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北宋著名軍事家族]

楊家將[北宋著名軍事家族]

“楊家將”故事發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葉就已迅速流傳於天下, 講述了北宋年間楊家名將楊業、楊延昭等人保家衛國的感人故事。 戲說中,楊家名將可謂一口金刀八桿槍,令遼兵聞風喪膽,對宋朝可謂居功至偉。 怎奈奸臣當道,潘仁美大奸大佞,楊家名將遭到嚴重迫害。遼國皇帝約請太宗,赴金沙灘 “雙龍會”,暗藏殺機,兵困行宮。聲聲怒吼,陣陣擊鳴,戰車交錯,刀光血影。大郎、二郎和三郎戰死、四郎和五郎失蹤,七郎被潘仁美萬箭射死。

基本信息

歷史記載

楊繼業

楊繼業本名叫楊重貴(?—986年),原名重貴,又名楊繼業,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將。官至雲州觀察使、判代州,贈太尉、大同軍節度使。楊業的父親楊信,曾任後漢的麟州刺史(今陝西神木),趁五代混亂的時候,占據麟州,自稱刺史,由於時局的動盪,先後歸附過後漢、後周。大約是在楊信歸附後漢的時候,為了結交當時任河東節度使的劉崇,派少年的楊重貴到太原。後楊信投靠了後周,楊重貴留在了太原。楊信死,以其子楊重勛(楊業的弟弟)繼任刺史,又以麟州歸附了北漢劉崇。其後楊崇勛又歸附了後周。雖然有這樣的反覆,但是由於處於五代那個混亂特殊的年代,楊重貴在太原的生活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年少英武的楊重貴很受劉崇的看重,他以楊重貴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楊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由於楊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國人號稱無敵。

然而楊繼業在北漢三十多年的戰績卻湮沒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宋史》和《遼史》均缺乏這方面的記載,《宋史》中提到幾次與劉繼業的交鋒,全是以劉繼業的失敗而告終。楊繼業與宋將党進戰於太原城下,被党進以少擊眾,大敗,楊繼業先躲在壕溝里,然後靠城上垂下的繩索,才得以逃生。以這樣狼狽的戰績,不知道為何成為無敵?而在《續資治通鑑》中,僅僅提到楊繼業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甚至北漢主楊繼業投降以後,還在堅持戰鬥,直到宋太宗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才大哭解甲歸降。其中描述這段歷史的文字不過幾十字,非常簡略。同時期的《九國志》曾經記載過楊繼業的功績,但是遺憾的是其中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沒有流傳到今天。《遼史》中有遼將耶律斜軫責問楊業說:汝與我國角勝三十餘年,今日何面目相見。可見劉繼業在北漢時期主要的對手是遼國。雖然北漢一直臣事遼國,但是處於強勢的遼國經常侵掠北漢的邊境,劉繼業為北漢守邊,估計經常與來犯的遼軍交鋒,雖然規模不大,但三十餘年未處下風,這樣的經歷讓劉繼業積累了邊防的豐富經驗。

北漢滅亡以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劉繼業歸宋以後,複本姓楊,單名業。宋太宗以楊業對防禦遼國有豐富經驗,派他到代州為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為潘美節制。遼國大軍從雁門大舉進攻,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騎兵繞到遼軍背後,與潘美的部隊前後夾擊遼軍,殺死遼國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很多兵甲戰馬。楊業因功升雲州觀察使。以後遼國望見楊業的旌旗,就不戰而走。守邊的主將忌楊業威名,屢次向宋太宗上書,誹謗楊業。宋太宗封其奏交給楊業,以表示對楊業的信任。而實際上書誹謗楊業的人,很可能就是潘美。潘美對楊業早就心存嫉妒,這樣的心理,在某個特別的時刻就會表現出來。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征討遼國,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起初各路進展順利,楊業一路奪取了遼國的寰、朔、雲、應四州,但主力軍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馬班師,後又命潘美等率領大軍將收復四州的民眾遷移到內地。當時,遼國十餘萬大軍已經反擊,攻破了寰州。遼軍兵力占有很大的優勢,楊業等人的任務只是遷移民眾,不需要與敵人決戰。他向潘美進言,上萬全之計。楊業與遼國交鋒多年,更深知邊境地勢,他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的判斷非常正確。但是護軍王冼和劉文裕卻不以為然,非要與遼國正面交鋒,並且以怯敵嘲笑楊業。而作為主將的潘美,也是經驗豐富的將領,應該知道在敵眾我寡下應採取什麼策略。而且此行的任務不是與敵交鋒,只是遷移民眾。但是在這時,由於嫉妒心理的作怪,他卻沒有支持楊業的意見。最後楊業力爭不果,只能冒險出擊,他和潘美做了約定,讓潘美在要道陳家谷部署步兵強弩接應。楊業知道此行很難取勝,潘美在陳家谷設伏接應,還有成功撤退的希望。楊業出擊以後,王冼等人很久沒有訊息,以為遼軍已經敗退,為了爭功,率領部隊出擊,前進不久,得到了楊業敗退的訊息,又慌忙撤退了。楊業力戰盡日,轉戰到陳家谷,沒有看到接應的人馬,非常悲憤,再率領部下力戰。楊業身受幾十處傷,左右殆盡,仍手刃敵軍數十百人,楊業筋疲力盡,戰馬又受了重傷,最後為遼軍生擒。楊業的長子楊延玉,以及部將王貴、賀懷浦全都力戰而死。楊業被擒不屈,絕食三日而死。

楊延昭

楊家將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昭。楊延昭本名楊延朗,為了避諱,而改名楊延昭。幼年的楊延昭沉默寡言,但是總是喜歡玩行軍作戰的遊戲,楊業看了以後說:“此兒類我。”以後出征,必然帶楊延昭同行。楊延昭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薰陶,成年以後,也成為一個職業軍人。

楊延昭英勇善戰,所得賞賜,全部分給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風簡樸,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共苦,繼承了楊業的作風。楊延昭每戰都身先士卒,獲得功勞,與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樂於為他效命。楊延昭鎮守邊防二十幾年,遼國對他非常敬畏。遼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因為楊延昭對於遼人很有威懾力,遼人以為他是那第六顆星轉世,因此稱他為楊六郎。

楊延昭正好處在北宋對遼國進行防禦的時期,他為保衛宋朝的邊防而奮戰,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延續了楊家將的威名。

