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傳說

楊家將傳說

楊家將的故事由來已久,早在宋代便開始流傳,明代熊大木寫了虛實雜糅的《楊家將》一書,表現楊家祖孫三代抗遼保宋、英勇殺敵的業績,使傳說有了更完整的故事。

簡介

楊家將 楊家將 

柳林龍門垣鄉東北部有一山名石侖山,其山東起伍家溝,西界柳林鎮,南止盧家峁,北迄臥虎灣,周長30公里,距龍門垣村4公里。相傳宋代巾幗英雄折彩花曾在此山紮寨,以此諧音訛誤,遂得名石侖山。

石侖山在三川河之南,隔河與火塘寨對峙;其間上至白霜下至鴉溝一帶,三川河迂迴曲折,俗稱四道河,古名泗水關。火塘寨以北有一道平展山樑,名走馬梁,俗傳系楊家練兵走馬之道。石侖山、火塘寨,走馬梁以及廟灣石砭上的七星廟、柳林鎮北的三郎堡、二郎廟等地名,均與楊家將傳說有關。

火塘寨相傳為宋代愛國將領楊家將第一代楊信練兵的堡塞;七星廟相傳為楊業與折採花成親之故地。

柳林縣所在的三川河一帶,古為戰馬產地,柳林川開闊富庶的山河和騎射傳統,造就了楊家一代良將。楊信生逢殘唐五代亂世,為了保境安民,擁兵自重,在火塘塞自稱“火山王”,操練銅錘。後來,為了避免與北漢王劉崇的衝突,遂以黃河為屏障,將其勢力範圍漸次發展到陝北榆林一帶,自稱麟州刺使。歸北漢劉崇後先任原職,次任火山、建雄軍節度使。

宋·太平興國4年(公元979)歸宋後,“老於邊事,洞曉敵情”,抗遼保國,屢建奇功。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其子楊業碰死李陵碑以身殉國,宋太宗詔書曾提到楊家“……挺隴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盛讚楊家本為山西的大戶,是在陝北一帶(隴上)稱雄(創造軍事資本)的。

《宋史·楊業傳》中之“楊業,太原人也”云云,本是山西人的普通提法,不惟太原,乃至“河東”、“山右”等等均指山西全省。後來,楊家的第三,代、第四代把守北口三關,在代縣雁門一帶活動,於是逐漸在晉北一帶繁衍,建祠堂於代郡鹿蹄澗,葬第二代亡者於五台、雁門一帶。人們於是以楊家為晉北籍人,而忽略了其始出生於晉西黃河岸邊,活動於陝北黃河岸邊的事實。晉劇《石塘關》中火山王自報家門“家住石州火塘寨”不為無指。

千載流傳

楊家將的故事由來已久,早在宋代便開始流傳,明代熊大木寫了虛實雜糅的《楊家將》一書,表現楊家祖孫三代抗遼保宋、英勇殺敵的業績,使傳說有了更完整的故事。

由於楊家將對遼爭戰的故事大多發生在我省淶源、涿州、徐水、雄縣、高陽、大城等地,所以我省北部與京津毗鄰一帶,千餘年來流傳著有關楊家將的許多傳說。大家熟知的有“楊四郎探母”、“楊五郎出家五台山”、“楊六郎探母”、“楊七郎吃麵”、“楊八郎探母”、“穆桂英大破洪州”、“穆桂英掛帥”、“楊宗保穆柯寨招親”、“楊六郎轅門斬子”、“七郎八虎逛幽州”、“楊八姐遊春”、“楊八姐智取金刀”、“楊排風大戰韓昌”、“十二寡婦征西”、“楊延輝之死”、“楊繼業碰碑而死”、“潘楊訟”等等。許多故事還搬上了戲曲舞台,受到歷代人民的推崇。

人們之所以樂道楊家將故事,乃出於保國抗敵、懲惡揚善、崇忠仇奸的傳統觀念。

其實,這些傳說故事基本上都是虛構,其中的一些人物如楊八郎、楊宗保、穆桂英、八姐九妹、楊排風、十二寡婦更與歷史無涉。

傳說,往往以歷史背景和歷史事件為依託,楊家將的傳說同樣是在歷史上楊家將的基礎上渲染推衍而成的。有的傳說是歷史上有其人無其事,有的傳說是歷史上有其事但改變了歷史原貌,有的傳說是歷史上既無其人也無其事……那么,歷史上的楊家將是怎樣一種情況呢?

歷史真相中雜糅傳說

翻閱了《宋史》、《遼史》、1929年版的《中國人名大辭典》、《中華上下五千年》等有關北宋史料。從這些史書、辭書和普及讀物來看,對“楊家將”的記載都很簡單,又由於宋、遼站在各自的立場上記史,往往對同一事件的說法也不盡一致。

那么,歷史上的楊家將,究竟是怎樣一種情況呢?

