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遠諸宮調》

《劉知遠諸宮調》

宋、金時代的諸宮調作品。作者無考。現存殘本42頁。1907~1908年間,俄國Π.Κ.科茲洛夫探險隊在發掘古代西域黑水城(今甘肅境內)時發現。原件曾收藏於列寧格勒,1958年 4月由蘇聯國家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贈還中國,現藏北京圖書館。劉知遠諸宮調》刻本的發現,可以看到前期諸宮調的藝術成就和樂曲結構樣式,為研究諸宮調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珍貴的資料。1935年,鄭振鐸根據國外傳抄本校訂,收入《世界文庫》第 2冊,嗣後有1937年北平來薰閣書店的石印版本和1958年文物出版社的影印版本。

基本信息

宋、金時代的諸宮調作品。作者無考。現存殘本42頁。1907~1908年間,俄國Π.Κ.科茲洛夫探險隊在發掘古代西域黑水城(今甘肅境內)時發現。原件曾收藏於列寧格勒,1958年 4月由蘇聯國家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贈還中國,現藏北京圖書館。中國學者根據刻本版式和作品的語言風格、結構體例、使用宮調等方面,確定為12世紀左右的作品,是現存諸宮調刻本中最早的一部。

《劉知遠諸宮調》《劉知遠諸宮調》
《劉知遠諸宮調》全書應有12則,今殘存《知遠走慕家莊沙陀村入舍第一》、《知遠別三娘太原投事第二》、《知遠充軍三娘剪髮生少主第三》、《知遠探三娘與洪義廝打第十一》、《君臣弟兄母子夫婦團圓第十二》 5則,前 4則並有缺頁。書中敘述五代時後漢高祖劉知遠發跡變泰的故事,明代傳奇《白兔記》即取材於此。作品描述了地主階級對僱工殘酷的剝削壓迫,婦女社會地位的低下和所受苦難的深重。同時,又表現出濃厚的宿命論和迷信觀念,如劉知遠與李三娘對惡勢力的迫害,只是逆來順受;最後的時來運轉,完全是命中注定,才使矛盾調和,形成大團圓的結局。在藝術方面,具有渾樸遒勁的風格,語言比較自然,近於口語。與同時出現的《新編五代史平話》中的《漢史平話》比較,內容情節更為豐富,人物的刻畫也更為生動。
《劉知遠諸宮調》刻本的發現,可以看到前期諸宮調的藝術成就和樂曲結構樣式,為研究諸宮調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珍貴的資料。1935年,鄭振鐸根據國外傳抄本校訂,收入《世界文庫》第 2冊,嗣後有1937年北平來薰閣書店的石印版本和1958年文物出版社的影印版本。

戲劇研究書目

戲劇舊時專指戲曲,後用為戲劇、話劇、歌劇、舞劇、詩劇等的總稱。本任務來盤點國內著名戲劇研究書目。
《西廂彙編》
《古都西安長安戲曲》
《吡陵曲壇掇錄》
《太原戲曲史》
《蘇州梨園》
《寧波崑劇老藝人回憶錄》
《戲曲與浙江》
《中國戲曲史論集》
《中國古代戲曲史論》
《中國古代曲學史》
《關漢卿戲劇集》
《中國戲曲發展史》
《中國戲曲史論》
《中國戲劇史論考》
《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
《古本董解元西廂記》
《琵琶記討論專刊》
《中國戲曲史略》
《中國戲曲》
《中國戲曲史漫話》
《中國百戲史話》
《中國悲劇史綱》
《天寶遺事諸宮調》
《南北皮黃戲史述》
《宋元南戲輯佚》
《說唱藝術奇葩—敦煌變文選評》
《元明清禁毀小說戲曲史料》
《明雜劇史》
《元雜劇與元代社會》
《元代戲劇學研究》
《元代雜劇藝術》
《元雜劇論》
《元雜劇史》
《梁辰魚集》
《宋元南戲考論續編》
《南戲新證》
《戲文概論》
《宋金雜劇概論》
《清都散客二種》
《冒鶴亭先生年譜》
《清代戲曲家叢考》
《明清戲曲家考略》
《元曲家考略》
《清中葉戲曲家散論》
《蘇州劇派研究》
《明清之際蘇州作家群研究》
《洪升年譜》
《李漁美學思想研究》
《李漁新論》
《李漁〈閒情偶寄〉曲論研究》
《李漁研究》
《李漁評傳》
《張岱研究》
《金瓶梅和湯顯祖》
《論湯顯祖及其他》
《湯顯祖研究資料彙編》
《古劇考》
《京劇流派劇目薈萃》
《青陽腔劇目彙編》
《中國古典戲曲劇目匯考》
《聊齋志異戲曲集》
《聊齋俚曲選》
《中國十大古典悲喜劇集》
《中國十大古典悲劇集》
《中國古代歷史劇研究》
《紅樓夢戲曲集》
《醉鄉記金鎖記》
《斷髮記金丸記》
《黨人碑琥珀匙》
《鸞篦記醉菩提》
《阮大鋮戲曲四種》
《張鳳翼戲曲集》
《湯顯祖戲曲集》
《幽閨記·琵琶記》
《宋元四大戲文讀本》
《車王府曲本菁華宋卷》
《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
《首屆元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下冊)》
《元曲聚珍》
《琵琶記版本流傳研究》
《鄭廷玉集》
《李行道孔文卿羅貫中集》
《元本琵琶記校注》
《吳昌齡劉唐卿於伯淵集》
《明清戲曲史》
《明清傳奇研究》
《湖南戲曲史稿》
《石君寶戲曲集》
《元曲選外編》
《宋金雜劇考》
《中國戲劇學史稿》
《劉知遠諸宮調》
《中國戲劇史》
《崑劇演出史稿》
《宋元戲曲史》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
《中國戲曲通史》
《董解元西廂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