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城縣

欒城縣

欒城縣地處河北省西南部,省會石家莊4個衛星城之一。東與藁城市接壤,南與趙縣為鄰,西北連線鹿泉市和元氏縣,北邊與石家莊市裕華區相鄰。欒城亦名古欒,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欒武子采邑於此,故名欒。西漢置關縣,東漢設定欒城縣。抗日戰爭時合併為趙藁欒縣、欒正獲縣,解放戰爭時重置欒城縣,解放後曾劃歸過藁城、橋東區、趙縣,1962年復置。總面積347平方千米。總人口32.89萬人(2010年)。縣政府駐欒城鎮裕泰路。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春秋時,初屬鮮虞國,後屬晉為欒邑,晉中軍元帥、正卿欒書封於此,置欒邑,是為欒城之肇始;戰國
初屬中山國,後屬趙。
秦屬巨鹿郡;西漢,置關縣,治所在今北十里舖;東漢,改置欒城縣。

欒城縣欒城縣

三國魏時,併入平棘縣,屬常山郡;晉屬趙國;北魏時復置欒城縣,屬趙郡
;北齊時廢欒城縣;隋設欒州,復置欒城縣,初屬欒州,後屬趙郡;唐末改欒城為欒城縣,先後隸屬趙州、欒州、恆州、鎮州;五代後梁
時又改稱欒城縣,先後隸屬趙州、鎮州、真定府、恆州;宋初屬鎮州,後屬真定府。
元初屬趙州,後屬真定路;明屬真定府趙州。
清先屬真定府,雍正後改為正定府。
中華民國先後隸屬正定府、范陽道、保定府、河北省;解放後隸屬石家莊專區,曾與藁城、無極、趙縣合併,後屬石家莊市;1958年併入藁城,鏇即恢復欒城建制。欒城縣歷史悠久。
2500多年前春秋時期,晉國中軍元帥、正卿欒書(諡號武子)食采於此,建為欒邑,西漢置關縣,東漢改置欒城縣。漢代名將柴武、唐代宰相蘇味道、元代數學家李冶、紅巾軍起義領袖韓山童、韓林兒父子等均為欒城人。歷史上有“南京到北京,小縣數欒城”之美稱。
宋代著名文學家“三蘇”——蘇洵、蘇軾、蘇轍都是欒城後裔,欒城縣蘇丘村即其祖籍,其祖先蘇味道之墓現保存完好,蘇東坡祖籍紀念館被共青團河北省委命名為首批“河北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二OO一年八月,中國第十二屆蘇軾學術研討會在欒城縣召開。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欒城縣政府大樓
欒城縣位於冀中平原西部,河北省西南部,省會石家莊東南方,為石家莊近郊縣,乘坐公交202、付202、快202、205路等可直達。欒城縣總面積320平方公里,縣境東鄰藁城市,南接趙縣,西靠元氏縣、鹿泉市,北接裕華區。
縣城距省會石家莊15公里,北距首都北京320公里。京廣鐵路、京深高速公路、107國道、308國道縱貫縣境,南三環路橫穿縣境北部,省級、縣級和鄉村公路四通八達,連線成網,交通便利,區位優越。
欒城被納入石家莊市“2+4組團”(“2”即主城區六區:橋東區、橋西區、新華區、裕華區、長安區、高新區加正定新區,“4”即:欒城、鹿泉、藁城、空港工業園區)組團式城市發展框架,列為省會4個衛星城之一。欒城縣2013年獲得“全國科技進步縣”稱號。

氣候特徵


城位於東部季風區,處於暖溫帶半濕潤地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總特徵為: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降水適中,四季分明,春季乾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
秋季涼爽多霧,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氣溫12.8℃,年平均降水量474.0毫米,年平均無霜期205天,年日照總時數2521.9小時,年平均太陽輻射
總量125.438千卡/厘米,年平均風速為2.6米/秒

