝術的一項。其整個形式,於各項藝術中實具有顯然不同的獨立性。若昧然加以綜合的看法,則戲劇將失卻其本身的立場,而成為其他的藝術的奴隸。但戲劇的形式,究於各項藝術皆所包容,雖不因綜合而始產生,固可視為一種多方面的藝術。然則,其胚胎之孕育,惟有溯源於各方面始能詳究其整個的來源。

中國戲劇因成形較遲,各方面關係最為複雜。其經緯部分雖為歌舞,但到以歌舞表演故事時,其間已有了許多變遷。如音樂一項,亦為中國戲劇的重要因素,其民族性的表現,應當是獨標風格。可是,當戲劇的形式略具規模時,所用的器樂,已很少是中國的東西了。這並不是說中國沒有音樂,而是中國的音樂太高雅了,太偏於抒情氣分了。古代人對於音樂的使用,因其與郊祀天地有關,大家把這件事看得很為神聖。證以後世卑視戲劇的心理,推想到當時的雅樂,其發生戲劇的可能性是很少的。故戲劇之成形過遲,於此也未嘗沒有關係。至於其他方面,亦皆有其單獨的進化程式。影響所及,直接地或間接地,都造成了戲劇的不平衡的發展。因此,在中國戲劇未能以舞台地位出現之前,其所包容的各方面所具的姿態,其歷史性的重要,殊不亞於戲劇本身。

詩歌的起源,不必是有了文字以後的事。在一切文體中,其出生的時代為最早。不但中國,即在任何民族,最初的文學作品,概為詩歌。人類的語言,雖因地域不同環境各異的關係,弄得極為歧雜。但悲哀與歡喜的流露,即不藉面部表情,也可從聲調中聽出來。感嘆或歡呼,在人類感情中都是極為真摯的。人類以語言表達思想,詩歌則為發抒情感而予語言以組織,並用聲調唱出。

戲劇研究書目

戲劇舊時專指戲曲,後用為戲劇、話劇、歌劇、舞劇、詩劇等的總稱。本任務來盤點國內著名戲劇研究書目。
《西廂彙編》
《古都西安長安戲曲》
《吡陵曲壇掇錄》
《太原戲曲史》
《蘇州梨園》
《寧波崑劇老藝人回憶錄》
《戲曲與浙江》
《中國戲曲史論集》
《中國古代戲曲史論》
《中國古代曲學史》
《關漢卿戲劇集》
《中國戲曲發展史》
《中國戲曲史論》
《中國戲劇史論考》
《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
《古本董解元西廂記》
《琵琶記討論專刊》
《中國戲曲史略》
《中國戲曲》
《中國戲曲史漫話》
《中國百戲史話》
《中國悲劇史綱》
《天寶遺事諸宮調》
《南北皮黃戲史述》
《宋元南戲輯佚》
《說唱藝術奇葩—敦煌變文選評》
《元明清禁毀小說戲曲史料》
《明雜劇史》
《元雜劇與元代社會》
《元代戲劇學研究》
《元代雜劇藝術》
《元雜劇論》
《元雜劇史》
《梁辰魚集》
《宋元南戲考論續編》
《南戲新證》
《戲文概論》
《宋金雜劇概論》
《清都散客二種》
《冒鶴亭先生年譜》
《清代戲曲家叢考》
《明清戲曲家考略》
《元曲家考略》
《清中葉戲曲家散論》
《蘇州劇派研究》
《明清之際蘇州作家群研究》
《洪升年譜》
《李漁美學思想研究》
《李漁新論》
《李漁〈閒情偶寄〉曲論研究》
《李漁研究》
《李漁評傳》
《張岱研究》
《金瓶梅和湯顯祖》
《論湯顯祖及其他》
《湯顯祖研究資料彙編》
《古劇考》
《京劇流派劇目薈萃》
《青陽腔劇目彙編》
《中國古典戲曲劇目匯考》
《聊齋志異戲曲集》
《聊齋俚曲選》
《中國十大古典悲喜劇集》
《中國十大古典悲劇集》
《中國古代歷史劇研究》
《紅樓夢戲曲集》
《醉鄉記金鎖記》
《斷髮記金丸記》
《黨人碑琥珀匙》
《鸞篦記醉菩提》
《阮大鋮戲曲四種》
《張鳳翼戲曲集》
《湯顯祖戲曲集》
《幽閨記·琵琶記》
《宋元四大戲文讀本》
《車王府曲本菁華宋卷》
《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
《首屆元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下冊)》
《元曲聚珍》
《琵琶記版本流傳研究》
《鄭廷玉集》
《李行道孔文卿羅貫中集》
《元本琵琶記校注》
《吳昌齡劉唐卿於伯淵集》
《明清戲曲史》
《明清傳奇研究》
《湖南戲曲史稿》
《石君寶戲曲集》
《元曲選外編》
《宋金雜劇考》
《中國戲劇學史稿》
《劉知遠諸宮調》
《中國戲劇史》
《崑劇演出史稿》
《宋元戲曲史》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
《中國戲曲通史》
《董解元西廂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