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石猴

方城石猴

方城小石猴,造型別致,刀法簡潔,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高約三至五厘米,分素色和彩色兩種,小巧玲瓏,獨具神韻.方城小石猴在中原民俗中是"吉祥納福"之物。

概況

方城小石猴在中原民俗中是“吉祥納福”之物,每年的春節和農曆三月三,人們爭相購買、贈送“好時候”(時候與石猴諧音),企盼能給自己帶來好運方城小石猴在中原民俗中是“吉祥納福”之物,每年的春節和農曆三月三,人們爭相購買、贈送“好時候”(時候與石猴諧音),企盼能給自己帶來好運

民間石雕藝術品河南方城民間藝人採用當地石料,雕出猴子的大體形狀 , 便 用 黃、綠、紅、黑等顏料塗染勾畫而成,故又稱“畫石猴”。方成石猴形態多樣,有單猴、雙猴、猴背猴,猴撂猴、母子猴、還有獅背猴、豬背猴等。也製作一些小獅、小虎、蛙類動物。當地人們逢年過節便以此為吉祥物讓孩子佩戴。2007年2月,方城石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8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方城石猴”以其歷史悠久,石材獨特,形象古樸,造型玲瓏別致,品種多樣,寓意深刻而深受廣大人民民眾的喜愛。近年來,方城縣委、縣政府對於“方城石猴”的研究,保護與傳承工作高度重視,並由縣文化部門成立了專門保護組織,建立保護檔案,針對性地開展了資源保護專項調查與保護,使“方城石猴”在保持了原有工藝特點的前提下,在傳承人員、生產規模、市場需求、經濟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發展。


歷史

“方城石猴”是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著名的優秀手工石刻產品,起源於宋代,鼎盛於明清,在民間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石猴是傳統的民間工藝品,諧音“時候”,中原民間自古就有“時候到門前,四季保平安”的說法。

工藝流程

方城石猴屬於微型石雕藝術品,包含選材、制胚、打磨、雕刻、蒸煮、上色、晾曬、塗桐油等工序,其中上色有黃、綠、黑、紅四種顏色。雕成的石猴小巧玲瓏、造型別致、生動隨意,具有刀法簡潔明快、色彩強烈鮮明、風格獨具神韻、寓意喜慶吉祥的特點。種類有單猴、猴背猴、猴摞猴、馬上猴等,蘊含“祖師封侯”、“輩輩封侯”“馬上封侯”之意,是研究中原民俗文化的“活文物”。

現狀

雕刻石猴的滑石主要產於與硯山鋪村相鄰的楊樓鄉尚洞村一座山丘上,方城石猴雕刻藝人主要集中在方城縣獨樹鎮硯山鋪村。主要傳承人王忠義今年86歲,從15歲開始從事石猴雕刻至今已70餘年,2008年6月被河南省文化廳授予“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在王忠義老人長期的雕刻生涯中,曾授徒三四十人,由於石猴製作周期長,經濟效益差,收入只能作為農閒時的一種樂趣和補貼,後有一部分轉作他行,如今堅持下來能雕刻的有13人,分別是他的兒子兩人、侄子4人、同村4人、孫子3人;一直從事石猴雕刻的有13家,孫輩中的3人都能雕刻,但技藝尚不成熟,現在外務工。

遺產保護

為做好“方城石猴”的保護工作,方城縣採取了很多積極的研究、保護措施:一是調查收集、整理了“方城石猴”的相關文字資料,對該項目形成了較為系統詳盡的文字描述。二是錄製拍攝了“方城石猴”雕刻工藝流程及其相關人、物的音像圖片資料永久保存。三是全面購置收藏王忠義老先生的“方城石猴”雕刻作品及相關傳承人代表作品,從實物上進行保護。四是縣文化部門在經費十分困難的情況下,設法在生活上,製作環境上給老傳人予以關心關照。五是積極組織其作品參加各級各地組織的文化交流活動和舉辦的展覽活動,通過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網路等手段以點帶面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宣外宣力度,以此提高全民保護意識,同時進一步提升方城及“方城石猴”知名度。六是採取多項保護措施。在縣文化部門和非遺產中心重點保護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發動社會力量參與保護,利用“國家級名錄”立項吸引民間資金壯大“方城石猴”的發展。2008年底,縣裡成立了“方城縣石猴文化研究會”;2009年1月,該縣為對“方城石猴”實施生產性保護,又成立了石猴文化傳播公司,分別在獨樹鎮和拐河鎮建立了兩個石猴生產基地。公司聘請王忠義老人為藝術總監,註冊了“王忠義”商標和“好時候”商標,積極探索傳承保護和產業經濟雙贏的途徑。

遠景

為進一步提升“方城石猴”品牌效益,近期,方城縣政府又批准規劃以獨樹鎮政府、硯山鋪村為主,在該村與豫01線交匯處建設“石雕一條街”,同時與該項目相融合建設集展廳、培訓、製作為一體的“方城石猴”培訓基地,計畫一方面招收學員由王忠義先生授教搞好傳承工作;另一方面依託培訓基地擴大“方城石猴”影響力和對外交流.

圖片

方城石猴方城石猴
方城石猴方城石猴
方城石猴方城石猴

相關條目

藝術品 民間藝人

河南非遺目錄

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擁有郟縣大銅器、麒麟舞、四平調、河洛大鼓等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