行政區劃

蘇東坡祖籍紀念館2009年,全縣轄欒城、冶河、樓底、竇嫗4鎮,西營、南高、柳林屯3鄉,173個村民委員會,1097個村民小組。其中,欒城鎮轄47個村民委員會,155個村民小組;樓底鎮轄16個村民委員會,89個村民小組;冶河鎮轄16個村民委員會,245個村民小組;竇嫗鎮轄16個村民委員會,121個村民小組;南高鄉轄22個村民委員會,154個村民小組;柳林屯鄉轄23個村民委員會,155個村民小組;西營鄉轄33個村民委員會,178個村民小組。(註:2001年,原欒城縣方村鎮劃歸至裕華區;2009年11月,郄馬鎮移交至石家莊高新區託管。)

經濟概況

農業發展

欒城農業的象徵—縣標稷香欒
城是全國聞名的糧食生產基地縣。2001年,糧經作物種植比達到65:35,產值比達到28:72,農業產業化率達42%,種植結構調整面積達到11.5
萬畝。苗木花卉、無公害蔬菜、畜牧養殖等特色農業基本形成,苗木花卉發展到2萬畝,品種達400餘個;優質專用小麥面積達到20萬畝;無公害蔬菜面積
5000畝,草坪面積2000畝;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8.1%。

生態林網


展大規模植樹綠化活動,2001年,該縣累計植樹465萬株,總面積2.8萬畝,綠化道路總長1336公里。全縣林網控制率達100%,森林覆蓋率達
18.6%。完成了京深高速綠色通道、農業林網、環城林、環村林等多個綠化工程。該縣相繼被命名為“全國林業生態建設先進縣”和全省“平原林業生態建設示
范縣”。

工業發展

2001
年,欒城是全市8個工業強縣(市、區)之一。該縣工業企業4000多家,已形成醫藥、化工、紡織等幾個優勢行業。建成了醫藥工業區、竇嫗化工工業區和5個
工貿小區。骨幹企業有神威藥業、宏源熱電、聖雪公司等20多家企業。其中,神威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躋身全國中成藥企業50強前列,“神威”商標被評定為全國
馳名商標。神威公司軟膠囊、聖雪公司無水葡萄糖產銷量全國第一。個體私營經濟蓬勃發展,2001年完成增加值13億元。

城鎮建設

2001
年,堅持“園林式、生態型、現代化”建設定位,縣城詳細規劃覆蓋率達到80%。城區綠地總面積241.56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47.3%,城區集中

欒城縣欒城縣

供熱率達76.1%。被確定為“全國創建文明小城鎮示範點”和“全省優美小城鎮試點縣”。縣標廣場被評為“石家莊市十佳城市景觀”之一。2004年,欒城
縣榮獲“河北省園林縣城”稱號。2012年2月欒城縣正式榮獲“國家級園林縣城”稱號。

人口民族

常住人口:328933人(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欒城縣為漢族聚居區,全縣漢族人口數量占全縣總人口的99.92%,另外還有滿族、回族、壯族、苗族、蒙古族、彝族、布依族、朝鮮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僳僳族、土族、羌族、普米族、珞巴族、基諾族等18個少數民族。

民族風俗

宗教信仰

城縣有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2003年共有教徒7000餘人,分布在全縣8個鄉鎮,122個村莊,活動場所21個。其中天主教
4900人,百人以上的村有油通、東客、北趙台、南趙村、孟董莊、北十里舖、南屯、徐家營、西宮一村、東營、段家莊、大孫村、榆林。設有油通、北趙台、南趙村、
孟董莊、東客、榆林、東營、段家莊、大孫村等9個堂口;基督教徒1050人,設有榆林道、宋北、南郄馬、段乾、霍家屯、東羊市、白佛趙村、端固莊、沿村等
9個堂點;佛教徒160人,活動場所設在北郄馬萬安寺;另有道教徒220人,設有端固莊、高家莊兩個場所,伊斯蘭教徒110人。

