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草[蕨類鳳尾蕨科鳳尾蕨屬植物]

蜈蚣草[蕨類鳳尾蕨科鳳尾蕨屬植物]
蜈蚣草[蕨類鳳尾蕨科鳳尾蕨屬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蜈蚣草(學名:Pteris vittata L.,)是蕨類鳳尾蕨科鳳尾蕨屬植物。稈密叢生,纖細直立,葉鞘壓扁,互相跨生,鞘口具纖毛;葉舌膜質,極短,截平;葉片常直立,先端漸尖。總狀花序單生,常弓曲,花序總梗及其軸節間被微柔毛。無柄小穗卵形,覆瓦狀排列於總狀花序軸一側;第一穎厚紙質,頂端突尖,無翅,刺微粗糙;背面密生柔毛或微柔毛;第二穎厚膜質,脊之下部有窄翅;第一小花雄性,外稃先端鈍,內稃較窄,第二小花兩性或雌性;花葯較大,柱頭黃褐色。穎果長圓形,有柄小穗完全退化,僅存有長尖的小穗柄,基部著生處具柔毛。花果期夏秋季。 分布於中國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海南及福建等省區;印度、緬甸及中南半島都有分布。生於山坡、路旁草叢中。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蜈蚣草 蜈蚣草

多年生草本。稈密叢生,纖細直立,高40-60厘米。葉鞘壓扁,互相跨生,鞘口具纖毛;葉舌膜質,極短,截平;葉片常直立,長2-5厘米,寬2-3毫米,先端漸尖。總狀花序單生,常弓曲,長2-4厘米,寬約3毫米,花序總梗及其軸節間被微柔毛。無柄小穗卵形,覆瓦狀排列於總狀花序軸一側;第一穎厚紙質,長約3毫米,寬約1.5毫米,頂端突尖,無翅,兩側具多數長2.5-3毫米近平展的刺;刺微粗糙;背面密生柔毛或微柔毛;第二穎厚膜質,3脈,脊之下部有窄翅;第一小花雄性,外稃先端鈍,內稃較窄,花葯長約1毫米;第二小花兩性或雌性;花葯較大,長約1.5毫米;柱頭黃褐色。穎果長圓形,長約2毫米。

有柄小穗完全退化,僅存有長尖的小穗柄,柄長約2毫米,基部著生處具柔毛。花果期夏秋季。

生長環境

蜈蚣草 蜈蚣草

生於山坡、路旁草叢中。

常地生和附生於溪邊林下的石縫中和樹幹上。喜溫暖潮潤和半陰環境。生長適溫3~9月為16~24℃,9月至翌年3月為13~16℃。冬季溫度不低乾8℃,但短時間能耐0℃低溫。也能耐30℃以上高溫。

蜈蚣草喜濕潤土壤和較高的空氣濕度。春、秋季需充足澆水,保持盆土不乾,但澆水不宜太多,否則葉片易枯黃脫落。夏季除澆水外,每天還需噴水數次,特別懸掛栽培需空氣濕度更大些,否則空氣乾燥,羽狀小葉易發生卷邊、焦枯現象。規模性栽培應設遮陽網,以50%~60%遮光率為合適。

分布範圍

產於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海南及福建等省區;印度、緬甸及中南半島都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印度。

繁殖方法

常用分株、孢子和組培繁殖。

1、分株繁殖:全年均可進行,以5~6月為好。此時氣溫穩定,將母株輕輕剝開,分開匍匐枝,每10厘米盆栽2~3叢匍匐枝。15厘米吊盆用3~5叢匍匐枝。栽後放半陰處,並澆水保持潮濕。當根莖上萌發出新葉時,再放遮陽網下養護。

2、孢子繁殖:選擇腐葉土或泥炭土加磚屑為播種基質,裝入播種容器,將收集的腎蕨成熟孢子,均勻撒入播種盆內,噴霧保持土面濕潤,播後50~60天長出孢子體。

3、 組培繁殖:常用頂生匍匐莖、根狀莖尖、氣生根和孢子等作外植體。在母株新發生的匍匐莖(3~5厘米)上切取0.7厘米匍匐莖尖,用75%酒精中浸30秒,再轉入0.1%氯化汞中表面滅菌6分鐘,無菌水沖洗3次,再接種。培養基為MS培養基加6-苄氨基腺嘌呤2毫克/升、萘乙酸0.5毫克/升,莖尖接種後20天左右頂端膨大,逐漸產生一團GGB(即綠色球狀物),把GGB切成1毫克左右,接種到不含激素的MS培養基上,經60天培養產生叢生苗。將叢生苗分植,可獲得完整的試管苗。

分株繁殖

【分株時間】:最好是在早春(二、三月份)土壤解凍後進行。

【分株方法】:把母株從花盆內取出,抖掉多餘的盆土,把盤結在一起的根系儘可能地分開,用鋒利的小刀把它剖開成兩株或兩株以上,分出來的每一株都要帶有相當的根系,並對其葉片進行適當地修剪,以利於成活。