歷代楊家將傳說中,以為楊延昭是楊業第六子,故稱楊六郎。但是據史所載,楊延昭應為長子。史書上記載,楊業的兒子除延朗外,還有延玉、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

楊文廣

楊文廣在楊家府演義中,是楊宗保與穆桂英之子,歷史上的楊文廣卻是六郎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授予殿直。後來與安撫陝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談話中發現楊文廣很有才能,就把他帶在身邊。狄青南征廣西,楊文廣隨軍從征,但此時的楊文廣還是個無名之輩。治平中,選拔宿衛將領,宋英宗以為楊文廣是名將之後,而且還有功勞,提拔楊文廣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州防禦使,秦鳳路副總管。他由此參加了對西夏的防禦作戰。韓琦派楊文廣率領部隊在篳篥築城,控制要道,防禦西夏。楊文廣先揚言要到噴珠築城,然後率軍迅速趕往篳篥,黃昏時趕到目的地,連夜搶修城寨,構築好了防禦工事,作好了戰鬥準備。第二天天明,西夏騎兵大至,看到宋軍已經占據有利地勢,作好了準備,只能無奈的撤退,楊文廣乘機遣將出擊,斬獲敵人很多。皇帝下詔嘉獎,賞賜豐厚,並任命他知涇州鎮戎軍、定州路副總管,遷步軍都虞侯。遼國與宋朝在代州的邊界劃分上發生爭執。楊文廣向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還沒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楊文廣就死於任上,北宋朝廷追贈他同州觀察使。

作為楊家將的第三代,楊文廣並沒有建立能與他祖輩父輩相提並論的功績,因為此時北宋已經與遼國議和,而對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戰間搖擺,只是防禦。但是楊文廣繼承了楊家將世代忠心報國的傳統,沒有忘記收復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還在為這個奮鬥了三代的目標努力。但是此時的宋朝積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風氣已成,諱言用兵,楊文廣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

楊業,楊延昭,楊文廣,這三個人是歷史中楊家將的主要人物。楊家將三代血戰報國的事跡,為後人所傳揚。尤其是楊業和楊延昭,在北宋時期,已經天下聞名。歐陽修在《供備庫副使楊君墓志銘》中寫:“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里兒野豎,皆能道之”。這裡的父子就是指楊業和楊延昭,這位供備庫副使楊君,叫楊琪,其祖父是楊崇勛,楊業是其伯祖。宋朝積弱,最後亡於外敵,所以遺民們更加追思那些血戰保國的將領。於是楊家將的故事得以廣泛流傳,在流傳過程中,民間加入了許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在南宋遺民所著的《燼餘錄》中,將楊嗣的功績安到楊延嗣身上,將楊文廣的事跡,創造出了一個楊宗保。還杜撰了楊家將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節。而在元朝的雜劇中,有關楊家將的劇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盜骨》等。

潘仁美

歷史上並沒有奸臣潘洪或潘仁美這一人物,其原型是潘美。害死楊業的,應該是王侁,而非潘美。王侁是個小人,以誣陷主帥而起家,可能是由於王侁官職太小,不足以突出楊家,所以潘美很倒霉地攤上了這件事。按照宋史說法,潘美當時與楊業的立場相近,只是沒有力爭,王侁軍離開防地時還曾予以制止,似乎潘在其中責任不大。從戰後的處分來看也是如此,潘美僅受降職處分,而兩個監軍皆被撤職發配。但是作為北伐西路軍的統帥,潘美對於王侁提出的作戰方案不置可否(其實就是默認),最後導致楊業戰死沙場。楊家浴血奮戰,潘美應該負一定責任。

其他人物

其實歷史上楊家將沒有楊宗保,也沒有穆桂英。但是的確有佘太君的存在,佘太君原姓折掘(沙陀族),和楊家同為山西豪強,共同抗擊契丹,保一方安寧,後歸漢,其弟名叫折御卿(958~995)時任府州刺史。後漢乾祐二年(949年)與楊繼業成婚。

傳說成員

令公令婆

楊令公 楊業,原名楊重貴,後被北漢主賜名為劉繼業,歸宋後恢復原姓楊繼業。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將。 官至雲州觀察使、判代州,贈太尉、大同軍節度使。楊業領八千火山軍掛帥掃北,掌中一口九環金鋒定宋刀,橫掃雁門,威震北國。這楊繼業每臨陣前必舉紅令字旗為號,軍中習稱為“金刀令公楊無敵”。令公領兵直攻到遼國都城幽州,逼得遼主天慶梁王耶律尚納降稱臣,從此宋遼兩國便以白溝為界南北分疆,暫止兵戈。楊繼業因功授爵火山王,位列開國九王之一。一門妻子官封五侯,賜金水河畔清風無佞府,府門頭造一座八寶重檐滴水天波樓,樓上供奉著當年太祖爺的玉帶和御批金書鐵券,鐵券記楊門救駕有功,可免楊門子弟九死之罪;又在府前設石碑玉坊,著令滿朝文武百官至此必須下馬通過。從此天波楊府在東京汴梁城名重譽滿。後被困兩狼山。盼兵不到,率兵突圍未果,至蘇武廟李陵碑前,絕望與饑渴交加,碰碑而死。

老太君 佘賽花,屢次出現在各評書中,壽約七十多歲。楊繼業之妻。掌中一口九環澤州大花刀,這佘賽花每臨陣前上陣必打白色令字軍旗,又都稱她為“金刀令婆佘太君”。追隨丈夫為國征戰幾十年,其夫及七子二孫(二孫指楊宗英和楊宗勉)皆為國捐軀。太祖皇帝封太君為歸命無佞侯、一品誥命夫人,位列五老陰侯之輔。御賜一根九龍監國錫杖,可以上打昏君,下打讒臣,寶杖龍頭上鐫刻著八個字是“雖無鑾駕,如朕親臨”,平時只要手裡有這根寶杖,見官大一級,甭管你是什麼人、多大的官,都得跟前邊這呵兒嘍著。拿著這根寶杖,等於是先皇親臨,上殿不用給皇上施禮,下殿也不用辭王,只要拿寶杖點三點就得了。雖屢受奸臣排擠、打擊,但當西夏入侵宋境之時,她深明大義,以百歲高齡親自掛帥,以寡婦征西,體現楊家將忠烈報國的精神。

