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緙絲是蘇州的一種古老絲織技藝,主要存在於蘇州及其周邊地區。緙絲織造技藝主要是使用古老的木機及若干竹製的梭子和撥子,經過“通經斷緯”,將五彩的蠶絲線緙織成一幅色彩豐富、色階齊備的織物。這種織物具有圖案花紋不分正反面的特色。在圖案輪廓、色階變換等處,織物表面像用小刀劃刻過一樣,呈現出小空或斷痕,“承空觀之,如雕鏤之象”,因此得名“緙(刻)絲”南宋蘇州緙絲業已有輝煌成就。明代蘇州緙絲織造技藝更為精湛,以御用緙絲龍袍及緙絲書畫中的開相織品著稱。到了清代,出現了緙、繪結合的新技藝。20世紀60年代,以複製南宋緙絲名作為起點,藝人們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已告瀕危的緙絲織造技藝。至20世紀70至80年代,蘇州先後成立了五家緙絲廠,緙絲織造技藝得到空前發展。《雙蝶•牡丹•山茶》和《壽星圖》這兩件雙面全異的緙絲作品在傳統緙絲基礎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備受矚目,被當作國寶級珍品收藏。

簡介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緙絲,又名刻絲,是中國古老、獨特的一種傳統織造工藝,主要存在於蘇州及其周邊地區。蘇州緙絲自南宋以後,盛名全國,成為主要產地。明清時代,蘇州緙絲仍昌盛不衰。緙絲素以製作精良、渾樸高雅、艷中且秀的特點,在絲織品中列為最高品第,並是最早用作製造藝術欣賞品的絲織物。

起源歷史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緙絲的起源大約在公元7世紀,自漢至隋唐,漸趨成熟。至宋代,在中國織造史上已占有突出的地位,那時“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以宣和時製作最盛。”南宋時,蘇州的緙絲生產也已有一定規模。自明代始,緙絲技藝在蘇州市區及周邊的蠡口、陸慕、黃橋、光福、東渚等地廣為流傳,成為該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現形式之一。明代蘇州緙絲織造技藝更為精湛,以御用緙絲龍袍及緙絲書畫中的開相織品著稱。到了清代,出現了緙、繪結合的新技藝。緙絲起源根據是:新疆古樓蘭出土的漢“中希混合風格之毛織品”花邊殘片與解放前蒙古人民共和國出土漢絲織石樹殘片來看,兩者都是通經斷緯的'單經'的平紋交織物,前者以毛絲織成,可稱它為緙毛,後者純蠶絲織的,可稱為緙絲。他們和宋以前緙絲的織造方法完全一樣,由此證明,這種通經斷緯的織造方法,在我國漢魏之間就已經有了,其緙制技巧也已經達到相當完備的程度。隋唐以後,已經用緙絲製品作書畫的包首,到了北宋、南宋時期,緙絲最負盛名。無論包首、裝裱還是緙絲藝術品山水、花鳥、人物等,緙絲技藝已達到相當水平。南宋緙絲名家朱克柔緙絲的《蓮塘乳鴨圖》(現藏於上海博物院),畫面上,碧波盪洋,蘆葦青青,紅果白鷺,綠萍翠鳥,子母鴨雙在塘中嬉水漫遊,水中白蓮吐艷,浮萍點點,間以蜻蜒、草蟲。整副作品構圖嚴謹、色澤和諧,生動活潑。還有著名緙絲高手沈子蕃的《梅鵲》、《青碧山水》(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這些作品具有工麗巧絕、自成風韻的獨藝術風格。到了靖康以後,因宋代統治階級怯弱無能北方被異族侵擾,便遷都臨安(現杭州),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隨著南移也使工藝美術由北南遷,很多名工巧匠也被帶到南方,緙絲就在這個時期開始在松江、蘇州一帶流行並得到發展、後基本集中於蘇州陸墓、蠡口、光福一帶。沈子蕃、吳煦都是蘇州(吳郡)這一時期的名工巧匠。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元代,緙絲藝術品已轉向生活日用品,其特點是緙絲率先使用金彩,大量用於寺廟用品上和官員的官服上。元代的金彩,後對明清二代極有影響。到了明代緙絲藝術有了進一步發展,除明宮中有御用緙絲藝人外,蘇州緙絲已經有了相當規模,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當時在蘇州齊門外陸墓鎮已有一批藝人,從事緙絲織造。名工朱良棟緙制的《瑤池獻壽圖》(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輪廓清晰,尤為冠絕。因此明代緙絲以蘇州最有名,明代除北京和蘇州,其餘地區似乎未發現緙絲了。

明代緙絲最大的特點,一是御用緙絲作為宮廷藝術製作皇帝龍袍。北京十三陵地下宮殿出土的明代皇帝龍袍就是一例。二是把寫實與裝飾相結合,內容有山水、花鳥、人物和書法等,以小副冊頁為主,富有裝飾性。尤其是在織造人物方面,可稱的上一大創舉。名家吳圻緙制的沈周《蟠桃仙》和《戲嬰圖》,人物開相全系緙織,形態生動,栩栩如生。可見明緯絲的獨特藝術風格。清代,一般來講,緙絲藝術品均採用緙、繪相結合,別具一格。但具有精巧工細的緙絲作品也很多。如緙絲藝術品《三星圖》、《八仙慶壽圖》等。特別一提的在清緙絲中,採用詩文通篇緙於幅面的比比皆是,如《御製三星圖》。20世紀60年代,以複製南宋緙絲名作為起點,藝人們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已告瀕危的緙絲織造技藝。至20世紀70至80年代,蘇州先後成立了五家緙絲廠,緙絲織造技藝得到空前發展。

