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花夢》

《榴花夢》

《榴花夢》是由清代道光年間福州女作家李桂玉用畢生精力寫成的。它是中國最長的古典小說,全書360卷,約483萬字,比《紅樓夢》長4倍,敘述唐代中葉一群閨中女子在兵荒馬亂時出來建功立業的故事。

基本信息

《榴花夢》《榴花夢》
《榴花夢》是中國最長的古典小說,它是清代道光年間福州女作家李桂玉用畢生精力寫成的,全書360卷,約483萬字,比《紅樓夢》長4倍,敘述唐代中葉一群閨中女子在兵荒馬亂時出來建功立業的故事。成書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共360卷,約4838400字,是一部篇幅最長的彈詞巨作。原作止於357卷,後3卷為翁起前楊美君1939年續寫,署名浣梅女士。書前有道光二十一年作者自序及陳儔松序。傳抄本缺佚錯訛甚多,而且長期沒有發現全帙。1938年,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第12章《彈詞》中提到這部書,才為世人所注意。後於1957年發現全帙抄本3部,一部毀於火,一部現存福建省文化局,一部現存福建師範學院圖書館

概述

《榴花夢》《榴花夢》
《榴花夢》是一部未經刊印的大型抄本。全書360卷,最後3卷由“浣梅女史”(女作家楊美君、翁起前二人合署的筆名)續成。每卷2回,回回有目。全文約4838000字,是中國目前所見到的彈詞以及古代小說中,篇幅最長的一種。《榴花夢》是我國現存的一部最長的彈詞小說,共三百六十卷,四百八十三萬八仟四百餘字,比著名的長篇小說《紅樓夢》長四倍,比列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長三倍。《榴花夢》是用韻文寫成的,比世界上最長的印度史詩《摩珂波羅多》多四十多萬行。

《榴花夢》作者生活於清代由興盛轉入衰落的嘉慶、道光年間,在作品中頗多寄情寓意,正如陳儔松序言所說,是一部“翻新述舊”之作。作品以唐代貞觀以後朝綱廢弛、外藩侮主、干戈擾攘、英俊流離的種種歷史動亂為背景,通過桓、羅、梅、桂四大家族的仕宦遭遇,以桓斌玉、桂桓魁、梅媚仙、羅錦魁、桓桂卿等人物的政治活動,描繪了忠臣、孝子、英雄美人、謀臣、俠士、名將、靜女等眾多人物,並從政治、戰爭一直寫到家庭生活,故事情節錯綜複雜,結構宏偉。作品突出地描寫了一位能文善武、胸懷壯志,有治國齊家、匡夫教子之才的女英雄桂桓魁,把想像出來的豐功偉績都加在這位女主人公身上。作者自序說她“抱經天緯地之才,鏇轉乾坤之力,負救時之略,濟世之謀,機籌權術,萃於一身。可謂女中英傑,絕代梟雄,千古奇人,僅聞僅見。”如描寫帝王柔懦不振,邪佞橫行、肆虐的種種政治現象,都可看出作品是借唐代的朝政,針砭現實,意在警醒世人。作品文筆秀麗,敘述和描寫細緻生動,不落俗套,音韻協調自然。鄭振鐸等學者以為這部書是評話話本,但民間藝人並未演述過,與福州評話無關。其中雖有一些福州方言俗語,但仍是一部供案頭閱讀的長篇彈詞文學作品。

此書每卷回目,用八字四句組成,如第一卷:“唐天子建儲安國本,賢小姐園中爭寶劍,桓總戎遣子探慈親,桂舍文月下遇妖魔。”全書多用七字句的韻文寫成。

作者簡介

《榴花夢》《榴花夢》
清代長篇彈詞作品李桂玉著。李桂玉,字姮仙,福建福州人。清嘉慶、道光年間女作家。生於甘肅,後隨丈夫林肖蜦還居福州。所作《榴花夢》彈詞,李桂玉晚年在福州李姓書館教學,曾手抄 3部贈與學生,遂以抄本流傳,讀者競相傳抄,並在租書鋪中出賃。 

