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陽縣

饒陽縣

饒陽地處河北省東南部,商周始有先民居住,漢初置縣,以長安君封饒而得名。民風淳樸,人才輩出。有西漢《毛詩》作者毛萇、宋《太平御覽》主編李昉、魏“儒宗”劉獻之、五代太師李崧等。當代有全國勞模耿長鎖、抗日英雄許佩堅、作曲家田光、電影藝術家葛存壯、外交家田增佩等。饒陽為抗戰老區,賀龍、呂正操、楊成武等曾領導軍民與日寇浴血奮戰,兩千多名英雄兒女英勇獻身,白求恩大夫曾在此搶救傷員。日寇製造了“楊各莊、影林、史村”等慘案。以農業為主,是全國蔬菜之鄉。礦產有石油等,古蹟有詩經台等多處。大詩人李白曾留下壯美詩篇。所以,在饒陽這片熱土上,湧現了許許多多英雄兒女和文人墨客,留下了寶貴的文化瑰寶,世代相傳,感動後人。它為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增光添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基本信息

概況

饒陽縣饒陽縣
饒陽縣地處冀中平原,總面積573平方公里,人口30萬,耕地58萬畝,滹沱河自西向東從中部穿過,土地平坦,四季分明,自然氣候條件優越,區位優勢明顯,北距京、津均240公里,東臨秦、唐、滄開發區,西距省會石家莊市11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京九鐵路在饒陽設有三個客運站,石黃高速饒陽出口距縣境僅10公里。

全縣共轄3鎮4鄉,197個行政村。饒陽縣歷來以農業為主,全縣農業人口26萬,城鎮人口3萬,每平方公里488.65人,居民以漢族為主,除漢族外,境內生活著蒙古族、回族、土家族、滿族、壯族等16個少數民族,人口167人。

饒陽縣饒陽縣
饒陽縣境屬黑龍港流域,地處華北平原,地表平坦,土壤疏鬆肥沃,有著豐富的土地資源、水利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全縣有耕地58萬畝,有效灌溉面積38萬畝;礦產資源:縣境內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地熱水、粘土等礦產資源。已探明地下儲有石油和天然氣的鄉村有留楚、合方、北流滿、大尹村、牛村等地;境內地下為石灰岩地層;2000米以下的熱水溫度可達攝氏60-70度;縣內為海河沖積平原區,有著豐富的制磚瓦用粘土、砂土。全縣已開採粘土的磚瓦窯星羅棋布,年產建築用磚1.2億塊,瓦700多萬塊,從業人員達1800餘人;水利資源:主要為天然降水形成的地表水、下滲形成的地下水及縣外流入境內的客水,水資源總量為12853萬立方米,可利用水資源為3757萬立方米。

境內有省級公路41公里,鄉級公路300多公里,形成了鄉鄉通公路,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京九鐵路貫穿全境並設有三個客貨站,通訊、電力設施齊全。城市建設成效顯著,先後完成了一堤(護城堤)、兩場(影院廣場、火車站廣場)、三街(繁榮街、富強街、振興街)、四路(肅清路、饒安路、建新路、健康路)的標準建設與改造,目前,投資4300萬元完成了1200米的繁榮街改造工程,總投資2000萬元、總長1935米的迎賓線改造工程,投資6600萬元、總長2000米的滹沱河超洪橋,投資4400萬元、總長18.7公里的正港路,投資1800萬元、總長18.2公里的滹沱河北堤油麵路等工程正在進行施工。縣城城區規劃面積達到7.66平方公里。並以此為依託,發展形成了五個商貿街,改變了縣城面貌,繁榮了全縣經濟。

現任領導

縣委書記:趙維東縣委副書記、縣長:邢榮利 縣委副書記:賈超緒
縣委常委、縣人武部部長:息殿澤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付占坡縣委常委、紀委書記:呂繼武
縣委常委、宣傳部長:肖福正縣委常委、副縣長: 張鐵闖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程雄寬
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張艷君縣委常委、縣委辦公室主任:楊廣克 縣委常委、副縣長:邢彥春

