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魂》

《招魂》

招魂據說,客死在他鄉的魂魄,找不到歸途。這個魂魄就會像他的屍體一樣停留在異鄉,受著無窮無盡的悽苦。他也不能享受香菸的奉祀、食物的供養和經文的超度。這個孤魂就會成為一個最悲慘的餓鬼,永遠輪迴於異地,長久地漂泊,沒有投胎轉生的希望。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聽到那企望著他的聲音,他才能夠循著聲音歸來。死者的屍體安排就緒之後,就要舉行招魂儀式。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屈原(約公元前339~約前278)。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本世紀中,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廣泛紀念。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遊》、《卜居》、《漁父》各1篇。據《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 1篇。有些學者認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遊》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在語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於”“乎”“夫”“而”等虛字,用來協調音節,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致。總之,他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創造性。

作品賞析

《招魂》一文的作者,歷史上有不同說法。司馬遷認為是屈原的作品,他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稱:“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

《招魂》《招魂》

郢》,悲其志。”王逸在《楚辭章句》里認為是宋玉的作品:“《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宋玉憐哀屈原,忠而斥棄愁懣山澤,魂魄放佚,厥命將落。故作《招魂》,欲以復其精神,延其年壽,外陳四方之惡,內崇楚國之美,以諷諫懷王,冀其覺悟而還之也。”
令人多少有點奇怪的是,長期以來,漢唐魏晉宋的文人大多接受王逸的說法。直至明代學者黃文煥在《楚辭聽直·聽二招》中,才明確批駁了王逸的說法,並首次提出《招魂》系屈原自招其魂的觀點。此後,清人林雲銘的《楚辭燈》、今人游國恩的《屈原》等著作,均支持黃文煥的觀點,認為《招魂》乃屈原自招其魂。
游國恩指出,古代有招自己生魂的事例,謝靈運《山居賦》“招驚魂於殆化,收危形於將闌”,杜甫《彭衙行》“剪紙招我魂”,即其例。此外,少數民族亦流傳招活人魂的習俗,《文獻通考》卷330引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今本無)記有當地風俗:“家人遠而歸者,止於三十里外。家遣巫提竹籃迓,脫歸人貼身衣貯之籃,以前導還家。言為行人收魂歸也。”(其實,這種迎接歸人的習俗,在客觀上具有減少返鄉者把傳染性疫病從外地傳入的功能)。
此外,也有人認為《招魂》一文,是宋玉為招死去的楚頃襄王魂而作,或認為是宋玉為重病的楚頃襄王招魂。與此同時,在沅湘民間,至今仍然流傳著,宋玉、景差在屈原死去一年之際,來到汨羅江,為屈原招魂的故事。
其實,宋玉、景差曾經為屈原招魂,宋玉或景差曾經為楚頃襄王招魂,屈原曾經為自己招魂,屈原曾經為楚懷王招魂,都可能發生過,而他們的這些作品可能都以《招魂》為名。但是,具體到流傳至今的《楚辭·招魂》一文,則應當是屈原為楚懷王招魂時所作。
首先,司馬遷在《史記》中明確指出屈原作品有《招魂》一篇。其次,招魂是一項嚴肅的活動,一般來說都是奉命而作,招魂的對象是死者或重病將死者。據此可知,《招魂》是屈原奉命為楚懷王招魂而創作,它是屈原任職三閭大夫期間所寫的最後一篇職務作品。再者,《招魂》描述的主人公生活,不符合屈原的身份和實際情況,而是符合楚王的身份。
我們知道,公元前329年,楚威王死,在位11年,楚威王之子熊槐繼位,是為懷王。公元前328年,為楚懷王元年。公元前299年,楚懷王入秦被扣留,在位30年;楚立太子橫,是為頃襄王。公元前296年,楚懷王客死於秦。
需要說明的是,根據《逸周書·諡法解》,周公旦和太公望制定諡法,在君王、諸侯、大夫死後,子孫們要立廟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並根據死者生前的事跡和遭遇,對其評定一個稱號,該稱號叫做諡號。楚懷王即楚王熊槐死後得到的諡號,它是頃襄王與群臣根據熊槐在位事跡和遭遇而選定的,表示同情和懷念的意思。懷,本意是指胸前,引申為懷藏、想念、心意、歸向、安撫、環繞、來到;對楚王熊槐諡號“懷王”,應當是寓意對熊槐客死秦國的悲慘遭遇的安

