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民俗

福建民俗

福建原是古越族居住的地區,是古越族文化的發源地。晉唐以後,由於征戰不斷,中原的漢人,或為了征戰,或為了避亂,紛紛遷移到福建。中原文化、荊楚文化,隨著漢人的遷移而傳入福建,與福建的土著民族-古越族的文化相結合,慢慢形成了福建特有的文化-閩文化。

福建民俗

媽祖廟
媽祖實有其人,是宋代湄洲一個樂善好施的婦女,她生前曾經救助過許多遇險的船工,死後被封為海神,稱為媽祖,又稱天后、天妃,成為全華人漁民的保護神。現在世界上共有上千座媽祖廟。始建於北宋雍熙元年(984年)的湄洲島媽祖廟即是世界各地媽祖廟的祖廟。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的媽祖誕辰和九月初的媽祖忌日,島上都要舉辦盛大廟會。
客家土樓
在漳州市的南婧,華安,,平和,詔安,雲霄,漳浦等山區,客家土樓分布比較普遍,它以造型奇異,風格獨特而被譽為“神話般的山區建築”。漳州土樓以生土為主要材料,摻上石灰,細砂,糯米飯,紅糖,竹片,木條等,經反覆舂壓,夯築而成,一般高三至五層,一層為房,二層為倉庫,三層以上為起居室,可居住200至700人,具有聚族而居,防盜,防震,防獸,防火,防潮,通風采光,冬暖夏涼等特點。歷史最古老的是華安縣沙建鎮的“齊雲樓”,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分布於閩西龍巖地區的客家民居建築群,被統稱為“永定土樓”,分為圓樓和方樓,永定全縣共有圓樓360座,方樓4000餘座。
惠安女的服飾
在福建民俗文化中,最能引起人們興趣的要數惠安女的副食。惠安女的服飾奇特,那份韻味不可言傳,卻在歲月的流逝中代代傳遞,成為福建一道美麗的風景。惠安東部婦女穿的衣服顏色甚為鮮艷,衣身,袖管,胸圍緊束,衣長僅及肚臍位。肚皮外露,現出身段的曲線美。頭上的裝飾主要是頭巾和斗笠,頭巾有不同的顏色和花紋圖案,把臉包得只露出眼,鼻,口狹小的一部分。

相關條目

張大方

謝冬青

閔應驊

楊金民

郭衛鋒

申煜湘

魯春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