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寮貴山書院

赤寮貴山書院

赤寮貴山書院,座落於潮陽穀饒鎮上堡居委赤寮老直街西側,坐北朝南,系兩座二進一天井連三山,中間夾廂房,兩側配包廂的清代灰木結構祠宇。

赤寮貴山書院赤寮貴山書院

概述

書院縱深19.5米,橫寬19.5米,兩座連廂房、厝包總建築面積500多平方米,正面有占地面積約2000多平方米的大陽埕。西畔主座三山門中匾陽刻〃貴山書院〃四字、兩偏門各鐫〃守光〃、〃待後〃二字,字型豐潤遒勁,落款為清乾隆己卯年潮州知府周碩勛手書。書院天井被後人增蓋雙瀉屋頂,山牆開窗四方,火星翹脊略有殘損,牆體略有剝落並呈修補痕跡。

故事

據清光緒甲申赤寮《潮陽縣誌》載:〃貴山書院在赤寮鄉,乾隆二十年(1755年)里人張勛創建並置租三百餘石。〃又據清《潮州府志》載:〃張勛(1686-1760年),字子鎮,號衡山,赤寮鄉人。平生好義,社學廢,捐金三千有奇,於其鄉創建貴山書院,置租三百餘石為修脯之需,訓導鄉曲子弟不能延師者。〃清代潮陽轄治下分十三都圖,赤寮鄉轄屬貴山都,該書院因此而得名。張勛創建書院旨在〃訓導鄉曲子弟之不能延師者〃,是義學堂而非私塾。但據當地老輩口傳及張氏族譜記載:當貴山書院竣工之際,有嫉妒者向朝廷密告,誣稱赤寮鄉有人私造王宮,圖謀造反。乾隆皇帝立即派欽差大臣到潮州府查辦此事。幸好知府周碩勛素與張勛交誼深厚,他深知此系小人誣陷張勛。於是,他一面火速通知張勛於書院中塑立韓愈、釋迦佛、十八羅漢等塑像,將正座改為紀念韓文公的〃韓祠〃,將配座布置為〃佛殿〃模樣;一面盛情款待欽差大臣,於潮州到處遊山玩水以拖延時間。待一切安排就緒之後,他才陪欽差至潮陽赤寮鄉查辦此案。欽差到達現場,親眼見到書院原來是韓祠與佛殿,當即回朝復旨,一場風波才告平息。
原來,周碩勛是一位廉政益民的知府,他為興修水利,曾挪用庫銀及時搶修堤防;為示清廉,曾向張勛等富豪借銀填庫,容候朝廷專款撥下則返還借主。據傳說,當時許多富豪懼怕官府藉故斂財而託辭避借。惟獨張勛認為周知府勤政為民興修水利而負債,甘願慷慨承擔全部款項,使周知府避免挪用公款之罪責。後來,朝廷批准申報撥下專款,嘉獎周知府政績卓著。周知府也如約退還張勛之借款,官民從此締結深摯的友誼。因此,張勛創建貴山書院,周碩勛親筆題額以示支持,而且無私無畏為其排憂解難……至今於谷饒鄉族間仍傳為佳話。
貴山書院興學之初,延請時賢黃登庸(石橋頭人)任山長,廣收鄉曲貧苦子弟入學讀書,培養大批人才。貴山書院和張勛之傳略,也入載州縣史志。據清甲申《潮陽縣誌》記載:書院辦學十七年後,時任潮陽縣令李文藻,曾慕名視察貴山書院,並留下《歲臘寓貴山書院題壁》七絕詩一首:
逼除奔走遍村莊,九九消寒事已忘。南徼年光偏爛漫,甘薯花紫菜花黃。〃李文藻,是山東益都人,乾隆廿五年中進士,三十七年(1772年)3月自恩平縣調補潮陽知縣,在任四載,禮賢下士,尤注重教育,勸課農桑,勤政愛民,為官清廉。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年關在即,李縣令不避數九嚴寒,仍遍走鄉曲阡陌,深入民間觀風問俗,察訪民情。當他抵達赤寮地界時,只見〃甘薯花紫菜花黃〃,到處稻香菜綠,一派豐收景象。他心情十分怡暢,當晚特意到貴山書院留宿,與山長談論興學育才之事。當他談得高興時,口占一絕,揮毫潑墨,題贈貴山書院懸掛……當年,周知府題署書院匾額;17年後,李縣令又為書院題壁,達官貴人手澤遺愛,貴山書院當然聲名遠播了。因此,赤寮貴山書院與棉城東山書院、海門蓮峰書院峽山六都書院於清代並稱為潮陽四大書院。

現狀

貴山書院於1921年改稱植基學校,1951年改為谷饒第二國小,1953年又改為谷饒上堡學校至今,並由當地華僑捐資擴建教學樓與師生宿舍。

中國書院大全

“書院”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唐代,也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在我國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獨特的地位,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五代時,由於戰爭的影響,官學衰廢,士子苦無就學之所,於是自動擇地讀書。一些學者在佛教禪林制度的影響下,也利用此時機,選擇景色優美、清雅靜謐的山林名勝之地,作為“群居講學之所”,出現了具有學校性質的書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