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辭》

《秋風辭》是漢代詩人劉徹的作品之一。

作品原文

秋風辭①劉徹
上行幸河東,祠后土,顧視帝京欣然,中流與群臣飲燕,上歡甚,乃自作《秋風辭》曰: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②。
蘭有秀兮菊有芳③,懷佳人兮不能忘④。
泛樓船兮濟汾河⑤,橫中流兮揚素波⑥。
簫鼓鳴兮發棹歌⑦,歡樂極兮哀情多⑧。少壯幾時兮奈老何⑨!

注釋譯文

字詞注釋

①辭:韻文的一種。
②黃落:變黃而枯落。
③秀:此草本植物開花叫“秀”。這裡比佳人顏色。芳:香氣,比佳人香氣。蘭、菊:這裡比擬佳人。“蘭有秀”與“菊有芳”,互文見義,意為蘭和菊均有秀、有芳。
④佳人:這裡指想求得的賢才。
⑤泛:浮。樓船:上面建造樓的大船。泛樓船,即“乘樓船”的意思。汾河:起源於山西寧武,西南流至河津西南入黃河。
⑥中流:中央。揚素波:激起白色波浪。
⑦鳴:發聲,響。發:引發,即“唱”。棹(zhào):船槳。這裡代指船。棹歌:船工行船時所唱的歌。
⑧極:盡。
⑨奈老阿:對老怎么辦呢?

白話譯文

秋風颳起,白雲飛。草木枯黃雁南歸。
秀美的是蘭花呀,芳香的是菊花。思念美人難忘懷。
乘坐著樓船行駛在汾河上,划動船槳揚起白色的波浪。
吹起簫來打起鼓,歡樂過頭哀傷多,年輕的日子早過去,漸漸衰老沒奈何。

創作背景

據《漢書·武帝紀》,漢武帝劉徹到河東汾陰(今山西省萬榮縣西南)祭祀后土(土地神),共有五次。只有一次在秋天,即元鼎四年(前113)十月。這時劉徹四十四歲,即位已二十七年。他實行武力打擊匈奴,已勝利解
除了數代以來的北部邊患。他採取的國家專賣(鹽鐵、均輸、平準)、統一貨幣、重農貴粟三大政策,卓有成效,克服了長期用兵造成的生產破壞和財政危機。西漢王朝無論軍事、經濟、政治、文化都達到全盛高峰。但他的雄才大略,還要打通西域,開發西南,平定南越和東越,振威名於世界。
這次出巡,途中傳來南征將士的捷報,而將當地改名為聞喜,沿用至今。時值秋風蕭颯,鴻雁南歸,漢武帝乘坐樓船泛舟汾河,飲宴中流。當時場面熱鬧,氣勢恢弘,聽說汾水旁邊有火光騰起,還下令在那裡立了一座后土祠來祭祠大地。身為大漢天子的劉徹,一生享盡榮華,又同常人一樣,無法抗拒衰老和死亡。宴盡之餘,遂作此篇。

詩詞鑑賞

詩開篇寫道:“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陣陣秋風卸白雲而飛,岸邊的樹木已不復蔥鬱,然而紛紛飄墜的金色的落葉,為秋日渲染了一副斑斕的背景。大雁蒼鳴,緩緩掠過檣桅……短短兩句,清遠流麗。

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三:“秋風百代情至之宗。”秋日乃惹人思情,雖有幽蘭含芳,秋菊鬥豔,然凋零的草木,歸雁聲聲,勾起漢武帝對“佳人”不盡的思念之情:“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此句寫的纏綿流麗乃一詩之精華,正如張玉谷《古詩賞析》卷三:“此辭有感秋搖落繫念仙意。懷佳人句,一篇之骨……”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蕭鼓鳴兮發棹歌”三句,竭力描寫漢武帝泛舟中流、君臣歡宴景致。當樓船在汾河中流疾駛,潺緩的碧水,頓時揚起一片白色的波浪。在酒酣耳熱之際,不禁隨著棹櫓之聲叩舷而歌。 緊接著卻出現了“歡樂極兮哀情多”。君臨天下,當藐視一世,俯視天地之間,應慨然得意忘形爾。何來如此幽情哀音?王堯衢《古詩合解》卷一一語道破:“樂極悲來,乃人情之常也。愁樂事可復而盛年難在。武帝求長生而慕神仙,正為此一段苦處難譴耳。念及此而歌嘯中流,頓覺興盡,然自是絕妙好辭”原來,即便是君王也免不了生老病死,眼前的尊貴榮華終有盡時,人生老之將至,所有一切也會隨著死亡不復存在,所以又怎能不因為“少壯幾時兮奈老何”而憂傷呢?

後世影響

西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愛好文學、提倡辭賦的詩人,今流傳《悼李夫人賦》。明人王世貞以為,其成就在“長卿下、子云上”(《藝苑卮言》)其他存留的詩作,《瓠子歌》、《天馬歌》、《李夫人歌》也“壯麗鴻奇”(徐禎卿《談藝錄》),為詩論家所推崇。

他的這首清麗雋永,筆調流暢的《秋風辭》,歷來為人們所稱道。此詩雖是即興之作,一波三折,抒寫得曲折纏綿。沈德潛《古詩源》卷二:“《離騷》遺響。文中子謂樂極哀來,其悔心之萌乎?”以“《離騷》遺響”觀之,乃就文辭而言,沈德潛的評價非常切實。 魯迅稱此詩“纏綿流麗,雖詞人不能過也。”

作者簡介

劉徹(前157-前 87),世稱漢武帝。在文治和武功兩方面都有重要措施,曾建立漢樂府。採集民歌。劉徹劉徹在文學上曾提倡辭賦,重視收集各地的民歌、民謠,給我國文學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他這帶有民歌格調的《秋風辭》就象一株秀麗芬芳的奇葩,開放在中國文學發展史的苑囿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