作者生卒年不詳,約生活在清道光年間。她自幼生於隴西,及長,嫁於湘閩,好讀書,博聞多才,長於詩體。她的盟姐佩香女史陳儔松說她“性本幽嫻,心耽文墨,於翰章捲軸尤為有緣。每於省問之暇,必搜羅全史,手不停披,出語吐詞,英華蘊藉”(《榴花夢序》)。她竭畢生精力,創作《榴花夢》彈詞。此外還曾刪定《三奇緣傳》

內容簡介

《榴花夢》以唐代貞觀之後朝綱廢弛、外藩侮主、干戈四起、戰亂連年為背景,通過桓、羅、梅、桂四家的仕宦遭際,描繪了複雜的社會政治生活人情世態。故事中人物眾多,尤以女中豪傑桂桓魁的形象最為突出。

《榴花夢》《榴花夢》
《榴花夢》以唐朝為歷史背景,主要情節是敘述女主角桂恆魁(桂碧芳)的故事。她幼出名門,長逢亂世。由於權□當道,勾結外藩入侵,唐天子被圍於揚州。在邦國將傾的時刻,桂恆魁毅然女扮男裝,起兵經略天下。她先定外藩,而後回兵救駕;唐皇拜她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賜鉞節制諸路勤王兵馬。事定之後,唐皇酬勛,賜她誓書鐵券,裂土封王。但不久,唐皇嫌她功高震主,產生疑忌,於是羅織罪名,想置她於死地。恆魁機智,始得自全。外國窺見勛臣失勢,以為有機可乘,再度入侵,桂恆魁又提兵殄滅南蠻,並回戈北上,肅清君側,終於廓清宇內。全書兼寫恆、羅、梅、桂四大族姓的生活,最後以吉慶終場。

《榴花夢》雖然長期流傳於福州“閨閣”之間,但不同於一般才子佳人小說。《榴花夢》取材於“講史”,表現卻兼似“演義”,堪稱“講史”警世之作。作者生活在清道光年問,卻偏偏取材於唐朝故事,而且以“夢”為襯托,用“述舊”的手段,興談唐代的興衰,實質上是在指責清朝的腐敗。她不僅指控了弄權的奸相、而且勇敢地指斥了“主神器”的道光皇帝。李桂玉為了表達匡扶天下的抱負,在《榴花夢》中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文武雙全、胸懷壯志、治國為賢相良將,齊家是賢妻良母的“天下奇才”的女英雄桂恆魁。作者把人問的一切美德,天下所有的功勳,都集中在這位女英雄身上。作者傾注全力來塑造這位女英雄,其目的,無疑是為千百年來被封建桎梏壓迫的廣大婦女鳴不平。從這個意義上分析,《榴花夢》的思想,可以說不亞於《再生緣》。李桂玉寫作《榴花夢》的時候,鴉片戰爭正在進行著,李桂玉藉助手中的筆“述舊翻新”,無情地抨擊“廢馳”的“朝政”,痛惜那些由於妒賢嫉能而“宰相不舉”、“天子不用”的英雄。同時,嚴正指出“賢才抱屈”、“英雄流離”的後果,必將是“外藩侮主”、“宮闈淫亂”、“草野怨聲”。所以她要塑造一個理想的女英雄,來匡扶這大廈將傾的局面。

表現思想

《榴花夢》《榴花夢》
《榴花夢》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憤世嫉俗的崇高思想境界。貫穿全書故事情節的一條縱線,是圍繞女主人公桂恆魁的成長壯大的過程展開的。作者的抱負理想才情、愛憎全部融入女主人公一身。小說明顯帶有自傳的性質。《榴花夢》和《紅樓夢》一樣,都有補天的思想。

作者明寫唐人,實為清事,特別是200卷之後,處處充滿清代的現實社會生活的描繪,諸如帝王之懦弱不振,奸佞橫行,外侮入侵等,都是清代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作品借唐代朝政,針砭時事,意在警世。