楊家將的故事主要發生在宋太宗趙匡義、宋真宗趙恆、宋仁宗趙禎三朝。在這三朝的漫長歲月,正是宋、遼爭戰最頻繁的年代。

傳統說法,楊家將第一代是楊業(戲中改為楊繼業),若往前推,其祖上是抗契丹的楊家將。

楊業(?~986)是山西大同人,他的父親楊宏信是五代時麟州(陝西神木縣)刺史,鎮守麟州。楊業的妻子姓折,也是山西人,後改漢姓“佘”。宋太宗攻打北漢時,楊業是守代州的將領。北漢不敵北宋,北漢君主劉繼元降宋後,楊業也歸降了北宋。

宋太宗知楊業是將才,仍然派他守衛邊關,任代州的刺史(當地的最高長官)。他帶領著軍隊日夜不停地訓練,以防止北邊遼國的軍隊南侵。

高梁河一戰,遼軍打敗了宋軍,遼景宗乘勝追擊,要一舉滅掉大宋。980年3月,遼景宗發兵10萬,直向雁門關撲來。

雁門關在代州的北面,楊業深知如果雁門關失守,代州肯定就保不住了。但敵人有10萬大軍,而宋軍才幾千人馬,硬拼是不行的,楊業便用計謀取勝。

遼兵到雁門關,駐紮下來。天黑了,楊業帶領幾百士兵,騎馬繞到敵人後面,突然殺向遼兵。遼兵聽到喊殺聲驚天動地,只好一齊向北逃。楊業沒付出多少代價就取得重大勝利。

982年,35歲的遼景宗去世,他的12歲的大兒子耶律隆諸繼位,這就是遼代歷史上有名的遼聖宗。因為遼聖宗年紀還小,國家一切事務都由30歲的蕭太后處理。

宋朝得知遼朝小皇帝登基,認為有了反攻的機會。北宋將領潘美(大名縣人,戲裡改為潘仁美,也稱潘洪)等人說:“遼朝皇帝幼小無知,蕭太后是一婦道人家,料她也沒有什麼本事,我們應發兵收回幽雲16州,機不可失!”宋太宗聽了,不謀而合。

986年初,宋軍兵分3路向北進發。將領曹彬(靈壽縣人)在東邊,目標是幽州;將領田重進領中路兵,攻打河北西北部和山西東北部一帶;西路軍由潘美為元帥,楊業為副帥,從雁門關出兵,攻占遼國所據的雲州(今山西大同)。3路一起出兵,向遼國發動了全面的進攻。

開始時,東、中、西3路都節節勝利。楊業為先鋒的西路軍很快就打下寰、朔、應、雲4個州,山西北部大部分地區都被收復了。楊業繼續前進,準備和中路、東路軍聯合打下幽州(北京)城。

這時,曹彬率領的東路軍曾經打到幽州城下,但是遼大將耶律休哥用計謀在涿州把曹彬打敗了。東路軍這支主力部隊一敗,中、西路軍必然會受到很大影響,宋太宗急忙命令退兵。

反勝為敗的潘、楊西路軍此時也在飛狐關(淶源縣北)被遼將耶律斜軫打敗,西路軍被迫退出了寰、朔、應、雲四州。但這4州百姓都是中原人,因此宋太宗命令把這4州百姓遷回內地。

楊業的軍隊掩護著百姓向後撤退,軍隊前進的速度就更慢了。這時耶律斜軫和副將蕭撻凜已派兵把宋兵的退路截斷。

這時的潘美只想殺回雁門關。他對楊業說:“楊副帥,看來我們只有拚命了,你帶領部隊在前開道吧。”

楊業不同意,說:“遼兵現在士氣正盛,我們不能硬拼,再說我們還有這么多百姓。我們應該避開遼兵主力,繞道走碣谷,然後再到雁門關。”

軍中的監軍王侁也跟著起鬨說:“楊副帥,人們都叫你‘楊無敵’呀,怎么現在這么膽小了?”楊業時已近6旬,他知道必須服從潘帥的軍令,這一仗非打不可。他哭著說:“拚命可以,但願主帥派兵在陳家谷口接應我。”說完領兵向朔州方向奔去。隊伍中有楊業的兒子楊延玉和岳州(今湖南嶽陽)刺史老將王貴。

在路上,楊業就和蕭撻凜打起來。宋軍拼了命,遼兵死傷無數。但是遼兵越殺增援越多,而宋兵一個個倒下了。楊業渾身上下都是血,只好領兵一邊打一邊後退。這一仗從天亮一直殺到天黑。

楊業領著100多名將士殺到了陳家谷口,但無人接應。原來,潘美、王侁預先在谷口等著,等了大半天也沒有見楊業領兵回來,王侁就要領兵離開,潘美也攔不住,就跟著走了。當他們得知楊業戰敗,就惶惶逃跑了。楊業一看陳家谷口沒有宋兵接應,就大叫一聲:“蒼天啊!各位將士,看來今天,我們只有一死了,大家拼吧!”