七郎八虎

楊家將的正史、戲曲與小說,分裂許多不同的版本,楊業七子的名字和結局都有不同。按照作品年份,人物由大到小的排列為:

《宋史》:延朗(後改名延昭)、延浦、延訓、延玉、延環、延貴、延彬。其中楊延昭最有名,楊延玉陣亡。

《北宋志傳》(《楊家將傳》)和《飛龍全傳》:淵平(延平)、延定、延輝、延朗、延德、延昭、延嗣。

《楊家府演義》:淵平、延廣、延慶、延朗、延德、延昭(因犯武功郡王趙德昭之名諱,改名楊景)、延嗣。

晚清時,評書中稱作七郎八虎:

大郎楊泰,字延平,善使一桿屈盧渾金槍;隨太祖征討南唐時立了頭功,加封為忠孝侯、位列當朝八少陽侯、官拜代州節度使。娶妻花解語,次妻周雲鏡;因其與宋王趙匡義(後改名趙光義,趙匡胤其弟,宋時第二位皇帝)相像,金沙灘雙龍會代宋王而死。曾一箭射死天慶梁王(遼景宗)。

二郎楊永,字延定,善使一桿八寶赤金槍;隨太君掃北,陣前曾連斬北國十八員上將,後來加封為義勇侯、代州觀察使,娶妻耿金花,次妻鄒蘭秀;雙龍會代南清宮八王千歲而死。闖重圍時,為保兄弟們闖出重圍力舉千斤頂,在沒有還手之力時被遼兵亂劍砍死。

三郎楊勛,字延光,善使一桿透甲縷金槍;隨太君掃北,在北遼陣前斬將奪旗,官封忠武將軍、代州防禦使,娶妻董月娥;金沙灘一戰,被馬踏入泥而死。

四郎楊貴,字延輝,善使一桿菊花點金槍;也在陣前立功,封明威將軍、代州團練使,娶妻孟金榜;金沙灘一戰被俘,將楊姓拆木易,與鐵鏡公主匹配夫妻,十五年後,過關探母,助宋破遼,多有功勳,得以與家團圓,是七郎八虎中唯一長壽的人。

五郎楊春,字延德,善使一桿獨角皂金槍;瓦橋關前單人獨騎踹遼營,生擒過遼國郡馬耶律高,官封宣威將軍、殿前司馬、步軍都指揮使,娶妻馬賽英;金沙灘一戰,受傷,後皈依佛門,五台山為僧,後為大破天門陣出山。

六郎楊景,字延昭,善使一桿素纓鏨金槍;在銅台關追車救駕,官封保靈侯、殿前司左右金槍班都指揮使,娶妻八賢王的御妹郡主柴美容;七郎八虎中唯一在金沙灘一戰中返國之人,三關兵馬大元帥。後病死於關外。

七郎楊希,字延嗣,善使一桿虎頭烏金槍;在銅台關箭射遼將救駕,官封敏烈侯、殿前司東西招箭班指揮使,娶妻呼延赤金;幽州一戰橫勇無敵。因在爭帥印擂上打死太師潘仁美(原名潘洪,字仁美,原字美)之子潘豹,被潘仁美用酒灌醉後綁在百尺高桿上用箭射死,共射一百零三箭,其中七十二箭箭穿前胸,後六郎楊延昭將潘仁美在黑松林除掉。

八郎楊順,字延順,善使一桿荷包滾金槍,官封殿前虎旗飛猛軍指揮使,娶妻蔡繡英;據《下河東》:八郎是令公後來收的螟蛉義子,乃是他王令公的遺腹子,本名王順。當年老令公不肯歸宋,河東劉王又受反間計挑撥,派兵圍困應州。遼軍乘機出兵征討老令公,令公腹背受敵,是王錦冒死突圍搬來呼延贊解圍,後來重傷而死。令公收養小王順,怕他長大後和全家人生分吃苦,故沒有對他明說,就更名為楊順,表字延順,楊八郎小小年紀在頭年裡也被賜了個殿前虎旗飛猛軍指揮使。金沙灘一戰中,八郎被遼擄去,改名王司徒,娶妻青蓮公主。

楊門女將

楊門女將查得共22人,包括佘賽花、大郎之妻花解語、周雲鏡、二郎之妻耿金花、鄒蘭秀、三郎之妻董月娥、四郎之妻孟金榜、鐵鏡公主、五郎之妻馬賽英、六郎之妻柴郡主、王蘭英、七郎之妻呼延赤金、杜金娥、八郎之妻蔡繡英、耶律銀娥、楊八姐楊延琪、楊九妹楊延瑛、燒火丫頭楊排風、楊宗保之妻穆桂英、楊宗英之妻姜翠苹、楊宗勉之妻焦月娘、穆桂英之女楊金花。

花解語,楊大郎正妻,有書寫大郎妻是 張金定,花氏本徵討南唐時候著名五少陰將之一,素珠聖母之徒,太祖加封正一品夫人,乃是下一代楊門女將的頭領,詳見《趙太祖三下南唐》。後金沙灘、雙龍會後,花解語出家離府,長兒媳之位繼由周氏代理。故後來十二寡婦之中,已無花氏。

周雲鏡,楊大郎次妻,有書寫大郎妻是,周氏為原北漢降將汾陽鐵旗令公周審義之女,後為十二寡婦之首,家傳鐵旗藏刀法,隨營征西,智慧機巧、指揮有方。

耿金花,楊二郎正妻,有書寫二郎妻是 李翠萍,為原北漢降將澤州花刀令公耿忠之女,人號“大刀耿二娘”。

鄒蘭秀,楊二郎次妻,為原北漢降將憲州花槍令公鄒銅之女,人號“花槍鄒二娘”,家傳梨花槍法,後此槍法傳楊門後人。

董月娥,楊三郎妻,有書稱 花謝玉朱月梅花似玉,為原北漢降將忻州鐵弓令公董鎮洪之女,人號“神射董三娘”。

孟金榜,楊四郎正妻,有書稱 林素梅雲翠英羅氏女,為原北漢降將代州銅錘令公孟志遠之女,人號“神力孟四娘”。

耶律金娥,楊四郎次妻,遼國蕭太后次女 鐵鏡公主,又稱 碧蓮公主。楊四郎延輝在宋、遼金沙灘一哉中,被遼擄去,改名木易,與鐵鏡公主結婚。十五年後,四郎聽說六郎掛帥,老母佘太君也押糧草隨營同來,但無計過關見母,愁悶非常。公主問明隱情,盜取令箭,使四郎趁夜混過關去與楊家團聚。子楊宗原。

