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傳說

董永傳說

董永,東漢人,因為賣身葬父被懷縣縣令舉薦為孝廉,司徒蔡茂複議後稟報光武帝,董永遂成為傳統文化“二十四孝”中的人物。

簡介

董永傳說董永傳說

董永傳說最早載於西漢劉向的《孝子傳(圖)》。此後三國曹植的《靈芝篇》和東晉乾寶的《搜神記》也都有相關記載。乾寶的記載因主題突出(行孝)、情節完整(“鹿車載父”、“賣身葬父”與天女適嫁“助君償債”)而在中國農村地區廣泛流傳,成為兩千多年來故事嬗變和文學移植的母本,對後世影響深遠。

由於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是一則既有教化作用又有愛情色彩的民間傳說,其教化內容同中國民眾長治久安的大眾心理需求相適應,愛情故事又契合了民眾追求婚姻幸福的內在感情,所以它的神奇幻想同人間現實巧妙融合的藝術特色深受民眾喜愛。該傳說在長期口耳相傳的過程中,因地、因時、因人而異,不斷演變,在發展流變過程中具有了向愛情故事演變的趨勢,但主題和“母體”並沒有大的變化。20世紀以來的一百年間,董永故事一直成為擁有廣大客群的俗文學(如說唱、戲曲)以及後起的影視文學創作追逐的題材,出現了電影黃梅戲《天仙配》等影響廣遠的作品。
董永傳說在兩千多年的漫長流傳過程中,不斷與各地的民眾生活相結合。由於民眾情感的滲透和口碑的附會,產生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傳說,留下相沿而成的風俗及與董永身世有關的文物、碑碣、村落、地名等遺蹟。山西省萬榮縣、江蘇省東台市、河南省武陟縣、湖北省孝感市等地不僅有與董永相關的遺蹟,而且地方志中也多有記載,都稱董永是當地人,如山東博興有董家莊、董永墓;山西萬榮小淮村有“董永故里”的匾額,民間還織造“合婚布”;河南省武陟縣每年農曆二月初三和十一月初十均舉行盛大的祭拜孝子的廟會活動;江蘇省東台市有董家舍,南宋《方輿勝覽》即記載這裡為“孝子董永故居”等。多地流傳、不斷附會的“滾雪球”現象是傳說故事常有的特點。董永傳說蘊含的歷史、文學資料對研究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特別是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價值。董永傳說的教化功能對當今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傳說故事