名優特產

熏雞
欒城縣的雞多為滷煮雞,而熏雞很少。李洛懷系祁州(今河北安國)人,其父李德勝於清末遷居欒城,以熏雞為業。李德勝
過世後由李洛懷接替。李家雞選料精細,僱人下鄉買雞,不要病雞死雞,每天下午殺雞,殺後將白條雞用清水漂洗乾淨,放入“八寶湯“中煮熟,而後撈出用鋸末熏
乾。熏出的雞色深紅微黃髮殼,別有風味,食用時一撕就開。尤其熏出的小雛雞,肉味鮮美,骨肉俱酥,很有嚼頭。解放後李洛懷過世,其子改行,其業遂不傳
燻肉
衙門口(今縣人民政府政府招待所)道南范家熏肉鋪是人們喜歡光顧的小吃部。范家原籍獲鹿縣,光緒年間遷來,經營燻肉業,到了范全成時,以物美價廉而馳名。范家肉鋪經營燻肉、腸子和“落鍋肘子“。范家燻肉的特點是冬季味道保持長久鮮美不變,始終一個味道
肉子
解放前,欒城縣城南城門外小任家吳七毛館門前的“肉子”獨具風格。這家的肉子大如普通茶碗口,厚約二指,皮薄如綿紙,其餡是上等牛肉加大蔥、香油和有關調料攪拌而成。煎炸肉子用的是小磨香油,鐵煎盤前高后低,油在煎盤中的低部。煎盤下面用木柴火。肉子在急火中上下翻滾,兩面煎炸熟透出油後,推向煎盤高部,而後用微火烤。烤到一定時間。這時的肉子外皮酥、心裡軟嫩,入口噴噴香,不腥不膩。

欒城縣欒城縣

小燒餅
溫家小燒餅選上等精製麵粉為原料,和面精細,用特種手法發酵,製作時添加小磨香油、丁香、良姜之類的調料,做成橢圓
形,大如拇指的個兒,五十個為一摞,貼入特製的烘爐壁上烘烤而成。烘爐成半瓮型,分上下兩層,下有爐條,用木炭火烘烤。點火後,爐口加蓋,以調整火勢,控
制爐溫。

