灤縣

灤縣

灤縣位於河北省東北部,地處燕山南麓灤河西岸。地理位置為東經118°14′3”——118°49′45”,北緯39°34′39”——39°58′25”。東西長50.9公里,南北寬43.8公里。東與盧龍、昌黎隔灤河相望,南和灤南縣相接,西鄰豐潤、古冶區,北靠遷安、遷西二市縣。縣城分新城、老城兩部分,相距5公里。距唐山47公里,距天津港136公里,距秦皇島港82公里,距京唐港76公里,距北京260公里。灤縣現轄12個鎮、2個辦事處、506個行政村、22個居委會,全縣總人口53.54萬人,土地面積1028平方公里,合102685.95公傾。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被列為沿海地區開放縣。

基本信息

概況

灤縣灤縣
古稱灤州,位於唐山市東部,地處燕山南麓灤河西岸。據《遼史·地理志》載:本古黃洛城。灤河環繞……太祖以俘戶置灤州,從公元923年開始,她的轄域幾乎覆蓋了包括唐山在內的整個冀東南地區。1913年改灤州為灤縣,州、縣均因灤河得名。全縣現轄12個鎮、2個辦事處、506個行政村、22個居委會,總人口55萬人,總面積1028平方公里。198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沿海地區開放縣。
歷史悠久,底蘊厚重。是殷商時期中國最早分封的諸侯國之一——孤竹國所在地。遼天贊二年(公元923年)設州,距今已有3500多年的歷史。自秦至清,先後有18位帝王37次抵足灤州。是夷齊讓國、老馬識途的發生地,曾作為“關學東來”的推進之地;這裡爆發了辛亥灤州起義,被李大釗稱為“歷史的紀念地!”;這裡是張學良“東北易幟”的決策地;這裡有詹天佑設計修建的中華揚眉吐氣第一橋——灤河鐵路大橋;這裡是“冀東三枝花”灤州皮影、評劇和剪紙的發源地,其中皮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灤州皮影的創始人黃素志、評劇的創始人之一金開芳、評劇表演藝術家白玉霜都是灤縣人。
區位優越,交通便利。地處環渤海經濟圈的京津唐金三角地帶,距天津港、秦皇島港、京唐港均在百公里左右。境內有京哈、京秦等五條鐵路,102、205國道和京瀋高速、平青大公路穿越全境,山海關機場、三女河機場毗鄰東西,形成了海、陸、空立體交通網路,一小時可到達秦皇島、曹妃甸、唐山等地。縣內路網完善,以縣城為中心已形成了輻射各鎮的半小時交通圈。
資源豐富,物產豐饒。灤縣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這裡誕生了中國第一座現代化煤井、第一件衛生陶瓷、第一家現代紡織廠、第一輛蒸汽機車、第一袋水泥、第一座鐵路橋,史稱“津東工業、唯灤最盛”。已探明儲量的礦藏有優質鐵礦、石灰岩、石英砂岩等20多種。建有亞洲最大的司家營鐵礦,二期建成後年可產鐵精粉近1000萬噸,納稅20億元。建有我國北方最大的水泥生產線——冀東水泥三線。是“中國花生之鄉”、全國油料生產基地、瘦肉型豬生產基地,先後榮獲“全國牛奶生產強縣”、“全國食品工業強縣”等稱號。“寶之福”系列農產品通過有機食品認證,甜瓜、番茄、黃瓜、西瓜、葡萄等12個農產品通過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
環境優良,特色鮮明。全國唯一具備“三城一證”的縣城,是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和全國文明城,在全國縣級政府中第一家通過了發展環境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先後三次榮獲河北省“人居環境獎”。通過多年努力,鑄造出“投資到灤縣、事事都好辦”的環境品牌,被中國社科院等多家機構評為建國60周年中國最具投資價值百強縣。
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縣域經濟綜合實力連續多年躋身全省30強,2009年列第17位,城鎮化率達到39.7%,建成全省“標準化、規範化鄉鎮衛生院示範縣”,實現村村通公路,成功培育中趙村、研山新村、軍營村等7個省、市級新民居建設示範村,呈現出人心思進、安居樂業、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