董永傳說董永傳說

董永賣身
二十四孝圖中有董永賣身葬父的故事。一個小伙子,父親死了後沒有錢給父親置辦喪事,自己把自己賣了,這是任何人都難做到的。董永做了,成了古今人們稱道的大孝子。
那一年,董永的父親死了。當時董永家裡很窮,沒有錢給父親辦喪事。可他又不忍心這樣埋了,父親活著時受盡了人間的苦,死了後沒有壽衣,沒有棺材,讓父親這樣到陰間,有辱祖宗臉面,自己也對不起父母的養育之恩。董永為難了,他甚至想到了死。可是以一想,自己死了後,誰給父母的墳頭填土呢?誰給父母守孝呢?就是不管這些,自己死了後,父母在九泉之下也是合不上眼的。
沒有辦法了,董永擦乾了淚,出門去求親千友,想借錢給父親辦喪事。他跑了一天,兩條腿幾乎跑直了,可是沒借到一點錢。有錢的人家怕借給他錢還不了,不借給他。窮人家沒有錢,自顧自還顧不了,沒有錢借給他。董永一連在外跑了好幾天,每天都是很晚才回家,右還是沒借到錢。晚上,他直直地跪在父親身旁,一動也不動。他眼裡沒有淚,淚早流幹了。他不知道該求助於何人了。這時,只要有人能出錢幫他埋葬父親,了去了他的心愿,叫他咋報答也行。可是誰能幫他呢?人急了也能想出急法子。就在他走投無路的時候,他想走了有些人為了活命,賣了老婆和孩子。自己沒有老婆孩子賣,自賣自身不是一樣嗎?自己的骨肉是父母給的,自己不能給父母盡孝了,再把身體賣了孝順父母也是一樣的。要是有人買,他願自賣自身,有賣身的錢埋葬父親,以此來報答父母的恩情。
主意想好了,董永躺在父親的身旁穩很地睡了一宿。天明了,董永找了幾根茅草,綁了小把兒,插在後衣領里。他從這個集市來到那個集市,從這個村來到那個村,一連幾天,沒有一個問價錢。
這天董永又轉到了馬踏湖邊的李家莊。他從一家高門樓前走的時候,被一個攔住了。那人站中他前邊,陰聲陽氣地問:"你個人是做啥的?"董永抬頭看看面前這個人,從穿戴和架式看,象是一個有錢的人。
他以為自己遇到買主兒了,趕忙低下頭,深深地施了一個禮,說:"請問大叔你買人嗎?" 那個人愣了一下,問道:"買人?你賣老婆還是賣孩子?" 董永搖了搖頭,說:"我沒有老婆孩子可賣,是自己賣自己。""啥?你自己賣自己呀?"那個人聽了,仰頭大笑起來。等他笑夠了,才說道:"我家老爺只買處表漂亮的女人,從來不買男人。" 董永氣得狠狠地瞪了那個人一眼,轉回身就走。這時,從高門樓里又出來一個肥頭大耳的人。他朝董永招了招手,說道:"慢走,我有話要問董永站下了,心裡抱著一點希望。那個人嘿嘿地笑了幾聲,說:"我一輩子娶了好些媳婦,可都是一些沒有用的東西,只有一個給我生了一個兒子。一個兒子很孤單,你如果願意,不妨給我當個兒子。我就把你買下。你看怎么樣?" 董永的臉一下子紅了。一時間心裡說不出是啥滋味兒。答應吧,明擺著是侮辱他。不答應吧,又怕萬一真是一個買主兒。想了想,他把心一橫,反正是賣給人家,只要他出了錢真買,他咋說我咋做。董永正要開口,只聽那個人又說話了: "哎,你到底是願意還是不願意?我李虎長了這么一大把年紀,還沒聽到過別人叫我一聲爹呢。你如果願意當我的兒子,就先叫我三聲爹,我聽聽親不親,你叫的親,我聽著順耳,錢多錢少不礙事,我就買下你。"不聽則已,一聽他說的話,董永心裡呼地燃起了一把火,只燒得他兩眼都發紅了。
說了半天,站在這時原來是仇人李虎呀!就是這個黑心肝的傢伙,打死了生身母親,逼死了未婚妻子張月蓮,又買通了官府,讓他家吃了冤枉官司,官府還打斷了父親的雙腿,賠上了全部家產,還落了個家破人亡。要不是他,自己怎么能落到這步田地呢?真是冤家路窄,眼下又碰到他了,他還在取笑自己,這口氣能咽下去嗎?董永越想越一氣,兩眼都氣得發紅了。