藝術特色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緙絲織造技藝主要是使用古老的木機及若干竹製的梭子和撥子,經過“通經斷緯”,將五彩的蠶絲線緙織成一幅色彩豐富、色階齊備的織物。這種織物具有圖案花紋不分正反面的特色。在圖案輪廓、色階變換等處,織物表面像用小刀劃刻過一樣,呈現出小空或斷痕,“承空觀之,如雕鏤之象”,因此得名“緙(刻)絲”。緙絲織造方法獨特,據宋莊季裕《雞肋篇》載:刻絲“不用大機,以熟色絲經於木。由於織造一幅緙絲作品往往需要運用不同的技法,變換數千次梭子,故使作品顯得特別貴重。 緙絲的製作工藝分為嵌經面、畫樣、織緯和整理等十多道工序。織緯的基本技法,主要有勾、搶、繞、結、摜和長短梭等,另有盤梭、篤門閂、子母經、合花線等多種特種技法,都依不同的畫面要求靈活運用,以表現各種不同的藝術效果。其中,“結”是單色或二色以上在紋樣豎的地方或較徒的紋樣上採取有一定規律的面積穿經和色方法;“摜”是在一定坡度的紋樣中(除單色外)二色以上按色之深淺有規律有層次排列,如同疊上去似的和色方法;“勾”是紋樣外緣一般均用較本色深的線、清晰地勾出外輪廓,如同工筆勾勒作用;“搶”又叫槍色或鑲色。是用二種或兩種以上(甚至更多)深淺色之調和運用槍頭相互伸展起到工筆渲染效果表現紋樣質感。

工藝流程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緙絲的整個工藝過程,一般說來,可概括為四步:第一步是把經絲上到木機上,包括落經線、牽經線、套扣、彎結、嵌後軸經、拖經面、嵌前軸經、捎經面、挑交、打翻頭、攔經面十一道工序;第二步,用墨筆把紋樣勾畫在經面上;第三步是織緯;第四步,修剪反面的毛頭。解放後,緙絲技藝不斷發展提高,緙絲作品更加精美,無論是博古花鳥還是山水人物,都以獨特的藝術形象和審美情趣,贏得了高度的讚譽。1982年緙絲藝術衝破一千多年來的舊法,創製了一幅異色、異樣、異針三異緙絲金地《蝴蝶·牡丹·山茶》。這幅作品被列為珍品,收藏在中國工藝美術館。緙絲的基本特點是緙絲能自由變換色彩,因而特別適宜製作書畫作品。緙織彩緯的織工須有一定的藝術造詣。緙絲織物的結構則遵循“細經粗緯”、“白經彩緯”、“直經曲緯”等原則。即:本色經細,彩色粗緯,以緯緙經,只顯彩緯而不露經線等。由於彩緯充分覆蓋於織物上部,織後不會因緯線收縮而影響畫面花紋的效果。緙絲產品分實用品和欣賞品兩大類。實用品有台毯、靠墊、手提包、團扇面、裝裱面料。解放前還生產衣料、被面、摺扇袋、名片袋等,現在主要生產外銷日本的和服腰帶。欣賞品有屏風、書畫屏條、立軸、冊頁、長卷等,主要作展覽、陳設用品或國家對外的禮品。

傳承意義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緙絲作為最早用於藝術欣賞的絲織物,素以製作精良、古樸典雅、艷中帶秀的藝術特點著稱,被譽為“織中之聖”。同時由於經得起摸、擦、揉、搓、洗,它又獲得“千年不壞藝術織品”之譽稱。緙絲作品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歷代緙絲精品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緙絲技藝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特色,具有相應的文化與科學價值。在現代化衝擊下,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因生產周期長、成本高、價格貴而瀕臨消亡,目前從事這一行業的多為中老年,其發展前景令人憂慮,有必要制定規劃加以保護。

中國傳統手工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 |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 石灣陶塑技藝 | 黎族原始制陶技藝 | 傣族慢輪制陶技藝 | 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 |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 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 |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 | 磁州窯燒制技藝 | 德化瓷雕塑燒制技藝 | 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 | 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 | 宋錦織造技藝 |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 蜀錦織造技藝 | 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 土家族織錦技藝 | 黎族傳統棉紡織染繡技藝 | 壯族織錦技藝 | 加牙藏族織毯技藝 |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 苗族蠟染技藝 | 白族扎染技藝 | 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 | 客家土樓營造技藝 | 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 |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 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 |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 | 苗族蘆笙製作技藝 | 玉屏簫笛製作技藝 | 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 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 蕪湖鐵畫鍛制技藝 |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 | 保全族腰刀鍛制技藝 | 景泰藍製作技藝 |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 | 明式家具製作技藝 | 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 | 萬安羅盤製作技藝 | 雕漆技藝 |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 |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 廈門漆線雕技藝 | 成都漆藝 | 茅台酒釀製技藝 | 瀘州老窖酒釀製技藝 | 紹興黃酒釀製技藝 | 鎮江恆順香醋釀製技藝 | 武夷岩茶 | 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 | 鉛山連四紙製作技藝 | 皮紙製作技藝 | 藏族造紙技藝 | 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 | 竹紙製作技藝 | 湖筆製作技藝 | 徽墨製作技藝 | 歙硯製作技藝 | 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 | 雕版印刷技藝 |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 | 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 | 制扇技藝 |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 | 樺樹皮製作技藝 |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 | 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 | 瀏陽花炮製作技藝 |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

江蘇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