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陣亡的海軍軍官憑什麼獲得了國共兩黨的讚譽?

1997年1月28日,一艘沉在海底60年的軍艦被打撈出水,這艘軍艦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中山艦。中山艦被打撈出水後,人們想起的不是中山艦的建造歷史,也不是發生在它身上的“中山艦事件”,而是1938年隨它一起沉入海底的中國海軍軍官薩師俊艦長。

打撈出水的中山艦打撈出水的中山艦

薩師俊是抗日戰爭和二戰中陣亡的軍銜最高的中國海軍軍官,也是中山艦最後一任艦長。1938年10月24日在指揮中山艦參加中國抗日戰爭的武漢會戰時陣亡於長江江面上,時年43歲,後被追授海軍上校軍銜,進靈中華民國忠烈祠,中國國民黨和共產黨兩方都對其讚譽有加。

薩師俊薩師俊

1895年,薩師俊出生在福建閩侯一個海軍世家,其叔祖父薩鎮冰是北洋水師將領,參加過甲午海戰,是中國海軍的元老人物。 薩師俊自幼便以雪甲午海戰之恥為奮鬥目標。13歲時考入煙臺海軍學校,畢業後進入中華民國海軍服役。任中山艦艦長前,薩師俊還當過“公勝”、“順德”、“威勝”、“楚泰”四艦的艦長。他曾指揮“順德”艦從上海航行到福建,開創了我國海軍史上內河炮艦航海的先例。1935年2月,薩師俊被委任代理中山艦艦長一職,成為該艦第十三任艦長,該艦恰巧為薩鎮冰在1910年清朝海軍大臣的任內從日本三菱船廠訂購的。

中山艦中山艦

1937年中日全面開戰,薩師俊奉命率中山艦到南京—上海一線籌備防禦,並駐守南京。淞滬會戰中,他率中山艦護送中華民國海軍部長陳紹寬到江陰視察前線戰況,淞滬會戰中國失利後,國民政府遷往重慶,他又率艦參與掩護轉移、運輸物資以及長江上的防務、布雷的任務,之後隨海軍部西遷到湖南嶽陽。

1938年6月,武漢會戰全面打響,為支援武漢地面防空,海軍司令部令中山艦撤下三門大炮支援武漢外圍防空火力,薩師俊不得不同意,緊接著,中山艦被派負責警戒金口至嘉魚、新堤沿江一帶。10月24日,薩師俊率中山艦在金口鎮赤礬山江面巡防,上午9時和11時日本偵察機兩次在中山艦上空偵查,薩師俊隨即令全艦一級戰備。中午時分,中山艦奉命駛往漢口,下午3時15分遇上6架日本轟炸機,薩師俊率艦攻擊,但艦首的厄立肯炮在連續猛烈發射後發生故障,日機猛烈轟炸中山艦,中山艦已失去動力,進水嚴重,船身大幅傾斜超過40度。薩師俊雙腿被炸斷,左臂受重傷,但仍堅持指揮,不肯離艦,在部下的再三要求下,薩師俊方才和受傷官兵登上舢板離艦。但日本飛機違反國際公約對載有傷員的兩艘舢板進行掃射攻擊,薩師俊同舢板上的另外15名官兵全部陣亡,中山艦也於下午3點50分沉沒於金口龍床磯江底。

薩師俊陣亡後,屍體沉入長江中,沒有被打撈上來。在他死後,中華民國政府追授他為海軍上校,並將他奉於忠烈祠。2002年初,中華人民共和國相關政府部門在福州市鼓樓區朱紫坊的薩家大院加掛了“薩師俊故居”牌,其故居現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9月,薩師俊被民政部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