馬賽英,楊五郎妻,有書稱 羅賽英羅剎女,為原北漢降將石嶺關長眉令公馬信之女,善使九股練索。

柴美容,楊六郎正妻,有書稱 柴文意柴銀屏、金花郡主、金花公主,為後周主柴榮之女,宋太祖趙匡胤敕封皇御妹金花郡主。

王蘭英,楊六郎次妻,有書稱玉林公主 王懷女重陽女,善使雙刀,人號“大刀王蘭英”。

呼延赤金,楊七郎正妻,為鐵鞭王靠山王呼延贊之女。平北王忠孝侯呼延守用(呼延守勇)、忠勇侯呼延守信之姑姑。

杜金娥,楊七郎次妻,有書稱作 杜玉娥,七虎幽州一戰時七郎出重圍搬兵與其相遇,在杜家山結為夫妻。子楊宗英。十二寡婦中為此一人乃是天上荒星降世。向授九華仙人妙法,會滅兵接刃之術,武藝出眾,使三口飛刀,百發百中,楊府內外皆尊之。

蔡繡英,楊八郎正妻,有書稱 周淑榮肖金蓉,為原北漢宰相蔡融之女,蔡融後投遼國,任南府宰相,佘太君破遼國四門鐵旗陣時替八郎招收其女為兒媳,一同破陣。

耶律銀娥,楊八郎次妻,遼國蕭太后三女 玉鏡公主,又稱 青蓮公主

楊琪楊八姐),字春花,使梨花嵌金槍,嫁火山軍部將、殿前司銅錘班指揮使,銅錘程普;據《下南唐》程普乃南唐魯國公程飛虎之子,即程咬金後人,程飛虎陣前喪命,託孤於高懷德,後為老令公收養於火塘寨。

楊瑛楊九妹),字秋菊,使朝陽燦金槍,嫁火山軍部將、殿前司銀戟班指揮使,銀戟張文;據《下河東》張文為河東絳州銀戟令公張公謹之孫、小奉先張達之子,自幼寄在楊家。

楊排風 楊府燒火丫頭,使一條煙火棒,後來楊門女將出征,都以其為先鋒。楊排風自小無爹無娘投入天波府為仆,與楊七郎、楊八姐、楊九妹等小輩弟子一起長大,是以年紀不大,輩分卻高,乃是楊家第二代子弟。曾隨穆桂英一同出征,立下赫赫戰功,巾幗不讓鬚眉。是楊門女將中數一數二的高手。

穆桂英,楊六郎長子楊宗保之妻,戲曲及小說《楊家將》中人物。原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藝超群、機智勇敢,傳說有神女傳授神箭飛刀之術。因陣前以楊宗保交戰,生擒宗保並招之成親,歸於楊家將之列,為楊門女將中的傑出人物。與楊家將一起征戰衛國,屢建戰功。佘太君(佘賽花)百歲掛帥,領軍寡婦西征,她五十歲猶掛先鋒印,深入險境,力戰番將,大獲全勝。

姜翠苹,楊七郎子楊宗英之妻。楊宗英下山認祖歸宗,通過他收降的遼邦女將。在天門陣中陣亡。

焦月娘,楊六郎次子楊宗勉之妻,楊六郎副將焦贊之女。

楊金花 穆桂英之女,武藝高超,箭法更精。“楊文廣時代”,在楊金花奪帥印時,由於誤傷狄青之子,引起狄、楊結仇;後來兩家共同為國平叛,雖說有些誤會,內部化解了。

“後人”

楊志,《水滸傳》梁山好漢,排名第十七,外號青面獸,為人光明磊落,惜時運不濟被逼上梁山 。

楊再興,南宋抗金名將,為岳飛破偽齊立下大功,大破金兀朮於郾城下,史稱“郾城大捷”。後為國盡忠,戰死沙場。小說《說岳全傳》說他是楊家將後人。

楊鐵心,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中的人物,自稱是楊家將之後,使得一手楊家槍。

楊康,金庸《射鵰英雄傳》中的人物,楊鐵心之子。

楊過,金庸小說《神鵰俠侶》中主人公,楊康之子,楊鐵心之孫,神鵰大俠,號西狂。

楊家家譜

第一代

金台侯金刀楊會(楊師厚)、楊桂榮(女)

第二代

金刀王楊會之子:火山王楊袞(楊信、楊君愛、楊弘信)、楊嗣(楊弘遠,楊袞之弟,是楊家將七郎原型,也是演義中假楊袞的原型)

第三代

火山王楊袞之子:楊繼忠(楊繼周、楊繼康)、楊繼孝(楊繼凱)、楊繼仁、楊繼義、楊繼康、楊繼凱、火山王金刀王都虞侯金刀令公楊繼業(楊重貴,後更名楊業楊無敵)、楊繼亮(義子,原名高懷亮)、楊繼祖、楊崇訓(楊重訓楊重勛)

第四代

(1)火山王金刀王楊繼業之子:

忠孝侯楊延平(楊延昭、楊泰、楊淵平、楊延朗)

義勇侯楊延定(楊延浦、楊永、楊延定、楊延廣、楊延用、楊貴)

忠武將楊延光(楊延廣、楊勛、楊延訓、楊延輝、楊延慶、楊順)

楊延輝(楊延玉、楊貴、楊延環、楊延朗、化名木易)

楊延德(楊延環、楊延貴、楊春)

金槍將保靈侯楊延昭(楊延貴、楊景)

敏烈侯楊延嗣(楊延彬、楊希)

楊延順(楊順,義子,原名王平,化名王司徒)

楊延興(原六朗部將,自認是楊九郎,六郎義弟,楊繼業義子,原名楊星)

銀槍將假六郎假楊景楊延惠(因其代六郎而死和生前認六郎為兄,佘太君認其為義子,原名任炳,字堂惠)

楊延琪(楊琪、楊八姐、楊春花)(女)

楊延瑛(楊瑛、楊九妹、楊秋菊)(女)

楊延瓊(說呼全傳中呼延丕顯之妻)(女)

楊延琅(女)

楊排風(小說中最後佘太君認其為義女,演義中沒有)(女)

