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超化吹歌

新密市超化吹歌

吹歌,是一種十分古老的吹奏樂表現形式,源於4000多年前的夏商時期,新密市超化吹歌形成於北朝時期,也已有1500多年。堪稱古代中國民族器樂活化石。

簡介

超化吹歌”自明初成立吹歌社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秦漢時期,“超化吹歌”的前身“鼓吹曲”就已經是皇家音
11
樂,後來,成為寺廟樂曲,隨著超化寺的衰退而流入民間。至今,它還保留著“不為紅白喜事演出”的傳統,這些,都構成了“超化吹歌”的獨有特徵和傳統歷史的研究價值和文化特色。
“超化吹歌”在歷年來的活動中屢屢得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重視與好評,2007年被國務院公布為我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歷史起源

據史書記載,“吹歌”是我國十分古老的一種吹奏樂演奏形式,是吹奏樂和打擊樂的組合,大約起源於我國的商周時
22
期,距今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它以管子為主奏樂器,輔以笙、笛、蕭、韻鼓、大鐃、碰鈴等樂器,堪稱我國古代的交響樂。而輔助樂器鼓、箏、蕭、笳等樂器合奏的鼓吹曲來自於北方少數民族,漢朝時被用到了守邊的軍隊,來壯軍威。後來慢慢地傳到宮廷,作為皇帝宴請群臣時用,或者皇帝出行時在路途中演奏。
由於河南新密超化寺供奉著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名震一時,成為香火旺盛的中國大的寺院,吸引著皇親國戚和達官貴人來此朝拜。一位翰林到有“名剎十五”之稱的超化古寺進香參拜,把流傳在皇宮裡只用皇宮或國家祭祀大典的吹歌傳給了僧人,與當地的音樂雜糅,形成地域性比較強的音樂形式。自此以後,吹歌伴隨著超化寺如霧的香菸和浩蕩悠揚的佛號聲而傳承下來,成為超化寺鼎盛時期的寺廟音樂。
明朝景泰年間,超化寺僧人陳玉田把這種音樂傳入民間,形成吹歌社,到清代、民國,一直代代流傳,借迎神祭祀活動而長盛不衰。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在當地的尖山鄉沙古堆村、袁莊鄉姜溝村、超化鄉超化村都有“吹歌社”。最享有盛名的還是超化村“吹歌社”。
1959年參加鄭州市民間歌舞匯演時,還獲得了一等獎。但在“文革”中,超化吹歌也被當成封建文化遭到批判,瀕臨滅絕!
後來,經過挖掘搶救,得以保留至今。所用樂器管子、十八笛笙均系祖傳,已有300年的歷史。

藝術特色

說起吹歌,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嗩吶。據史書記載,自商周以來,吹奏樂主要由管子、笙、笛、簫組成。打擊樂由韻鼓、大鐃、手釵、鑼、小鼓為主。同時還要配以碰鈴、木魚、編鐘、雲鑼等組成,是我國重要的交響器樂演奏形式。
然而,新密的“超化吹歌”,不但有獨特的管子,而且記譜還在沿用“尺、凡、六、五、上”工尺譜,每次必須有十六人同時演奏。
翻開《辭海》,書中對管子(樂器)的解釋是:商代就有,以木製、竹製為主。唯獨超化吹歌的管子以純黃銅精鑄而成。它是樂隊的主弦樂,呈上粗下細倒喇叭型(其他為上細下粗),上面7個孔下面1個孔,20厘米長,頂部用哨子吹奏。在吹歌隊中要同時有兩個管子,一個高音,一個低音,這在全國都是絕無僅有的,被生動地稱為古代中國民族器樂活化石。

