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莪書院

菁莪書院

菁莪書院,位於廣東羅定市羅城鎮道前街。建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由州學正梁炳南和州紳梁翌龍、陳河清等公議集資倡建,併購置田產,田租收入遷贊助赴省、上京應試的考生,稱為羅定州印金局,是教育董事會的會所。書院為三進院式布局,面積935平方米。第一進為門樓,圓拱門,門匾“菁莪書院”為劉宗標所書。1924年,粵軍第四軍黃明堂和國民革命軍第三師師長鄭潤琦先後在此設指揮部。1925年,農會曾在此收繳、燒毀田契,實行減租減息。1928年,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葉肇部也駐於此。民國時期,書院還作過國民黨縣黨部機關。1985年公布為羅定縣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概述

菁莪書院位於廣東羅定羅城鎮道前街。建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由州學正梁炳南和州紳梁翌龍、陳河清稱為羅定州印金局,是教育董事會的會所,是廣東僅存的鄉約書院之一。書院為三進合院式布局,占地面積935平方米,有門亭、門樓、香亭、後堂及廂房等,屋脊為高大風火山牆(俗稱鑊耳)。民國時,粵軍所屬部隊曾多次在羅定駐紮,陳銘樞、陳濟棠、蔡廷鍇等一批年青軍官是書院常客。1925年,羅定農會曾在此燒毀田契,實行減租減息,影響極大。1985年羅定縣政府公布為羅定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廣東省政府公布為廣東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風格

菁莪書院為三進院式布局,面積935平方米。第一進為門樓,圓拱門,門匾“菁莪書院”為劉宗標所書。
菁莪書院側景近照
門後有亭,亭後為一寬敞庭院。第二進為主廳,二層樓閣式建築,風火式山牆。廳內繪有精緻的工筆水墨畫,原掛有狀元王仁堪題的“主本堂”牌匾和狀元劉春霖等題寫13面牌匾,今已散佚。主廳後之天井加上蓋,成為香亭,供祭祀用。左廂為理事之所。
書院內收藏不少書籍字畫,並設書房、客廳10間。第三進為後廳,設有神龕,放置鄉賢神位。香亭兩側有小天井。主廳和後廳兩邊均置廂房。主建築左側為兩進客廳,用天井與主建築隔開,以利通風。書院內牆繪有多幅精湛的工筆墨畫。

歷史作用

1918年曾以學租送張定漢等3人赴法國留學。1920年,粵軍肇羅鎮守使屬幫統楊鼎中駐紮於此,其部下
菁莪書院後景
的年輕將領陳銘樞、陳濟棠、蔡廷鍇皆為書院常客。1924年,粵軍第四軍黃明堂和國民革命軍第三師師長鄭潤琦先後在此設指揮部。1925年,農會曾在此收繳、燒毀田契,實行減租減息。1928年,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葉肇部也駐於此。民國時期,書院還作過國民黨縣黨部機關。建國後,書院曾作糧倉和學生宿舍用,文革後,書院又被砌成房間出租。

保護措施

建國後,書院曾作糧倉和學生宿舍用,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受破壞,藏書與匾額被毀,畫壁被粉刷掩蓋,
浮雕
文革後,書院又被砌成房間出租,損毀更為嚴重,隨時有倒塌危險。廣東省有關的領導、專家考察後,對書院的現狀甚為關注,認為應立即採取有效的搶救措施,以防倒塌,並要迅速制定修繕規劃,對書院進行全面的修葺(包括書院前的小廣場、古井等)。目前,羅定市相關部門正對書院採取相應的搶救措施,並把它列為繼羅定學宮後的重點文物維修對象,準備對書院進行全面的修葺。1985年公布為羅定縣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廣東省政府公布為廣東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書院大全

“書院”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唐代,也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在我國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獨特的地位,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五代時,由於戰爭的影響,官學衰廢,士子苦無就學之所,於是自動擇地讀書。一些學者在佛教禪林制度的影響下,也利用此時機,選擇景色優美、清雅靜謐的山林名勝之地,作為“群居講學之所”,出現了具有學校性質的書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