(2)楊崇訓之子:楊光扆

第五代

(1)忠孝侯大郎楊延平之子:楊宗顯(《金槍傳》人物)、楊傳永、楊德政、楊宗廣、楊充廣

(2)義勇侯二朗楊延定之子:楊宗魁(劉版楊家將中,最特別的一個人物,長象和其父親一樣十分相似,最後死因也基本一致)(楊宗孝《金槍傳》的名字)

(3)忠武將三郎楊延光之子:楊宗憲(劉版楊家將中,貌似潘安是評書中常見的小生型武將,擅長弓箭有賽李廣之稱,類似薛丁山一類人物)(楊宗繇《金槍傳》的名字)

(4)四郎楊延輝之子:楊宗孝(楊宗登《金槍傳》的名字)、楊宗峰(楊忠峰)、楊宗原(四郎二妻耶律金娥之子:原名耶律中原)(楊宗鋒《金槍傳》的名字)

(5)五郎楊延德之子:楊宗槐(楊宗瑤劉版楊家將中,楊家唯一長象不雅的武將,曇花一現,輕功高強,評書里常出的矬子,力大無窮呼延平類人物,使用的兵器也是棒槌)

(6)保靈侯六郎楊延昭之子:定國王平南王楊宗保(楊宗閔)、楊宗勉(又名楊宗冕、楊宗顯、楊宗閔)、楊宗政、楊宗奎(劉蘭芳評書版,六郎、大刀王蘭英之子)、楊秋菊(女)、楊心茹(女)(明版楊家將和五虎平南中楊七姐)

(7)敏烈侯七郎楊延嗣之子:楊宗英

(8)八郎楊延順之子:楊宗連(楊宗德楊宗林)、楊宗颻、楊宗土(八郎二妻其耶律銀娥之子:原名耶律中土)

(9)九郎楊延興之子:楊宗唐(隨父併入楊家)

(10)十郎楊延惠之子:楊宗童(任寶桐其是六朗義子也是佘太君認的義子任堂惠之子:原名任寶童)

(11)楊宗齊

(11)楊光扆之子:武伯候楊琪

第六代

(1)平南王楊宗保之子:太平王御前太尉少令公楊文廣、二令公楊文舉(化名:木青)、英烈少女楊金花(女)、楊宣娘(楊文姬)(女)、楊充廣、楊文貴、楊文藩(義子,原名楊藩)、楊崇勛、楊文惠(女)

(2)楊宗勉之子:楊文震(楊震)

(3)楊宗唐之子:楊文悅(隨父併入楊家)

(4)楊琪之子:楊畋、楊雲兒(女)

第七代

(1)太平王少令公楊文廣之子:楊懷仁(楊公正)、楊懷興(楊唐興)、楊懷恩(楊彩保)、玉面虎太平王楊懷玉(化名:吳玉)、楊邦玉、楊邦儀、楊邦懷、楊鬧紅(女)、楊滿堂(此女將只有傳說,北海子風景區號稱“甘肅第一園”,其中馬踏泉最負盛名,它有宋代楊門女將楊滿堂西征的美麗傳說)(女)、楊月滿(後宋慈雲走國全傳楊文廣二十個月出生的女兒)(女)

(2)楊文震之子:恭武王武安信王武安和王同安郡王殿前都虞侯檢校少保楊懷存(楊存中楊沂中楊恭武)、楊懷居(楊居中)、楊懷執(楊執中)、楊懷安(楊安中)

相關古蹟

楊令公廟

楊家將[北宋著名軍事家族] 楊家將[北宋著名軍事家族]

楊令公廟 ,原稱楊令公祠,坐落於古北口北門外的半山坡,距京城約100公里。1992年古北口鎮政府撥款重建。 寺廟座北面南,前後兩院,有山門、角門、前殿、後殿、東西禪房。土木結合建築,整個廟宇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

楊令公廟的山門建築頗為講究,山門高5米、寬3米,磨磚對縫虎頭對門。山門兩側另有對聯一幅,上聯為“楊氏全家做事忠實不二”,下聯為“專祠一座表揚英勇無雙”。橫批是“氣壯山河”。

連環畫封面 連環畫封面

正殿是楊令公廟的主體,殿前出檐的兩根明柱上的對聯是“節使若逢蘇武牧,將軍定作霍驃騎”,大門的楹聯和橫匾是馮玉祥將軍所題,上下聯為“何須紙筆舒中憤,自有公平在世人”,橫匾為“真正無敵”。正殿內的兩根明柱,還有一副楹聯和橫匾。上下聯為“潘氏至今無葬地,楊家自古有忠祠”,橫匾為“天下無敵”。

楊令公名楊業(又稱楊繼業),為北宋名將,被譽為“楊無敵”,史載其“軍紀嚴明,屢建戰功”,但在986年北宋伐遼戰役中,不幸由於主帥潘美和監軍王侁的錯誤指揮,被迫孤軍奮戰,於陳家谷矢盡援絕,重傷被俘,絕食而死,終年60歲左右。其事跡在當時便廣為傳頌,後經戲曲、小說的渲染,逐漸形成了“楊家將”的故事。但經考證,楊令公戰鬥的主要區域在今山西雁門關和大同一帶,並不在古北口地區,而令公廟之所以建在古北口,主要是因為古北口長城是萬里長城上戰事最多的關隘之一,為其立廟,以激勵將士向楊業那樣鞠躬盡瘁,公忠體國。

鐘鼓樓

在山西省代縣城裡,有一座頗有氣概的鐘鼓樓。在它的正面和背面分別懸掛著“威震三關”、“聲聞四達”兩塊巨大的題匾。傳說這是人們為紀念楊家將不朽功勳,而流傳到今天的一處珍貴遺蹟。

楊家祠堂

雁門關下,有一個以楊家祠堂而聞名的鹿蹄澗村,村里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楊家後代。

楊家祠堂始建於元代,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楊家祠宇。因楊業死後被追贈為“太尉”,諡號“忠武”,他的後代以此題祠名為“楊忠武祠”,俗稱“楊家祠堂”。

祠堂大殿前,有一塊鹿蹄石,形狀奇特,雕刻秀美。傳說是楊業十四世孫楊友,鎮守代州時一日外出打獵,射中一隻梅花鹿。這隻鹿帶箭逃走,楊友緊追不放。楊友命人挖掘,挖出奇異的一方石頭,上面雕刻著梅花鹿帶箭圖案,並有明顯的鹿蹄印。後來,人們將這塊奇異的石頭搬回祠中存放,鹿蹄澗村由此得名。