建制沿革

灤縣人民廣場灤縣人民廣場
歷史悠久,早在20萬年前的原始社會已有人類在此生息。
唐虞時,為冀州幽州地,商為孤竹,周近山戎,秦漢屬右北平郡,隋屬盧龍,唐設石城、馬城二縣地,遼天贊二年(923年)設州,歷經金、元、明、清、中華民國諸代1935年淪為日偽統治區。
唐末出現了梁、唐、晉、漢、周相互取代的混亂局面,居於北方的契丹族,與戰亂中逃亡的漢人融合,日漸強盛。
契丹族領袖耶律阿保機,統一內部,建立了由契丹貴族和漢族地主階級混合的政權契丹國。
後粱貞明二年(916)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元神冊國號契丹。
後契丹南下,與後梁、晉王李克用、後唐及燕國皇帝劉守光爭奪平州(今盧龍),多次反覆。
天贊二年(923)春,阿保機命“太子元帥”耀庫濟攻克平州,阿保機在平州設軍鎮遼興軍,設節度使。是年,分平州地置灤州永安軍,仍屬平州遼興軍節度使,是為灤州建置之始。
大同元年(947),契丹改國號為遼。遼世宗時,擄後晉義豐縣(今安國)民,安置於灤州地區,因置。此時,灤州轄義豐、馬城(今灤南馬城)、石城(今東礦區開平)三縣。
遼保大二年(1122),金軍陷遼之南京(今北京)。封遼降將張覺知平州事,灤州歸金。
保大三年(1123)6月,金之南京(平州)留守張覺叛金投宋。宋緣唐建制(不知有灤州)改灤州屬縣馬城為安城州、石城為臨關。11月,金派兵攻平州,張覺逃走,張敦國據守平州。金指責北宋招降納叛,派人赴宋索要叛臣,北宋遂殺張覺與金和解。
保大四年(1124)6月,金復破平州,殺張敦固,平州復入金。宋金聯合時期,北宋兩次遣趙良嗣(本名馬植.後隨宋使童貫由遼歸宋,改名李良嗣。因獻聯金滅遼計,賜姓趙,因名趙良嗣)入金求平、營、灤三州地,金太祖以平、灤欲做邊鎮為由而拒絕
公元1125(金天會三年、遼保大五年、宋宣和七年),北宋聯金滅遼。次年金滅北宋,統一中國北方。金將轄地分為路、府、州、縣,灤州屬中都路。嗣後,因地理位置險要,改灤州為節度使,轄義豐、石城、馬城、樂亭四縣及榛子鎮、新橋(今樂亭沿海區)二鎮。
宋、遼、金在中國北方角逐期間,灤州屬遼,199年,屬金,90年,名義上屬宋不過一年。
金崇慶二年(1213)灤州入蒙古。
太祖鐵本真十年(1215)改平州為興平府,轄灤州。同時任命金降將鮮卑仲吉(今卑家店人)為灤州節度使。
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年(1265)蒙古撤義豐入灤州,次年再置義豐,裁石城入樂亭,隨之又將石城地入義豐。
至元四年(1267)撒馬城縣。此時,灤州領義豐、樂亭二縣。
宋端平元年(1234),南宋聯蒙滅金。宋鹹淳七年(1271),蒙古孛兒只斤忽必烈定國號為元。
元至元十六年(1279)滅南宋,統一全國,分全國為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國都所在地則稱中書省。)、道、路、州軍縣。
大德四年(1300),元改平灤路為永平路。灤州屬中書省永平路(中書省下不設道)。
明洪武元年(1368)秋九月,元分省參政崔文耀以永平路州縣降明,灤州隨歸明。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明朝建立,分全國為省、府、州、縣,灤州屬京師省(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永平府(治所在今盧龍)所轄。
洪武二年(1369)撤義豐入灤州。此時,灤州轄樂亭一縣。
明崇禎三年(1630),清兵攻取永平府,守將李際春降清。五月,清兵退走,明朝殺李際春。
崇禎十七年(1644),明遼東總兵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崇禎帝自縊,明亡。
清康熙二年(1663),清兵滅南明。統一中國後,仍襲明制,將全國分為省、府、州、縣,京師省改稱直隸省。灤州屬直隸省永平府所轄。由於清之故地在東北,灤州地已失去邊鎮的意義,視同縣,不再轄縣。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初襲清制,灤州仍屬直隸省永平府。
民國二年(1913)裁撤府州,州改稱縣,灤州始稱灤縣。
民國三年(1914),省下設道為監察區,灤縣屬津海道(駐天津)此前屬渤海道。
民國十七年(1928)直隸省改稱河北省。
民國十九年(1930)道取消,只剩省、縣兩級。
民國三四年(1935)11月,日本侵略者唆使漢奸殷汝耕,成立“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轄冀東22縣,從此灤縣淪為日偽統治。抗日戰爭開始後,冀東地區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豐灤遷聯合縣在豐潤、灤縣、遷安三縣交界處誕生,中心在豐潤縣潘家峪一帶,隸屬於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第十三督察專員公署(簡稱冀東專署),轄境包括榛子鎮、楊柳莊地區。
1942年建遷灤盧聯合縣,其轄境北至遷安縣楊店子一帶,南至渤海,東至灤河,西至唐山,共千餘村莊,仍隸屬於冀東專署。
1943年7月第十三專署撤銷,建冀熱邊行署,轄五個專署,第四專署設定灤盧縣和豐灤縣。灤盧縣的區域,相當於除榛子鎮、楊柳莊地區以外的今灤縣境。因當時九百戶、油榨地區屬盧龍管轄,故名灤盧。
1945年1月,冀熱邊行署改建為冀熱遼行署,第四專署按行署統一序列,改為十七專署,灤盧縣隨之歸十七專署。
1945年12月9日,冀熱遼區黨委改建為冀東區黨委,
1946年4月,翼熱遼行署也改建為翼東區行署。冀東行署於5月18目明令調整行政區劃,要求原則上恢復戰前舊縣治,因此,在原灤縣境撤豐灤聯合縣,建灤南辦事處,駐倴城;撤灤盧聯合縣,建灤北辦事處,駐張各莊;撤遷灤豐聯合縣,在原灤縣轄區建灤西辦事處,駐榛子鎮。
1946年7月各縣佐升格為縣政府,灤南、灤西分別單獨成建制,灤北改稱灤縣。日本侵略者投降後,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路南,
1947年1月當時的河北省政府169次委員會決議,在灤縣南部司集莊建灤寧縣,在豐潤的胥各莊建浭陽縣,將原屬灤縣之錢營、稻地、輝坨等地劃入。所謂灤寧縣與浭陽縣,由於解放區人民的堅決反對,成為有名無實的空架子。灤縣從遼建州直到抗日戰爭結束,行政區域無大變化。
1948年11月29日,縣城解放。
1949年3月26日,灤西縣併入灤縣,
1954年6月,灤南縣併入灤縣,
1958年11月21日,灤縣劃入唐山市為灤州區,
1959年6月23日復建灤縣。
1983年,實行市管縣制,灤縣隨隸於唐山市至今。

行政區劃

全縣轄2個街道12個鎮:灤河街道、古城街道、灤州鎮、響嘡鎮、東安各莊鎮、雷莊鎮、茨榆坨鎮、榛子鎮、楊柳莊鎮、油榨鎮、古馬鎮、小馬莊鎮、九百戶鎮、王店子鎮。縣政府駐灤河街道。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灤縣位於河北省東北部,地處燕山南麓灤河西岸。地理位置為東經118°14′3”——118°49′45”,北緯39°34′39”——39°58′25”。東西長50.9千米,南北寬43.8千米。東與盧龍、昌黎隔灤河相望,南和灤南縣相接,西鄰豐潤、古冶區,北靠遷安、遷西二市縣。

自然氣候

屬於暖溫帶半濕潤的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區。冬季受西伯利亞和蒙古冷空氣的影響,盛行偏北風;夏季受海洋氣團和太平洋高壓的影響,盛行偏南風。具有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悶熱多雨、秋季晝暖夜寒、冬季寒冷少雪的特點。全年平均氣溫10.5℃。全年平均日照2651.5小時。常年平均降水量714.5毫米。