楊業帶兵左沖右殺,他負了重傷,最後這百十人來到了一片小樹林中,不料遼兵又沖了上來。

70多歲的老將王貴用箭射死了幾十個遼兵,最後壯烈犧牲。楊延玉也殺死了許多遼兵,最後犧牲。楊業中箭負傷而被俘。

楊業被俘以後,遼將勸他投降,他一口回絕:“我生是漢人,死是漢鬼,何來投降!”他不吃不喝,絕食3日壯烈犧牲。

以上楊業的犧牲情況,是歷史上的記載。而傳說和戲文中卻是另一種版本,說是他與遼交戰時,被困兩狼山,潘仁美為報殺子之仇,不僅不發兵救援,還將前來求救的楊七郎亂箭射死。楊業躲進蘇武廟,見廟中有李陵碑,他痛恨李陵叛漢降匈奴,遂碰碑而死。——這都是在歷史真相中衍生的虛構故事。類似的雜糅傳說還有很多,從本文前邊所列“楊四郎探母”等等,即可見一斑。

歷史上,楊業雖然犧牲了,但他的後代繼續守邊關、抗敵兵。楊業共有7個兒子,除了跟隨楊業在陳家谷口戰死的楊延玉外,還有楊延朗、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環、楊延貴、楊延彬,在軍中都有官職。最出名的是第六子楊延朗,又叫楊延昭,就是後人廣為傳頌的“楊六郎”。楊延昭早年跟隨楊業打仗,常常為先鋒。後來他在任丘鄚州鎮守河北邊關,長達20多年,他的軍隊紀律嚴明,多次打敗了遼國軍隊,立下赫赫戰功。

傳說中楊延昭的兒子叫楊宗保,孫子楊文廣,這是虛構。歷史上楊延昭的兒子叫楊文廣,他後來跟隨北宋大臣、文學家范仲淹在西北同西夏國作戰,立下戰功。楊文廣在河北做地方官時,曾經出謀劃策攻取幽雲等州,但宋廷沒有採納。

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首批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古歌 | 布洛陀 | 遮帕麻和遮咪麻 | 牡帕密帕 | 刻道 | 白蛇傳傳說 | 梁祝傳說 | 孟姜女傳說 | 董永傳說 | 西施傳說 | 濟公傳說 | 滿族說部 | 河西寶卷 | 耿村民間故事 | 伍家溝民間故事 | 下堡坪民間故事 | 走馬鎮民間故事 | 古漁雁民間故事 |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 譚振山民間故事 | 河間歌詩 | 吳歌 | 劉三姐歌謠 | 四級生產調 | 瑪納斯 | 江格爾 | 格薩(斯)爾 | 阿詩瑪 | 拉仁布與吉門索 | 畲族小說歌 | 青林寺謎語
第二批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八達嶺長城傳說 | 永定河傳說 | 楊家將傳說 | 堯的傳說 | 牛郎織女傳說 | 西湖傳說 | 劉伯溫傳說 | 黃大仙傳說 | 觀音傳說 | 徐福東渡傳說 | 陶朱公傳說 | 麒麟傳說 | 魯班傳說 | 八仙傳說 | 禿尾巴老李的傳說 | 屈原傳說 | 王昭君傳說 | 炎帝神農傳說 | 木蘭傳說 | 巴拉根倉的故事 | 北票民間故事 | 滿族民間故事 | 徐文長故事 | 嶗山民間故事 | 都鎮灣故事 | 盤古神話 | 邵原神話群 | 嘎達梅林 | 科爾沁潮爾史詩 | 仰阿莎 | 布依族盤歌 | 梅葛 | 查姆 | 達古達楞格萊標 | 哈尼哈吧 | 召樹屯與喃木諾娜 | 米拉尕黑 | 康巴拉伊 | 汗青格勒 | 維吾爾族達斯坦 | 哈薩克族達斯坦 | 珠郎娘美 | 司崗里 | 彝族克智 | 苗族賈理 | 藏族婚宴十八說 | 童謠 | 桐城歌 | 土家族梯瑪歌 | 雷州歌 | 壯族嘹歌 | 柯爾克孜約隆 | 萬榮笑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