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書院

關中書院

關中書院 從西安鐘樓南行,將至南門往東拐,便是書院門古文化街,街口有一座突兀而起、古韻十足的高大牌樓,牌樓上方是“書院門”三個金燦燦的顏體大字,兩旁是“碑林藏國寶,書院育人傑”的醒目對聯,街道兩旁是青一色仿古建築,街道為青石鋪砌。“關中書院”是明、清兩代陝西的最高學府,也是全國四大著名書院之一,西北四大書院之冠。書院建築規模宏大,中間講堂6間曰“允執堂”,左右南屋4間,東西號房各6間,講堂後邊有假山,“三峰聳翠”,“宛若一小華岳”,講堂前半畝方塘,豎亭於中,砌石為橋。書院有門兩重,大門二楹,二門四楹,郡丞劉孟直書“八景詩”以壯其觀,學者王大智書隸字為書院題名。

基本信息

前言

地理位置

從西安鐘樓南行,將至南門往東拐,便是書院門古文化街,街口有一座突兀而起、古韻十足的高大牌樓,牌樓上方是“書院門”三個金燦燦的顏體大字,兩旁是“碑林藏國寶,書院育人傑”的醒目對聯。街道兩旁是青一色仿古建築,街道路面用青石鋪砌。

書院概述

我現在在關中書院上學但是快要離開了我現在在關中書院上學但是快要離開了

關中書院是明清時期陝西著名書院。位於西安府治東南,在今西安城南門內東側西安師範學院處(即書院門街西口,街名由此而來)。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陝西著名學者、御史馮從吾疏忤神宗罷官歸里後,與友人蕭輝之、周淑遠等在此地之西寶慶寺講學多年,弟子日眾,而寺地狹隘。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十月,陝西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參政熊應占、閔洪學及副使陳寧、段猷顯等,為馮從吾另擇寶慶寺之東小悉園處創建關中書院。書院中建講堂六楹,題匾名“允執堂”。馮從吾《關中書院記》云:“書院名關中,而匾其堂為允執,蓋借關中‘中’字,闡允執厥中之秘耳。”講堂左右各為屋四楹,皆南向若翼;東西建有生徒宿舍號房各六楹。堂前有方塘半畝,樹亭於中,砌石為橋。堂後有假山一座,三峰聳翠,宛然一小華岳。大門本南開,後改於西巷。三年後,新任布政使汪道亨於書院建“斯道中天閣”一座,以祀孔子。至此,書院已初具規模。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撥給關中書院帑(tang音躺)銀一千兩,作為書院經費補貼。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御賜書院“秦川浴德”匾額。三十六年(1771年),巡撫畢沅蒞任之初,以為“移風易俗,教化為先”,重視學校教育,於是重新修建關中書院,並延請江寧進士戴祖啟來陝主持關中書院,還在全省選拔一批優秀生徒於書院學習。關中書院規制,設山長一人由撫台聘請,掌管教務;監院一人,專管庶務;齋長二人,代表生徒,協助書院管理。課程有經、史、子、集,考課有詩、古文、詞、八股試帖、策論、雜著等。每月一官考,分月由大吏來主考。除此之外,每月課堂測驗2—3次,由山長主考。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陝西巡撫升允改關中書院為陝西第一師範學堂。

歷代興衰

關中書院關中書院

說起關中書院的興衰,還有一段傳奇的故事。明末西安有個著名學者馮從吾,官至工部尚書。為官清正,性情耿直,嫉惡如仇,他上書批評皇帝沉溺酒色、荒於朝政,直言觸怒了皇帝,因而憤然辭朝歸故里,在故里,他潛心經理之學,講學於寶慶寺,萬曆三十六年(1609年)陝西最高行政長官汪可受等人在寶慶寺“聯鑣會講”,來聽講學的多達幾千人,因此改寺東“小悉園”為“關中書院”供馮從吾等學者講學。書院建築規模宏大,中間講堂6間曰“允執堂”,左右南屋4間,東西號房各6間,講堂後邊有假山,“三峰聳翠”,“宛若一小華岳”,講堂前半畝方塘,豎亭於中,砌石為橋。書院有門兩重,大門二楹,二門四楹,郡丞劉孟直書“八景詩”以壯其觀,學者王大智書隸字為書院題名。

