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民俗學會

現代民俗學和民間文學研究團體。全稱為“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民俗學會”,1927年11月成立於廣州。

中山大學民俗學會

正文

現代民俗學和民間文學研究團體。全稱為“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民俗學會”,1927年11月成立於廣州。主要成員有顧頡剛容肇祖董作賓何思敬鍾敬文楊成志劉萬章等人。第一批會員60餘人。1930年4月至1936年9月曾兩次停止和恢復活動,並隨中山大學研究機構名稱的變動而兩易其名稱,至1943年12月停止活動,前後共達16年。其間容肇祖、楊成志曾先後任該會主席、會長。民俗學會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成績比較突出,1936年至抗日戰爭爆發前,工作也有相當程度的開展。
民俗學會“以調查、蒐集及研究本國之各地方、各種族之民俗為宗旨”,民俗包括“民間的風俗、習慣、信仰、思想行為、藝術”。以後兩度修改簡章略有變化,如工作對象增加了制度、語言、文字、民俗物品以及介紹各國民俗學的理論與方法等。民俗學會主要工作:①創辦刊物。學會先後編印了《民間文藝》周刊12期、《民俗》周刊123期,《民俗》季刊2卷8期。②出版民俗學會叢書37種,大部分出版於1928至1929年間。研究性專著約占三分之一,有:顧頡剛《孟姜女故事研究集》(1、2、3集)、容肇祖《迷信與傳說》、鍾敬文《楚辭中的神話與傳說》、錢南揚《謎史》等。風俗調查和民間文學作品集有:顧頡剛《妙峰山》,顧頡剛、劉萬章《蘇粵的婚喪》,劉萬章《廣州民間故事》,清水《海龍王的女兒》,謝雲聲《台灣情歌》,白壽彝《開封歌謠集》等。這是中國較早出版民俗學和民間文學理論和作品的學術活動。③1928年曾舉辦民俗學傳習班。它是中國最早舉辦的傳授民俗學知識和培訓這方面工作者的一個訓練班。④建立民俗物品陳列室。學會陸續購藏和展出各種民俗用品與民間文藝作品以及西南各民族的文化用品共14類 10000多件。⑤進行民族調查和研究。曾由會員和中山大學其他師生進行少數民族調查,調查所得成果刊登於《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周刊》、《民俗》周刊、季刊。
此外,學會還曾與意、美、德、英等國學者有學術來往。在學會活動期間,浙江福建廣東等省在它影響下,也出現了民俗學會分會,如鄞縣的民間文藝研究會、廈門的民俗學社、揭陽的民間文藝會等。
民俗學會是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之後,民間文學、民俗學方面一個重要的學術團體。它團結、培育了一批民間文學、民俗學的愛好者和研究者。它所做的工作,對於研究中國民族文化、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民間文藝學和民俗學,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鑑意義。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