他渾身氣得哆嗦,牙咬得咯吱咯吱地響,回過身子,朝站在台階上的李虎一步一步地走了過去。李虎看看走近了的董永,發現他瞪圓了的兩眼裡好像要噴出火苗子。嚇得他向後倒退了一步,有幾分心虛地說:"你要做啥?有話站在下邊兒說!" 李虎的話音剛落,大門裡又出來了兩個膀大腰圓的漢子。走過擋住了董永。董永好象沒看見,忽然像瘋了一樣,從兩個人中間闖了過去,一頭把李虎撞了個四腳朝天。董永正想撲過去狠狠地咬他幾口解恨,那兩個漢子轉身把董永抓住了。兩個人這個打一拳,那個踢一腳,不一會兒就把董永打得不省人事了。李虎看了看躺在地下的董永,朝那兩個人擺了擺手,說:"把他拖到莊外,扔到路旁的水溝里。有人問,就說他是賊,進來偷東西,叫你倆抓住了。"那兩個人答應著,趕忙過來,把董永架起來走了。到了莊外,兩個一叫勁兒,把董永扔到路旁的水溝里了。
天很冷,溝里的雪很厚。不一會兒,董永又醒過來了。他不知道自己是怎樣到了這裡的,就象做夢一樣。過了一陣,他才想起了在李虎有的大門外發生的事。他咬著牙撐起身子,一下一下地從下邊往溝崖上爬。費了很大勁,他到底爬上了溝崖。他坐在雪地上喘了一陣,忍著渾身的疼,要再去找李虎拚命。剛走了幾步,他又站下了。就這樣去找李虎拚命嗎?他家裡那么多人,去了不是白白地送死嗎?再說,自己死了算不了啥,可是父親啥,可是父親怎么辦?誰去替自己盡孝呢?想到這些,董永咽下了一口冤氣,慢慢地回頭往家走去。直到天很黑了,他才趔趔趄趄地回到家。
進屋後,他點上火暖和暖和身子,又上炕跪在父親的屍體旁,說道:"爹,不孝兒對不起你。我自賣自身幾天沒賣得了,還受了咱的仇人李虎的欺負。你老人家躺在家裡已好幾天了,讓你受委屈了。"董永說完,撲到父親身上哭了起來。苦命人什麼時候也是命苦。董永自賣自身沒人買,碰到仇人李虎還差一點搭上命。直到後來,他讓傅家莊的傅員外買去了成全了人的孝心。從那時起,董永賣身葬父的故事就一代一代地傳下來了。
天女助人的傳說
這個傳說最早見於三國時曹植寫的《靈芝篇》 :"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傭作致甘肥。責家填門戶,不知何用歸。天上秉至德,神女為秉機。"到乾寶編寫《搜神記》時,這個故事被取名為《天女助人》 ,內容也更加詳細。
其情節大體如下:董永從小失去母親,和父親相依為命。父親去世後,他沒錢辦喪事,便向人借了一萬錢。董永對債主說:"日後無錢還債,甘做您的奴僕!"董永在家守完三年喪,就去債主那裡做奴僕。路上董永遇到一位女子,對他說:"我願意作你的妻子,不嫌棄你貧賤。"於是董永帶她到債主家。債主對董永說:"那一萬錢就送給你吧!"董永回答說:"蒙您的恩德,先父得以安葬。我雖是貧賤之人,但一定要盡心盡力,來予以報答。"債主問:"與你一齊來的女子是誰?"董永答:"是我妻子。"債主又問:"你妻子能幹什麼?"董永答:"她會織布。"債主說:"你一定要報答我的話,就讓你妻子為我織一百匹縑(一種優質絲織品)。"只用了短短十天,一百匹縑就織完了,令債主非常吃驚。
董永夫妻回家路上,走到第一次相見的地方,那位女子向董永辭別說:"我是天上的織女,看到你如此孝敬父母,天帝命我下凡來幫你償還債務。現在你已還了債,我已不適宜久住人間。"說完便凌空飛走了。董永淚流滿面,感激不已。《天女助人》這個優美的民間傳說,對後來的中國戲曲影響很大,南戲《董永遇仙記》、黃梅戲以及電影《天仙配》等都是在此基礎上經藝術加工創作出來的。