地形地貌

地勢北高南低,沙河以西及白龍河、橫河以東為山丘區,面積395.75平方公里,其中山丘面積為219.41平方公里,占全縣面積的22%,主要山脈有羅家嶺、青龍山、魏峰山、風山、橫山等。境內最高峰城山峰海拔高程535.7米,一般山丘海拔高程200—30米之間。中部平原區面積603.25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60.4%,京山鐵路以北,地面高程在海拔50米以上,局部有山丘出露,地勢較為平坦,京山鐵路以南地面高程一般在30—50米,由於受風沙影響及河流切割,沙丘溝谷出現較多。

水文

本縣地處灤河、沙河、陡河流域,境內有九條較大河流。其中灤河、沙河、管河為過境河流,橫河、溯河、龍灣河、狗尿河、岳家河和小青龍河發源於境內,灤河、橫河、沙河、管河、龍灣河屬長年性河流。其餘四條河屬季節性河流,除汛期宣洩洪水外,平時基流甚少。東界灤河在本縣境內總長40.29公里,京山鐵路以北長25.2公里,屬山間河道,京山鐵路以南長15.09公里,屬平原河道。1962年最大洪峰流量3.4萬秒立方米。基流也較為豐富,本縣利用灤河水灌溉較為困難。灤縣灤州古城,文化聖地,複合型文化旅遊產業。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灤縣境內資源豐富:全縣擁有58科、246種植物,盛產花生、小麥、玉米等農作物,“東路花生”、“灤州蜜瓜”、“玉豐甘薯”馳名中外、享有美譽;是“中國花生之鄉”、全國油料生產基地、瘦肉型豬生產基地,先後榮獲“全國牛奶生產強縣”、“全國食品工業強縣”等稱號。“寶之福”系列農產品通過有機食品認證,甜瓜、番茄、黃瓜、西瓜、葡萄等12個農產品通過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

礦產資源

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就有20多種,其中鐵礦儲量33億噸,優質石灰岩儲量3.5億噸,石英長石儲量3億噸,優質石英砂岩儲量6000萬噸,為中國耀華玻璃集團的原料基地,花崗岩儲量約1億噸,白雲岩儲量約1000萬噸。另外還有偉晶岩礦、陶粒頁岩礦和粘土等資源。擁有亞洲最大的單體礦山——司家營鐵礦。

經濟概況

農牧經濟

現有耕地面積83.5萬畝,糧食種植面積50萬畝,主要作物有小麥、玉米、高梁、水稻等。常年花生種植面積30萬畝,年產量5萬噸,為河北省最大的花生產區縣,灤縣花生產業化經營已形成一定規模。灤縣果品主要有蘋果、梨、桃、核桃和板栗,常年產量8萬噸。灤縣還是國家確定的優質桑蠶基地縣,條桑面積3.5萬畝。畜牧產品主要有瘦肉型豬及肉牛、肉雞等,肉類總產量5萬噸,是國家瘦肉型豬生產基地。

工業經濟

工業行業主要有:冶金、建材、化工、食品等。冶金產品包括小型鋼材、無縫鋼管、高頻焊管、耐磨鑄件。建築材料包括:水泥、牆地磚、建築空心磚、建築用砂石料。化工產品有:塑膠裝飾板、塑膠管材及管件、矽酸鈉、碳酸鈣。食品包括:白酒、啤酒、植物油、花生食品、土豆食品、朱古力、礦泉水等。

市場建設

全縣現有各類商貿市場47個,形成了以冀東汽車、冀東農機、灤州果菜、灤州建材、灤州農資以及木材、糧油為主體的集散面廣、功能齊全、交易規範的區域性專業批發市場。

社會事業

文化教育

魅力灤州魅力灤州
注重各類人才的培養,教育水平居河北省前列。縣內有中國小校148所,各類專業技術學校7所,每年向大專院校輸送1500人左右。其中灤縣一中連續幾年本科上線率達90%以上。
1、河北灤師創建於1910年10月,始稱直隸第三初級師範學堂,1959年改稱河北灤縣師範學校,2001年1月改稱唐山師範學院灤州分校,為普通高等學校。
2、唐山糧校唐山市糧食學校,創建於1964年,是經河北省政府批准建立、河北省教育廳命名的省級國辦重點中專學校。1993年更名為唐山市經濟貿易學校。2002年經唐山市政府批准將該校遷往唐山市高新技術開發區,與唐山市財經學校合併組建唐山市對外經濟貿易學校唐山地區商業學校。
3、唐山市對外經濟貿易學校(原唐山市財經學校、唐山市經貿學校合併組建而成)是一所全日制國辦國家級重點普通中專學校。
學校坐落於唐山市鳳凰新城高校區,東臨唐山師範學院、唐山學院,北與河北理工大學相望。校園占地258畝,建築面積75000平米,設計規模5000人。現代化、園林化、生態化的校園環境,育人功能與人本理念兼顧、時代特色與文化底蘊交融的人文氛圍,是有志青年明德、學技、強身、創業的理想場所。

交通電力

距天津港136公里、距秦皇島港82公里、距京唐港76公里,均有鐵路、公路與之連線。境內有京哈、京秦、京坨、卑水、灤港等五條鐵路穿越,有十一個火車站點分布全縣。205國道、102國道、平大省級幹線公路以及京瀋高速公路橫貫全縣。灤縣火車站廣場是全國縣級最大的火車站廣場。
縣內有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5座,35千伏變電站7座,電力供應充足。灤縣通訊設施完善,信息網路技術飛速發展,國際互連網遍布城鄉。

投資環境

為投資者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新千年,灤縣政府提出“投資到灤縣,事事都好辦”的口號,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用硬功夫著力營造有利於商,有別於人的投資軟環境,成立了行政服務中心,免費為企業實行全程服務;在灤縣招商合作局設立了“經濟110”,全天24小時受理外來投資者投訴,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企業在灤縣生存發展的社會成本。以開明促開放,以開放促發展,已成為灤縣人的共識。