【裝盆消毒】:把分割下來的小株在百菌清1500倍液中浸泡五分鐘後取出涼乾,即可上盆。也可在上盆後馬上用百菌清灌根。

栽培技術

【分株後的管理】:分株裝盆後灌根或澆一次透水。由於它的根系受到很大的損傷,吸水能力極弱,大約需要3~4周才能恢復萌發新根,因此,在分株後的3~4周內要節制澆水,以免爛根,但它的葉片的蒸騰沒有受到影響,為了維持葉片的水分平衡,每天需要給葉面噴霧1~3次(溫度高多噴,溫度低少噴或不噴)。這段時間也不要澆肥。分株後,還要注意太陽光過強,要放在遮蔭棚內養護。

【上盆】:小苗裝盆時,先在盆底放入2~2公分厚的粗粒基質或者陶粒來作為濾水層,其上撒上一層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料作為基肥,厚度約為1~2公分,再蓋上一層基質,厚約1~2公分,然後放入植株,以把肥料與根系分開,避免燒根。

上盆用的基質可以選用下面的一種。菜園土:爐渣=3:1;或者園土:中粗河沙:鋸末(茹渣)=4:1:2;或者水稻土、塘泥、腐葉土中的一種。或者草炭+珍珠岩+陶粒=2份+2份+1份;菜園土+爐渣=3份+1份;草炭+爐渣+陶粒=2份+2份+1份;鋸末+蛭石+中粗河沙=2份+2份+1份。上完盆後澆一次透水,並放在遮蔭環境養護。

【濕度管理】:喜歡濕潤的氣候環境,要求生長環境的空氣相對溫度在60~75%。

【溫度管理】:最適生長溫度為18℃~30℃,忌寒冷霜凍,越冬溫度需要保持在10℃以上,在冬季氣溫降到4℃以下進入休眠狀態,如果環境溫度接近0℃時,會因凍傷而死亡。

在夏季:

1、加強空氣對流,以使其體內的溫度能散發出去;

2、放在半蔭處,或給它遮蔭50%;

3、給它適當噴霧,每天2~3次。

在冬季:

1、搬到室內光線明亮的地方養護;

2、在室外,可用薄膜把它包起來越冬,但要每隔兩天就要在中午溫度較高時把薄膜揭開讓它透氣;

光照管理:怕強光直射,需要放在半蔭處養護,或者給它遮蔭70%。放在室內的養護的,儘量放在光線明亮的地方,並每隔一、二個月移到室外半蔭處或遮蔭養護一個月,以讓其積累養分,恢復長勢。

【肥水管理】:對肥水要求多,但最怕亂施肥、施濃肥和偏施氮、磷、鉀肥,要求遵循“淡肥勤施、量少次多、營養齊全”的施肥(水)原則:

蜈蚣草[蕨類鳳尾蕨科鳳尾蕨屬植物] 蜈蚣草[蕨類鳳尾蕨科鳳尾蕨屬植物]

【春、夏、秋三季】:這三個季節是它的生長旺季,肥水管理按照“花寶”——“花寶”——清水——“花寶”——“花寶”——清水的順序循環(最起碼每周要保證兩次“花寶”),間隔周期大約為:室外養護的1~4天,晴天或高溫期間隔周期短些,陰雨天或低溫期間隔周期長些或者不澆;放在室內養護的2~6天,澆水時間儘量安排在早晨溫度較低的時候進行。夏季在早晨或傍晚溫度低時澆灌,還要經常給植株噴霧。

冬季:在冬季休眠期,主要是做好控肥控水工作,肥水管理按照“花寶”——清水——清水——“花寶”——清水——清水順序循環,間隔周期大約為7~10天,澆水時間儘量安排在晴天中午溫度較高的時候進行。

主要價值

通過野外調查和栽培實驗,在中國境內發現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Pterts vittata L).野外調查表明,蜈蚣草對砷具有很強的富集作用,其砷的分布規律與普通植物也明顯不同.蜈蚣草不同部位的含砷量為:羽片>葉柄>根系;蜈蚣草地上部的生物富集係數隨著土壤含砷量的增加而呈冪函式下降.在含砷9 mg/kg的正常土壤中,蜈蚣草地下部和地上部對砷的生物富集係數分別高達71和80.從礦區採集砷污染土壤進行室內栽培實驗發現,室內栽培時蜈蚣草羽片的含砷量比野外生長條件下(同一種土壤)增加1倍多,其羽片含砷量可高達5070 mg/kg;隨著種植時間的延長,蜈蚣草羽片含砷量不斷增加.蜈蚣草不僅對砷有很強的忍耐能力和富集能力,而且生長快、生物量大、地理分布廣、適應性強.因此在砷污染環境的修複方面具有良好的套用前景,對於研究植物中砷的吸收、運轉和解毒機理等生理生化特性也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蜈蚣草 蜈蚣草

蜈蚣草,大量富集土壤中砷、鉛等重金屬的植物。

蜈蚣草中的砷含量竟可以達到1-2%,而且多集中於地上部分,可做改良土質土壤,一年可以收割三次之多。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環境修復研究中心主任陳同斌,和他的研究團隊在國內砷最為集中分布地帶之一的湖南石門,經長達3年時間研究找尋,一座有著1500多年歷史的石門礦被科研人員發現,並將該礦附近100多種植物納入搜尋圈。經層層篩選以及遺傳性能鑑定,當地大量存在的一種優勢植物——蜈蚣草勝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