目前超化吹歌建制由16人組成。所用樂器管子、十八笛笙均系祖傳,已有300年的歷史。特別是十八笛笙,音優美、清脆、洪亮,在同類樂器中實矚罕見。演奏風格質樸、明快、高雅,常服務於節慶、娛樂,不參與婚喪嫁娶。超化吹歌的曲牌有30餘首,其中以傳令、五六上、清河令、撞倒牆、神童子、爬天橋、觀燈、滿州、小蟲鬧、圓簧、雙疊翠、剪剪花、鳳凰三點頭等演出較多。在演奏過程中以組曲形式任意反覆,形成一種獨特演奏風格。

現狀

超化吹歌的傳承,應該上溯到明末宋大運這一代,到現在已經經歷了10代。超化吹歌從第6代開始,由族內繼承變為按

33

村社繼承,開始吸收宋氏家族以外的人員加入。

在吹歌的奠基人和掌門人張振恆老人,是第9代傳人,他幼承家學,記的曲譜最多,各種樂器樣樣精通。“文革”後超化吹歌面臨失傳,正是在他的努力下才使之失而復得。

如今第10代傳人鄭成於1993年去世,錢道於2004年去世,打擊樂手張欽玉去世。超化吹歌的曲牌、樂段,從明代至今600年,一直沿用古代音名宮、商、角、徵、羽和唱名上四六合凡的唱名,實行工尺譜記譜。沒有文字記錄,實行師徒相傳、代代相傳、口耳相傳的方式。他們帶走了精湛的技藝。如今第9代傳人中的幾個打擊樂的演奏者也已經是近80歲的高齡,超化吹歌隊隊長宋俊忠也60多歲了,他說“我的兩個孩子,都是以修機車為主業,白天忙活了一天,累死累活的,渾身是油,夜裡10點多才回家,哪有時間學吹歌……”現在培養的新人也已經40多歲。超化吹歌后繼乏人,目前僅剩一個16人的吹歌隊,面臨滅絕危險。

宋俊忠說,在鶴壁參加全省第九屆音樂大賽,他們代表鄭州市取得了第一名。他們還應邀參加了白馬寺新方丈升座演出。“由於我是世家,所以有代價沒代價我都會幹下去。”

由於老藝人陸續離世,他們帶走了精湛的技藝,而年輕人又不願意學習,再加上超化吹歌“自視清高”,不能進行營業性演出,演奏人員必須依靠其他業務來維持生計,學習和排練只是作為一種愛好,原來服務於神社的社會基礎已不復存在,各級的有限扶持很難解決根本問題。這與當下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了矛盾。如何讓超化吹歌走出困境,已是重中之重。
超化吹歌傳人王國卿說,超化吹歌完全是用工尺譜記譜,只有原汁原味地用工尺譜演奏,才能有原汁原味的享受。工尺譜現在留下來的已經很少了,他們這些傳人就把譜子記在了腦子裡,所以一直流傳到現在。但是,因為流傳下來的工尺譜早已殘缺不全,現在的很多演奏,只能採用簡譜演奏,所以演奏效果明顯不如從前。現在,如果想讓老祖宗留下的瑰寶發揚光大,當務之急,就是需要有關專家能把這些工尺譜整理出來。另外,就是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學習隊伍,把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傳承下來,這樣以來,這個具有300年歷史的銅管交響樂,就會再放異彩。

村子決定在近年著力打造恢復“超化八景”。超化寺是用佛文化串連起來的“八景之核”,而超化吹歌是超化寺的“鎮寺節目”。用超化村孫主任的話說:“爭取外部資金,爭取不到大家湊錢也要搞,為了超化這些古蹟,為了吹歌。”超化村也渴望將吹歌作為向外宣傳的一種方式。這些年,藝人們奔赴南北,比賽、表演,吹歌響徹中原,響徹中國。在掌聲中,藝人們品咂到幸福。雖然參加這些活動大多是義務的。……