明天啟五年,閹黨魏忠賢得勢專權,誣陷鎮壓東林書院一幫文人,關中書院及其主講者馮從吾先生累及。天啟六年(1626年),熹宗下旨“一切書院俱著拆毀”,十二月關中書院被毀。

時至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西安知府、鹹寧知縣督修關中書院,並擴院址,增設東廊,作為講學先生之寓所,並設西圃,作為學生憩息之場所,又建“精一堂”五楹,左右脅堂及兩廂各五楹。使書院一度成為督學使署。至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關中書院再度修葺一新,院內房屋總計370餘間,書院占地130多畝。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關中書院改建為陝西省師範大學堂,當時成為西北5省的最高學府,民國時改為省立師範學校,直至解放。現已是西安文理學院初等教育學院。

歷史追溯

關中書院關中書院

關中書院,位於陝西西安。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參政杜應占、閔洪學,副使陳寧、段猷顯為工部尚書馮從吾講學而建於府治東南安仁坊。明儒馮從吾原講學於城東南寶慶寺,因寺狹不能容,汪氏等特建此院供講學。有講堂6楹,匾題“允執”,左右屋各4楹,東西號房各6楹;二門4楹,大門2楹及亭、池、橋、閣等。馮氏在此主講近10年。傳闡程朱理學,四方從學者至5000餘人。制定《學會約》、《關中士大夫會約》,並撰《關中書院記》。明天啟五年(1625)魏忠賢毀天下書院,遭毀。崇禎元年(1628)復建,由馮門弟子繼掌其學。清康熙三年(1664)巡撫賈漢復檄西安府葉承祧、

鹹寧知縣黃家鼎擴建牌坊1座,大門1楹,東設東廨為主講寓所,西設西圃,北豎小坊及二門、三門各3楹,匾題“繼往開來”,中建精一堂5楹,置道統祠,祀黃帝、炎帝,左右堂祀正學、理學名臣。十二年,總督鄂善重修,聘李顒主講其中,倡導自由講學之風。李顒登台講學之初,一時“德紳名賢、進士舉貢、文學子衿之眾,環階席而侍,聽者幾千人”,甚至總督鄂善和陝西巡撫阿席熙也前來聽講。 這是關中書院自馮從吾講學之後的再度復興。李顒執教關中書院後,首先為書院制訂會約10條、學程8條,對書院講學的時間、禮儀、次第、方法、內容、目的以及就學士子每日必修的學習課程等,都作了明確的規定,並強調書院以“講學”為其宗旨。他認為:“立人達人,全在講學;移風易俗,全在講學;撥亂返治,全在講學;鏇乾轉坤,全在講學。”在學風上,李顒明確主張實行“明體適用”之學。要求學生做到文武兼備,博覽群書,“上至天官、輿地,以及禮、樂、兵、農、漕屯、選舉、歷數、士卒、典籍,”無所不讀。為此,他給學生開了“明體”和“適用”的兩類書目。在明體一類所開書目有王畿的《龍溪集》、羅汝芳的《近溪集》、楊簡的《慈湖集》和陳獻章的《白沙集》,此後再列二程、朱熹、薛瑄、吳與弼,直至馮從吾等程朱學者的著作。在適用一類所開的書目有《大學衍義》、《文獻通考》、《實政錄》、《武備志》、《農政全書》、《泰西水法》等十餘種書籍。同時,他還要求學生“實修實證”,達到“開物成務,康濟群生”。希望學生學會“用兵”,因為經世之法,莫難於用兵,學者只知讀書,對軍事一無所知,造成民族淪喪受辱。雍正十一年(1733)賜帑銀1000兩,建為省城書院。乾隆二十一年(1756)御賜“秦川浴德”匾額。三十六年巡撫畢沅重修,延進士汪祖啟主講。“不數載,關中鄉會試中膺館選者大半皆書院之士”。同治十二年(1873)布政使譚鍾麟訂《書院課程》5則:“重躬行、辨經義、稽史事、通時務、嚴課程。”光緒七年(1881)巡撫馮譽驥附設志學齋於院東,購置圖書並增加膏火。住院諸生講習,日有札記。越數年,按察使黃彭年、布政使曾龢又立齋舍,併購書贈書院。時考課以詩、古文詞、八股試帖、策論、雜著。每月官課1次,獲超等、特等諸生獎賞膏火,一等以下無獎賞;每月堂2-3次,院長主之。獲超等、特等諸生可得膏火,無獎賞,一等以下無膏火。光緒二十九年(1903)巡撫升允改為優級選科及初級完全科兩級師範學堂。