“血戰金沙灘”是楊家將傳說故事中,楊家將打得最悲壯、最慘烈的一仗。在這場惡戰中,楊家將的七郎八虎中,大郎、二郎、三郎、七郎戰死,四郎、八郎被俘,五郎出家,整個一個楊家戰死一大半。戲曲《金沙灘》演的就是這件英勇悲壯的事跡。當然,這只不過是一個民間傳說。

雁門關外楊家將征戰過的那個叫做金沙灘的古戰場,昔日的刀光劍影。硝煙烽火,早已隨著歷史前進的車輪而蕩然無存。今日的金沙灘,放眼望去,滿灘皆樹,枝繁葉茂,碩果纍纍,成為十里飄香的果園。

天波楊府

天波楊府是北宋抗遼民族英雄楊業的府邸,位於北宋首都東京(今開封市)城內西北隅,天波門的金水河旁,故名“天波楊府”。位於開封市西北部楊家湖北岸,天波楊府占地3.3公頃,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由東、中、西三個庭院組成。中院楊家府衙,是天波楊府的主體;西院楊家花園;東院演兵場,是楊家將操兵練武的場所,是開封市重要景點。

故事評價

楊家將[北宋著名軍事家族] 楊家將[北宋著名軍事家族]

凝聚在楊家將傳說故事中的前仆後繼、忠心報國的偉大精神,是千百年來中國人面對外族侵擾和西方列強欺凌,反抗侵略、保家衛國、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種寄託。為了追求這種希望,楊老令公戰死了,楊六郎、楊宗保、楊文廣(宗保之子)繼承遺志繼續戰鬥;男人犧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繼承遺志繼續戰鬥;主人戰死了,楊排風等家丁、丫環也要繼承遺志繼續戰鬥。在中國歷史上,凝聚著這種忠烈家風的事例絕非楊家將一家。僅在山西,還有薛仁貴、薛丁山、樊梨花的薛家將和呼延贊、呼延慶的呼家將。這些家將的傳說和故事,相互輝映,充滿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閃耀著璀璨的理想主義光芒。《薛家將》、《楊家將》、《呼家將》等構成了我國通俗小說史上著名的“三大家將小說”。

相關文學

贊詩

源遠流長根又深,清白傳家素有名。

山西發藉太原府,奉命平番作忠臣。

文武公卿光是議,黔蜀威名震玉金。

識得楊家詩八句,才是楊家後留人。

演義小說

楊家將抗遼的故事,很早就在民間流傳。南宋“說話”,便有《楊令公》、《五郎為僧》的名目 。元雜劇中有《謝金吾詐拆清風府》、《吳天塔孟良盜骨》、《八大王開詔救忠臣》、《楊六郎私下三關》、《楊六郎調兵破天陣》、《焦贊活拿蕭天佑》等楊家將戲。明代中期以後,滿州掘起,“倭寇”入侵,明王朝內部奸臣當政,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出現了通俗小說《楊家府演義》、《北宋志傳》。《楊家府演義》全名是《楊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義志傳》,其作者已無從考證。

《楊家將》主要講述楊繼業子孫五代,對遼和西夏英勇作戰的故事,其中大部分的人和事都是虛構的,比如:楊宗保、穆桂英,楊延郎、瓊娥公主等。但,正是這些介於歷史、虛構之間的人和故事,大大增添了作品的色澤與情趣,加重了英雄人物的層次感和傳奇性,使得楊家將的故事數百年來,在民間廣泛流傳,並深深地紮根在老百姓的心裡。可喜的是,作品敢於衝破千百年來的封建束縛,大膽地描寫了廣大婦女在社會上不可缺失的重要地位,“十二寡婦破陣”、“穆桂英掛帥”、“佘太君點將”,等等。同時,作品也影射了當時戰爭的殘酷與罪孽:男人們作戰都紛紛死傷,只有依靠婦女去前赴後繼,何為家?何為國?和平是壓倒一切的真理!

有聲小說

《楊家將》正版有聲小說

作者:熊大木

導演:喻權傑

主播:陳兵

演播:李山、武術、顏夢雪、暴洪海

戲劇

電影《楊門女將》的拍攝更是讓電影觀眾過足了戲癮。電影是根據民間傳說《十二寡婦征西》和揚劇《百歲掛帥》改編而成的。電影寫的是:天波府喜氣盈門,百歲老人佘太君正在為鎮守邊關的孫子楊宗保舉辦五十壽宴,從邊關回來的焦廷貴、孟懷源帶來了楊宗保陣亡的噩耗,立時壽堂變靈堂,楊門一時陷入悲痛之中,這時,朝廷畏懼強敵,意欲求和,佘太君力抑悲憤,率領孀居的兒媳、孫媳和重孫子楊文廣等,駁斥了以王輝為首的主和派的謬見,在丞相寇準的支持下凜然掛帥,全家出征。年輕的楊文廣也立請出征替父報仇,其母穆桂英也願意兒子上陣,但祖母柴郡主卻擔心楊門只此獨子,不準前行。佘太君令她們母子比武,以定去留。校場比武中,楊文廣在七祖母的授意和母親的暗讓下,用梅花槍取勝,終隨軍去至邊關。陣前一仗,來犯的西夏王大敗,退回老營,憑藉天險頑守,並設計欲將文廣誑進絕谷,以威脅楊家。其計為太君和桂英識破,她們根據楊宗保生前絕谷探道的遺言和馬夫張彪的陳述,證實葫蘆谷內確有棧道可以飛躍天險,奇襲敵營。於是穆桂英請求將計就計闖進谷去,太君允準,並將楊宗保的坐騎白龍馬贈給楊文廣,以壯其行。穆桂英母子、楊七娘率精銳小分隊闖進絕谷後,歷盡艱險幾經波折,終於在識途老馬的引導和採藥老人的幫助下,攀上棧道。此時,西夏王已將谷口圍攻住,揚言縱火,威脅佘太君。百歲老人不為所動。忽見敵營內火光沖天,知道桂英奇襲成功,遂率兵猛撲敵營,里外夾攻,全部殲滅西夏兵將。這部彩色戲曲藝術片在六十年代初曾經獲得百花獎。並成為中國京劇院的保留節目。