行政區劃

饒陽縣下轄3個鎮:饒陽鎮大尹村鎮五公鎮

4個鄉:王同岳鄉大官亭鄉留楚鄉東里滿鄉

歷史沿革

西漢高祖年間,饒陽始建縣,以縣南有饒河,故名饒陽。曾先後隸屬河間郡、幽州涿郡、博陵郡。唐朝初年屬瀛州,後改屬河北道深州,宋朝初年,屬河北道西路深州,後改屬河北道東路深州,元太祖十九年廢深州,先後改屬南平州、河間帥府深州、真定路晉州,直至清朝雍正二年屬直隸深州,1912年為直隸省深州,1913年屬直隸省范陽道,後改屬保定道,1928年6月,改直隸省為河北省,饒陽縣隸屬河北省,1949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饒陽縣屬河北省定縣專區,1954年改屬石家莊專區,1958年先後隸屬滄縣專區、天津市,1960年改屬石家莊專區,1962年置衡水專區,饒陽縣改屬衡水專區,1996年,衡水撤地建市,屬衡水市至今。

鄉鎮簡介

2000年,饒陽縣轄3個鎮、4個鄉:饒陽鎮、五公鎮、大尹村鎮、留楚鄉、官廳鄉、王同岳鄉、里滿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93413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饒陽鎮 60255 大尹村鎮 23539 五公

饒陽縣饒陽縣

鎮 38711 王同岳鄉 30128 大官廳鄉 41936 留楚鄉 59477 東里滿鄉 39367 2002年底,饒陽縣面積573.8平方千米,人口28.43萬。轄3個鎮、4個鄉,197個村委會。縣政府駐饒陽鎮建新路37號。

饒陽鎮 

鎮政府駐菜園村。面積88.6平方千米,人口3.79萬。轄37個村委會:西南街、東北街、北關、南關、東關、西關、菜園、良見、富村、圈子、端午、牛趙、思吉、邵家、故城、君香、褚莊、官佐、李池、張池、朱池、白池、曹莊、胡村、田莊、王村、羅屯、張鋪、段君道、孔君道、東支沃、西支沃、東草蘆、西草蘆、耿家莊。

五公鎮

 鎮政府駐五公村。面積66.2平方千米,人口3.71萬。轄21個村委會:五公、北馬、耿口、園子、南善、北善、宋橋、鄒村、高橋、沃地、王橋、南馬、賈張保、許張保、北張保、西張保、南張保、北官莊、南官莊、楊各莊、東送駕莊。

大尹村鎮

 鎮政府駐大宮殿村。面積47.1平方千米,人口2.32萬。轄19個村委會:大宮殿、西王莊、留名佛、南流滿、北流滿、東何莊、東風莊、大王莊、南北岩、北北岩、大尹、婁莊、索莊、吾固、高村、鄭莊、張村、呂漢、大遷民莊

王同岳鄉

 鄉政府駐王同岳村。面積64.3平方千米,人口2.82萬。轄28個村委會:王同岳、徐同岳、葛同岳、路同岳、楊君道、一致合、李家莊、馬長屯、北京堂、南京堂、程各莊、引各莊、劉苑、張苑、范苑、崔

池、楊池、崔口、楊口、張口、段口、馬莊、聖水、橫頭、單鋪、寨子、辛莊、王莊。

留楚鄉

 鄉政府駐留楚村。面積143.5平方千米,人口5.74萬。轄49個村委會:留楚、常安、屯裡、北合、西合、南合、東合、中合、合我、合方、合伯、合束、高邵、大邵、西尹、東尹、西崔、東崔、大齊、東段、西段、團里、南岩、東韓、堤下、豆店、勝利、影林、肖店、北師欽、南師欽、中師欽、東留吾、北留吾、萇留吾、牛留吾、王留吾、趙留吾、西萬艾、東萬艾、東趙市、西趙市、南善旺、北善旺、北空城、南空城、東九吉、西九吉、流班寨。