《招魂》《招魂》
撫。
這就充分表明,楚懷王客死秦國後,楚國曾為其舉行過相應的正規的祭祀活動,《招魂》即官方祭祀活動的一部分。由於楚懷王被騙入秦,孤身滯留秦國三年之久,並最終客死秦國,他的遭遇曾令楚人舉國哀之。因此,為楚懷王招魂的活動,可能進行過多次,而最隆重的招魂儀式應當是在楚懷王剛剛死去的時候,也就是說《招魂》應寫於此時。
我國古代沒有前身、後世的觀念,也沒有天堂、地獄的觀念,只有靈魂不死和神鬼觀念。中國古代所說的幽都與地獄的性質本不相同,幽都指地下空間的世界,而地獄則是靈魂接受審判、處罰並轉世重新發配的地方。事實上,《招魂》描述天上有虎豹九關、地下有土伯九約,均沒有天堂和地獄的概念。不過,在佛教傳入中國後,幽都逐漸被賦予了地獄的功能,天上也有了玉皇大帝和天宮。
所謂靈魂不死,意思是靈魂可以脫離肉體而獨立存在,凡是人睡眠時、重病昏迷時,以及死去時,都被解釋為靈魂出竅,即靈魂脫離了肉體,要想讓人活過來,就需要把靈魂重新招回到肉體之中。所謂神鬼觀念,原本指人死去後的靈魂,好的靈魂就是神,壞的靈魂就是鬼(最初,鬼並無壞意,而是指祖先靈魂)。此外,除了人有靈魂外,其它自然物也有靈魂,例如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大約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從原始的鬼神觀念,又演繹出神仙觀念。
在我國雲南納西族的習俗里,每家都懸掛著一個存放家庭成員靈魂的竹簍,姑娘出嫁到婆家,要進行靈魂從娘家轉接入婆家的巫術儀式,只有這樣才表示新人真的到了婆家,在當地的觀念里該儀式甚至比轉戶口還重要。當有人去世時,則要為其舉行招魂儀式,這時招魂的目的不再是讓靈魂返回肉體,而是指引靈魂返回祖先居住的地方,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葉落歸根。為此,納西族的東巴(巫師),專門繪有“神路圖”,上面寫著本族遷徙路上經過的地名,這些地名往往多達一二百個,招魂時東巴要面朝死者的靈柩,倒退著一邊走一邊按順序依次高聲念出。台灣學者李霖燦先生(原台灣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曾考察過納西族的神路圖,發現地名都是真實的,而且晚近時期遷徙經過的地名仍然能辨認出來。
屈原所處時代的楚國招魂習俗,不一定與今日納西族完全一樣。但是,招魂的基本文化內涵應當是相同的,即引導死者的靈魂回歸故里家鄉。這在《招魂》中是非常明確的,例如“魂兮歸來,入修門些。工祝招君,背行先些。秦篝齊縷,鄭錦絡些。招具該備,永嘯呼些。魂兮歸來,反故居些。”描述的正是巫師倒退著,拿著盛放靈魂的竹簍,引導靈魂返歸家鄉的場景。
值得注意的是,《招魂》最後一句話“魂兮歸來,哀江南”。這是因為,楚國本來就地處江南,因此特彆強調死者靈魂回歸江南,也就意味著死者不是在楚國境內去世的。據此可知,《招魂》所招之魂,只能是客死秦國的楚懷王之魂。事實上,《招魂》全文長達282句,在屈原的作品中僅次於《離騷》和《天問》,顯然這是在為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舉行招魂時所作,而其人非楚懷王莫屬。