風景名勝

灤州八景

岩山虎踞:位於城南1.5公里,岩石裸露形如臥虎,氣勢可觀。遼世宗耶律沅(947—951)時期,于山頂建塔,塔基以綿石砌成,上為青磚結構。塔高20米,分13層,三角形,面南背北。正面有石刻楷書“文峰塔”。左面刻“沖霄漢”,右刻“凌雲梯”。塔各節角掛銅鈴。清嘉慶十六年(1811),代理知州朱高樗思想迷信,以“岩山似虎踞,塔似虎角,若留此塔,於灤不利”為由,強行將塔拆掉。10年後,道光元年,黃克昌署灤州,認為“塔主一邑科第,去之則不祥”,重修此塔。百多年來,文人雅士,往來過客仰其名登山觀瞻者頗多,其中有詩寫道:“山峰虎踞不知年,選勝登臨涉嶺顛,萬里山河歸眼底,昂頭直欲上青天”。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塔被毀,現只存一節塔基。2009年重建,今已重新屹立在研山上。
灤水龍翔:即灤河大橋北武山和榆山之間的一段灤河。西岸山形對峙,灤河水倒流峽蜿蜒南流,曲折縈紆,矯若翔龍。若河水漲發,倏忽之間,變態萬狀。解放後,灤河上游潘家口、大黑汀兩水庫建成和引灤入津入唐工程的竣工,河水流量已大大降低。武山、榆山均因礦藏的開採,其險峻程度亦無前景。
偏涼虛閣:位於城北3公里橫山東麓偏涼汀。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皇帝東巡時所建。因其左倚峭壁,右俯灤河,遠遠望去雲霧繚繞,若有若無,幫稱“虛閣”。此閣為宮廷式建築,內分正殿、配殿、更衣殿。室內雕龍鑿鳳,金碧輝煌,有“小金鑾”之稱。外有宮牆環繞。周圍是清去亭、益香池、浮霞小樓和御碑亭,成眾星捧月勢。御碑亭藏有乾隆皇帝親書御碑一塊。清未民初歷經兵焚,偏涼虛閣遭到嚴懲破壞,“文化大革命”中全部拆毀。
橫井浮煙:位於城北3公里橫山大覺寺前。此地原有天然石泉,深數丈。後人砌石為井,護以石欄。兩峰夾峙,井居其間。凌晨,井上水氣直上,形如煙霧飄渺,幫稱橫井浮煙。經過1958年“大躍進”的拆毀和“文化大革命”的浩劫,當年風韻今已無存。
圍山泉瀑:位於楊柳莊北部,羅家嶺以南,為天然景色。羅家嶺之泉水自西北環而匯之,上為大龍潭,下為小龍潭,南流急下,氣勢雄偉。小龍潭水庫建成後,舊景換新顏。
天渠應候:與圍山泉瀑一脈相承,圍山泉水瀉於泉子峪,因底部凹凸不平,形成眾多水槽。渠水入槽,槽滿自溢。據傳說,每天上午南槽溢水北槽穩,下午北槽溢水南槽穩,應時而變,古來不爽。隨小龍潭水庫的建成,已無可觀。
金泉渠月:位於城西1公里。明代建金泉亭。弘治元年(1488)開挖引水,種蓮植柳。後又在亭西建別故亭。池水亭台,垂柳對蓮,夜月映照,遊人共賞。只因此處較多沙坨,水沖沙壓,逐漸淤塞,民國初年改為農田。
龍溪地橋:位於城西南4公里。龍溪原為沂河上源,流經此地時,溪水潛伏入地,二里之外復出地面。昔人投糠驗之,果為一水,故名地橋。年長日久,水流地上,“地橋”無存。

夷齊廟

夷齊廟是後人為紀念伯夷、叔齊二賢而建,原在永平府內,明景泰五年(1455)知府張茂遷改建於油榨鎮境內灤河岸邊小山平台上。南門樓上石匾橫書“孤竹城”三個大字。廟門外左碑刻“忠臣孝子”,右碑題“到今稱聖”。北面以樓代門,樓為“清風樓”,高約兩丈,下臨滔滔河水,其險無比。夷齊廟地處灤河岸邊,水山相連,風景奇美,建築奇特,又有夷齊二賢故事,歷來為人稱道,解放後全部拆毀

響水橋

響水橋位於榛子鎮村東,原名承流河橋。建於北魏。全橋結構嚴謹,別具一格。雕刻玲瓏精緻,藝術精湛。十年動亂中,橋上石雕補視為“四舊”大加破壞,後以水泥砂漿填充抹平。1976年大地震,石橋安然無恙。

灤河老鐵橋

灤河老鐵橋俗稱灤河大鐵橋,該橋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五月開工興建,光緒二十年(1894)十二月竣工,歷時32個月。為著名工程師詹天佑以“壓氣沉箱法”修築。工程耗銀78.24萬兩。至1974年正式公路橋建成後,該橋停用。

灤縣縣衙

楊三姐告狀的灤縣縣衙,灤縣縣衙因楊三姐告狀出名。

老馬識途

老馬識途的典故發生在油榨鎮迷谷村。

灤州起義

20世紀初,清政府對外出賣主權,對內搜刮人民。勞動人民不甘壓榨,多次舉兵反抗。1901到1910年間,自發的反清人民鬥爭達近千次,捲入戰鬥的民眾近千萬人(據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辛亥革命》)。灤州的東鄰昌黎縣鄉民曾聚眾搗毀鹽局,北鄰遷安民眾曾痛打知縣,西鄰豐潤組成了華北救命軍。後期的義和團運動以掃清滅洋為宗旨,其中大師兄張洪一直在灤州北部堅持反政府鬥爭,蔣莊蔣衛平先生與宋教仁、吳祿貞、藍天蔚等1907年在奉天(今瀋陽)建立中國同盟會遼寧支部,被稱為“東方聖人”、“關東大俠”,吳、藍二人都是後來策動灤州起義的核心人物。
八國聯軍由天津東下時,灤州屬必經之地。軍所到之處,且扶植痞棍,橫行霸道,“民教相仇,釀成巨案”。灤境內的統治者,只顧維持其搖搖欲墜的統治,無暇顧及百姓生存。天災頻生無人過問,僅自光緒九年(1883年)以後灤境東南頻河地區竟有480餘村被水湮沒。滄桑改易,民無棲止,境內饑荒,富庶氣象蕩然無存。其它地區更顯荒沙汗漫,春苦風而夏苦雨,十年九不收(據民國《灤旱志》)。