大官亭鄉

 鄉政府駐大官亭村。面積87.4平方千米,人口4.19萬。轄28個村委會:大官亭、小官亭、大何莊、北歧河、西歧河、東歧河、東劉莊、西劉莊、范婁李、東張崗、西張崗、西遷民、寺崗、孟崗、李崗、王崗、徐莊、姚莊、段莊、高口、套里、河頭、萬里、孔店、後鋪、前鋪、邢崗。

東里滿鄉 

鄉政府駐東里滿村。面積76.7平方千米,人口3.84萬。轄15個村委會:東里滿、西里滿、大城北、西沿灣、張各莊、靳家莊、大曹莊、南韓、北韓、固店、小堤、桑園、郭村、王屯、大送駕莊。

文化教育

從提高公民素質入手,著力開展“教育立德、實踐樹德、實事鑄德、文化培德、典型揚德”活動,取得了顯著效果。

教育立德,培養新人。饒陽縣不僅在全縣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覆蓋率,而且注重提高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

饒陽縣饒陽縣
性,先後建立了老年宣講團、道德法律三下鄉工作隊、“八榮八恥教育”文藝演出隊、“紅領巾”校園廣播站等平台,義務為黨員、學生和民眾進行“三觀”、“三德”教育。同時建立了“社區學校”、“村民中心”等各式各樣的德育課堂,大大提高了道德教育的覆蓋率和針對性,在全社會形成了“道德伴我同行”的良好氛圍。

實踐樹德,情暖社會。該縣把“實踐樹德”作為不斷增強全社會思想道德教育活力的有效途徑,組織民政局、婦聯、團委、工會等相關單位,幫助和關愛弱勢、困難群體,為他們排憂解難;組織少先隊員到光榮院、福利院接受尊老愛幼教育,為老人們表演文藝節目,打掃衛生,聽老前輩講革命傳統故事;樹立“青年文明號”、“巾幗示範崗”,鼓勵在自身崗位上建功立業,為民眾搞好全方位服務,在實踐中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情暖千家萬戶。

實事鑄德,服務民眾。該縣注重以“實事鑄德”,不斷提高全縣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各單位、各鄉鎮黨委恪守“幹部圍著民眾轉、機關圍著基層轉”的工作機制,深入基層,為民眾解決具體難題。“視窗”服務部門致力於把有關政策向民眾說清楚、講明白,做到公開辦公、公正辦事、公平處理。老齡委和少工委針對老年人實施“夕陽工程”,針對青少年實施“朝陽工程”,針對下崗、待崗人員實施“再就業工程”,針對特殊人員實施

饒陽縣饒陽縣
“送溫暖工程”,切切實實為民眾乾好事、實事。這些措施大大凝聚了人心,得到民眾的普遍讚譽。

文化培德,提升品位。該縣把“文化培德”作為不斷提升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品位的重要措施,先後成立了 120多個秧歌隊,30多個農民小劇團,村村建立了“村民活動室”,使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成為全縣思想教育的重要載體,逐漸形成了進取向上的良好氛圍。建立了“學習型社區”,通過社區老年學校、社區文化園,提高了社區的文化品位。下崗低保人員成立的“4050”學習班,也使不少人告別了麻將台,重新捧起了書本,學科技、長本領成為一種新時尚,增加了就業機會。

典型揚德,榜樣引導。持續有效的道德教育,使廣大民眾主動積極參與其中,民眾身邊的一些典型脫穎而出。該縣堅持以“典型揚德”,不斷增強思想道德教育的感召力。深入開展了符合時代特徵的精神文明建設6個“十佳”評選活動,將十佳好事、十佳自強者、十佳志願者、十佳熱心公民、十佳孝子賢妻、十佳美德家庭的先進事跡印發到各鄉鎮和各單位,同時召開表彰大會,進行廣泛宣傳。紅紅火火的思想道德教育,陶冶了社會情操,淨化了社會風氣,培育了一代新人,使精神文明建設不斷開出絢麗的花朵。