令人欣慰的是,新密文化部門已經開始著手挖掘整理超化吹歌,河南省群藝館的有關專家也專程趕到超化,實地對超化吹歌進行了考察。

超化村支部副書記孫偉講述了一件發生在他們家中的故事。原來,孫偉的爺爺也是超化吹歌的傳人,當時他們家中保存有兩根近300年的管子。爺爺老的時候,有意把吹歌絕技傳給孫偉的父親。可是父親堅決不願意學,結果爺爺老了之後,家中就留了兩件古董。可能感覺到礙事,沒有多長時間,父親就以8元錢的價錢,將其賣給了一個古董商。另外一根管子,被孫偉的二伯送給了王國卿的岳父。最後王國卿成了超化吹歌的傳人,王國卿的岳父才把珍藏的管子送給了女婿。

讓我們共同希望超化吹歌能得到科學的開發、研究、整理,使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遺產發揚光大!

背景資料

被遺忘的佛教祖庭——超化寺

公元前485年2月15日,80歲的釋迦牟尼在弟子阿難和迦葉的陪同下前往拘屍揭羅城傳道,當走到該城郊區時,身染重病,在兩棵婆羅樹中間圓寂。弟子把他的遺體放在用香木搭起的葬台上火化。整理師父骨灰時,弟子們發現釋迦牟尼的真身遺物中,出現了白黑紅三種顏色的圓柱狀結晶體,被佛教界稱之為真身舍利,奉為最高的聖物。當時印度幾個國的國王,以及釋迦牟尼的家鄉人都要求把真身舍利安葬在自己的域內。於是真身舍利被分為8份,在8個國家被建塔安奉,這就是“八王分舍利”。
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國王阿育王,看到印度統一時戰爭的慘狀,頓生悔悟之心,便皈依佛教,以佛立國。他主持了有1000多僧眾參加的集會。開啟了釋迦牟尼八個佛塔中的第七塔。取出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派教徒和僧眾到國內外去建塔弘揚佛法,佛教也慢慢流入中國。
佛教傳到中國內地的最早確切記載,是在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大月氏王派遣使者伊存向漢博士弟子景盧口授佛經。東漢明帝時,明帝劉莊夢見神人,身體金色,項有白光,飛在殿前。問群臣此是何神,一大臣說這是印度的佛。於是明帝就派12位使者到大月氏尋求佛法。公元67年,這些使者遇見了正要來內地弘法的印度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於是這兩位僧人用白馬馱著佛經來到了洛陽郊外。親自迎接的明帝把他們安置到洛陽郊外的鴻臚寺。這就是“白馬馱經”的故事,鴻臚寺後被改名為白馬寺。洛陽成了中國佛教中心。南北朝時,佛教已經普及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廣建寺院,出現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局面。隋唐時期,由於皇帝的尊崇,相傳在全國也相繼出現了19座真身舍利佛塔。在洛陽附近就出現了洛洲西塔、沁陽妙樂寺塔和超化寺塔。
據古籍載,超化塔位居19座塔中第十五,是超化寺中的主要建築,寺以塔出名,“名剎十五”這朵鮮花也便花落超化了。
超化鎮,依山傍水,山清水秀,處在洧水和綏水交匯處,被稱為“北方江南”,為文人墨客嚮往之處。由於北魏時期建有規模宏大的上中下三座寺院,故得名“超化”二字,意為“超凡化度,脫俗絕塵”。
北魏文成帝時,僧眾上萬,方圓幾十里,都是超化寺的田產。北齊時,超化寺達到全盛。由於佛教的廣泛傳播,它的社會影響和勢力也日益俱增。但在封建社會,儒、佛、道三教各種矛盾激化,便出現了四次滅佛事件。超化寺像全國其他的寺院一樣,遭到了滅頂之災。
隋唐時,超化佛教文化經皇家推崇以後,迅速發展起來。隋開皇元年(581年),在原來下寺的基礎上,重新建了超化寺。唐開元年間,唐玄宗信佛,西迎舍利到中國,由於當時超化寺聲名顯赫,在開元二年(714年)建舍利塔。出現了超化寺的二次興盛。自此以後,超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傳統,成為宋元京畿之間的名勝重地。超化寺塔在清代以後歷經戰火,日漸衰微,最終走向了沒落。1920年,超化寺內神被扒,壁畫被鏟。1930年中寺也被扒去。這座古寺像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失去了舊時榮光,默默蜷縮在超化村一隅,任風雨侵蝕。
超化寺塔,中國最古老的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寶塔之一,1964年被確定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8年1月21日,密縣各個鄉相繼成立“革命委員會”。有人提出扒掉超化塔,用塔磚建輪窯。時任革委會主任的劉鴻恩主持拆除超化塔。省里派博物館文物幹部尤青翰到密縣,向幹部民眾宣傳文物保護法規。但勸阻無效。拆塔時,從塔頂塔剎上拆下了一件鐵鑄的圓形大圈,圈上銘文為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重修超化塔的記載。直到最後塔基的地宮被打開,發掘出大批的文物。其中最珍貴的是一個由漢白玉雕造的舍利函,裡面是綢子包裹著的佛骨舍利等物,現藏於河南博物院。此外還出土了塔銘碑,記述著建塔的情況,在慌亂中下落不明。還有佛像、佛龕等法物,以及大量的造像石刻,但大都殘缺不全。