書院楹聯

匯人間群書博覽之,何其好也;

集天下英才教育之,不亦樂乎。

佚名題大門

碑林藏國寶;

書院育人傑。

佚名題書院門

藏增智良卷;

育樹人俊才。

碩明真題允執堂

木鐸醒群生之夢,至今風韻猶存,欲覲芳模,洗耳聽金聲玉振;

心燈開萬世之迷,當日黎光倍朗,思親道範,披襟看魚躍鳶飛。

佚名題允執堂

竹柏翠環階,總抱瓮非勞,培植須同佳子弟;

關中書院

芝蘭香滿室,願讀書共勉,延陪莫作假師生。

清代路德題仁在堂

學高為師;

身正為范。

佚名題仁在堂八字牆

士所尚在志,行遠登高,萬里鵬程關學問;

業必精於勤,博聞強識,三餘蛾術惜光陰。

清代朱蘭坡題成才門

寶劍鋒從磨礪出;

梅花香自苦寒來。

佚名題成才門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人則篤行,出則友賢。

佚名題成才門

滿目青山峰連峰,攀登無止境;

長江春水浪推浪,接力有後人。

曹伯庸題奉獻門

心有三愛:奇書駿馬佳山水;

園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蘭。

方誌敏題醒鍾亭

苟有恆,何須三更眠五更起;

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

餘明倫題醒鍾亭

士要成功須定力;

學無止境在虛心。

佚名題醒鍾亭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佚名題立志亭

捧著一顆心來;

不帶半根草去。

當代陶行知題偏廊

學春蠶吐絲絲絲不斷;

做蠟燭照路路路通明。

佚名題偏廊

與有肝膽人共事;

從無字句處讀書。

佚名題偏廊

計利當計天下利;

求名應求萬世名。

當代于右任題偏廊

有關家國書常讀;

無益身心事莫為。

當代徐特立題偏廊

讀古人書,幼學壯行,開卷都成循吏傳;

行天下事,先憂後樂,立心端在秀才時。

清代路德題精一堂

東林倡宗風;

西京繼芳躅。

佚名題關中書院

琴心妙清遠;

谷性多溫純。

佚名題關中書院

雅言詩書執禮;

益友直諒多聞。

佚名題關中書院

譽滿關中,史悠悠,英才濟濟;

道傳書院,光燦燦,偉績煌煌。

當代張過題關中書院

景區氣候

關中書院關中書院

景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稍冷少雨。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適

中,年平均溫度13。3C,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0。9C,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6。4C,全年無霜期232天,降水量偏少,主要集中在夏季。年平均氣溫13.0~13.4℃,最冷1月份平均氣溫-0.4~0.9℃,最熱7月份平均氣溫25~26.6℃,年極端最低氣溫-20.6℃(西安1995年1月11日),年極端最高氣溫43.4℃(長安1966年6月19日)。年降水量558~750毫米,由北向南遞增。7、9月份為兩個明顯降水高峰。年日照時數1983~2267小時,年最多風向為東北風。

住宿交通

西安有色金屬賓館是距離關中書院最近的賓館

西安天德倫酒店

西安申鵬國際商務酒店

南門裡到站的公車均可做,600路、603路、215路、216路、等等。路東南院門內就是。

也可到碑林遊覽後,沿城牆內向西步行100米到南院門內的關中書院。

飲食購物

這裡據鼓樓步行街一站路遠,在那裡可以吃到西安特色回民食品。經濟實惠並極具地方特色,去書院旅遊一定吃吃這些好東西喔:

金線油塔

金線油塔金線油塔

金線油塔是陝西風味小吃,因外形縷縷金絲盤繞,層層塔樓相疊而得名。該小吃首創於唐代。選用面

粉、豬板油等原料,將烙制改為蒸製而成。其特點是:鬆軟綿潤、層多絲細、油而不膩、狀如金線。

特點:因外形縷縷金絲盤繞,層層塔樓相疊而得名。味鬆軟綿潤、層多絲細、油而不膩。

扯麵

扯麵是關中地區的傳統麵食小吃。製作時先將麵粉用鹽水和好,用濕布蓋好放置

1小時以上,再調到較軟程度後擀成較厚較寬面片,然後手拿兩端,扯成薄而未斷的面片,入沸水鍋煮熟撈出,加調料和辣子粉,用燒熱的油潑後攪拌食之。

扯麵扯麵

特點:色澤協調、光滑柔韌、淡雅清香。

鍋盔

鍋盔始創於唐代。傳說修乾陵時,工程浩大,人數眾多,造膳難,工士自用頭盔烙食而成,現用鐵鍋烙制。料選精粉,細面壓桿,慢火淺鍋烘烤,體呈圓狀,直徑尺多,厚約寸許。鍋盔外表斑黃,切口砂白,酥活適口,能久放,便攜帶。