教育歷史

一、先秦至隋唐的教育
春秋時,“周室東遷,庠序廢墜”。官學衰落,而私人辦學之風漸興,諸子百家紛紛立私學以收徒。晉國大夫欒武封於欒邑時,一些學人也通過家塾傳授知識。
唐代是封建教育大發展的時期,府州縣皆立官學。各地學子潛心攻書學儒,應科舉以求仕途。“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終不為美。”而地方官學則是進士及弟的主要教育場所。此外,還有些學者自辦收館和學校授業。僅欒城小邑,就湧現出蘇味道、閻朝隱、閻鏡幾、閻仙舟等進士。
五代時,鎮州(今正定)兵燹頻仍,加上杜重威、白再榮等地方軍閥的殘酷掠奪,民不聊生,學廢庠圮,教育事業大衰。
二、宋金元明清時期的教育
北宋時期,經濟恢復,教育復興。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仁宗採納宋祁之言,“乃詔州縣立學,士須在學三百日,
乃聽預秋試”。由此形成了經州縣官學學習,方可參加科考的制度。並且自宋代起,又出現了一種特殊的教育場所——書院。“靖康之變”以後,金朝女真人入主中
原。人口流徙,經濟蕭條,學校書院多廢。在穩定對中原的統治後,金朝統治者才注意發展農桑,重振教育。元代,書院開始官學化。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元始祖詔令“先儒過化之地,名賢經行之所,與好事之家出錢粟贍學者,並立為書院。”
出生於欒城的著名數學家李冶,在經歷了金元之際的顛沛流離後,晚年“買田封龍山下,學徒益眾”。他主持封龍書院,一
改官學的死寂學風,倡導“讀書,貴反覆求之”。要求學生寫文章須“深造自得,兼眾人之所獨”。最忌人亦云雲、盲目師承某一個人。他指出:“文章不當為者
五。苟作,一也;徇物,二也;欺心,三也;蠱俗,四也;不可以示子孫,五也。”在這裡,他不僅培養了一大批學子,而且潛心著述,著成《益古演段》、《敬齋
古今黈》、《泛說》、《壁書叢削》、《敬齋文集》等不朽著作。四鄉學士紛紛向他求學,“歲久,從游者日多,所居不能容”。再有藁城人安熙也在封龍山聚徒講
學,著名文學家蘇天爵(生於欒城,長於真定)就是他的門人。
清代各縣義學大有發展,並增置數量不等的學田。康熙時
欒城知縣王孔,“志在振興文教,創立義學十六所”,並“捐mai地六十畝為義學田,坐落小州村,有碑界”。“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知縣桂超萬起
意興學,由城及鄉,先捐後勸”,先後設立義學18處,共撥立、捐立廟地、寺田達455畝作義田。一些有遠見的道人和佛教僧侶也支持興義學、教化民俗,主動
捐獻道觀、寺院田地或出借道觀和寺院房舍以助義學。郊區振頭關帝廟、欒城龍門村保真觀、竇姬村開業寺、東佑村興國寺、北寺上村廣勝寺等寺、觀、廟宇,就分
別在康熙、道光年間出房捐地,倡辦義學。
三、民國時期學堂的興廢
中國之新學,在康梁變法時已見端倪。但在石家莊一帶的新式學堂則出現於民國初期。辛亥革命後,倡導破除封建迷信,興
辦新學。石家莊及周圍各縣陸續有一些寺院、道觀、廟宇改為新式學堂。這些新學堂,學國文、算術、幾何等課,廢除了封建儒學教育體制。較之封建學、書院,無
疑是一大進步。民謠說:“中華民國改了良,拆了寺廟蓋學堂。”正是當時情況的真實寫照。石家莊村南的寧安寺,振頭的關帝廟,效區西崗頭道觀等許多寺廟都在
民國初年改為學堂。
1937年10月,日軍侵占石門,各類學校一度停辦,後來陸續恢復一些。這一時期的學校大都開設日語課,按日本侵略軍的需要,對中國學生進行奴化教育,杜絕教材中宣傳愛國、宣傳抗日的內容,為日軍的侵略行為服務。

風景名勝

旅遊文化


城縣地處石家莊市近郊,南距趙州橋18公里,北通省會與正定古城相望,是石家莊市“古”旅遊黃金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隨著蘇東坡祖籍紀念館、清明橋(創建
於唐代)、唐文學家、武周時宰相蘇味道墓、柴武台、文廟大成殿等一系列景點相繼建成,吸引了眾多遊客,從而形成了欒城的旅遊體系,也展示了濃厚的文化底蘊
和所獨具的特色。