龍型經濟

蔬菜種植業是饒陽四條龍型經濟的重中之重,也是這個縣富民工程的一個重點。近年來,蔬菜產業從鬆散到聚集,從低效到高效,規模不斷膨脹,龍頭不斷壯大。

各地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任何一個產業,只有充分發揮規模效應和聚集效應,才能不斷健康發展。為此,我

縣按照“成方連片、沿路發展、統一規劃、分戶經營”的指導思想,加大宣傳發動力度,鼓勵引導民眾發展蔬菜生產,並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全縣農民建棚室、種蔬菜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到目前,全縣蔬菜種植總面積達到21萬畝,其中設施菜10萬畝,在“人均半畝菜,戶均一個棚(室)”的基礎上又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蔬菜業年產值達到3.9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高達38%。在西沿灣、沃地、北流滿、呂漢生產重點村,發展蔬菜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僅西沿灣一村就擁有溫室1400多個,戶擁有溫室2個,成為全市溫室蔬菜第一村。今年以來,縣政府又成立了棚室建設領導小組,並實行縣級領導幹部包鄉鎮責任制和科局包鄉鎮、包重點村責任制,分解了任務,嚴明了獎懲。各包鄉幹部和鄉鎮一起,組織民眾看,帶著民眾乾,一年來,全縣共組織幹部民眾到山東壽光、青州、河北定州參觀2000餘人次,本縣觀摩1000餘人次,民眾的認識上去了,勁頭上去了,全縣蔬菜規模也上去了。僅上半年,全縣新上棚室3200個,調地2500多畝,為實現今年新增棚室6800個,蔬菜總面積發展到25萬畝的奮鬥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3月份,饒陽縣被省政府命名為“河北蔬菜之鄉”;4月份,全省蔬菜生產現場會在饒陽召開,省長鈕茂生帶領全省10個市的有關領導參觀了流滿、姚莊生產基地和正在建設中的沿路溫室開發段,對該縣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在整體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全縣蔬菜生產的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肅清路、饒武路主幹公路和滹沱河大堤兩側棚室空白段正在逐步消滅。過去的一年中,僅沿路開發就發展棚室2400個,使饒陽作為蔬菜大縣的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

饒陽縣饒陽縣
經過一年的種植結構調整,饒陽蔬菜產業正在向更高層次發展。去年以來,以姚莊溫室示範園和召市高科技示範園為重點,積極引進試種推廣名優新特蔬菜品種,並採取“南菜北移,外菜內引,陸果棚栽”等新技術,引進推廣了櫻桃西紅柿、蘆薈、香蕉西葫批名特優新蔬菜品種,大大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到目前,全縣蔬菜品種已達40多個,其中,5個品種的“春陽”牌蔬菜被評為河北省名優農產品,品牌效應明顯增強。為加快技術推廣步伐,發動菜農成立了多家專業協會,實現技術共享。西沿灣蔬菜協會自成立以來,積極與外地聯繫,使全村生產的櫻桃西紅柿全部實現了“訂單銷售”,保證了優質優價,成為該村蔬菜生產的領頭雁。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進京蔬菜檢測政策的實施,發展無公害蔬菜成為當務之急。為此,饒陽縣在積極引導廣大農民發展無公害蔬菜種植的同時,組建了春陽無公害蔬菜公司,引進了技術人才和設備,指導生產並對全縣無公害蔬菜進行質量檢測。通過嚴格生產、檢測程式,該縣西沿灣、沃地蔬菜生產基地通過了省無公害農產品辦公室環境檢測,準予使用無公害標誌,全縣無公害蔬菜控制面積達到3萬畝。目前,正在申報20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環境檢測評估項目,通過省、市和農業部認定後,全縣無公害蔬菜控制面積將達到全部生產面積的80%,饒陽蔬菜的檔次和效益將顯著提高,為進軍國際市場做好充足準備。

