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傳說

木蘭傳說

木蘭傳說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民間文學中的一個美麗的傳說,2008年6月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這一傳說的發祥地河南虞城和湖北黃陂都進行了申報,最後國務院合二為一把這一榮譽歸兩地共有,向兩地分別頒發了證書。在民間,還流傳著花木蘭的其他傳說,《木蘭傳》就是根據流傳在河南虞城民間的傳說整理而成的。

基本情況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蘭傳說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蘭傳說

序 號:537
編 號: Ⅰ-50
項目名稱: 木蘭傳說
申報地區或單位: 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
河南省虞城縣
命 名: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確定部門:文化部
批准部門:國務院

傳說內容

木蘭傳說(河南虞城)

河南虞城木蘭祠內木蘭像河南虞城木蘭祠內木蘭像

在古老的中國,有一位個性爽朗,性情善良的好女孩,名字叫作花木蘭,身為花家的大女兒,花木蘭在父母開明的教悔下,一直很期待自己能花家帶來榮耀。不過就在北方匈奴來犯,國家正大舉徵兵的時候,木蘭年邁的父親竟也被徵召上戰場,傷心的花木蘭害怕父親會一去不返,便趁著午夜假扮成男裝,偷走父親的盔甲,代替父親上戰場去。花家的祖宗為保護花木蘭,於是派出一隻心地善良的木須龍去陪伴她,這隻講話像連珠炮又愛生氣的小龍,在一路上為木蘭帶來許多歡笑與協助。
從軍之後,花木蘭靠著自己的堅持的毅力與耐性,通過了許多困難的訓練與考驗,也成為軍中不可或缺的大將。然而,就在赴北方作戰時,花木蘭的女兒身被軍中的同僚發現,眾家男子害怕木蘭會被朝廷大官判以「欺君之罪」,只好將她遺棄在冰山雪地之中,自行前往匈奴之地作戰。幸好在這么艱難的時刻里,木須龍一直陪伴在她身邊,不時給她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而憑著一股堅強的意志與要為花家帶來榮耀的信念,木蘭最後協助朝廷大軍抵擋了匈奴的來犯,救了全中國。
出身於古老中國家庭的花木蘭,自小便是個聰明伶俐,志氣高昂的女孩,雖然她一心一意想要父母為她這個女兒感到驕傲,但似乎常常弄巧成拙,令她自己傷心不已。當她得知年邁的父親將被徵召入伍,以對抗日漸入侵的匈奴時,花木蘭不禁為父親的安危感到憂心,突生的勇氣促使木蘭決定告別家鄉,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就像是得到祖先們的庇蔭般,由被排斥到接受,就在花木蘭的軍人生活漸入佳境時,她女扮男裝的身份被揭穿了,她與木須被拋棄在冰天雪地的邊疆,即使在如此惡劣的情勢之下,木蘭都沒有放棄對抗挫折的勇氣,但是原想要為家人帶來驕傲的花木蘭,要如何回到中原,並證明自己的一片心意?而瞞騙父母出征,欺騙長官從軍的欺君之罪,又要會讓花木蘭如何面對自己的家人呢?
花木蘭的故事流傳廣遠,一千多年以來有口皆碑,但對於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傳說紛壇,莫衷一是。關於她的姓氏,有人說是姓朱,有人說是複姓木蘭,有人說是姓魏,明代徐渭在《四聲猿傳奇》中說她是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仍為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說法。至於出生年代,姚瑩在《康輶紀行》中說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時人;宋翔鳳的 《過庭祿》中則說她是隋恭帝時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則說她是唐初人,比較起來北魏時人的說法比較可靠。說到籍貫里居,姚瑩以為她是涼州人,河北省《完縣誌》說她是完縣人,《大清一統志》說她是穎州譙郡東魏村人,還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或黃州人,河南省《商丘縣志》則說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縣誌》的說法比較合理。然而不管怎么說,正如《中國文學發展史》所言:“考證這些無稽之談,實在沒有
一顧的價值,我們只要知道花木蘭是一個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夠了。”確實,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詩是這樣寫的: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
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至黃河邊。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
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
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
