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辯》

《九辯》

《九辯》,《楚辭》篇名,是一首感情深摯的長篇抒情詩,共有250多句。王逸定為宋玉作。其基本思想是表達“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感慨,詩中對現實的黑暗也有一定的反映。《九辯》現傳本子中,有分為九章的,也有分為十章的。今參酌洪興祖《楚辭補註》、朱熹《楚辭集注》,分為十章。

基本信息

《九辯》《九辯》
《楚辭》篇名。王逸定為宋玉作。明代焦竑《焦氏筆乘》清代牟庭相《楚辭述芳》吳汝綸《古文辭類纂》評語中,均以為屈原作,但所提出的理由還不足以推倒王逸之說。《九辯》是與《離騷》同工異曲的長篇抒情詩。全詩分九節,層層遞進,通過自然景物來抒發感情,情景交融,意境高遠。但在表現形式上,《九辯》又與《離騷》有不同之處。首先是打破楚辭四句兩韻格式,句中字數增加,句法更加靈活自由,特別是在音節上更有突破,雙聲疊韻的聯綿詞和疊音詞的大量使用,使得全音節和諧舒暢,語句鏗鏘盎然,對後世文學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簡介

《九辯》《九辯》
《九辯》是一首感情穠摯的長篇抒情詩,共有250多句。關於它的主旨,王逸認為是宋玉“憫其師忠而放逐,故作《九辯》以哀其志”;對此,現今的研究者大抵取懷疑態度。從詩的內容來看,其基本思想是表達“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感慨。這種感慨,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帶有普遍性。詩中對現實的黑暗也有一定的反映,並表達了詩人“處濁世而顯榮兮,非余心之所樂;與其無義而有名兮,寧處窮而守高”的志尚。但追求理想、堅持抗爭的精神遠遜於屈原。在藝術上,《九辯》雖多模仿《離騷》之處,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它善於借景抒情,融情於景,並且句法多變,能夠巧妙地運用雙聲疊韻和疊字等修辭手法,讀起來抑揚頓挫,饒有音樂美,從而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如開頭一段描寫秋天:“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寥寥數語,而情景俱現,成為後世文人觸景傷懷,寄慨身世的濫觴。

宋玉是屈原之後最重要的楚辭作家。在《史記·屈原列傳》《漢書-藝文志》《漢書·古今人表》中,都說宋玉生於屈原之後,到王逸才第一個說宋玉是屈原的弟子,還說《九辯》是思師之作。宋玉的作品,現存十四篇,據《漢書·藝文志》說是十六篇(其中一些已殘缺),可見有些作品已亡佚。現存作品中,以《九辯》、《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風賦》等最為著名。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是以情勝理,用形象思維的手法,把浪漫主義的情感抒發得淋漓盡致,在中國文學傳統上,他的作品與屈原的作品一樣,無疑具有開創性意義。作品中悲秋、神女、美人風雨山川、遊歷等主題,一直影響著後代的中國文學。

編者簡介

《九辯》宋玉
宋玉,又名子淵,湖北宜城人(也有稱歸州人的)。相傳他是屈原的學生。生於公元前二九O年,歿於公元前二二三年,是繼屈原之後的浪漫主義楚辭大家。據《安福縣誌·外紀·流寓》記載:“周宋玉,歸州人,屈原弟子,憫其師忠而放逐,作《九辯》五首,以述其志,又憐師命將落,作《招魂》以復其精神,延其壽命。與景差、勒並稱。客仕楚為大夫。嘗居於邑,有城與,及看花山,放舟湖諸跡,後歿葬邑之浴溪河南岸。”

後人評價

宋玉雋才善文。他的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司馬相如《子虛》《上林》等賦時,尚需摹仿宋玉《高唐賦》。劉紹說:“屈宋逸步,莫之能追。”李白說:“屈宋長逝,無堪與言。”杜甫有詩讚曰:“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竅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晚唐李群玉自稱:“宗師屈宋”。宋代歐陽修甚至說道:“宋玉比屈原有出蘭之色。”中國文壇上歷來以屈宋並稱,歷代文苑泰斗無不被宋玉的人品才幹折服,且把他尊為師表,引為楷模。

名稱意義

王逸釋“辯”為“變”,是對的;但又說“謂陳道德以變說君”云云,則不確。王夫之說:“辯猶遍也。一闕謂之一遍。蓋亦效夏啟《九辯》之名,紹古體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詞激宕淋漓,異於風雅,蓋楚聲也。後世賦體之興,皆祖於此。”(《楚辭通釋》)此說較為通達,今多從此說。