兵諫

1911年,清政府決定在直隸永平府(府冶在今盧龍)舉行第三次秋操(軍事演習)。操演軍隊沿北寧鐵路(今京山鐵路)東西會進。東路是以漢人為主的新建陸軍,軍咨使馮國璋為總統官,第六鎮(相當今之師)統制(相當師長)吳祿貞和第二十鎮統治張紹曾為副總統官。東路軍包括第四鎮、第六鎮·第十三混成協(旅)和第二十鎮,自東北開拔駐山海關至灤州一線。西路軍是以滿人為主的宮廷禁衛軍,皇族大臣舒清阿為總統官,軍咨官田獻章、哈漢章為副總統官。西軍包括禁衛軍的第一、二、三混成協,由通州開拔駐豐潤開平一線。雙方兵員共7萬多人,載濤為秋操大元帥。擬10月10日(農曆8月19日)兩軍開操,初戰西軍“敗”退卻至石佛莊。12日兩軍再戰,西軍仍敗,退卻在古冶。14日西軍轉守為攻,直勝東軍,東軍退卻到坨子頭、柏樹莊。15—17日兩軍"議和",18-19日舉行閱兵式,20日罷操。從此顯示“滿強漢弱”,維繫專制統治。參加演習的第六鎮統制吳祿貞(湖北雲夢人,1897年在日本加入興中會,1902年回國從事革命活動)、第二十鎮統制張紹曾(河北大城人,早年留學日本,傾向革命)和第二混成協統領藍天蔚(湖北黃坡人,1904年入同盟會)同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時稱“士官三傑”,三人密決於開操之時,以實彈攻擊西軍,掃清禁衛軍後整軍入京,直取首都。並密約武漢同時舉兵,使清廷首尾難顧。
不料,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成功,成立了湖北軍政府,黎元洪被推為大都督。清廷上下驚慌失揩,遂急令永平秋操停止,並調集各部南下武漢,鎮壓起義。西路軍陸續回京,東路軍倡興革命之舉亦被清政府得知。二十鎮中之王金銘(第二十鎮七十九標一營管帶)、施從雲(七十九標二營管帶)、馮玉祥(第八十三標三營管帶)等革命派極力敦促張紹曾即刻舉兵,回響南方革命。反對派潘榘楹(山東濟寧人,標統)、范國障(天津人,二十鎮標統)等人則力主赴湖北鎮壓起義。此時張紹曾收到彭家珍(四川金堂人,曾任雲甫新軍第十九鎮隨營學堂管帶兼教訓官、天津兵給司令部副官。後加入同盟會)的急電,要張在灤州扣留由彭負責押運支援南方的軍火。張見電即刻行事,共截獲槍5000支,子彈500萬發。
張紹曾截獲軍火後,以為實力大增,逐於12月29日電奏清廷,實行兵諱,提出“廢除內閣,速開國會”,表示只要“實行立憲”,即可“停軍不發”同時提出改革的十二條政綱:
1、大清皇帝萬世一系。

2、召集國會。

3、憲法由國會起草,以皇帝之名義宣布之,但皇帝不得加以修正或否認。

4、締結條約及講和,由國會取決,以皇帝之名義行之。

5、皇帝統率海陸軍,但對國內用兵時,必經國會議決。

6、不得以命令施行“就地正法,格殺勿論”之事。

7、特赦國事犯。

8、組織責任內閣,總理大臣由國會選舉後,以皇帝敕任之,其他國務大臣由總理大臣推薦任之。皇族不得為國務大臣。

9、國會有修改憲法之提議權。

10、本年度預算未經國務議決,不得適用前年度之預算支出。

11、凡增重人民之負擔,須由國會議決。

12、憲法及國會法之制定,軍人有參與權。

(李劍農《戊戌以後三十年中國政治史》第111頁)在灤州兵諫的同一天,山西民軍殺死巡撫陸鍾奇宣布獨立,給清廷以極大威脅,於是不得不答應《十二條政綱》,把“嚴懲”改為“嘉獎”,說張紹曾“忠勇體國”賞給“侍郎銜”,並以皇帝名義下《罪巳詔》,宣布開放黨禁,釋放政治犯,撤銷皇族內閣,維新更始,實行立憲,還以灤州兵諫的“十二條政綱”為藍本,起草了憲法,稱為《重大信條十九條》。清廷一方面假意奉承,暫避兵鋒;一方面緊張部署,露出殺機。任命張紹曾為“宣撫大臣”,南下長江一帶,調離灤州,削去兵權。將第三鎮由東北調至廊坊,切斷了張、吳二隊會合的可能;將灤州以西的車皮全部集中於京,以防灤軍乘車西進。11月7日調第六鎮統制吳祿貞署理山西巡撫,削去兵權。當吳行至石家莊時,清政府派人將其暗殺。又收買潘榘楹代張為第二十鎮統制,接著把二十鎮分散調開,化整為零。將七十八標調往關外,將七十七標移至錦州,第八十標開到臨榆(撫寧),灤州只剩標統(團長)岳兆麟所率領的第七十九標團部及三營駐紮在灤州車沾,一、二營駐紮在灤州北關“直隸第三師範學校”院內。革命派骨幹被分散。
張紹曾認為吳祿貞一死,“應援斷絕”,“盡成泡影”,“鋌而走險,徒取敗亡”;另一方面,他又輕信於清廷所頒布的《十九信條》,認為“朝廷銳意維新,定卜可達希望”,因此,交出兵權,避居天津(後被政敵所害)。灤州兵諫宣告失敗。

