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角人》

《獨角人》

《獨角人》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文學作品。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獨角人》獨角人
作者:[英]詹姆士
出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發布時間:2007年11月05日
類型:小說文藝 > 懸疑旅居紐約英國心理學教授勞倫斯,遭遇了一連串的怪事,他開始懷疑有人闖入他的研究室。與此同時,講授性別研究的他參加了學校的“性騷擾防制委員會”,對同樣來自英國、與學生過從甚密的年輕教授布魯諾展開調查。詭異的巧合接連出現,周遭的一切仿佛都有所關聯:他那遭亂棒打死的前任同事芭芭拉、莫名離去的妻子卡蘿、謠傳對女學生性騷擾以致癲狂失蹤的保加利亞籍教授,還有女扮男裝的演員、神秘的家庭暴力收容所……這一切究竟是精心設計的殺人嫁禍,還是喪心病狂的異常想像?

作者介紹

詹姆士·萊思登(James Lasdun,1958-),英國人,現居美國紐約,歐美當代傑出作家、詩人、學者。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紐約市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名校講授詩學與寫作課程。已出版三部詩集、五部小說,曾獲狄倫·湯瑪斯小說獎、古根漢藝術詩學獎金,短篇小說An Anxious Man獲得獎金最高的短篇小說獎National Short Story Competition。《獨角人》出版後獲得壓倒性好評,評論者將之與卡夫卡、博爾赫斯、希區柯克等人的作品相提並論,作者也因此被主流文學界譽為“21世紀的愛倫·坡”。

第一部分

今年冬天,也就在前陣子某天下午,我閒來無事,一時興起,隨手從研究室的書架取下一本書,翻開夾著一張壓扁的面紙(顯然先前用來充當書籤)的那頁,讀了起來。才讀幾句,就被敲門聲打斷。那幾句看起來挺有意思的,我依依不捨合上書、夾住面紙書籤,放回架上。翌晨我又把書拿下來,打算從昨天中斷處繼續往下讀,卻發現書籤已不在原先那一頁。我翻書尋找,結果原先那幾個句子竟在書籤位置的30頁之前。

第1節:獨角人(1)

第2節:獨角人(2)
第3節:獨角人(3)

第4節:獨角人(4)
第5節:獨角人(5)

第6節:獨角人(6)
第7節:獨角人(7)

第8節:獨角人(8)
第9節:獨角人(9)

第10節:獨角人(10)

第二部分

令我驚訝的是,他雙手扶住我太陽穴,兩隻大拇指狠狠按壓我前額中央,非常用力。一時間,我簡直覺得腦袋要裂開了。然後,突然地,奇妙地,疼痛消失了,同時一股意料之外的情緒涌遍全身,仿佛我們兩人之間剛發生了某種甜美的親昵,無比神秘,有如夢幻。 我向他道謝,驚異不已。他聳聳肩,露出愉快的微笑。 "我會試著傳話給楚米齊克,告訴他你在找他。現在我得走了。" "謝謝你。我叫勞倫斯·米勒。"我對著轉身離去的他說道。他發出意思不明的聲音,離開。

第11節:獨角人(11)

第12節:獨角人(12)
第13節:獨角人(13)

第14節:獨角人(14)
第15節:獨角人(15)

第16節:獨角人(16)
第17節:獨角人(17)

第18節:獨角人(18)
第19節:獨角人(19)

第20節:獨角人(20)
第21節:獨角人(21)

第三部分

天漸漸黑了,樹梢形成斷線圖案,映襯著玻璃般的地平線。我處在刻意暫時中止的狀態:中止判斷,中止情緒。我正在執行自己的計畫,但是很被動,房間暫時中止意志。在桑葚街上的女裝店,我看見一件V領毛衣,灰色羊毛料,袖口繡有花朵。這正是卡蘿會穿的衣服:樸素端莊,又帶有頑童似的不甘承認的女性味道。要是我們還住在一起,我會毫不考慮就買下來送她。我常做這種事,她似乎也很喜歡這樣。

第22節:獨角人(22)

第23節:獨角人(23)
第24節:獨角人(24)

第25節:獨角人(25)
第26節:獨角人(26)

第27節:獨角人(27)
第28節:獨角人(28)

第29節:獨角人(29)
第30節:獨角人(30)