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詩中稱天子為“可汗”,征戰地點都在北方。黃河姑且不說,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花木蘭參加的戰事,當發生在北魏與柔然之間。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晉未年曾被封為代王,後為苻堅所滅。符堅淝水之戰中失敗,拓跋氏復國,改國號為“魏”,經過五、六十年的征戰,結束“五胡亂華”的十國時代,統一黃河流域。傳到北魏孝文帝時已八十六年,經過了五位皇帝,孝文帝崇尚中原漢族文化,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政策,今天的“元”姓即多為北魏皇室後代。
當時承平日久,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社會經濟發展,花木蘭就生活在這樣一種社會中。 這時立國已一百五十八年的北方遊牧大國蠕蠕,也就是柔然不斷南侵,北魏政權便多次“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里。”與柔然大戰。戰爭產生英雌,在世無男英雄的情況下,便會有女英雄,北魏與柔然戰爭沒有突出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蘭。
《木蘭詩》中開頭就說明了當時的軍情緊急:“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而花木蘭家中除了年邁的父母,就是年幼的弟弟,衰老的父親怎能去遠征殺敵,可是祖國的召喚又義不容辭,面對這雙重的考驗,木蘭挺身而出:“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木蘭好女兒,替父從軍的意志,實為對父親的愛心與對祖國的忠心的凝聚,是巾幗英雄本色的表現。花木蘭就要出征了,她“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疇,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是多么的急促緊張,是多么的昂揚士氣,她早晨告別爺娘,晚上就宿在了黃河岸邊,行
軍多急,軍情多緊張,軍令如山倒,作為一個少女離開閨閣,投入戰場,何異投入另一個世界。暮色蒼茫中,一個女戰士枕戈待旦,這是何等荒涼而又悲壯的境界。“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可見戰事是十分的頻繁,歲月是十分的漫長,那么多的將軍蝶血疆場,花木蘭能活著回來是十分的不容易。
那可是:
北風振漠,胡兵伺便;主將驕敵,期門受戰;
樹旌旗;川回組練;法重心駭,威尊命賤
利杴穿骨,驚沙入面,主客相博,山川震眩
聲析山河,勢崩雷電。至若窮陰凝閉,凜冽海隅;
積雪沒脛,堅冰在須。當此苦寒,天假強胡,
憑陵殺氣,以相剪屠。徑截輜重,橫攻士卒;
都尉新降,將 軍覆沒;屍填巨港之岸,血滿長城之窟。
……鳥無聲兮山寂寂,夜正長兮風漸浙,魂魄結兮天沉沉,
鬼神聚兮雲冪冪,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
花木蘭回來了,這很不容易。她重視生命的可貴,更加懂得家庭的溫暖。她拒絕了
天子的賞賜,也不願在朝為官,將榮華富貴輕輕地拋下,她願馳千里足,早日還故鄉。
她回來了,年邁的父母攙扶著出來迎她,姐姐理妝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豬羊,以
實際行動迎接姊姊的回來。看到這一切,花木蘭由衷地高興,十二年的沙場出生入死,
多難。十二年的喬裝而不露痕跡,多難,然而這一切都過去,花木蘭內心的精神力量,
該是何等地偉大。
日子安定下來,過去的夥伴又來看她,她每次都總是以女兒裝見他們,對驚怕的過
去的夥伴,花木蘭在內心說:知道了么?過去與你一道血戰沙場,立下大功;回朝後不
願為尚書郎的我是個女孩子。
還我女兒本色,花木蘭多么自豪。
木蘭據說姓花,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人,從小跟著父親讀書寫字,平日料理家務。她還喜歡騎馬射箭,練得一身好武藝。有一天,衙門裡的差役送來了徵兵的通知,要征木蘭的父親去當兵。但父親年紀老邁,又怎能參軍打仗呢?木蘭沒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讓年老的父親去受苦,於是決定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木蘭父母雖不捨得女兒出征,但又無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
木蘭隨著隊伍,到了北方邊境。她擔心自己女扮男裝的秘密被人發現,故此處處加倍小心。白天行軍,木蘭緊緊地跟上隊伍,從不敢掉隊。夜晚宿營,她從來不敢脫衣服。作戰的時候,她憑著一身好武藝,總是衝殺在前。從軍十二年,木蘭屢建奇功,同伴們對她十分敬佩,讚揚她是個勇敢的好男兒。
戰爭結束了,皇帝召見有功的將士,論功行賞。但木蘭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財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馬,好讓她立刻回家。皇帝欣然答應,並派使者護送木蘭回去。
木蘭的父母聽說木蘭回來,非常歡喜,立刻趕到城外去迎接。弟弟在家裡也殺豬宰羊,以慰勞為國立功的姐姐。木蘭回家後,脫下戰袍,換上女裝,梳好頭髮,出來向護送她回家的同伴們道謝。同伴們見木蘭原是女兒身,都萬分驚奇,沒想到共同戰鬥十二年的戰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木蘭傳說(湖北黃陂)