作品主題

《九辯》使之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情深意長的悲秋之作。把秋季萬木黃落、山川蕭瑟的自然現象,與詩人失意巡遊、心緒飄浮的悲愴有機地結合起來,人的感情外射到自然界,作品凝結著一股排遣不去、反覆纏綿的悲劇氣息,勾起人們對自然變化、人事浮沉的感喟,千古之下,仍感動著無數讀者。

內容剖析

《九辯》《九辯》
第一章開頭,就鮮明地點明了主題:“悲哉秋之為氣也!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在先秦典籍中,雖然不乏人們對秋寒的畏懼,但更多是秋天農作物收穫的喜悅。宋玉卻把秋天萬木凋落與人的遭遇聯繫起來。“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愴怳悢兮去故而就新”、“時亹亹而過中兮,蹇淹留而無成”,失去官職,沒人同情,獨自流浪,人過中年事業無成,所有不幸,仿佛都集中在詩中抒情主人公的身上。於是,這位貧困、孤獨、哀怨的流浪者,眼目中秋天的景物,無不帶上悲傷的顏色。貧士悲秋主題一旦確定,詩歌就順利地展開了。

從第二章到第十章,《九辯》反覆抒述見秋而悲的原因。不能為世所用而事業無成,是縈繞心懷的痛苦。造成這種痛苦也是多方面的。第二章說“有美一人兮心不繹,去鄉離家兮徠遠客,超逍遙兮今焉薄”。美麗的女人竟然被拋棄,獨自飄零遠方,而所思戀之君卻不理睬,愛情破滅了,能不傷心嗎!第三章寫一路所見秋色,眼中都是淒涼。你看,“白露既下百草兮,奄離披此梧楸”,寒露下來,百草焦黃,喬木落葉,春天的群芳與夏日的濃蔭,都消失了。“惟其紛糅而將落兮,恨其失時而無當。”季節過去了,草木只能黃落;機遇失去了,貧士唯有悲哀。第四章在脈絡上遙接第二章,還是以一個被君所棄的美人口吻,寫她求愛不遂的悲苦。“猛犬狺狺而迎吠兮,關梁閉而不通。”大門緊閉,門外惡狗狂吠,怎能傳送去一片心意呢?無奈之下。只好“塊獨守此無澤兮,仰浮雲而永嘆”。在秋草搖搖的水澤邊,傷心人只能仰天悲嘆了!

第五章是直接模仿屈原的《離騷》和《涉江》的,所以歷來評論者,大都認為《九辯》的政治性社會性就在這一章中。特別是詩中用了姜太公九十歲才獲得尊榮的典故,顯示詩人參與軍國大事、建功立業的希冀。不過,詩中直接論及當時國家形勢並不明顯,反而是突出不為世用的悲哀:“君棄遠而不察兮,雖願忠其焉得?”如果與詩歌中的貧士形象相聯繫,就可以領會到,宋玉所說的是:如果貧士為君王所用,也能像姜太公一樣立下赫赫功勳;如果不能為君王賞識,只能“馮鬱郁其何極”,悲憤鬱結,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消散了!這一章筆墨集中在貧士自身進行抒情。

第六章承第五章,意蘊主旨復沓。不過,著重寫霜露霰雪,突出了秋已深、冬即至的季節特點。“願徼幸而有待兮,泊莽莽與野草同死”,季節不等人,歲月不等人,貧士失意,雖然懷著僥倖心情等待,然而仍然是無望的等待。冬季來臨,能熬過這嚴寒嗎:“無衣裘以御冬兮,恐溘死而不得見乎陽春!”由悲秋發展到懼冬,貧士的心情更緊迫也更悽苦了。

第七章全然抒發歲月流逝的感傷,詩中秋夜、夕陽流水明月,無不加強了歲月不居、一事無成的慨嘆。
第八章、第九章,詩歌集中突出“失人”的悲哀。所謂“失人”,一方面指掌權得勢的都是薄倖小人,奸臣當道,把持國柄,使社會污穢混亂;一方面指如貧士一類賢人被棄置不用,心懷壯志宏才卻不得施展,還受到小人的排擠、壓迫。在悲怨之後,詩人仍然抱有希望,“罔流涕以聊慮兮,惟著意而得之”。要擦乾眼淚去唱歌,壯氣可嘉,但底氣不足,因為“失人”的現實仍然存在,貧士要抒懷,只能依賴幻想了。這秋天的悲哀,仍然盤結在貧士心胸之間。

