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歌

雷州歌

雷州歌是雷州人民的精神食糧,是廣東省四大民歌之一。雷州歌也稱雷歌,是記載著雷州半島人民生存、勞動、生活的鬥爭史。雷州歌的基本內容就體現出雷州半島的地理風貌以及雷州人民的生存環境、勞動生產、家庭生活、愛情婚戀、歷史人文、倫理道德、風土習俗、娛樂戲謔、喪白喜慶、政治時事等等。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簡介

雷州歌雷州歌

雷州半島建制於秦朝,屬象郡。當時是少數民族百越人居住。至東晉閩南漢人開始遷來雷州半島。唐貞觀5年,漢人陳文玉當了首任雷州刺史,閩南漢人才大批遷入雷州半島。雷州半島現在大多數居民是閩南先民的後裔,雷州方言就是閩南語系的雷州語支,閩南民歌傳入雷州半島後,跟土著文化及周鄰文化、外來文化的長期交流、互相滲透,已逐步形成了一種既古老又新穎的獨特雷州民歌。

有史書記載,雷州歌在宋代已流行,而“姑娘”歌則流行500年以上,筆試賽歌的榜歌延續至今也有200多年。

雷州歌是一株南國藝術奇葩,是雷州文化的折射,是炎黃文化的組成部分,而又為炎黃文化增添光彩。雷州人民把雷州歌看得像吃飯穿衣那么重要。而且,雷州歌衍生出雷劇(廣東省四大劇種之一),雷劇的唱詞就是雷州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級黨政機關極為重視運用雷州歌宣傳貫徹黨的方針政策。雷州歌伴隨雷州人民走過滄桑歲月,也將永遠伴隨他們開拓未來。要了解雷州半島的歷史,要熟悉雷州的風土人情,要探究雷州的人文環境,就必須研究雷州歌。

雷州歌早已傳播到講閩南語的地區及國家。民國以前,雷州“姑娘”歌組班到東南亞國家的雷州華(僑)人地區演唱;近年雷州歌光碟紛紛寄往港澳台及東南亞、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因此,雷州歌對海外華人(僑)、特別是台灣閩南人必將起到連結中華民族文化的紐帶作用。

雷州歌

反映雷州風貌及勞動生產內容,是雷州歌的主流題材。雷州歌曾出現眾多韻腳,達34種。後經過長期多次合併,至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湛江市雷研究會根據廣大人民民眾的要求,再從上次合併後的25韻合併為17韻,韻音全按雷州方言劃分。不同的韻音具有表達不同內容的功能。隨著時代的變遷,雷州歌的主題思想也不斷升華。蘊藏在雷州半島的民歌資源非常豐富,這大批雷州歌具有十分寶貴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記載

雷州歌是記載著雷州人民生存、勞動、生活的鬥爭史。

雷州歌的基本內容就體現出雷州半島的地理風貌以及雷州人民的生存環境、勞動生產、家庭生活、愛情婚戀、歷史人文、倫理道德、風土習俗、娛樂戲謔、喪白喜慶、政治時事等等。反映雷州風貌及勞動生產內容,是雷州歌的主流題材。雷州歌曾出現眾多韻腳,達34種。後經過長期多次合併,至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湛江市雷歌研究會根據廣大人民民眾的要求,再從上次合併後的25韻合併為17韻,韻音全按雷州方言劃分。不同的韻音具有表達不同內容的功能。隨著時代的變遷,雷州歌的主題思想也不斷升華。蘊藏在雷州半島的民歌資源非常豐富,這大批雷州歌具有十分寶貴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特徵