歷史發展

董永傳說歷史上廣泛流傳於全國各地,在兩千多年的漫長流傳過程中,不斷與各地的民眾生活相結合。歷代的典籍中,記載東台西溪"董永"與"七仙女"故事的內容數不勝數,並多有發展演變。董永行孝的動人故事被編入很多戲曲中,較早的為明代傳奇劇《織錦記》 ,最有名的是黃梅戲《天仙配》。
1952年,由洪非等人重新將黃梅戲《天仙配》劇本進行了改編。戲中塑造了老實憨厚的董永、善良美麗的七仙女、相互幫助的仙女姐妹、刁鑽刻薄的傅員外、無情狠毒的玉皇大帝等生動形象,再加上優美的舞姿、動聽的黃梅調,無不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記憶里。特別是著名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的出色表演,讓"董永遇仙"這個民間傳說故事更加引人入勝,"七仙女"藝術形象得以人人皆知。
20世紀以來的一百年間,董永故事一直成為擁有廣大客群的俗文學(如說唱、戲曲)以及後起的影視文學創作追逐的題材,出現了電影黃梅戲《天仙配》等影響廣遠的作品。

文化特徵

始源性
即表現出該傳說的生態初始面貌。傳說嫁給董永的是田家窯的田仙姑娘,不是天仙女。本系人們口耳相傳中“田”與“天”同音將“田仙”誤為“天仙”,從而使故事神話化。
民俗化
如織“合婚布”是晉南傳統的農村手工業形態,傳說中便有織布還債的情節,富有生活情趣。
唯一性
流行在河東地區的十個左右的董永故事,都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
牢固性
兩千年來,當地老百姓對文獻記載“仙女相助”於不顧,始終堅持追求董永的是田仙。民俗中的用“合婚布”的習俗也沿襲至今。現在當地的一些現代化的紡織廠還生產這種“合婚布”供人購買。

傳承價值

兩千年以來,“董永與七仙女”故事傳說的原生結構模型雖無改變,但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甚至思想內涵都在不斷地豐富和創新。
孝感地區傳承的《董永與七仙女傳說》是一件優秀的民間口頭語言藝術作品。關於董永和七仙女故事,既是中國孝文化的集中體現,又是神奇幻想同人間現實巧妙融合的優美藝術作品。它在孝感深深紮根,發育成熟。
傳說董永本為山東千乘人,但早在漢代即遷移至孝感安家落戶,這不僅有史籍記載,且與孝感這一地名的由來緊密相關,還有孝感地區至今遺留的許多遺蹟、地名和民俗可資佐證;作為一件口頭語言藝術作品,它正是在孝感地區的崇尚孝道的民間文化生態中,才發育成熟,既凸現孝道主題,又富有民間生活情趣,並通過說唱、戲曲等多種樣式的藝術創造走向全國,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優美動人的“董永與七仙女”故事傳說主要價值在兩個方面。第一,有關這個故事傳說的歷史資料和文學資料蘊涵著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包括倫理道德、風俗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的豐富信息,具有珍貴的歷史研究價值。第二,該故事傳說所頌揚的孝文化精神,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仍具有現實實踐價值。
“董永與七仙女”故事傳說,千百年來深受人民民眾喜愛,可謂家喻戶曉,是中華民族廣為流傳的著名民間傳說之一,在國外也有一定影響。

