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始燒於唐宋,盛行於明清,流傳至今。其名傳遍中原大地,其形遍及八百里皖江兩岸,以獨特的魅力綻放在界首田營十三窯的沃土上。20世紀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界首工藝陶瓷多次代表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漂洋過海,遠銷至日本、波蘭、匈牙利等十幾個國家,名揚四海。界首彩陶以刻、劃、堆、貼的裝飾手法和黃綠白的三彩釉色,在《民間瓷器》、《陶瓷藝術》、《中國工藝美術史》等書刊中有著絢麗多姿的一頁,享有“東方之秀”的美稱。

基本資料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界首彩陶

文化遺產名稱: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所屬地區: 安徽 · 阜陽 · 界首市
遺產編號:Ⅷ-2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安徽省界首市
遺產級別: 國家

歷史溯源

陶器的發明,應當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勤勞、聰慧的先民以土為材,挖穴為窯,燒制出精美的低溫彩陶。陶器的發明,標誌著新石器文化的開始。這一時期的陶器造型樸實飽滿,比例協調,裝飾圖案簡潔大方,色彩明麗,集實用、美感於一體。

制陶技藝代代相傳,猶如黃河之水綿延不斷。至隋代,界首便有了立窯燒陶的歷史。至唐代,因與唐三彩產地洛陽為鄰,界首三彩刻花陶器隨之問世。經過近千年的發展,界首三彩刻花陶已逐漸演變為今天的三彩刻畫陶。但是,其獨特的造型藝術和裝飾藝術依然保持了古老的風韻。

關於界首彩陶的誕生還有一個古老傳說:最初,他們家族只燒黑陶,生產一些日用品,有一年,唐太宗李世民之父李淵經過界首的"琉璃寺",借住在附近,夜間夢見幡台,上面擺放著綠、黃、白三色陶罐,醒來後,他立即命令附近窯匠做出三色陶。但是由於當時窯匠技藝有限,燒了三天三夜,只燒出了黃、白兩色陶罐,想不出做綠陶的辦法。

正當大家一籌莫展時,一位銅匠經過窯廠,由於連續多日下雨,銅匠被迫在窯廠內做工,一些銅粉被風吹進窯里,沒想到,這些銅粉竟然改變了陶的顏色,他們生產出來了綠陶。蘆群山說,銅粉仍然是他們制陶的原料之一。當蘆家掌握了製作三彩陶的技藝後,開始代代相傳,並逐漸傳布開來。

到清末時,附近的13個村子都生產彩陶,形成了有名“十三窯”。在幾百年的時間裡,大量的界首彩陶通過附近的大運河運到全國各地,並被作為一種奢侈品供給達官貴人。

追溯界首彩陶的裝飾手法演變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即界首彩陶的初始時期,嚴格地說,這時的陶器不能稱為彩陶,而只能叫做素燒陶。由於缺乏生產工具,先民們只能用聰慧的大腦和勤勞的雙手揉泥作料,盤泥造型,用柴草低溫燒制出沒有釉彩的素燒陶;用泥條盤築而成的陶器,自然而成的條紋便成為獨具美感的裝飾紋樣。

第二時期,即界首彩陶的刻花期。此時,先民們已經開始使用陶輪,借用雙腳的外力使陶輪勻速轉動,置泥於輪上,雙手巧妙用力,拉出造型千變萬化的陶胎;晾乾後,施白土於胎面,再晾至半乾,以鐵簽或竹籤刻畫花鳥魚蟲於胎面,再施鉛土諸釉,晾乾並置於窯內,柴火燒至三四天,即得晶瑩三彩彩陶。其刻畫內容,多為自然界之花鳥,又因其壇罐頸部或底部均刻有以花為主題的二方連續圖案,故稱之為刻花陶;陶胎窯燒後呈赭紅色,配飾翠綠和土黃釉色,自然形成三彩釉,二者合一即為三彩刻花陶。