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會長、原河南省文物局局長楊煥成說:“這座塔非常漂亮,全國僅有,如果放在現在,絕對是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千年古寺亟待重生

“超化塔、金花泉、丈石崖、薄林山、白雲莊、龍池潭、刀痕柏、暖水泉”幾乎都被人為破壞,昔日美輪美奐的景色,幻化為超化一個個充滿哀怨的故事。
超化寺還現存大殿、山門和廂房。新密市原文化館館長李宗寅指著大殿前的一尊殘破的石刻經幢說:“這是文革後出土的,上面還刻著金剛經文,你看這上面刻的字,北齊河清年間……”他說,“西安法門寺博物館內,懸掛著中國古代十九座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寶塔分布圖,清楚地標明它們分布的具體地點,其中也有位居第十五的超化寺塔。法門寺博物館內保存的那個經幢是隋唐時候的,上面還罩著玻璃,當成了真正的寶貝。其實它那個沒有咱們這個好。可是他們保管的可比咱這個好。”
大殿西側,頹敗山牆鑲嵌的石刻造像,上面的字早被“文革”當成四舊,一個一個地鑿去,成了真正的“無字碑”。院內,各種各樣的碑刻造像隨處可見。坐落在超化鎮舊街之北,山門後上方,篆刻題額“名剎十五”。可以看到當年的繁華。當少林寺成為國際品牌,弘揚中原博大精深的文化時,這座千年古寺,卻還在經受著風雨侵蝕。
長期從事民俗研究的李宗寅,在超化寺隔河向西,曾經有埋沒的塔林,民眾稱之為“塔灣”。當年扒超化塔時,從塔底扒出的殘佛造像,就拉了幾卡車。像宋仁宗手書的宋代經幢,無論太陽光從哪個角度照射都會有不同的影子出現。朱元璋之子周王為生男而捐造的玉石佛,包括舍利子等都存於河南博物院。這幾卡車殘佛造像現在都埋在地下,如果能發掘出來,建一個博物館,把這些實物放到博物館展覽,該多好啊!他說,他給當地政府建議恢復古寺,建立博物館。村里已經開始著手規劃。

傳承人

王國卿,男,漢族,1963年8月生,河南省新密市超化鎮農民。他自1978年在超化寺吹歌社跟父祖學藝,主奏樂器管子。現為超化寺第十代傳承人。主要代表作品有宮廷音樂《傳令》、《青河令》、《小桃紅》等,寺廟音樂《神童子》、《五聖佛》、《三尺佛》等。先後在河南省第六屆、第九屆民間音舞大賽中獲金獎。

河南非遺目錄

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擁有郟縣大銅器、麒麟舞、四平調、河洛大鼓等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