發源地紛爭

董永傳說董永傳說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這段黃梅戲《天仙配》中的唱腔早已家喻戶曉,而《天仙配》所來源的董永傳說,與“梁祝、白娘子”等傳說比肩齊名。在今年初國家公布的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董永傳說”中,其申報地區湖北孝感等4地榜上有名,但卻沒有江蘇金壇市。近日,金壇市文化部門組織的一次調查中,以大量的實物遺存、文史資料初步考證出該市直溪鎮董永村為“董永傳說”的發源地。金壇文化部門擬將其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正進行相關資料收集、論證工作。至此,“董永傳說”發源地再起紛爭。
證據一:董永村代代沿用下來證據二:原有董永廟、望仙橋證據三:訂情老槐樹就在金壇證據四:七仙女扮演者來尋根
金壇加入“董永申遺”之爭
金壇市文化局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在今年1月初公布的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中,“董永傳說”全國一共有四個地方上了這個名單,分別是湖北省孝感市、江蘇省東台市、河南省武陡縣、山西省萬榮縣,其中並沒有江蘇金壇市。
但轉機隨後就來了。金壇市文化局在近日的一次調查中,發現了位於該市直溪鎮境內的董永村流傳有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金壇市文化局組織考證了大量古文獻及歷史資料,並深入民間進行調查和實地考察,一致得出結論,該地為董永傳說的發源地。首先從地名上說,“董永村”這一地名是從歷史上代代沿用下來的,其次,該地原有董永廟,可惜後來損毀了,但現在尚遺存有廟的門檻石,另還有守望七仙女的“望仙橋”,於上世紀80年代由石拱橋改建為平橋。而董永與七仙女訂情的老槐樹,就在離董永村不遠的金壇建昌鎮呂坵村。1955年拍攝黃梅戲《天仙配》時,扮演七仙女的著名演員嚴鳳英曾來此尋根,給當地村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他告訴記者,由於種種原因,去年金壇市未將該市董永村的“董永與七仙女傳說”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可能是有關方面當時未能予以重視”,但今年開始,金壇市已啟動了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相關工作,為搶救和保護好“董永與七仙女”傳說及其董永故里遺址,該市文化局正會同有關部門籌劃修繕相關遺址和設施。
“董永申遺”競爭對手眾多
由於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太過有名,多年來對於董永傳說歸屬地的爭論也此起彼伏,各地熱衷爭奪“歸屬權”。目前金壇競爭的主要對手,一是湖北孝感,一是江蘇丹陽,後者的聲勢更大些。因為在《天仙配》里,劇中人董永登台亮相即唱出了一句“家住丹陽姓董名永”,這使得許多人認為董永是丹陽人。對董永傳說研究多年、並專門為此發表文章的金壇文化界人士聞毅先認為,這實際上是宋代說書人遺留下來的誤傳,董永的屬地應為金壇。他具體分析了金壇的建置、區劃和歷史沿革,及現今的環境地理位置,對此進行了論證。
春秋戰國時期,金壇屬吳地。秦漢時期,金壇屬曲阿縣。至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分曲阿縣西南地區置延陵縣,金壇地域屬延陵縣。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撤消延陵縣,將其上元、孝德兩鄉劃歸金壇。至此,孝子董永居住的村莊———董里,由於隸屬上元鄉而正式進入了金壇縣域。
清朝光緒十一年(1885年)的《金壇縣誌》有多處記載,如“望仙橋,在縣西四十里。其側地名董坡及董墓,舊傳董永望仙處。”“望仙古石,在望仙橋逸,今損其半。相傳董永之子鶴生亦為孝子,曾跪此石,以望仙降,石上隱約有膝跡。”此外金壇歷代名賢詠嘆孝子董永和七仙女的詩詞也很多,許多老農都能吟上幾句。例如明代歐陽理有《過董永橋》,清代有李秉陽《董坡懷古》和《董孝子廟》:“孝子雖長住,居人艷董坡”。
三項“申遺標準”基本具備
丹陽市文化局有關人士向記者證實,此前丹陽曾作過將“董永傳說”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但後來沒有成功。金壇市文化局有關人士向記者透露,當年丹陽進行申報工作的時候,有關專家到現場論證發現相關的實物證據都位於金壇境內,這可能是丹陽申遺沒有成功的原因之一。同時,他也表示,“丹陽申遺都這么積極,我們更應當努力”。他說,作為民間傳說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基本上有三個標準,一是在當地有廣泛影響,民眾普遍認同;二是有地方特色的歷史傳說或文字記載;三是遺址、圖片等實物資料。這三項標準,金壇基本具備。
他還告訴記者,作為民間傳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同時接受多個地方的申報,這意味著金壇可能與競爭對手同時“加冕”,“我們金壇申遺,對他們沒有影響”。
“董永傳說”金壇遺蹟處處
據金壇市文化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金壇市直溪鎮有一個董永村,地處金壇西北部,與丹陽市毗鄰,以前村裡的人大都姓董。該村原有一座董永廟,廟門口有一副石刻對聯:“賣身葬父垂孝德,天遣仙姬陌上迎”,概括了董永與七仙女傳說的精華。在董永村的東頭有一座方形跨河石橋,名叫望仙橋,傳說是因董永與七仙女之子“七夕”在此橋上望迎生母而得名。
記者與金壇市文化局有關人士一道來到了“董永村”。如今的董永村仍由前董溪、後董溪、生達里和望仙橋4個自然村組成。在望仙橋村,記者看見到了傳說中的那座望仙橋,現在的橋為上世紀80年代改建,據董永村76歲的李向榮老人介紹,當年望仙橋為石拱橋,現改為了平橋。在現場橋兩頭的河岸邊,記者發現有數堆由老石拱橋上拆下巨型條石,上面刻著的“望仙橋”清晰可見。老石拱橋上拆下的一塊刻字的石碑現在被砌在橋墩下。記者下到河邊的橋墩下方,找到了這塊石碑,上面刻字的內容為《望仙橋重建記》 ,寫明“望仙橋”為乾隆三十七年十月重建,並刻有建造者的名字。
在李向榮老人的指引下,記者在董永村一片油菜地里找到了董廟的原址,現該地遺存有一塊長方形的門檻石。李向榮老人告訴記者,董永廟的確切建造年代已弄不清,後來被毀掉了,“廟的規模不大,大概有20多平方米,當年我還在裡面燒過香”。在李向榮老人家,他還熟絡地向記者講述了董永在董永村的故事,“他是外鄉人,可以說是在我們這邊打工的,父親死了沒地方埋葬,就賣身葬父,是個孝子,感動了仙女。在董永村邊一塊叫作‘賒帳地’的地方,那就是董永埋葬父親的地方。地名叫‘賒帳地’,也是過去窮困人家沒錢,死後都埋在那。” 離董永村不遠的金壇建昌鎮呂坵村,記者找到了傳說中為董永七仙女媒人的老槐樹。槐樹中空,周圍村民介紹,這棵樹的具體年代已經說不清。
力爭打造“董永名片”
金壇市文化局有關人士告訴記者,“董永傳說”是比肩‘梁山泊與祝英台’、‘白娘子’的民間傳說,金壇目前共排出了38個申報項目,這是最有潛力的一個。
他認為,金壇“董永傳說”申遺,一方面是為了民間文化的保護,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提高金壇的知名度。鎮江市白蛇鎮以前默默無名,但正是做足了“白娘子”的文章,成為了新的旅遊亮點,一些好的項目也隨之而來。“董永村離茅山不遠,悽美的傳說故址與道教文化勝地相結合,是金壇文化旅遊的大賣點。”他說,“在我看來,這完全能順利通過申報,填補常州這方面的空白。”金壇市文化局這位負責人表示,這是國家第二批接受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此前一批全國有幾十大類1300多個項目上榜,但常州無一入圍,“民間傳說這類申報相對競爭不強,很值得期待。”
為充分挖掘“董永與七仙女”傳說,金壇目前組織民間文化研究者加快調查研討、徵集相關資料,並擬邀請國家及省內專家進一步考察論證。