起義

參與灤州兵諫的王金銘、施從雲、馮玉祥等人,早在進駐灤州之前(1907年)就組建了“武學研究會”。名曰讀書,實在傳播革命思想,聯絡同志,密圖舉事。研究會的聲望日增,引起協統潘榘楹的懷疑。恰在此時,研究會收到寄自長春的“山東同鄉會”簡章。而研究會會員多為山東籍人,於是立即改“研究會”為“山東同鄉會”。祖籍山東的潘榘楹不僅消除了疑心,且自任同鄉會會長。王金銘等為會內幹事,施從雲、馮玉祥等為會外幹事。凡山東籍官兵皆為會員,部分他省人也做了名義會員。他們借同鄉會活動的機會繼續宣傳革命思想,原有的“武學研究會”名亡實存。同鄉會先後派人到奉天、北京、天津、唐山、灤州各地活動,“暗作革命機關”。在二十鎮駐紮灤州以後,革命的火源進入灤州。
中國同盟會十分關心灤州的革命活動,曾派北方總代表王葆真四次來灤,條陳大計,疏通領事,籌集經費,力主屐起義,推翻滿清。在他離開灤州時,留下四條意見,(大意)①袁世凱對灤州早有戒心,應十分警惕;②要矢志革命,見義勇為,謀定後動,決策制勝。③聯絡民軍,游擊作戰,廣結聲源。④駐灤軍第三營管帶張建功靠不住。實踐中,證明上述意見都是正確的。
在清末混亂的政局之下,武昌起義成功,駐灤革命分子深受鼓舞。1911年11月24日,武昌起義軍政府胡鄂公(湖北江凌人,辛亥革命時任軍政府高等偵探科長)應邀抵津,與共和會的孫諫聲(山東諸城人,曾發起成立鐵血會,密謀反清,暴露後潛入新軍二十鎮任隊官)、白雅雨(江蘇通州人,名鋪昆,天津共和會會長)等共同策劃北方革命。12月15日,胡鄂公同孫謀聲等6人由津抵灤,肯定了灤州起義之必要,並確定施從云為司令,王金銘、張建功為軍政府正副大都督,同時聯絡了二十八路英雄(注),刻制了“北方革命軍政府大都督”和“總司令”印信。
1911年的灤州形勢,巳引起反動勢力的重視。為策動起義,天津共和會先通過私情穩腳灤州,胡鄂公回津後又派員赴灤調查。會長白雅雨幾經坎坷親赴灤州,以坨子頭為中心四出活動,晝夜宣傳。
灤州警務長張注東本屬開明新派。據此,白雅雨等於1911年12月29日帶20餘人直入曹務所(今灤縣老城西街路北郵局院內)遊說張注東,張欣然應命並自願引白赴州簡(灤縣人民政府舊址)勸降知州朱佑葆。白等見朱,開誠布公,曉以大義。朱當即應允,並議定“自今日起以灤州衙署為北方革命軍政府駐地,凡各稅款一律交軍政府以做軍需”,並命張注東領兵丁四人去永平鹽務局灤州第三區徵收局,清查賬目,上繳款項。
白雅雨等攜款離州衙,往北關師範學校面見王金銘、施從雲。同時他們還爭取了省咨議局議員李津舟、裴廷楹等人,約在天津回響,購置軍火,以備補充。此時,駐坨子頭的共和會同志只知白雅雨等由津抵灤,不知其工作進展之順利,當探知白等己入北關師範時誤認為被反動軍官扣押,於是集兵入城,準備犧牲以救。雙方見面後才轉驚為喜。值此,形成北方革命協會與灤州新軍的正式會合。
按計畫,灤州起義爆發後,灤州革命軍編為第五軍,鄂湘、寧皖、徐州、煙臺、秦晉分別為第一、二、三、四、六軍。大計巳定,各地多有聯絡。靳廣隆(任丘起義領袖)、王治增(通州起義領袖)等都曾派人來灤聯繫。丁開璋等人聯絡的“關東響馬”也有百人陸續來灤;山東煙臺義軍準備從秦皇島登入。“灤州起義”事機巳熟,萬難久待。於是王金銘親赴海陽,與駐在該地的第八十標三營管帶馮玉祥密談起義具體事宜。
王金銘從馮玉祥處回到灤州後,及時向白雅雨、石敬亭、凌鉞、鹿鍾麟、韓復榘等報告海陽之行的結果,決定宣布灤州獨立。
1911年12月30日晚,以王金銘、施從雲、馮玉祥3人的名義給清廷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上海和議代表伍廷芳、唐紹義和駐天津的直隸省咨議局齊發通電,申明“全體主張共和”乃“人心所向,非兵力之可阻”“非共和難免人民之塗炭,難免外人之干涉”。又派共和會駐灤州代表李孝通赴津給胡鄂公送信,要求北方革命協會立即派人來灤指導革命。
31日,王金銘等將灤州獨立的決定告知本標標統岳兆麟,爭取他一道革命。岳表示“革命危險”,嘆噓不已。並且於次日凌晨逃往開平,向通永鎮總兵王懷慶告密。王聞訊即電告袁世凱。袁見電後一面派王懷慶到灤州“便宜行事”進行宣撫,一面調兵鎮壓起義。
1912年1月1日,王懷慶按袁旨意赴灤州,企圖利用與王金鈕(王金銘之兄)、施從濱(施從雲之兄)的舊交說服王、施放棄獨立,王金銘嚴詞駁斥:“清廷誤國殃民,罪已昭著。海內義士,同舉義旗,凡有血氣者皆當振臂興起,光我民族……我輩宣言獨立詞義正大,心之所至,萬死不辭(《辛亥革命》六第348頁)。現在,大都督的位置讓給你,若是不受也休想走得!”一時眾人將王懷慶圍住,排長張振甲則以槍相逼,當夜凌鉞等人又帶領炸彈隊到王懷慶下榻的灤州車站福德恆客棧曉以大義,以示高壓。終使王懷慶欣然“答應”舉兵起義,並願就任大都督之職。