書摘

今年冬天,也就在前陣子某天下午,我閒來無事,一時興起,隨手從研究室的書架取下一本書,翻開夾著一張壓扁的面紙(顯然先前用來充當書籤)的那頁,讀了起來。才讀幾句,就被敲門聲打斷。那幾句看起來挺有意思的,我依依不捨合上書、夾住面紙書籤,放回架上。翌晨我又把書拿下來,打算從昨天中斷處繼續往下讀,卻發現書籤已不在原先那一頁。我翻書尋找,結果原先那幾個句子竟在書籤位置的30頁之前。如果不是我自己無意間移動了書籤,就是前一夜我不在時有人來讀過這本書;我想前者是比較可能的解釋,雖然似乎仍有點怪--我居然會沒注意到自己把書籤往後挪了30頁。當天下午,我對薛芙醫師提起這件事,當時我在她位於中央公園西的小診療室,躺在猩紅長沙發上。她一如往常,沉默聽我說完故事。我問她這是否可能是parapraxis--弗洛伊德用此語統稱一時想不起來、說溜嘴等日常生活中常發生的輕微壓抑。"也許是我沒察覺到自己移動了書籤。""你認為是這樣嗎?"薛芙醫師問。 "我不知道。如果是,我想,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什麼我會這么做?"薛芙醫師沒說話。"你想會不會是我故意不讓自己看到那些字詞,因為它們在某方面令我不安?""你認為是這樣嗎?""我想是有這個可能……"我們如此這般繼續講了一會兒,但這話題似乎沒什麼進展,後來便談到其他不相關的事情。

我下一次進研究室時,書籤移動之謎已經引不起我的興趣了。

幾天后,校內郵件轉來了研究室的電話費賬單。通話記錄上幾乎每一通都是打到我自己在紐約的住處,但一眼瞥去卻恰好注意到一個陌生的號碼。我正納悶自己打那個號碼找誰,接著又看見通話時間是凌晨兩點--我從不曾在那個時間待在研究室。

想到可能有陌生人進出我的辦公室、半夜跑到這裡打電話,我有點不安。我沒有什麼要隱藏的東西,但被入侵的感覺使這個鋪著地毯、擺放金屬書桌和柜子的乏味空間一時顯得陌生,仿佛瞞著我什麼事。

在這之前,我從沒想過架上這些書是誰的,柜子里那些檔案是誰的,甚至房間一側那兩張笨重書桌上罩著塑膠套的電腦是誰的。校方分配的研究室里總是有這類東西--書本、檔案、信件、座談邀請函、頁邊捲起的《紐約客》舊漫畫,常常還有一雙手套、一把雨傘……前任房客的殘渣,經過時間和灰塵的過濾,與任何活生生存在的人都已無關聯。

我看著桌上的電話費賬單,忽然想到這個不速之客一定有鑰匙(我離開研究室時會鎖門),或許是某個前任房客。

話說回來,也許我真的跟某人共用這間研究室,合法且正式共用,對方是跟我上班日不同的同事。也許只是沒人想到要告訴我一聲而已。

去吃午餐之前,我儘可能以不經意的口吻問實習生安珀,除了我以外有沒有別人使用106室。

她看著我,仿佛預料我會接著解釋何以有此一問,但我沒多說,只問她知不知道在我之前使用那間研究室的是誰。

"知道。是芭芭拉。"

"芭芭拉?"

"芭芭拉·海勒曼。為什麼問?"

"我……我想她好像有東西忘在辦公室。"我不太想提起書籤和電話號碼的事。

安珀用奇怪的表情看我一眼。

"唔--也許。我是說……你知道她的事吧?" "不知道,怎么了?""她死了。""喔!" 我本想再問下去,卻感覺老毛病即將發作的警訊襲來。自從秋季開始這份工作以來,這毛病就時時困擾我:我很容易臉紅,時機難以預料,格外令人尷尬。一如失眠,這問題形成惡性循環。怕臉紅使我永遠處在隨時會臉紅的狀態,念頭只要稍稍轉錯方向,不管自覺與否,血管的閘門都會隨之打開。臉紅開始的前一刻,我會感覺心裡微微打個突,接著無能為力又清楚明白一波火辣辣的猩紅浪潮就要從脖子湧上下巴、雙頰,一路直燒至前額。要不是我臉上的毛髮色淺稀疏,我一定會留鬍子遮掩。

導語

本書出版後獲得壓倒性好評,評論者將之與卡夫卡、博爾赫斯、希區柯克等人的作品相提並論,作者也因此被主流文學界譽為“21世紀的愛倫·坡”。上乘的文學語言、懸疑化的布局、引人入勝的情節、離奇的故事表現了作家對家庭暴力、學術政治、性壓抑、客居他鄉等當代主題的獨特體驗與探索,淋漓盡致地傳達出當代人獨有的精神焦慮與緊張。該長篇是歐美文壇近年來極為少見的傑作。

驚魂午夜

淋漓的鮮血,虛幻的人影,支離破碎的面孔……夢寐的長生,無望的來世,澎湃的力量…… 離奇、驚嘆、迷惑。恐怖懸疑小說,宛如冬日午後一杯涼茶,細細地品位,透心的寒氣換來片刻的溫暖和放鬆。體味文字的魅力,發掘內心深處的恐懼。於是,打開它,發現原來等待你的是一隻渾噩的眼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