雷州歌雷州歌

在雷州半島,不論是文人雅士或野夫村佬,也不論是年邁老翁或村姑牧童,人人都愛唱雷州歌,創作雷州歌。特別是歷朝歷代雷州的騷人墨客,碩學名流。如官至閩浙總督的陳王賓、身為朝中翰林院編修的陳昌齊、名登進士的安徽休寧縣知縣洪泮洙、舉人黃清雅、丁宗閩、貢生黃景星、陳伯常、梁成久、洪翰及一大批口頭創作人才,他們都熱心參與創作和賽歌(主要是口頭)活動,才使雷州歌代代繁衍生息,傳承下來。雷州歌的出現就一直伴隨和記載著雷州的歷史,它簡直就成為雷州人的誕生、遷徙、勞動、生活等一部口傳的歷史。雷州歌的對唱歌衍生了“姑娘”歌,“姑娘”歌中的勸世歌又衍生出雷劇,因此地雷州歌在雷州文化中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雷州歌是南國藝苑中的一株奇葩,是雷州人民的智慧體現。要了解雷州的歷史,要熟悉雷州的風土人情和人文環境,在雷州歌中都能得到充分體現。其大量作品是研究和認識雷州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寶貴資料。

被列入第二國家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雷州“民歌”——雷州的“紅土文化景觀”

人們都說,民歌是一種文化的縮影,是歷史的傳承和演繹。民歌的魅力正是在於其原汁原味。而湛江雷州的“紅土文化景觀”正是這么一首世代傳唱、膾炙人口的民歌。以雷州為中心的“紅土文化景觀”,富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近兩千年的文化遺蹟,有雷祖古廟、三元古塔、天寧禪寺等,再加上龍門鎮元宵節與南興鎮三月三節的飄色、人龍舞等。雷州的雷劇等民俗風情,更是奇趣無窮。遊覽完雷城,還可穿過二十萬畝洋田到九龍山自然保護區和英利鎮的鷹峰嶺古火山等景區探奇。在雷州,特別是龍門鎮,到處可見“鳳梨的海”和“劍麻之海”,雷州的木鳳梨、荔枝、那是中國最有特色的水果。

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首批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古歌 | 布洛陀 | 遮帕麻和遮咪麻 | 牡帕密帕 | 刻道 | 白蛇傳傳說 | 梁祝傳說 | 孟姜女傳說 | 董永傳說 | 西施傳說 | 濟公傳說 | 滿族說部 | 河西寶卷 | 耿村民間故事 | 伍家溝民間故事 | 下堡坪民間故事 | 走馬鎮民間故事 | 古漁雁民間故事 |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 譚振山民間故事 | 河間歌詩 | 吳歌 | 劉三姐歌謠 | 四級生產調 | 瑪納斯 | 江格爾 | 格薩(斯)爾 | 阿詩瑪 | 拉仁布與吉門索 | 畲族小說歌 | 青林寺謎語
第二批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八達嶺長城傳說 | 永定河傳說 | 楊家將傳說 | 堯的傳說 | 牛郎織女傳說 | 西湖傳說 | 劉伯溫傳說 | 黃大仙傳說 | 觀音傳說 | 徐福東渡傳說 | 陶朱公傳說 | 麒麟傳說 | 魯班傳說 | 八仙傳說 | 禿尾巴老李的傳說 | 屈原傳說 | 王昭君傳說 | 炎帝神農傳說 | 木蘭傳說 | 巴拉根倉的故事 | 北票民間故事 | 滿族民間故事 | 徐文長故事 | 嶗山民間故事 | 都鎮灣故事 | 盤古神話 | 邵原神話群 | 嘎達梅林 | 科爾沁潮爾史詩 | 仰阿莎 | 布依族盤歌 | 梅葛 | 查姆 | 達古達楞格萊標 | 哈尼哈吧 | 召樹屯與喃木諾娜 | 米拉尕黑 | 康巴拉伊 | 汗青格勒 | 維吾爾族達斯坦 | 哈薩克族達斯坦 | 珠郎娘美 | 司崗里 | 彝族克智 | 苗族賈理 | 藏族婚宴十八說 | 童謠 | 桐城歌 | 土家族梯瑪歌 | 雷州歌 | 壯族嘹歌 | 柯爾克孜約隆 | 萬榮笑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