景點介紹

蘇東坡祖籍紀念館
蘇東坡祖籍紀念館館址坐落在文化公園內,該紀念館占地14.9畝,建築面積750平方米,展壁面積400平方米。紀
念館是基於欒城是宋大文豪蘇東坡這一史實創建的,是有相當的代表性和地方特色。2004年11月紀念館被共青團河北省委命名為著批“河北省青少年愛國主義
教育基地”。
蘇味道墓
蘇味道墓在欒城縣冶河鎮蘇邱村,距縣城8公里。1999年在原有基礎上,在原墓址依制重修,墓體封欒城各景點(4張)土
高4米,直徑10米,築制墓台及千座墓亭、周圍白玉欄桿圍繞,墓前立明代兵部右侍郎范志完題的《眉山發跡》碑和複製舊碑《三蘇發祥》碑。
蘇味道墓的修復開放,昭示了蘇洵、蘇軾、蘇轍源於欒城及趙蘇氏聚居欒城這些重大史實提供)直接依據。該文物1999年3月被欒城縣人民政府確定為縣級重點
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7月被石家莊市文物局批准為準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申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待批准。
清明橋
清明橋坐落於欒城縣竇嫗鎮南趙村與北趙村之間的洨河故道上,為交河上建造年代比較久遠的一座規模較大的石拱橋,為蘇
味道後裔上墳祭祖的必經之橋。全長44.2米,寬5.08米,橋欄雕刻古拙俊美,年代久遠,欄板已損,經修復已恢復原貌,可與趙州橋媲美。2000年2月
建成清明公園。柴武台柴武台位於欒城鎮寺下村西。系西漢初年大將柴武的墓冢。
柴武台
柴武台於1999年3月,被縣政府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7月被石家莊市文物局批准為準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申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待批准。
文廟大成殿
文廟大成殿位
於縣城內,原縣委機關大院內。該建築為一層木結構,單檐歇山式古建築,長20.05米,寬9.3米,台前有一大月台,台前有精緻蟠龍丹陛踏步。文廟建於元
大德三年,明清均有修繕。文廟大成殿,經市文物局批准於2000年11月落架重修,成為旅遊新景。文廟大成殿於1999年3月,被縣政府確定為縣級文物保
護單位,1999年7月被石家莊市文物局批准為準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申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欒西荷花園
欒城縣西營鄉西營村古欒西漁業坐落西營橋東200米,十幾年一日研究荷的花種植和繁殖,發展特種種植,種荷花種出美好生活。欒城縣擁有十五、六個品種,有思念、千層蓮、瑞金蓮、碗蓮、太空蓮、金思蓮等珍貴品種。