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董永傳說》成功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系鹽城市唯一入選項目。這是繼2002年國家郵政總局在東台舉行《董永與七仙女》小型郵票首發式後,東台董永傳說平添的又一佳話。 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天仙配》傳承久遠,是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
根據多方尋證,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原型出自東台,距今已有2000多年。去年,文化部開展了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的申報工作,並組織有關專家對申報的1315個項目進行審議。評審委員提出第一批推薦項目501個,東台市推薦申報的《董永傳說》成功入選。

河南非遺目錄

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擁有郟縣大銅器、麒麟舞、四平調、河洛大鼓等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首批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古歌 | 布洛陀 | 遮帕麻和遮咪麻 | 牡帕密帕 | 刻道 | 白蛇傳傳說 | 梁祝傳說 | 孟姜女傳說 | 董永傳說 | 西施傳說 | 濟公傳說 | 滿族說部 | 河西寶卷 | 耿村民間故事 | 伍家溝民間故事 | 下堡坪民間故事 | 走馬鎮民間故事 | 古漁雁民間故事 |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 譚振山民間故事 | 河間歌詩 | 吳歌 | 劉三姐歌謠 | 四級生產調 | 瑪納斯 | 江格爾 | 格薩(斯)爾 | 阿詩瑪 | 拉仁布與吉門索 | 畲族小說歌 | 青林寺謎語
第二批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八達嶺長城傳說 | 永定河傳說 | 楊家將傳說 | 堯的傳說 | 牛郎織女傳說 | 西湖傳說 | 劉伯溫傳說 | 黃大仙傳說 | 觀音傳說 | 徐福東渡傳說 | 陶朱公傳說 | 麒麟傳說 | 魯班傳說 | 八仙傳說 | 禿尾巴老李的傳說 | 屈原傳說 | 王昭君傳說 | 炎帝神農傳說 | 木蘭傳說 | 巴拉根倉的故事 | 北票民間故事 | 滿族民間故事 | 徐文長故事 | 嶗山民間故事 | 都鎮灣故事 | 盤古神話 | 邵原神話群 | 嘎達梅林 | 科爾沁潮爾史詩 | 仰阿莎 | 布依族盤歌 | 梅葛 | 查姆 | 達古達楞格萊標 | 哈尼哈吧 | 召樹屯與喃木諾娜 | 米拉尕黑 | 康巴拉伊 | 汗青格勒 | 維吾爾族達斯坦 | 哈薩克族達斯坦 | 珠郎娘美 | 司崗里 | 彝族克智 | 苗族賈理 | 藏族婚宴十八說 | 童謠 | 桐城歌 | 土家族梯瑪歌 | 雷州歌 | 壯族嘹歌 | 柯爾克孜約隆 | 萬榮笑話

江蘇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