第三時期,界首彩陶刻畫期,從第二時期始經過數百年的實踐,陶器藝人們逐漸豐富了彩陶的刻劃題材。除花鳥魚蟲外,諸如《破洪州》、《戰秦瓊》、《鍘美案》等等傳統戲劇場景也“搬”上了陶壇;在表現技法上,運用了剔、刻、刮等手法,使畫面色彩更加豐富,刻劃主題更加鮮明。這一時期的彩陶裝飾技法一直沿續至今。其裝飾技法主要表現在兩點,一是刻劃工具的特殊性。以刀、針代筆,剔、刻、刮並舉,使畫面產生黑、白、灰藝術效果;這一傳統技藝目前在國內制陶界尚無他例。二是區域民間藝術的兼容性。界首彩陶的裝飾藝術特色既有當地木版年畫的線刻表現形式,又吸收了界首剪紙線面結合的特點,藝人們信手刻畫,毫無雕鑿之匠氣。

藝術特色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界首彩陶秉承唐三彩遺風,又吸收了剪紙、木版年畫的藝術風格,在制陶技藝中自成流派。在胎面的製作上,界首彩陶飾以兩層化妝土,在刻畫過程中表現出赭、黃或赭、白兩種基本對比色;在刻畫題材上,除以生活中的花、鳥、魚、蟲為創作對象外,還著重吸取了傳統戲曲中的藝術元素,以一幕幕場景的形式加以表現,盧山義的"刀馬人"系列是其代表;在燒制方面,界首彩陶製作先除潮,然後素燒,溫度一般在攝氏700至800度,成品為磚紅色的刻畫陶,素燒後可以釉燒,即塗以含鉛、二氧化矽、粉土的釉料後放入陶製的匣缽內,逐漸加大溫度,達到攝氏1000至1050度,燒兩天兩夜,成品為紅底白花的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體現了農民敦厚樸實的性格和大拙大巧的審美意趣,反映了中國民間藝術崇尚自然、追求和諧的審美趨向。這樣的藝術品深受國內外市場的歡迎,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就珍藏有界首三彩刻畫陶。界首彩陶鮮艷奪目,色彩豐富,頗受歐洲人的歡迎,建國不久,很多國家領導人喜歡帶著界首彩陶,送給蘇聯、東歐等一些國家要員。

界首彩陶造型裝飾方面的獨特藝術是由諸多要素所構成。諸如黃金率的無意識套用、空間的處理、畫面的布局等等,其多元素的最佳組合,創造出了界首彩陶獨特的藝術個性。但是,界首彩陶是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社會生活中不斷觀察、不斷發現、不斷提煉和不斷創造的結晶;從單純的摹擬刻劃到綜合的藝術創造,從偶爾的發現到熟練的掌握,如此反覆實踐,受到啟發,得到規律,才歸納總結出創造美的原理。因此,界首彩陶的對稱美、均衡美、裝飾美,是源於生活、根植於本土的美的集合。界首彩陶的主要材料取自於穎河兩岸的膠泥層,因此,又具備了本土的、民族的地方特點,從而形成了具有個性的和獨特藝術語言的"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的造型多以圓形為主,據考證,具有圓形特徵的決定因素有兩點。其一,源自於這裡的民間風俗。“陶”有“掏”之諧音,“圓”有“團團圓圓”之寓意,二者結合,即為掏個團團圓圓。解放前,淮河中游一帶盛行嫁娶之時女方必陪嫁一件三彩陶壇的習俗,圓形的陶壇上刻有牡丹、梅花喜鵲、蓮花鯉魚等內容,牡丹象徵富貴、梅花喜鵲寓示喜上眉梢、蓮花鯉魚則有連年有餘之意,這些大眾喜聞樂見的題材,無一不體現當婚新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其二,圓形陶器要比其它形器的容量大,實用性更強,而且,在燒制過程中,圓形陶器不易變形。