湖北木蘭將軍坊湖北木蘭將軍坊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一首古代民歌《木蘭辭》,將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傳唱至今,使人們對“花木蘭”這位巾幗英雄充滿了敬仰。
《木蘭辭》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流傳在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講述了一位巾幗英雄代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木蘭出生在一個普通軍人的家庭,從小就喜歡讀兵書習武術。木蘭的父親是一位老軍人。當時北方邊境烽煙四起,皇帝下令徵兵北伐。按照當時的徵兵制度,木蘭的父親也要從軍。但木蘭的父親年歲已大,並且染病在身,根本就不能參軍上戰場殺敵。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獨生女的木蘭毅然挑起了代父從軍的重擔,脫下女兒裝,換上了戎裝,由一個嫵媚如花的女郎,一變而成為嚴陣以待的軍中壯士。
戰爭一直持續了十二年,由於木蘭作戰勇猛,武藝、兵法樣樣精通,在軍中屢立戰功,脫穎而出的她漸漸從一名普通士兵躍居為一名將軍。
戰爭結束了,大軍終於凱鏇而歸。皇帝論功行賞,封木蘭為尚書郎。但是,木蘭卻不願做官,心中始終惦念著家中的父母,她向皇帝請辭返回了故鄉。
木蘭從軍十二年,如今終於又回到家中,脫下戰袍,穿起了女裝。當她再次出門見一同回來的軍中夥伴時,大家都驚呆了。同行了十二年,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個女郎!
於是,木蘭從軍的故事就一傳十、十傳百,在民間流傳開來。
雖然木蘭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但在正史中卻沒有關於她的記載。我們最早見到的記載木蘭從軍故事的是南北朝時期的《木蘭辭》。其中描寫的“木蘭”究竟是文學杜撰,還是歷史上確有其人呢?對於在歷史上有無木蘭這個人的問題,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木蘭”的名字最早見於民歌《木蘭辭》,正史無記載,是古代文學作品中的一個文學形象,並非真有其人;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古代文學作品中描寫真人真事的不計其數,史載木蘭曾被封為“孝烈將軍”,因此推斷木蘭確有其人。
其實,早在《木蘭辭》問世之前就有人提到木蘭了。南北朝初期的著名學者何承天在他的《姓苑》一書中就已經提到了木蘭。元代的碑文《漢孝烈將軍記》中用162個字的篇幅,描寫了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祭祀木蘭的廟宇在唐代也出現了。晚唐詩人杜牧游木蘭山後,曾賦詩一首——《題木蘭廟》。在我國古代,為純文學作品中的人物立廟是沒有的,不論立什麼廟,都有他原始的化身。另外,在我國古代詩歌中,尤其是在《木蘭辭》出現的前後一段歷史時期中,詩歌中的所謂文藝形象,幾乎都有真實的原形,《木蘭辭》作為這段時期的作品應該也不例外。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中說:“可能有一個女兒,曾代老父從過一次軍,這自然是非常動人的奇蹟。民間歌頌這個英雄女兒,逐漸擴充大篇,修改成精品。詩中描寫的木蘭,確實表現了中國婦女的英雄氣概和高潔道德。”由此可見,木蘭在歷史上確有其人!