龍型展速度的快慢,關鍵取決於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為此,饒陽縣集中力量扶持了兩大龍頭企業:饒陽瓜菜批發市場和河北喜奧保健品有限公司。饒陽瓜菜批發市場擔負著全縣80%以上的蔬菜外銷任務,為提高服務水平,增強企業實力,市場投資230萬元建成了1300平方米的輕鋼結構封閉式無公害蔬菜交易大廳,投資100萬元建成了1400平方米的無公害蔬菜配送中心,投資70萬元硬化了市場主幹道路, 最佳化了環境,樹立了形象,吸引了大批外地客商到市場交易。目前,常住市場的外地客商有100多人,本地經濟人隊伍達到3200人,市場平均日交易量達到200萬公斤。為及時提供市場行情,指導生產和銷售,在全國各大市場建立了信息終端,並通過電子大螢幕及時報導各大中城市蔬菜價格,中央電視台7套節目,河北日報每天報導饒陽瓜菜市場蔬菜價格,使饒陽蔬菜在全國聲名鵲起。喜奧公司在強化管理,提高效益的同時,投資1500萬元新上了軟包裝生產線,使年產量達到萬噸規模,年帶動胡蘿蔔種植2萬畝。今年以來,該公司緊緊抓住北京2008年舉辦奧運會的有利時機,積極跑辦,爭取2008年奧運會指定健康飲品稱號,爭創全國名牌,並儘快進入國際市場。

蔬菜生產的發展,使菜農的錢袋子鼓了起來,據統計,目前全縣農民人均收入中有近40%來自蔬菜生產,蔬菜交易業正在成為全縣綠色銀行,蔬菜生產的發展,使廣大農民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廣。

城市建設

城市建設成效顯著,先後完成了一堤(護城堤)、兩場(影院廣場、火車站廣場)、三街(繁榮街、富強街、振興街)、四路(肅清路、饒安路、建新路、健康路)的標準建設與改造,投資4300萬元完成了1200米的繁榮街改造工程,總投資2000萬元、總長1935米的迎賓線改造工程,投資6600萬元、總長2000米的滹沱河超洪橋,投資4400萬元、總長18.7公里的正港路,投資1800萬元、總長18.2公里的滹沱河北堤油麵路等工程正在進行施工。縣城城區規劃面積達到7.66平方公里。並以此為依託,發展形成了五個商貿街,改變了縣城面貌,繁榮了全縣經濟。

特色產業

蔬菜產業

饒陽縣被命名為全國蔬菜之鄉。饒陽縣被中國果蔬產業品牌論壇組委會命名為全國蔬菜之鄉。這是饒陽縣瓜菜市場被評為全國百強蔬菜市場後榮獲的又一殊榮。 饒陽縣始終把蔬菜種植作為農民致富的重要抓手,採取多項優惠政策,鼓勵農民種蔬菜、建大棚,蔬菜總種植面積達到31萬畝,其中無公害控制面積26萬畝,年產蔬菜13