界首彩陶的造型,在圖形的基礎上大量而又科學地運用S線,使造型的外廓線富有變化;其正立面雙側的S弧度的大小、寬度、高低的變化,對陶器的容量和整體美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從實例中可以看出,界首彩陶的形體十分符合黃金分割法。眾多界首彩陶中的圓形陶壇、陶罐,其高與直徑之比,大多在6:4左右;三彩陶掛盤的底部與盤底之比也多在6:4之間,因此,在自然乾燥和燒制過程中其變形率最低。

界首彩陶更多地運用了變化與統一的造型藝術規律。S形線條的不斷變化,突出了形體的個性特徵,即弧線為主、直線為輔;側面看,從壇罐的底部到頸部都是由具有張力的弧線組成,而頸部至口部則運用了少許直線,如此明顯的對比,凸顯其主次分明、曲直對比的鮮明個性。主體部分(即壇體腹部)的曲線擴張,形成膨脹的近似於圓的形體,使S線形極致誇張,具有飽滿、豐碩的視覺效果。而頸部直線的運用,可謂點到為止,恰到好處。這些短直線的運用,起到不可替代的襯托作用,使圓的更圓,飽滿的愈顯飽滿,而且豐富了造型形體語言,即曲中有直,柔中有剛,避免了造型單調、平淡的弊端。直線只有長短的變化,而弧線則有力度和形體的多樣性,直線與弧線的有機結合,形成了界首彩陶統一、協調、均衡和安定的美感。

傳承意義

彩陶製作技藝是不傳外姓的,製作彩陶時,不準外姓人觀看。如果家族子弟想學習的話,只讓他們自己觀看製作過程,然後自己去做,全靠自己摸索,做不好還要挨打。當製作出來的彩陶有七成相似,證明自己有一定“天分”後,祖輩才開始給予指點。據說,學成這項技藝,最少也需要三年,有的還可能學不會。

1958年,界首在潁河北岸順河路組建技藝陶瓷廠,該廠已成為彩陶的主要製作地,界首彩陶燒制技藝在這裡得到傳延。但是,受現代工業產品的衝擊,陶瓷廠不景氣,面臨資金困境,以傳統技藝生產的彩陶製品出現滯銷,市場蕭條,而年輕人多不願從師學藝,因而界首市彩陶燒制技藝有後繼無人之憂,有必要對其進行保護。

中國傳統手工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 |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 石灣陶塑技藝 | 黎族原始制陶技藝 | 傣族慢輪制陶技藝 | 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 |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 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 |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 | 磁州窯燒制技藝 | 德化瓷雕塑燒制技藝 | 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 | 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 | 宋錦織造技藝 |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 蜀錦織造技藝 | 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 土家族織錦技藝 | 黎族傳統棉紡織染繡技藝 | 壯族織錦技藝 | 加牙藏族織毯技藝 |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 苗族蠟染技藝 | 白族扎染技藝 | 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 | 客家土樓營造技藝 | 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 |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 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 |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 | 苗族蘆笙製作技藝 | 玉屏簫笛製作技藝 | 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 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 蕪湖鐵畫鍛制技藝 |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 | 保全族腰刀鍛制技藝 | 景泰藍製作技藝 |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 | 明式家具製作技藝 | 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 | 萬安羅盤製作技藝 | 雕漆技藝 |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 |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 廈門漆線雕技藝 | 成都漆藝 | 茅台酒釀製技藝 | 瀘州老窖酒釀製技藝 | 紹興黃酒釀製技藝 | 鎮江恆順香醋釀製技藝 | 武夷岩茶 | 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 | 鉛山連四紙製作技藝 | 皮紙製作技藝 | 藏族造紙技藝 | 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 | 竹紙製作技藝 | 湖筆製作技藝 | 徽墨製作技藝 | 歙硯製作技藝 | 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 | 雕版印刷技藝 |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 | 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 | 制扇技藝 |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 | 樺樹皮製作技藝 |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 | 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 | 瀏陽花炮製作技藝 |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