次日,王金銘率眾官佐到灤州車站(在今老站)迎接王懷慶進城拜印宣誓就職。行至車站南一里的紫金山附近,王懷慶策馬西逃,直奔開平。王跑到通永鎮署後,立即配合袁世凱派來的軍隊在開平、雷莊一線布下重兵,並拆除鐵軌,以阻義軍西進。
鑒於岳兆麟、王懷慶二人先後生變,義軍提前於1912年1月2日在灤州成立北方革命軍政府。推王金銘為大都督,施從云為總司令,張建功為副都督,馮玉祥為總參謀長,白雅雨為參謀長,周文海、張良坤為秘書長,朱佑葆為民政部長,孫諫聲為軍務部長兼財政部長,凌鉞為外交部長,張注東為警務處長,其餘軍政長官均加新職。
1912年1月8日,正式宣布灤州獨立。州衙大門摘下龍旗,掛上軍政府牌匾。同時草擬發布了“警告直隸同胞”等十二個布告和對內、對外宣言以及給各國領事館的照會。
宣布灤州獨立的當天,州城內的各商號懸掛白旗,以示反正。四街醒目處均書“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五日,大漢灤州光復”以示廢止宣統年號。青壯年皆以剪掉髮辮為榮。軍政府布告州民,申明約束,廢除苛捐;禁止非刑,解放民眾。通告各國公使:“鄰國友邦,嚴守中立,凡義軍未起前之條約自應遵守不違……”。各國使館推俄國領事為代表來灤,表示承認灤州軍政府為交戰團體。
1912年1月4日,王金銘、施從雲率隊誓師並向清廷發出聲討檄文,指斥清廷專制“肆彼淫威,濫施殺戮”,本政府位置灤州,即日振旅京津、廓清餘孽,“大江南北,巳遍豎共和之旗”,警告清廷休要“蝗臂擋車,投卵擊石”。誓罷,王金銘伏地向環立義軍叩首。白雅雨等相繼演說。
宣布起義後,不見煙臺民軍動靜,也不見馮玉祥等部前來會師(事後知馮玉祥被袁世凱拘禁海陽),遂於4日下午扣留火車,令士兵輕裝,準備乘夜車西進,直取京津。傍晚,正待登車出發時,在車站拿獲了化裝鄉民企圖出逃的三營督隊官李德勝。從他身上搜出副都督張建功(三營管帶)密送王懷慶的軍事情報。王金銘一面關押了李德勝,一面通知張建功速來北關。張建功知其陰謀敗露,便公開叛變,命其所轄的三營兵分兩路進攻義軍,一路在城外布防向一、二營側面攻擊,一路在城內憑垛口向一、二營正面射擊。
這一突然事變,打亂了義軍預定部署,急命王鴻升、石敬亭二人率隊還擊。在義軍打擊下,城外叛軍死傷過半,餘部逃入城內固守。一、二營也頗有傷亡,一營隊官葛盛臣於東門外陣亡。郭鳳山力勸張建功投降未應,自墮城而死。張建功遂關閉城門,大肆搜捕義軍。孫謀聲被搜出後,張謊說帶其出城,行至城西南角被殺害。孫的隨行人員李秉祥寧死不屈,竟被挖去心肝;張振甲被張建功斷指剜眼後又塞屍灤河冰窟……。
雙方激戰到晚8點多鐘,義軍仍未攻下州城。王金銘、施從雲等決定放棄灤州,執行西進計畫。當軍車行至雷莊東約8里處,發現鐵軌被拆,全軍下車奮勇迎戰。布防在雷莊的除王懷慶所部淮軍外,還有袁世凱調來的清軍第三鎮第六協第十二標的三個營。其中二營探防隊長譚慶林部夾在革命軍和清軍中間,因兩面挨打,而鳴號停戰。革命軍以為敵人求降,遂鳴號同意暫停。清軍誤認為革命軍求降亦鳴號停戰,並要革命軍代表前去議和。王金銘、施從雲輕信敵言,前往敵陣議和,在敵陣前歷數清廷罪惡,王懷慶唯恐動搖軍心屍立命殺之L1月5日,王、施等多人就義於雷莊。白雅雨突出重圍,欲赴天津再圖大舉,不幸在古冶被清軍抓捕。在刑場上,白雅雨拒絕下跪,被王懷慶砍斷雙腿和頭顱。就義前曾賦詩,
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
革命當流血,成功總在天。
身同草木朽,魂隨日月鏇。
耿耿此心志,仰望白雲間。
悠悠我心憂,蒼天不見憐。
希望後起者,同志氣相連。
此身雖死了,千古美名傳!
灤州起義,“這樣一個在帝制勢力的重圃下生長起來的革命運動,因為本身的脆弱,領袖人物的幼稚與急躁,以及奸人的詐欺破壞,終於瓦解,成為一場悲痛的失敗”(馮玉祥《我的生活》)。
灤州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因灤州迫近京津,大大動搖了清朝軍心,大長了甫方士氣”。(王崑崙,見1982年9月16日《人民日報》)灤州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整個革命運動起了推動和促成的作用,在1936年的《國民政府令》中曾以“辛亥光復,發軔千武昌,而灤州一役實促其成”高度評價灤州起義。這次起義之後,使清廷深知其大勢已去,恐懼日深。終於在一年之后土崩瓦解,結束了清朝200多年的封建統治。