《招魂》全文可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是序篇,第二段是正文,第三段是尾聲。
序篇首先描述死者靈魂的哭訴,其中“長離殃而愁苦”,或以為是指屈原遭到放逐,其實是指楚懷王客死秦國。接下來描述,上帝同情楚懷王的不幸遭遇,命令巫陽為其招魂。然後描述巫陽以自己的職責是占夢解夢為理由,而勉強接受上帝的命令。
這種開場白,不能不讓人懷疑其中藏有某種玄機,或許這是屈原在用巫陽暗指自己。我們知道,古代巫術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知識體系,其內容包羅萬象,因此巫師也要有所分工,以便各司其職,更好地完成本職工作。然而,由於屈原與楚懷王有著不尋常的君臣關係,因此屈原勉為其難,決定親自為楚懷王招魂。為此,屈原借懷王託夢上帝,再由上帝命令巫陽的過程,實現由自己來為懷王招魂的目的。事實上,在《九歌》里,招魂、收魂的工作是由大司命承擔的,這應當是楚國的傳統習俗。但是,屈原曾長期擔任三閭大夫之職,他同時又是一個具有創新精神的巫師、學者和政治家,因此他才有可能革新招魂儀式,改由“巫陽”實施招魂。
正文的內容可分為兩個層次,其一描述東南西北、天上地下各有其害,呼籲靈魂不要到那些地方去,而是要返回故居。其二描述巫師引導靈魂返歸故里的場景,特別渲染死者生前在故居生活的豪華舒適,諸如“九侯淑女”、“實滿宮些”,顯然是君王才會有的生活。
尾聲描述主持招魂者,回憶當年春天自己曾與懷王到南方狩獵的歡快場景;緊接著對比今日,道路已被荒草遮掩,遙望千里之外的遠方(應指懷王客死在秦國之地),傷春之心油然而生,並衷心發出“魂兮歸來,哀江南”的呼喚。
有意思的是,我國長沙子彈庫楚墓出土有男子(靈魂)馭龍升天圖,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有龍鳳導人(靈魂)升天圖。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帛畫,繪有天上世界、人間世界、地下世界等豐富內容。凡此種種,均表明在春秋戰國以及秦漢時期,楚國楚地特別注重人死後靈魂歸宿的問題,這也是諸子百家唯有楚國的文人學者會撰寫《九歌》、《招魂》、《大招》的原因所在。
長沙是楚國首封之地,這裡也是楚國先王的祖廟所在地。因此,楚懷王死後的靈魂,應當被引導到祖廟裡。也就是說,為懷王招魂的儀式是在長沙舉行的,屈原所作《招魂》也是在長沙脫稿的,而尾聲中的睹物思情亦在情理之中。與此同時,楚懷王的遭遇、楚國的衰弱,也促使屈原對天命、對歷史、對巫術產生了強烈的懷疑,《天問》的腹稿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起草。