從歷史上尋根,在《榴花夢》中,可以看出福州評話的源流軌跡。福州古為閩越族聚居地,漢族中原地區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而福州還在草創時期。到唐末及兩宋時,中原內亂,開始逃避戰亂,大規模移民到福州,促進福州迅速發展。如季臨安說書人到福州說書,當地人“相攜看市擾,縱談楚漢割鴻溝。”陌頭有人“方演東晉說西都”。雖經千百年的演變,仍然保留原風貌,這種說唱文化,培植於沃土之中,結合當地方言的特點,而發展成為獨具地方特色的福州評話。因此《榴花夢》中留有中原的語言藝術宗教民俗的痕跡。

這顯然表露了作者對久受封建桎梏壓迫下婦女悲慘遭遇的不平。作品雖以唐代為背景,但在全書中並未描繪當時任何重大歷史事件,事跡也多與唐代帝王本紀無涉,而在文物典章制度等方面多采明清兩代故實。特別是最為讀者喜愛的200卷以後的大量篇章,處處充滿清代社會生活的現實感。

藝術特色

全書結構宏偉,情節錯綜複雜,文筆秀麗,韻味醇美,細節描寫真實生動,主要人物形象鮮明,是長篇彈詞的傑作。關於藝術上的特色,陳儔松說:“提綱布伏,莫不一新。如海市蜃樓,隱約幻化;如天孫織錦,綺麗驚奇”,“意則層出疊深,事則千奇萬變。望之如危峰疊嶂,屹立參差,或形舞鳳飛鸞,或現龍蹲虎踞”,評論頗得其實。全書採用明白流暢的通行文語,不夾雜方言俚語。文筆活潑秀麗,韻如環扣,節律相稱,是中國近代彈詞中的名著

《榴花夢》卷帙浩繁,謀局布篇縱橫變化,層出疊深,文筆通俗秀麗,全文都是“語體入詩”,流暢樸實,運用典故貼切準確,無論記敘與描寫,都帶有我國古代女性作者特有的細膩特色。讀起來令人產生一種平凡的美感,堪為我國彈詞小說翹楚巨作。

《榴花夢》《榴花夢》
《榴花夢》塑造了文武雙全、智勇絕世的女英雄桂恆魁。作者在自序中說:“是書也,獨生色桂恆魁一人耳。夫桂恆魁一女子也,生居綺閣,長出名門,仕女班頭文章魁首,抱經天緯地之才,鏇轉乾坤之力,可稱女中英傑,絕代梟雄,千古奇人,僅聞僅見。當其深閨雉伏,不飛不鳴;一經駭浪,驚濤光起,百年事業。”作者將人間可能樹建的各種豐功偉績,集於恆魁一身,一洗百世裙釵所受的封建桎梏,讓閨閣女子揚眉吐氣。關於此書的寫作動機,陳儔松在《序》中說,作者“常對余偶評歷史興衰,於唐室大有感慨。蓋自貞觀以後,法紀乖張;中、晚以來,朝綱廢弛,外藩侮主,逆閹無君。神器動搖,柔懦不振”。考慮到此書兩篇序文均題作“道光辛丑(1841)年梅月(農曆五月)”,正是鴉片戰爭爆發,帝國主義入侵,投降派百計求降而抗敵愛國名臣林則徐鄧廷楨等則備遭打擊迫害之時,作品顯然寓有借古諷今之意。作品中常借人物之口,直接譴責當道“柔懦不振”,權臣賣國求和、殘害忠良,抨擊昏庸官吏“武將文臣枉許多,平時坐享皇家祿,到此無能代國勞”。這表明作者李桂玉有一定的憂國憂民的思想。它的局限,在於作者仍拘泥於封建道德範疇所允許的所謂“功業”,未能突破樊籬,直接面向現實。