相關傳說故事

小說《木蘭傳》小說《木蘭傳》

既然花木蘭是虞城人,代代相傳,可為什麼會出現湖北黃陂及陝西延安的"爭奪"呢?流傳在虞城縣民間的關於花木蘭的傳說,卻能較好地解釋這個問題。
花木蘭的父親魏震山曾是隋朝開國大將賀德璋麾下的右軍將軍,與賀德璋麾下的左軍將軍朱天祿關係甚篤,並義結金蘭。這個朱天祿,其家鄉就在現在的黃陂木蘭山下。
後來,魏震山與朱天祿同時告病返鄉。因朱天祿的槍傷較重,魏震山就一路相送,將朱天祿送到木蘭山(當時叫青獅嶺)下。魏震山返回時,朱天祿送給他一株木蘭樹。後來,魏震山就將這株木蘭樹種於院內。花木蘭出生時,恰逢這株木蘭樹開花,因這個原因,魏震山給女兒取名木蘭。
木蘭14歲時,隨父親魏震山去黃陂拜訪朱天祿。朱天祿非常喜愛木蘭,魏震山就讓木蘭拜朱天祿為義父,在朱天祿家住下,跟隨義父學習槍法。花木蘭一住多年,稱義父為父,義母為母,其生活的青獅嶺周邊村民也都把懂事、武藝高強的木蘭當成朱天祿的親女兒來看待。後來,花木蘭代父從軍12載,立下赫赫戰功成為英雄,但由於楊廣逼婚而自盡。朱天祿及村民都非常悲痛,就在村中築廟紀念。故而,黃陂當地人稱花木蘭姓朱,是他們的同鄉人。
至於花木蘭與陝西延安的淵源,也有一段傳說。木蘭孩提時代,曾在普救寺跟著一個瘋癲婆婆習武。這個瘋癲婆婆其實並不是真的瘋癲,實有天大冤情。這個瘋顛婆婆叫白雪嬌,陝西延安人氏,自幼父母雙亡,投奔一世外高人為師,學得一手好劍法。20歲時,白雪嬌嫁給同鄉武士花明魁為妻。後來,花明魁參加朝廷比武勝出,到營廓任千總。公元585年,花明魁率部襲擊陳國遺部,戰敗。受奸臣陷害,隋文帝楊堅將花明魁滿門抄斬。白雪嬌倚仗一身好武藝,在軍隊圍捕時逃了出去。
被全國通緝的白雪嬌不得不喬裝打扮,裝成瘋癲的樣子,在寺廟中偷生,並尋機復仇。白雪嬌看木蘭有習武天分,就秘密收她為徒。
後來,魏震山獲悉了白雪嬌的身份,為了滿足白雪嬌收徒復仇的願望,並為了白雪嬌老時有人照顧,魏震山就讓木蘭拜白雪嬌為義母,並同時在白雪嬌的丈夫--花明魁的靈牌前行了跪拜義父大禮。正因有這個義父花明魁,本姓魏的木蘭才有花木蘭之稱(另有一說,“花”指女子,為後人所加)。
全家慘死、孤苦度日的白雪嬌,本指望老時能有義女相伴,可是,花木蘭代父從軍一走12載,白雪嬌最後淒涼病逝。
花木蘭從軍歸來後,到義母墳前大哭一場,然後把義母的遺骨取出,趕到延安,將義母與義父合葬在其延安老家。修碑落款時,花木蘭落下“不孝女花木蘭敬立”的字樣。因這個原因,後來人才有“花木蘭為陝西延安府人氏”之說。

申遺歷程

2007年3月,木蘭傳說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6月,木蘭傳說列入湖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6月,木蘭傳說列入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單位為: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和 河南省虞城縣。

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首批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古歌 | 布洛陀 | 遮帕麻和遮咪麻 | 牡帕密帕 | 刻道 | 白蛇傳傳說 | 梁祝傳說 | 孟姜女傳說 | 董永傳說 | 西施傳說 | 濟公傳說 | 滿族說部 | 河西寶卷 | 耿村民間故事 | 伍家溝民間故事 | 下堡坪民間故事 | 走馬鎮民間故事 | 古漁雁民間故事 |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 譚振山民間故事 | 河間歌詩 | 吳歌 | 劉三姐歌謠 | 四級生產調 | 瑪納斯 | 江格爾 | 格薩(斯)爾 | 阿詩瑪 | 拉仁布與吉門索 | 畲族小說歌 | 青林寺謎語
第二批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八達嶺長城傳說 | 永定河傳說 | 楊家將傳說 | 堯的傳說 | 牛郎織女傳說 | 西湖傳說 | 劉伯溫傳說 | 黃大仙傳說 | 觀音傳說 | 徐福東渡傳說 | 陶朱公傳說 | 麒麟傳說 | 魯班傳說 | 八仙傳說 | 禿尾巴老李的傳說 | 屈原傳說 | 王昭君傳說 | 炎帝神農傳說 | 木蘭傳說 | 巴拉根倉的故事 | 北票民間故事 | 滿族民間故事 | 徐文長故事 | 嶗山民間故事 | 都鎮灣故事 | 盤古神話 | 邵原神話群 | 嘎達梅林 | 科爾沁潮爾史詩 | 仰阿莎 | 布依族盤歌 | 梅葛 | 查姆 | 達古達楞格萊標 | 哈尼哈吧 | 召樹屯與喃木諾娜 | 米拉尕黑 | 康巴拉伊 | 汗青格勒 | 維吾爾族達斯坦 | 哈薩克族達斯坦 | 珠郎娘美 | 司崗里 | 彝族克智 | 苗族賈理 | 藏族婚宴十八說 | 童謠 | 桐城歌 | 土家族梯瑪歌 | 雷州歌 | 壯族嘹歌 | 柯爾克孜約隆 | 萬榮笑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