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根書院

雲根書院

雲根書院,由朱松創辦,歷經滄桑,從宋、元、明、清歷朝以來進行6次重建、擴建、經多次修葺,最後毀於清朝[中國歷史朝代]末年。朱松即朱熹的父親時任政和縣尉。朱松到政和後,興利除弊,治理有方,尤其興辦教育,政績顯著。朱松在任期間在政和城內創辦了雲根書院,並親自授課,首開政和教育先河。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雲根書院雲根書院
雲根書院位於政和縣城南青龍山上,臨近烈士陵園,每日都有眾多政和及外地遊客登臨書院。新建的雲根書院,遠遠望去,規模恢宏,蔚為壯觀;書院建築群是仿宋建築風格,體現理學文化,格調高雅,風貌獨特,古色古香。沿著石階往上走,首先見到的是高高矗立的牌坊,書院內建築群的主體有朱子閣、先賢祠、天光雲影樓、碑廊以及朱熹雕像等部分,院內亭閣遊廊、小橋流水和院外青山綠水相互映襯,書院更顯得氣宇軒昂。站在最高處的朱子閣上,臨風憑欄,山川河流、阡陌田疇、橋樑樓宇……熊城美景盡收眼底。書院總建築面積1460平方米,工程於2004年8月動工,歷時3年,2006年10月竣工,包括公路等附屬工程建設,總投資達400餘萬元。這次是第七次易址重建。

內部建築

雲根書院雲根書院
走進書院,朱子閣、先賢祠、碑廊最吸引人們的眼球。目前,朱子閣內只陳列著朱熹、朱熹之父朱松、朱熹祖父朱森的石刻影雕,以後還將陳列有關朱熹家族的文史資料等供人參觀、查閱。先賢閣陳列著數十位政和縣歷史名人和革命先烈的影雕以及他們生平事跡介紹,在這裡緬懷先人,筆者心中油然而生對先人烈士的敬仰之情,同時也感到政和縣歷史和人文的厚重。朱子閣、先賢閣在平時不對外開放。碑廊也是核心看點之一,從碑欄上的《重建雲根書院記》可以讀到政和部分歷史、朱熹的家史及其一家三代在政和創辦書院,延師講學,施教於民,開政和文化教育之先河的淵源;碑欄上數十首古今名士的詩賦更是風采熠熠,墨跡飄香。

朱熹一家

朱熹一家三代人與政和,尤其是與政和的文化教育有很深的淵源。政和由於地域偏僻,教學荒疏,宋代之前,人才寥落,文化滯後。宋政和八年(1118年),朱松(朱熹之父)出任政和縣尉,並舉家遷居政和。朱松在任及寓居政和期間,非常注重發展教育,培育人才,先後創辦雲根書院、星溪書院。其子朱熹秉承父志,致力經學,傳播文化,他常到雲根書院講學布道,傳授理學思想,一時八方學子云集政和,探究理學真諦。從此,政和文風振興,英才輩出,才有了“先賢過化之鄉”美譽。如今的雲根書院已成為政和縣一個新的旅遊景點。

家族軼事

雲根書院雲根書院
政和縣在獲得皇帝賜年號後的第8年,朝廷給政和指派了一個從江西婺源過來的縣尉,這個縣尉當年26歲,他帶著老婆、父親、母親、叔父舉家來到政和,這個人就是朱熹的父親朱松。朱松到政和後,興利除弊,治理有方,尤其興辦教育,政績顯著。朱松先後在政和城內創辦了雲根書院、星溪書院等,並親自授課,首開政和教育先河
朱熹的父親朱松在政和任職期滿5年後,調任尤溪縣尉,兩年後舉家從政和遷往尤溪,這時候朱熹已經在母親的肚子裡快要臨盆。到達尤溪一個月後的農曆9月15日,偉大的哲學家、教育家朱熹誕生。因此史書上這樣所,朱熹是孕於政和,生於尤溪,長於建甌,遊學於建陽武夷。
就在朱松在政和任縣尉期間的1125年,朱熹的祖父朱森去世,原想移棺江西婺源老家安葬,無奈局勢混亂,朱松就將朱森安葬於政和鐵山鎮鳳林村後護國寺邊上。前些年朱森墓經過修整,成為朱子後裔憑弔和人們緬懷的去處。
朱熹還有一位親人安葬在政和,那就是他的祖母。在朱熹5歲那年,年邁的祖母仙逝,安葬於政和星溪鄉富美村龍宮洋頂的山上。
由於朱熹的祖父祖母安葬在政和,朱熹少年時期經常跟隨父親朱松到政和掃墓,憑弔祖父祖母,雲根書院成了少年朱熹最喜歡的地方。
1144年朱熹14歲的時候父親朱松去世,祭掃祖父祖母的人物責無旁貸的落在朱熹的身上,在懷念先人的時候朱熹對第二故鄉政和的感情也在增加,長大後的朱熹,成為雲根書院的常客,每到朱熹來政和,這裡的學子都要請朱熹上講台,給大家講授理學知識。所以雲根書院,凝結了朱熹父子兩代人對政和的深厚感情,這也是今天重修雲根書院的意義之所在。
在雲根書院的朱子閣上,懸掛這朱熹、朱熹父親朱松、朱熹爺爺朱森三代人的石刻畫像,陳列著當年政和的地圖和朱松創建的雲根書院的壯觀圖畫。

主要景點

雲根書院是宋代大儒朱熹之父朱松任政和縣尉時所建的兩個書院之一,原址在熊山,朱熹曾在此多次講學。重建的政和雲根書院,坐落在青龍山的“龍脊”上,俯視著熊城。沿著潔白的大理石台階向上登,兩邊是整齊、青翠的松柏,抬眼看到兩隻威武的石獅,鎮守院門,右邊那隻獅爪下的“許曉梅捐贈”一行鎦金字耀眼醒目(許曉梅的名字近來常出現在各報刊中;許曉梅的身影常出現在各種捐贈儀上,據說她是近年崛起的房地產業成功的女企業家,十分熱心家鄉的公益事業)。站在書院中,城區景觀盡收眼底。沐浴著清爽的風,遠眺著青翠的山,這裡分明就是修身養性的好去處。
越過院門進入展室,壁上是大理石刻的先賢雕像及事跡簡介,剛正不阿的陳朝老,清廉自律的吳廷用,勤政愛民的陳文禮,清白有節的邵知柔等歷史名人郝然在目,流連其間,與先賢對話,感受厚重的文化底蘊
出了先賢祠,長長的碑廊吸引遊人駐足期間,省、市、縣政府和文化界的許多名人題詞,各種筆跡的題詞精彩紛呈,如錦上添花,提升了書院的品味。朱子閣巍然聳立,雖然稱不上金碧輝煌,但是外形古樸莊重,線條簡潔流暢,整體氣宇軒昂,是書院的核心建築。置身其間,平添一種厚重、一分豪壯、一絲氣量。
默默佇立在石柱前,一幅幅精美的對聯值得細細品味,每一副對聯都凝聚著創作者的智慧和勇氣,表現著非凡的想像力。

中國書院大全

“書院”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唐代,也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在我國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獨特的地位,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五代時,由於戰爭的影響,官學衰廢,士子苦無就學之所,於是自動擇地讀書。一些學者在佛教禪林制度的影響下,也利用此時機,選擇景色優美、清雅靜謐的山林名勝之地,作為“群居講學之所”,出現了具有學校性質的書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