最後第十章,是全詩的結束。悲秋如何了結呢?只有依賴浪漫主義的想像:人間得不到的,天上能夠補償。於是,貧士“願賜不肖之軀而別離兮,放游志乎雲中。”離開軀體的精魂,穿過太空的日月虹氣,成了天上神靈的主宰,朱雀蒼龍雷師風神都聽他調遣,成了他車駕的扈從,多么神氣又多么得意!貧士之貧變成了貴,悲秋之悲變成了喜。悲秋的主旨卻引出一個歡樂結尾,然而那歡樂只是幻想的虛構的歡樂。貧士得志,是虛幻的想像的得志,現實社會中,秋天仍然是草木黃落,貧士仍然是不為世用。現實與想像的強烈對比,把悲秋主題更加強化了。

文學藝術

《九辯》在藝術手法上繼承了屈原在《九歌》裡面那種善於用極精練的文字寫出很深遠的意境的手法,同時又多鋪陳。

《九辯》是很成功的作品。悲秋題旨,本來是古代南方文學(以《楚辭》為代表)的特點之一,最能顯示楚騷精神的浪漫主義色彩。《九辯》把悲秋題旨發揮得淋漓盡致,也成為後代人們學習的典範。從此,在中國文學中,悲秋一直是詩文家喜愛的題材,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秋風辭》,瀟灑俊秀的曹植《秋思賦》《遙逝》,高瞻遠矚的曹丕《燕歌行》魏晉南北朝詩人筆下的秋天,大都帶有《九辯》悲秋的氣息,庾信《擬詠懷二十七首》之十一“搖落秋為氣,淒涼多怨情”,以悲秋帶出身世之感、家國之恨,更為悲秋主題譜寫出新曲。此後歷經,詩詞中的悲秋之風始終瀰漫不散。悲秋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學的母題之一,產生了許多動人的作品,而《九辯》原創性的功勞,當是不可抹殺的。

作品賞析

《九辯》《九辯》
《九辯》現傳本子中,有分為九章的,也有分為十章的。其實,無論分九章、十章,都沒有必要作過多的爭辯,因為全篇作品,貫穿的只是悲秋主題。在不同的詩章中,不過是把悲秋情懷反覆咀嚼、重沓喻示而已。今參酌洪興祖《楚辭補註》朱熹《楚辭集注》,分為十章。

宋玉從屈原所創造的騷體,變化出賦的體裁,由《九辯》和爾後的《招魂》而過渡完成了賦的這種形式。宋玉和屈原在流放中,曾長期生活在窮鄉僻壤和深山大澤中,曾與下層的民眾多有接觸,他們有著相似的經歷。《九辯》收錄於《楚辭》中,是屈原之後,《楚辭》中最優秀的作品,也是宋玉的代表作。後世人在講《楚辭》時,往往以屈宋並稱,原因在此。宋玉在中國文學上有著重要地位,對後來漢賦產生很大影響,有許多名著是模仿宋玉的。

《列士傳》載:景差,楚人,與宋玉、唐勒辭賦並祖屈原,償以事被放至蒲騷,見宋玉曰:“不意重見故人,慰此去國戀戀之心。昨到雲夢,喜見楚山之碧,眼力頓明,今又會故人,間心日足矣!”這時,景差“被放”,也從雲夢來到了蒲騷。想不到宋玉和景差能在蒲騷不期而遇,兩位僑居異鄉的遊子相逢自慰,共道其思國憂心,其忠心愛國之情,溢於言表。

景差亦曾列官事楚襄王,具體生卒年代已不可確考,《漢書·藝文志》未著錄景差賦。他與宋玉、唐勒同時稱名於楚文壇,在藝術成就上則稍遜屈宋。楚文化是地域概念,即有楚地;是國家概念,即有楚國;是民族概念,即有楚民族;是文化概念,即有楚文化形態。蒲騷地、蒲騷文化是楚文化之一部分,她孕育了宋玉和他的《九辯》。

相關詞條


中國古典名著

悠悠的歷史沉澱了多少芬芳,蘊涵了多少過去的歲月,多少過去的文人雅士.他們留下的不僅是一段段的佳話與傳奇,還有那耐人尋味的古典之作,網羅了部分中國古典之名著,讓其再現輝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