河北饒陽綠色蔬菜環保基地河北饒陽綠色蔬菜環保基地

3.8萬噸。該縣農民人均收入的一半以上來自蔬菜瓜果生產,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蔬菜種植大縣和蔬菜流通市場,是“全國綠色食品原料種植基地”和國家級無公害蔬菜生產標準示範縣、“河北蔬菜之鄉”。他們生產的“春陽”綠色蔬菜被評為全省名牌、省著名商標。
出台政策扶持,做大蔬菜產業。該縣從破解制約蔬菜產業發展的土地、資金和基礎設施等問題入手,按照“沿路開發、成方連片”的思路強力攻堅,大力幫扶支持農民種植蔬菜。全縣蔬菜種植面積每年以2萬畝的速度遞增,蔬菜產業粗具雛形。
開展標準化生產,做優蔬菜產業。該縣制定了26個無公害蔬菜生產操作規程,通過廣播、電視等推廣無公害技術,並把各種蔬菜的《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和《饒陽縣無公害蔬菜生產用藥用肥指導》印成小冊子發放到農戶手中,達到每棚一冊。
拉長產業鏈條,做強蔬菜產業。該縣依託豐富的蔬菜資源,投資興建了喜奧公司等一批產業關聯度高、帶動能力強的蔬菜產品加工企業,積極推廣訂單農業,實現了產、加、銷一體化,提高了蔬菜生產的綜合效益。該縣投資擴建了縣蔬菜果品交易市場、聖水蔬菜市場等一批農產品批發市場,積極抓好規範運作,實現了小生產和大市場的緊密銜接。

畜牧養殖

畜牧養殖業作為饒陽縣4條龍型經濟之一,也是實施富民工程的一個重點。按照“強龍頭,調結構,促發展”的基本思路,穩定基礎較好的瘦肉型豬、蛋雞等優勢產業,大力發展符合當前產業政策的牛、羊等草食性家畜養殖,初步形成了區域化布局、規模比發展的畜牧養殖龍型經濟格局。全縣牛存欄50頭以上的戶已達15戶,其中存欄300頭以上的養牛場5個。為推動養牛業加速發展,該縣利用中低產田或河灘等鹽鹼地發展苜蓿種植2萬畝,為草食家畜養殖提供優質飼料,進一步堅定了農民民眾的信心,全縣肉牛養殖方興未艾,前景一片光明。

饒陽工藝美術行業

饒陽工藝美術行業起源於明末,已有幾百年的歷史,該縣60%的村有生產工藝美術品的傳統。改革開放以後,大力扶持傳統產業,把樂器工藝品行業定為全縣4條龍型經濟之一。據有關資料擁有樂器工藝品企業攤點272家,從業人員達到5857人。主導品種包括揚琴、古箏、琵琶、高檔二胡、水晶球、景泰藍、骨雕、鼻煙壺、工藝銅雕塑、料器花卉、首飾、藝術玻璃器皿等十幾大系列近千個品種。2001年,該行業實現產值14736萬元,利稅1374萬元,分別占全縣鄉鎮企業總量的5%和4%,年創匯1600萬美元。

歷代名人

毛萇

毛萇(?-?),西漢時饒陽縣南師欽村人。《漢書》儒林傳載:“毛公,趙人。治詩,為河間獻王博士。”《太平寰宇記》載:“萇,饒陽人也。今有存宅。”清乾隆《饒陽縣誌》載:“毛萇宅,在今饒陽縣師欽村。村南有台,名詩經台,相傳是當年毛萇講經之台。"
著作者——毛萇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鞏固中央集權統治,大搞焚書坑儒,從此詩書奇缺。漢初,傳詩的有齊(轅固)、魯(申培)、韓(燕人韓嬰)3家,都立於學官。毛詩(毛公)晚出,未得立。後3家遂絕,“獨毛公之學傳於後世。”《詩經》因為是毛公所傳,又稱毛詩,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漢武帝立《五經》後,才稱《詩經》,與《周易》、《尚書》、《儀禮》、《春秋》並稱為《五經》,成為儒家經典。《漢書》藝文志載:有毛詩29卷和毛詩故訓傳30卷傳於世。東漢末,鄭氏為其作箋。唐初,孔穎達為其作疏。《詩經》共40卷,分為風、雅、頌三部分,總計305篇。