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演的穆桂英掛帥成了中華民族戲曲史上一曲華彩樂章。排演此戲時,梅先生已是六十有五的高齡,但是舞颱風采決不減當年。該戲作為梅先生生前創作的收山之作,一經演出便引起轟動,同時成為一出梅派的代表劇目。其中最有藝術價值的就應該數“捧印”一場。在這場戲裡,最出彩的就是穆桂英掛帥前後兩種不同的複雜心理,“非是我臨國難袖手不問,見帥印又勾起多少前情。楊家將捨身忘家把社稷定,凱歌還人受恩寵我添新墳……,所以她才”誓不為宋天子領兵上陣。但是經過佘老太君的“救兵救火古來訓,退敵不求加恩寵”的教育,特別是百歲老人的一句:你不掛帥我掛帥,你不領兵我領兵的發聾振聵的誓言後,最終激發出這位當年大破天門陣女英雄的豪情壯志,於是唱出了京劇的傳世之作的是[西皮散板]轉[快板]再轉[散板]成套唱腔。其中梅先生表演“捧印”時的身段美不勝收,大師是把一些大武生的身段化在了穆桂英身上,他擷取了武生楊小樓在《青石山》中關平“托印”的身段,吸收了《鐵籠山》姜維的觀星動作,又將《一箭仇》中史文恭的回莊使用的身段編成舞蹈,配以[九錘半]鑼鼓。使這十六句唱一氣呵成,緩時如小橋流水,急時如珠走玉盤。

清代地方戲曲對傳統楊家將故事的革新

清代地方戲曲對傳統楊家將故事大致有兩類,一類是移植、改編的傳統楊家將故事,如《金沙灘》、《天門陣》、《楊文廣徵西》等等;一類是民間藝人新編的楊家將故事,如《四郎探母》、《牧虎關》、《楊八姐遊春》,等等。傳統故事主要取材於《楊家將演義》、《楊家將》 和宮廷戲。這類劇目在搬演演義和宮廷戲故事的同時,無可避免地也接受了它們的思想影響,把忠君報國當作了戲的基本主題魯迅說過:“時勢屢更,人情日異於昔,久亦稍厭,漸生別流……其所以然者,即一緣文人或有憾於《紅樓》……一緣民心已不能於《水滸》……”,更何況護王保駕之類了。於是,楊家將戲的內容出現了“人情化”的趨勢,從一味地表現忠勇逐漸轉向表現人的悲歡離合。日本學者青木正兒在敘述楊家將戲演出情況時寫道:

近時所行之京戲中演其一門事跡者多,《李陵碑》之外/《四郎探母》/《穆柯寨》/《轅門斬子》/《雁門關》等各出,極受台下歡迎。

從這時列舉的劇目可以看出,舞台上流行的楊家將戲,表現他們悲歡離合的故事遠遠超過了傳統的忠節故事,且“極受台下歡迎”。同時在當舞台上“男女戲”盛行的風氣影響下,楊家將的招親故事更是層出不窮。楊家門裡每一個成員幾乎都有一段浪漫故事。不僅傳統的招親戲(《余塘關》、《穆柯寨》等)大為流傳,而且象楊六郎招親這個在演義里只略提一筆的內容,也被敷衍成一出大戲(豫劇《狀元媒》,又名《傅楊爭親》)。甚至一些正面描寫兩國交鋒的武戲(《九龍峪》、《孤鸞陣》等),男女關係的描寫卻也占了十之八、九。不管這些戲的思想內容有多大的差別,僅僅是題材的這一變化,已經露出以觀眾和藝人對舊題材的淡漠,反傳統的傾向始露端倪。

戲曲界的不少專家一直認為京劇《四郎探母》的“人情化”傾向是一種“獨反其道而行之”的“異己,思想滲透”。這並不符合事實。實際上,當時舞台上楊家將故事的演出,不僅題材出現了“人情化”的趨勢,就連一部分傳統故事的內容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舊故事裡那此“忠肝義膽,爭光日月而震動乾坤”的英雄,被一個一個從天上拉回了人間。戲曲藝術家們在這些“懷赤心白意以報效天子”的忠臣良將血管里注入了凡夫俗子的血液,使他們充滿了普通人的感情、欲望和弱點。借用“現代化”概念來說,就是英雄們被“非英雄化”了。

楊令公死節的故事,演義所著意表現的是英雄遭害、壯志難伸的憤慨。這從楊令公在李陵廟上題的可以看出來:其所以觸碑而死,也是因為“聖上遇我甚厚,實期捍邊討賊以仰答之,不意為奸臣所逼,而致王師敗績,我尚有何面目求活!”然而,在京劇《托兆碰碑》里,這種英雄末路的悲壯意境則由另一種淒楚動人的父子之情取代了。這齣戲雖然保留了“令公碰碑”的傳統情節,但整個情調發生了質的變化。戲從楊七郎鬼魂“托兆”開始,引出楊令公“夢子”、“別子”、“望子”的動人情節。令公碰碑的動機也由“若被遼人生擒,受他恥辱,不如趁早死之為愈”的死節變成了由於“被困兩狼山,白日受飢餓,夜晚受風吹,盼兵兵不到,盼子子不歸”的絕望。這齣以唱為主的老生戲,幾乎完全是以聲樂來表現人物的。“盼姣兒不由人珠淚雙流”的成套“二黃”唱腔,一開始就表明了令公的心事,為整齣戲奠定了基調。而作為“戲核兒”的大段“反二黃”更是通過追敘楊家八郎的不幸結局充分表現楊公公此時此刻的痛子之情。特別是兩個“我的兒啊!”的大腔,完全是人物的這種感情達到頂峰時痛苦的悲吟。如果說,傳統故事是通過“王師敗績”的後果來譴責潘仁美弄權的,那么京劇便是以“一家人無有下梢”的家庭悲劇來揭露權臣的兇殘。後者的“人情化”傾向十分鮮明。

家們不僅背離傳統,大膽地表現人情,而且還利用舊故事來諷刺不近人情的人物。楊六郎斬子的故事,演義里並沒有表現楊延昭的無情。他的“囚禁”宗保也只是“恐其貪戀新婚而不用心破陣也”。11然而,京劇《轅門斬子》卻把楊延昭當作一個諷刺對象,諷刺了他的無情無義。實際上跟王法並不牴觸,但多少含有一點離經叛道的味道。在這樣的基礎上,新編楊家將故事的一些優秀代表,再現出了更加鮮明的“異端”傾向。它們以大膽的革新精神和人文主義的思想意識,對舊傳統進行了勇猛的衝擊。