民間招魂

招魂儀式(一)
死者的屍體安排就緒

《招魂》《招魂》
之後,就要舉行招魂儀式。據說,客死在他鄉的魂魄,找不到歸途。這個魂魄就會像他的屍體一樣停留在異鄉,受著無窮無盡的悽苦。他也不能享受香菸的奉祀、食物的供養和經文的超度。這個孤魂就會成為一個最悲慘的餓鬼,永遠輪迴於異地,長久地漂泊,沒有投胎轉生的希望。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聽到那企望著他的聲音,他才能夠循著聲音歸來。
招魂儀式的舉行,必須選擇一個相當的日子。到了那天,喪家就在門前樹起招魂幡,或者掛上魂帛。有的地方親屬還要登上屋頂呼喊招魂,讓死者的靈魂回家來。據說,這是滿族等遊牧民族的遺風,在草原上,如果看到哪座帳篷前立起了大幡,就知道哪家死了人,大家就都來弔唁,幫助料理喪事。後來這成了滿族人普遍的喪俗。
史料的記載中,招魂的儀式起源非常早。周代的一些文獻中就說,死者親屬要從前方升屋去招魂,手拿死者的衣服面北呼叫,如果死者是男的,就呼名呼字,連呼三聲,以期望死者的魂魄返回於衣,然後從屋的後面下來,把衣服敷在死者的身上,這件衣服又叫做"腹衣服"。這件"衣服"被人所穿著,染上了人的肌膚香澤,有著"肉體"和"氣息"的雙重聯繫;魂魄也許會被它所吸引,依著熟悉的味道或形狀而歸附回來。據說過去的傣族,幾乎家家都準備著叫魂的"魂籮",招魂的時候,就把死者生前的衣服裝在竹籮里,放上白米和白線,表示要把靈魂提回來。
招魂儀式(二)
有的招魂儀式,是非常有職業特徵的,比如漁民的招魂。他們有一套特殊的祭奠習俗。漁民不幸葬身大海之後,因為往往無法找尋回屍體,他的家屬就用稻草人代屍,穿上死者生前的衣服,在家裡擺設起"靈堂"。同時,在村外的海邊,要請道士為死者招魂。招魂要在夜間的潮水初漲時進行,死者的親人到海邊去叫喊,把失落在海里的"陰魂"喊回來,招進稻草人中,再進行安葬。這種招魂儀式,叫做"潮魂"。親屬要先在海邊搭起一個小小的"蘸台",然後到了傍晚,就在帳篷里點起香燭,中間放著稻草人,身上貼著死者的生辰八字。等到晚上漲潮的時候,道士坐在"蘸台"上,敲響鐘磬鐃鈸,嘴裡念著咒語。這時候,"蘸台"前後就燃起一堆堆的篝火,有人手拿一桿帶根的毛竹,頂梢上掛著籮筐,裡面裝一隻雄雞,面對大海,隨著道士的咒語,不停地搖晃著毛竹。也有的由死者家屬,披麻戴孝,提著有字的燈籠,高聲呼叫死者的名字:"某某來呀!某某來呀!"聲音非常淒涼。然後,由一個孩子或者親屬答應道:"來嘍!來嘍!"一呼一應,直到潮水漲平,才由道士引魂回家。到了第二天,親屬才把稻草人放進棺材,送到山上去安葬。
人死亡後,靈魂當然就要離開肉體。但是茫茫的陰間,從哪裡走呢?於是下一個程式就是由活著的人來給他"指路"。"指路"就是為鬼魂指引升天的道路。在北方一些宗教的亡靈世界里,亡靈的"回歸"需要巫師的幫助和引導。首先,先上一條道,繼續向前走去,就分出許多岔道,這是按照死者的不同性別設的小道。亡魂走上自己氏族的道,要渡過一條河,那裡有許多白骨。在這種作法下,據說可以安全渡河。
招魂 壯族古老習俗。大凡小孩落水得救者,即由家中老婦,煮紅雞蛋兩個,剪紙人若干,用打魚用的小網兜,將小孩落水時穿的濕衣(或小孩常穿的上衣),連同紅蛋、紙人裝在內兜里;提到落水處,從河岸上向水面空撈三次,表示把孩魂從水中撈起,同時喃道:“魂啊魂,回來呀魂,我兒大難不死全憑你”。到家後又將供物放在床頭祭敬花婆神,並將紙人墊在小孩所睡位置的竹墊下邊,祈求花婆神保佑小孩平安無事。

2013美國同名電影

影片資料

片名:招魂
英譯:TheConjuring
導演:詹姆斯·溫(馬來西亞)
主演:朗·里維斯頓維拉·法梅加派屈克·威爾森
上映日期:2013年7月19日美國
類型:驚悚劇情
發行公司:新線電影公司

劇情簡介

故事講述羅格與卡洛琳買下一棟他們朝思暮想的房子。房子坐落在田園風光的羅德島,恬淡的環境令這對年輕夫婦十分滿足。他們和五個女兒生活在一起。1970年冬天,這棟房子變成他們的噩夢:它連線著過去和未來。懷揣著好奇與恐懼,這家人開始一次次生命的冒險之旅。

製作情報

該片故事來源於AndreaPerron的小說《真實故事:黑暗之屋光之屋》,記錄了生活在在羅德島的Perron一家遭遇超自然事件的真實經歷。本片也被認為是1979年經典恐怖電影《鬼哭神嚎》的前傳,因為他的故事發生時間比《鬼哭神嚎》早了幾年。
本片的演員陣容強大:維拉·法梅加(代表作《在雲端》《無間行者》)與派屈克·威爾森(代表作《普羅米修斯》)在本片飾演一對夫婦。另外美劇明星出身的朗·里維斯頓,2012爭議電影《櫻桃》中的莉莉·泰勒,《暮光之城4》中成名的童星麥肯芝·弗依均加盟該片。

驚魂午夜

淋漓的鮮血,虛幻的人影,支離破碎的面孔……夢寐的長生,無望的來世,澎湃的力量…… 離奇、驚嘆、迷惑。恐怖懸疑小說,宛如冬日午後一杯涼茶,細細地品位,透心的寒氣換來片刻的溫暖和放鬆。體味文字的魅力,發掘內心深處的恐懼。於是,打開它,發現原來等待你的是一隻渾噩的眼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