著名人物

田鶴群(1862——1926)直隸省灤州開平(今河北省唐山市)人,是最早在唐山經營陶瓷工業的田氏家族中最有成就的中堅人物。最早製作細瓷,把唐山的陶瓷技術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秦履安清末直隸省灤州開平(今河北省唐山市)人,是長期在唐山經營陶瓷工業的秦氏家族中承先啟後的人物。建成了第一家近代陶瓷企業,推動了唐山陶瓷業的發展。
李顯庭(1861——1943)號老顯,直隸省遷安縣李家窩鋪(今河北省遷安市西李鋪)人,北方造紙實業家。曾三次赴朝鮮學習機器造紙技術,創辦“顯記紙廠”,生產“高麗紙”。聞名遐邇。
劉凱元(1843——1926)名俊升,字凱元。直隸省灤州橋頭社橋頭屯(今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區喬屯)人。清末開明紳商。在唐山率先開設商店,興辦學校,是唐山首任商會總理(會長)。終生樂善好施,熱心公益事業。
史夢蘭(1813——1898)字香崖,號硯農。直隸省(今河北省)樂亭縣大港村人。清末學者,在文學、地理、歷史、民俗、方誌諸方面均有專著,有“京東才子”、“直隸一人”之譽。後授國子監祭酒。
趙國華(1838——1894)字菁山。直隸省(今河北省)豐潤縣大王莊人。晚清古文學家。著有《青草堂集》14冊,得到當時學者很高評價。官至山東省鹽運使,誥授資政大夫二品頂帶。
邸壽臣(1846——1936)名長祿,字壽臣。直隸省(今河北省)樂亭縣商家埝村人。晚清太醫院二品御醫。長於治療骨折、脫臼、風濕等症,名揚遐邇。
張鴻(1880——1961)直隸省永平府盧龍縣西南部迷谷村(今屬河北省灤縣境內)人。京東義和團首領,建“直隸關西津東洞山寺義和神團”,為大師兄。
張人駿(1846——1927)字千里,號安圃,晚號湛存居士。遵化直隸州豐潤縣(今河北省豐潤縣)大齊坨村人。清末大吏,官至兩廣總督、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在兩廣任職期間,反擊英國、日本、葡萄牙等列強的挑釁和侵略,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汪海(1877——1964)字月樓,河北省灤縣范莊人,出身中醫世家,母親為滄州人,自幼習武。汪海從小
受父母影響,醫武雙修,後經名師指引,成為一名武術家,生前被譽為京東“神拳”“神槍”“活勝英”曾被慈禧太后召見。他先後做過富戶護院、官府捕頭、李大釗的保鏢、張作霖鐵甲車大隊武術教官,最後因不滿不滿張作霖為人,辭官離京,回到開灤趙各莊礦武術館做教練,並在此期間收了節振國、胡志發等赫赫有名的高徒。
蔣衛平(1882——1910)一名蔣健,號大同,字慕譚。直隸省永平府盧龍縣蔣莊(今屬灤縣泡石淀鄉)人。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1910年,在奉命交涉中俄邊界事件時,被沙俄軍警殺害於黑龍江。
董天柚(1943——)1964年畢業於河北省灤縣第二中學。1979年後歷任中學教師,灤縣文教局教研員、創作員,灤縣政協副主席、文聯主席,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河北省作家協會理事,唐山市作家協會副主席。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自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著有長篇小說《紙風車》、《北斗峰》、《鳳凰城》,大幻想長篇小說《拇指牛》、《飛碟狗》、《冬眠谷》、《蟻人谷》、《紅妖谷》,中短篇小說《蹈海》、《七色馬》、《虎皮傘》,散文集《孤蟹》,長篇童話《琥珀城奇遊記》和《媽媽是個稻草人》中短篇童話集《泥狼進城》、《魔布手套》等50本。獲獎50餘項。小說集《青蛙爬進了教室》獲河北省第二屆文藝振興獎;長篇小說《辣娃和銀豹》、《溜出天堂的孩子》分別獲河北省第四、七屆文藝振興獎;長篇小說《北斗峰》、《鳳凰城》分別獲河北省第三、四屆五個一工程獎;電視劇《驢吉普》獲1987年中央電視台全國青少年節目展播一等獎,電視劇《甜與澀》獲1987年中央電視台短劇小品優秀獎;童話《驗chao機》獲第二屆張天翼童話寓言獎銅獎。另獲冰心兒童圖書新作獎、陳伯吹兒童文學園丁獎多次。
傅政華(1955——)現任北京市委常委,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市委政法委副書記,武警北京市總隊第一書記、第一政治委員。
張軒(1958——)女,現任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重慶市委副書記,市委黨校校長。
齊李傑(1948——)栗園人,農民企業家。被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譽為“花生大王”。

人口民族

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灤縣總人口達715835人次,其中少數民族人口比重達2.68%。

總人口
總人口性別比 戶籍人口(人) 少數民族人口比重(%) 非農業戶人口比重(%)
715835 362869 352966 102.81 705942 2.68 12.51

中國區縣(1)

詳細介紹中國的區縣。

河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石家莊市長安區 | 橋東區 | 橋西區 | 新華區 | 裕華區 | 井陘礦區 | 鹿泉市 | 辛集市 | 藁城市 | 晉州市 | 新樂市 | 深澤縣 | 無極縣 | 趙縣 | 靈壽縣 | 高邑縣 | 元氏縣 | 贊皇縣 | 平山縣 | 井陘縣 | 欒城縣 | 正定縣 | 行唐縣
唐山市路北區 | 路南區 | 古冶區 | 開平區 | 丰南區 | 豐潤區 | 遵化市 | 遷安市 | 遷西縣 |灤南縣 | 玉田縣 | 唐海縣 | 樂亭縣 | 灤縣 | 漢沽管理區
秦皇島市海港區 | 山海關區 | 北戴河區 | 昌黎縣 |撫寧縣 | 盧龍縣 | 青龍滿族自治縣
邯鄲市邯山區 | 叢台區 | 復興區 | 峰峰礦區 | 武安市 | 邱縣 | 大名縣 | 魏縣 | 曲周縣 | 雞澤縣 | 肥鄉縣 | 廣平縣 | 成安縣 | 臨漳縣 | 磁縣 | 涉縣 | 永年縣 | 館陶縣 | 邯鄲縣
邢台市橋東區 | 橋西區 | 南宮市 | 沙河市 | 臨城縣 | 內丘縣 | 柏鄉縣 | 隆堯縣 | 任縣 | 南和縣 | 寧晉縣 | 巨鹿縣 | 新河縣 | 廣宗縣 | 平鄉縣 | 威縣 | 清河縣 | 臨西縣 | 邢台縣
保定市新市區 | 北市區 | 南市區 | 定州市 | 涿州市 | 安國市 | 高碑店市 | 易縣 | 徐水縣 | 淶源縣 | 順平縣 | 唐縣 | 望都縣 | 淶水縣 | 高陽縣 | 安新縣 | 雄縣 | 容城縣 | 蠡縣 | 曲陽縣 | 阜平縣 | 博野縣 | 滿城縣 | 清苑縣 | 定興縣
張家口市橋東區 | 橋西區 | 宣化區 | 下花園區 |張北縣 | 康保縣 | 沽源縣 | 尚義縣 | 蔚縣 | 陽原縣 | 懷安縣 | 萬全縣 | 懷來縣 | 赤城縣 | 崇禮縣 | 宣化縣 | 涿鹿縣 | 張家口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察北管理區 | 塞北管理區
承德市雙橋區 | 雙灤區 | 鷹手營子礦區 | 興隆縣 | 平泉縣 | 灤平縣 | 隆化縣 | 承德縣 | 豐寧滿族自治縣 | 寬城滿族自治縣 |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
滄州市新華區 | 運河區 | 泊頭市 | 任丘市 | 黃驊市 | 河間市 | 獻縣 | 吳橋縣 | 滄縣 | 東光縣 | 肅寧縣 | 南皮縣 | 鹽山縣 | 青縣 | 海興縣 | 孟村回族自治縣
廊坊市安次區 | 廣陽區 | 霸州市 | 三河市 | 香河縣 | 永清縣 | 固安縣 | 文安縣 | 大城縣 | 大廠回族自治縣
衡水市桃城區 | 冀州市 | 深州市 | 棗強縣 | 武邑縣 | 武強縣 | 饒陽縣 | 安平縣 | 故城縣 | 景縣 | 阜城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