在傳統故事裡,征遼戰爭與《水滸》把征遼與征方臘一樣,是以宋朝為正統。傳統故事敢於正視歷史,敢於提示宋遼之間“遼人入侵,漢人守土”的戰爭的實質。尤其是它從楊四郎被俘招親的情節生髮開去,安排了蕭、楊兩家既是親家,又是敵人的戲劇性情節,通過楊四郎這條紐帶,使兩家同時陷進了戰爭所造成的不幸里。這樣的描寫,其意義已不只是一般化地揭露戰爭給個別家庭帶來的不幸和痛苦,而是反映了民族間的不和睦給兩個民族帶來的苦難。這體現了作者的民族情懷,對歷史作較為深刻的洞察。《四郎探母》所表現的中心內容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人情”。全劇一共三大段。第一段,探母的準備(坐宮、盜令),寫的是楊延輝的思母之情和夫妻間的恩怨;第二段,探母的過程(過關、巡營、見娘、哭堂),著力刻劃了楊家將生離死別的痛苦;第三段,探母的後果(回令),雖然夾雜了一些庸俗的科諢,但中心還是沒有離開骨肉之情。圍繞著赦、殺楊延輝的戲劇糾葛,展開的是人情與王法的衝突。最後是人情戰勝了王法。

評書

《楊家將》田連元評書

楊家將演述北宋名將楊業一家世代抵抗遼(契丹)、西夏入侵的故事。全書通過頌揚楊家世代忠勇衛國,前仆後繼的感人事跡,表現了愛國與賣國的忠奸鬥爭。
書中人物眾多,性格各異。楊六郎大智大勇,寇天官多謀善斷,孟良粗中有細,焦贊義氣當先,任炳捨身救友,王強笑裡藏刀。書中文有寇準,武有楊延昭,相互配合,合情入理。任炳代友而死,六郎冒名而活,情節感人,真實可信。楊六郎與潘仁美、王強的忠奸鬥爭,矛盾尖銳。自稱“楊九郎”的喜劇人物楊星,出身寒微、敬慕忠良,憨厚中帶有幾分稚氣,幽默風趣,滑稽可愛,貫穿全書。“審潘洪”、“黑松林”、“雲南發配”、“耗牛陣”等回目,環環緊扣,十分精彩。

《楊家將》 是講史類的“袍帶書”,其中有些事實有史可查,有些則真假相摻。

明代初年,產生了第一部描寫楊家將的中篇小說。明代中期,又有文人把民間傳說、話本、戲文中的楊家將故事集中起來,編成長篇小說。現存作品兩種,一種是《北宋志傳》,後易名《楊家將演義》,五十回,描寫了楊繼業祖孫三代的事跡;另一種是《楊家府世代忠烈通俗演義》,五十八節,描寫了楊家五代的功勳,在前書的基礎上續寫了楊文廣、楊懷玉兩代英雄。此外,《四遊記》里的《東遊記》中穿插了“楊家將大破天門陣”的神怪故事;《水滸傳》中也有楊門後代青面獸楊志的記述。

清代以來,根據《楊家將演義》改編的還有《北宋金槍全傳》、《兩狼山》、《天門陣》、《十二寡婦征西》、《平閔十八洞》(即《楊文廣徵南》)等中長篇小說。此外,《說呼全傳》、《萬花樓》、《說岳全傳》諸書中也穿插了一些楊家將人物的故事。清末民初,許多說書藝人將楊家將的故事改編成評書、鼓書,代代說唱。評、鼓書中的《楊家將》,又名《盜馬金槍》,主要描寫楊繼業、楊延昭(楊六郎)、楊宗保三代英雄的傳奇故事,多從“金沙灘”起,至“天門陣”止,有評書名家劉蘭芳的《楊家將全傳》(109回)與評書名家田連元的《楊家將》(102回)。 其中梅蘭芳以演“穆桂英掛帥”得以出名,說明其故事情節引人入勝。

連環畫

各版本楊家將連環畫一覽:

楊家將[北宋著名軍事家族] 楊家將[北宋著名軍事家族]

《楊家將》:從“楊業歸宋”至“李陵碑”。朝花人美混版,4冊,60開,50年代出版。《楊家將》:從“楊業歸宋”至“智審潘仁美”。人民美術出版社,5冊,64開,81-83年出版。

《楊家將故事》:從“楊七郎打擂”至“大破天門陣”。河北美術出版社,21冊,64開,83年出版。

《楊家將演義》:從“呼延贊落草”至“十二寡婦凱歸”。福建人民出版社,22冊,64開,82-85年出版。

《楊家將故事》:從“楊業歸宋”至“十二寡婦征西”。北京出版社,12冊,60開,84年出版。

《北宋楊家將》:從“楊令公歸宋”至“穆桂英掛帥”。湖南美術出版社,8冊,64開,82年出版。

影視作品

連續劇

1981年香港無線電視劇集《楊門女將》

1982年台灣電視公司楊麗花歌仔戲《楊家將》

1984年台灣電視公司連續劇《鐵血楊家將》

1985年香港無線電視台慶劇《楊家將》

1989年中華電視公司《一門英烈穆桂英》

1991年中國山西電視台電視劇《楊家將》

1994年香港亞洲電視劇集《碧血青天楊家將》及《碧血青天珍珠旗》

1998年香港亞洲電視劇集《穆桂英》

2001年唐人電影製作有限公司《楊門女將—女兒當自強》

2004年北京超新星文化藝術交流有限公司製作連續劇《巾幗英雄穆桂英》

2005年北京天中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製作連續劇《楊門虎將》

2006年上海唐人電影製作有限公司和華誼兄弟傳媒集團合資製作中國電視劇《少年楊家將》

2011年陝西楊家將影視文化有限責任公司製作連續劇 《楊家將》

2011年金牌製作有限公司製作中國電視劇《穆桂英掛帥》

電影

1972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十四女英豪》

1983年香港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五郎八卦棍》

1984年中港合作電影《楊家將》

中國電影《楊家將智斬潘仁美》

2011年北京和頌世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電影 《楊門女將之軍令如山》

2011年陸港合作電影 河南電影電視製作集團有限公司 《忠烈楊家將》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