作品比較

1、《榴花夢》和“木魚書”的成書時間相近、內容同為女讀者所喜愛。

《榴花夢》《榴花夢》
《榴花夢》凡三百六十卷。1841年李桂玉寫成前三百四十卷,1939年閩侯完梅女史續完後二十卷(由笑紅女史抄寫,惜香女史校對)。前後成書時間相距98年。作品以唐朝為背景,著力刻畫桓、羅、梅、桂四家一群閨閣女子棄胭脂離妝檯,與敵鬥爭的故事,反映她們的抱負與追求、理想與渴望,特別受到婦女的喜愛。“彈詞為婦女們所最喜愛的東西,故一般長日無事的婦女們,便每以讀彈詞或聽唱彈詞為消遣永晝或長夜的方法。一部彈詞的講唱,往往是需要一月半年的,故正投合了這些被幽閉在閨門裡的中產以上的婦女們的需要。她們是需要這種冗長的讀物的。”未出嫁的少女在家中抄寫《榴花夢》,出嫁時作為嫁妝

木魚書”最早出現於1852年。作者很多,均不署真實姓名,上署別號。內容多歌頌豐年太平之事,發勸人教人之意。其中不少男女情戀,以及行俠除惡、刺貪貶虛的描述,獲得婦女的喜愛,這與《榴花夢》相同。

2、閩粵地理相鄰,歷史上社會動盪,閩人遷徙廣東,作品文化背景和社會習俗近似。

1645年到1646年,明朝朱聿鍵(年號隆武)在福州建立南明政權時,命令鄭成功率軍抗清。失敗後,朱被殺,清軍占領福州、汀州漳州等地。從明末到清朝順治、康熙、乾隆年間,福建流民為躲避戰亂,開始從長汀霞浦、漳州等地紛紛逃往廣東南雄,漠陽江流域。其中在陽春縣居多。他們怕被清軍殺害,就在荒坡野嶺,山區邊沿定居,開荒種地,用雙手開發廣東,同時也給廣東帶來了福建文化福建民俗

福建流民到廣東雜居同化。福建流民飽嘗流離之苦,他們在廣東落腳後,辛勤勞作,繁衍生息,逐漸形成特有文化心理,思危慮患,產生對神的崇拜。由於主客居民的互相影響,所以風土人情、倫理儀事、飲食起居等方面有相似之處。在福建、廣東,人們把廟宇作為禳災納吉,祈求平安的場所。因此,參禪奉佛、祭天祭地,鎮邪驅鬼,以求人丁興旺,五穀豐登,益壽延年,招財進寶等在《榴花夢》和“木魚書”中都有描寫。說明它們有著歷史的淵源關係。

3、雖經元明清三個朝代八百年的歷史演變,但從《榴花夢》和“木魚書”看,福建和廣東民俗卻基本上沒有變化。

正月元宵節、二月龍抬頭、三月清明節、五月端午節、六月曬絲綢、七月七巧節、八月中秋節、九月重陽節、臘月祭灶等,閩粵百姓仍然代代相傳。以五月端午節為例,閩粵百姓在這節日裡,包粽子,吃雄黃酒,門懸菖艾,戴石榴花,龍舟競賽。農家小孩穿著繡有蛇、蠍、壁虎、娛蚣、蟾蜍五毒圖案的兜肚,象徵驅魔除邪,確保吉祥如意。

每逢節慶的日子,村民自發匯集到廟前舉行謝神賜福儀式,慶賀豐年,焚香禱祝,祭拜地神。在迎神祭祖時,家家戶戶殺雞供神,殺豬祭龍,舂糍包粽,祈禱豐收。這是閩粵百姓因歷史文化坐標貼近,所以能在《榴花夢》與“木魚書”中找到相同的描寫。

相關詞條


中國古典名著

悠悠的歷史沉澱了多少芬芳,蘊涵了多少過去的歲月,多少過去的文人雅士.他們留下的不僅是一段段的佳話與傳奇,還有那耐人尋味的古典之作,網羅了部分中國古典之名著,讓其再現輝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