著名人物

欒城宿代不乏名人,春秋有晉國正卿、中軍元帥欒書,漢代有棘蒲侯柴武,唐代有初唐“文章四友”之一的宰相、文學家蘇味道,元代有著名數學家李冶、紅巾軍起義領袖韓山童、韓林兒,現代有水電部副部長王英先、河北省副省長王力、山西省副省長吳俊洲、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左建昌、歷史學家喬明順、全國政協委員、地質學家李廷棟等。
劉振立,男,漢族,河北欒城人,1964年8月生,1983年9月入伍,1984年4月入黨。2012年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5集團軍軍長,少將軍銜。現任第38集團軍軍長。
歷史名人
欒書(?—前573年),即欒武子,春秋時晉國大夫,食邑於欒。初為下軍之佐,累升至中軍主帥,晉景
公十三年(前587年),代鄭克為政。欒書一生勤謹廉潔,輕財重德,《國語·晉語·叔向賀令》一文中讚頌他“無一卒之田,其官不備其宗囂”。卒後葬今縣城
西北一公里處(內營村北),世代稱欒書冢,旁有欒武台,上建欒武廟,解放後廢,欒書遺物有欒書。
柴武(?—前163年),西漢初大將。秦末(公元前206年),柴武率眾於薛(今山東滕縣東南)起兵
反秦,加入劉邦起義軍。高祖二年(前205年),擊破齊歷下軍,以功封棘蒲侯。高祖四年(前202年),參加了垓下戰役,與周勃率領後軍(劉邦自將中軍,
孔將軍率左軍、費將軍統右軍),擊敗項羽。柴武死後葬今欒城縣東北一公里寺下村西,其墓台高大,號稱柴武台。
蘇味道(648—706年),唐朝大臣、文學家,九歲能作文寫詩,與贊皇縣人李嶠俱以文章出名,當時
人們稱之為“蘇李”,唐高宗乾封年間進士,初任鹹陽尉。在武則天朝三度為相,與李嶠、杜審言、崔融合稱“文章四友”,他們對中國格律詩的定型起到奠基作
用,他的著名詩作“正月十五夜”被稱為歷代元宵詩第一,“火樹銀花”一詞至今仍廣泛採用。晚年因坐張易之黨被貶眉州刺史,卒於任上,一子留眉,其後代於宋
代出了名揚世界的“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蘇”對祖籍欒城銘記於心,蘇轍則有“蘇自欒城,西宅於眉”之謂。
李冶(1192—1279年),又名李治。金元之際數學家,字仁卿,號敬齋。數學著作有《測圓海
鏡》、《益古衍段》等,對天元術(用代數方法列方程)、幾何學(關於直角三角形和內接圓所造成的各線段間關係)有顯著成就,比西方國家領先三百多年。其
詩、詞、文成就亦很高。與元好問、張德輝被稱為元代“龍山三老”。
哈珊(1255—1304年),元朝大臣。哈珊祖父赤篤忽嶙曾任真定府路都達魯花赤斷事官,全家遷居
欒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升任真定路總管府達魯花赤斷事官,兼任內諸軍奧魯勸農事。在真定任上,哈珊率眾治理了滹沱河水患,疏浚了滹沱河分洪渠
運糧河(即冶河),使百姓安居樂業。哈珊為榮祿大夫、甘肅等處中書省平章政事等,在任上盡職盡責,忠於朝廷,平定叛亂,鞏固了國防。
安玉欒城東柴村人,元代建築學家。歷任修內司直長,進議校尉修內司副使、昭信校尉修內司大使、營繕提點營繕司司令、大者留守等職。曾輔佐建築大普慶寺、設計大壽安寺圖紙並負責監督施工,受到元英宗和宰相伯勝的讚譽。
韓山童(?—1351年)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原為欒城人,其祖父因傳授白蓮教,被謫徒永年白鹿莊。他繼續宣傳教義,至正十一年(1351年)與劉福通等聚眾,殺白馬黑牛,以紅巾為號,宣誓起義,點燃了元末農民大起義的烈火,不久被捕犧牲。
韓林兒(?—1366年)韓山童之子。其父犧牲後,韓林兒繼續率領起義軍與元軍作鬥爭,曾擁立為小明王,國號宋,年號龍鳳。後朱元彰以迎赴應天(今江蘇南京)為名,使廖永忠將其沉死於瓜州江中。
房永清欒城北十里舖村人。清乾隆癸卯(1783年)舉人。歷任福建郡武知縣,廈門同知,泉州知府,有政聲。曾力薦林則徐給閩督張師誠。林則徐任兩廣總督禁菸赴京述職時路過欒城,親自登門拜訪,時房永清已病故,林則徐為房墓前立碑一通,時人傳為佳話。
喬明禮(1894—1965年),南郄馬人,早年畢業於保定軍校,後參加國民黨軍。抗日戰爭爆發後,
積極抵抗日本侵略軍。1945年10月,在高樹勛的新八軍邯鄲起義時,率所部河北民軍隨同起義,所部改編為民主建國軍。喬明禮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
華北軍政委員會副部長,轉業後任河北省農林廳副廳長、農業廳副廳長、全國政協特邀委員、中央民革常委、省參議室主任,1965年病逝。
溫秀芝(1900—1981年),女,出生於欒城縣溫家莊,後與北高村貧苦農民郭誠中結婚。抗日戰爭
爆發後,溫秀芝把自己的家變成欒城縣最早的“堡壘戶”,掩護了大批我黨的抗日幹部。幾次被敵人逮捕,嚴刑拷打,從未暴露密秘。她把長子、次子、女兒相繼送
去參加抗日工作,長子在搞地下活動時不幸犧牲,次子被敵人逮捕後送到日本當勞工。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是我縣戎冠秀式的模範共
產黨員。1981年3月病故,享年81歲。
翟榮臻(1919—1987年),小名勤,字光增,欒城縣方村人。1938年畢業於北京國醫函授學
院,隨即從醫。歷任區、縣醫生,欒城縣中醫院名譽院長。欒城縣人大七、八、九屆代表、常務委員,政協欒城縣四、五屆委員會委員、常委、副主席。翟榮臻一生
從事醫療工作,醫德高尚,為欒城醫療事業做出重要貢獻。1987年8月因病逝世,享年68歲。