特點:細面壓桿,慢火淺鍋烘烤而成。外表斑黃、切口砂白、酥活適口、能久放,便攜帶。

稠酒

西安稠酒是西安特有的古老名酒,釀造歷史悠久。相傳“李白斗酒詩百篇”,所飲即為稠酒。價格20~100元。

德懋恭水晶餅

德懋恭水晶餅是古城西安名特風味食品,因其餡晶瑩透亮,猶如水晶而得名。是秦式糕點的代表。價格5~10元。

仿秦兵馬俑

隨著秦兵馬俑的發掘與展出,秦兵馬俑複製品也日漸成為中外遊客理想的紀念品和禮品。其品種適宜於藝術館、博物館等陳列,也可供家庭陳設、裝飾、饋贈親友。價格40~100元。

青瓷器

耀州青瓷器再現了宋代耀州青瓷的釉色,紋飾富於變化,圖案以動植物為主,繪畫豐富多彩、新穎雅致,品種有餐具、茶具、酒具和家庭裝飾用品等。價格40~900元。

相臨景點

三陽寺塔

城隍廟

秦陵蠟像館

曲江旅遊度假區

碑林

大雁塔

灃西車馬坑

鴻門宴遺址

嘉午台

藍田猿人遺址

樓觀台森林公園

青龍寺

藍田湯峪

西安城牆

仙遊寺

興慶宮公園

牛背梁自然保護區

鼓樓

關中八景

鹹陽古渡幾千年

雁塔晨鐘響古城

華山仙掌首一景

太白積雪六月天

曲江流飲團團轉

草堂煙霧緊相連

驪山晚照現光明

灞橋風絮撲滿面

化覺巷大清真寺

寒窯

八路軍西安辦事處

周至金絲猴保護區

老牛坡遺址

重陽宮祖庵碑林

秦陵地宮展覽館

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

凝香苑

凌雲洞

秦嶺野生動物園

藍田

大唐芙蓉園

輞河峽谷漂流

蘇維埃政府紀念館

革命公園

關中書院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楊虎城將軍陵園

扁鵲墓

大明宮遺址

高冠瀑布

戶縣農民畫展館

小雁塔

蓮湖公園

南五台

陝西歷史博物館

唐代藝術博物館

西安事變舊址

香積寺

終南山

書院門古文化一條街

鐘樓

驪山森林公園

大興善寺

廣新院民族村

白鹿原

王順山國家森林公園

櫟陽城遺址

輞川溶洞

八大奇蹟館

西安影城

秦二世皇帝陵

扶眉戰役烈士陵園

渭水園溫泉度假村

曲江海洋世界

黑河森林公園

祥峪森林公園

灞橋風雪

華嚴寺

秦始皇陵

阿房宮遺址

蔡文姬紀念館

杜公祠

漢長安城遺址

華清池

鯨魚溝旅遊風景區

臨潼博物館

秦王宮

水陸庵-悟真寺

西安半坡遺址

西周豐鎬

興教寺

回民小吃街

終南之勝--化羊廟

翠華山

草堂寺

八仙庵

朱雀國家森林公園

涇渭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

康家遺址

東渭橋遺址

老縣城自然保護區

大熊貓自然保護區

大鯢自然保護區

太平森林公園

妖馬洞

秦漢文化藝術廳

未央湖遊樂園

草灘生態產業園

阿姑泉牡丹苑

大慈恩寺

西安植物園

中國書院大全

“書院”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唐代,也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在我國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獨特的地位,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五代時,由於戰爭的影響,官學衰廢,士子苦無就學之所,於是自動擇地讀書。一些學者在佛教禪林制度的影響下,也利用此時機,選擇景色優美、清雅靜謐的山林名勝之地,作為“群居講學之所”,出現了具有學校性質的書院。

西安市主要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