所獲榮譽

在2011年12月20日召開的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表彰大會上,中央文明委表彰了第三批全國文明村鎮、全國文明單位。該市5個村鎮、7個單位分別獲得“全國文明村鎮”、“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
獲第三批“全國文明村鎮”名單:欒城縣縣城、晉州市周家莊鄉周家莊村、元氏縣槐陽鎮鐵屯村、藁城市廉州鎮系井村、井陘縣微水鎮微水村。

河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石家莊市長安區 | 橋東區 | 橋西區 | 新華區 | 裕華區 | 井陘礦區 | 鹿泉市 | 辛集市 | 藁城市 | 晉州市 | 新樂市 | 深澤縣 | 無極縣 | 趙縣 | 靈壽縣 | 高邑縣 | 元氏縣 | 贊皇縣 | 平山縣 | 井陘縣 | 欒城縣 | 正定縣 | 行唐縣
唐山市路北區 | 路南區 | 古冶區 | 開平區 | 丰南區 | 豐潤區 | 遵化市 | 遷安市 | 遷西縣 |灤南縣 | 玉田縣 | 唐海縣 | 樂亭縣 | 灤縣 | 漢沽管理區
秦皇島市海港區 | 山海關區 | 北戴河區 | 昌黎縣 |撫寧縣 | 盧龍縣 | 青龍滿族自治縣
邯鄲市邯山區 | 叢台區 | 復興區 | 峰峰礦區 | 武安市 | 邱縣 | 大名縣 | 魏縣 | 曲周縣 | 雞澤縣 | 肥鄉縣 | 廣平縣 | 成安縣 | 臨漳縣 | 磁縣 | 涉縣 | 永年縣 | 館陶縣 | 邯鄲縣
邢台市橋東區 | 橋西區 | 南宮市 | 沙河市 | 臨城縣 | 內丘縣 | 柏鄉縣 | 隆堯縣 | 任縣 | 南和縣 | 寧晉縣 | 巨鹿縣 | 新河縣 | 廣宗縣 | 平鄉縣 | 威縣 | 清河縣 | 臨西縣 | 邢台縣
保定市新市區 | 北市區 | 南市區 | 定州市 | 涿州市 | 安國市 | 高碑店市 | 易縣 | 徐水縣 | 淶源縣 | 順平縣 | 唐縣 | 望都縣 | 淶水縣 | 高陽縣 | 安新縣 | 雄縣 | 容城縣 | 蠡縣 | 曲陽縣 | 阜平縣 | 博野縣 | 滿城縣 | 清苑縣 | 定興縣
張家口市橋東區 | 橋西區 | 宣化區 | 下花園區 |張北縣 | 康保縣 | 沽源縣 | 尚義縣 | 蔚縣 | 陽原縣 | 懷安縣 | 萬全縣 | 懷來縣 | 赤城縣 | 崇禮縣 | 宣化縣 | 涿鹿縣 | 張家口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察北管理區 | 塞北管理區
承德市雙橋區 | 雙灤區 | 鷹手營子礦區 | 興隆縣 | 平泉縣 | 灤平縣 | 隆化縣 | 承德縣 | 豐寧滿族自治縣 | 寬城滿族自治縣 |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
滄州市新華區 | 運河區 | 泊頭市 | 任丘市 | 黃驊市 | 河間市 | 獻縣 | 吳橋縣 | 滄縣 | 東光縣 | 肅寧縣 | 南皮縣 | 鹽山縣 | 青縣 | 海興縣 | 孟村回族自治縣
廊坊市安次區 | 廣陽區 | 霸州市 | 三河市 | 香河縣 | 永清縣 | 固安縣 | 文安縣 | 大城縣 | 大廠回族自治縣
衡水市桃城區 | 冀州市 | 深州市 | 棗強縣 | 武邑縣 | 武強縣 | 饒陽縣 | 安平縣 | 故城縣 | 景縣 | 阜城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