劉獻之

劉獻之(?-?),北魏時博陵饒陽(今留吾村)人,少時孤貧,曾受業於渤海程玄,以後博覽群書,成為北魏的經學家,當時被稱為“儒宗”。“魏承喪亂之後,五經大義,雖有師說,而海內諸生多有疑滯,鹹決於獻之。”
劉獻之學問淵博,尤其精通《春秋》和毛詩,其弟子名聞魏齊。《北齊書?儒林傳》稱:“魏齊以來,通毛氏學者,多出獻之之門。”北齊名儒劉敬和、劉軌思就是他的學生,其影響涉及北周和隋唐。
劉獻之著有《三禮大義》4卷、《三傳略例》3卷、《毛詩序義》1卷,這些著作當時頗為流行。當他正注《涅槃經》時,未完成即去世。劉獻之有4子:放古、愛古、修古、參古。
《魏書·儒林傳》有劉獻之傳。

李義府

李義府(614-666),唐代饒陽人。後遷永泰(今四川鹽亭)。
唐貞觀八年(634年),劍南巡察大使李大亮因李義府有文才,奏表推薦,“對策擢第”,任門下省典儀。不久又升任監察御史館直學士。唐高宗時,任中書舍人。唐永徽二年(651年)加弘文館學士。不久又升任中書侍郎,賜爵廣平縣男。唐顯慶元年(656年)又兼任太子右庶子,進爵為侯。顯慶二年(657年)任中書令。龍朔三年(663年)升右相。後因罪流放崔州,乾封元年(666年)死於流放地,時年52歲。
李義府出身微賤,雖官居右相不得入士流。因此,他曾奏請重修《氏族志》,主張不論門第,凡得五品官以上者,皆入士流,並收天下舊志焚之。
李義府頗俱文才,唐太宗時曾受詔與他人共修《晉書》。唐高宗時,又3次受詔監修國史《唐史》。當時,和太子司儀郎來濟俱以文翰見重,時稱來李。李義府有文集30卷傳於世,又著《宦遊記》20卷,未完成即亡。
李義府雖官居右相,又有文才,但因他善於吹拍武則天,而對人笑裡藏刀,以柔害物,故時人稱之為“李貓”。
李義府有4子:長子李治,曾任率府長史;次子李津,任太子右司儀郎;三子李洋,曾任千牛備身;四子李湛,字興宗,6歲授周王府文學。唐中宗即位後,封李湛為趙國公。

李霖

(?——?),五代時期饒陽五公村人,進士,歷任節度副使、兵部、吏部侍郎,兵部尚書、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後漢高宗即位,拜為司徒,享年88歲,謚太傅。

李崧

李崧(?-908),五代時深州饒陽縣五公村人。其父李舜卿,任本州錄事參軍。李崧年幼時聰明過人,善寫文章。成人後,先任鎮州(正定)參軍。後封為興聖宮巡官,拜協律郎。後唐時為魏王繼岌掌書記。繼岌伐蜀時,李崧仍為掌書記。伐蜀回來後,任鹽鐵判官,後以內憂之因去職還鄉里。范延光在鎮州時請李崧掌書記。後任戶部侍郎、端明殿學士。契丹入侵雁門關時,李崧推薦石敬瑭為將,以保太原。石敬瑭得兵權後,自稱為晉高祖,率兵入京。李崧亂中藏於民家。石敬瑭召拜李崧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兼樞密使。後來契丹滅晉,封李崧為太子太師。耶律德光曾說:“吾破南朝得崧一人而已。”可見對他的器重。後漢破契丹後,因李崧被契丹所重用,便收其田宅,將其賜給蘇逢吉,並於後漢乾佑元年(948年)將其殺死,滅其族。宋朝初年,族侄李?P為其鳴冤,得以昭雪。其子李璨為常熟令,後調京師任著作佐郎,官至右贊善大夫。
李崧有《珍珠集》傳於世。
李昉(公元925——996年),字明遠,宋代饒陽人,舉進士,官拜平章事,主編《太平御覽》等書。

高源

高源(1214-1291),字仲淵,元代晉州饒陽人。其父(汝霖)在真定(今正定)為廉訪司照磨,在赴東平任職時遇盜被殺。高源年幼好學,特別孝敬母親。曾任齊河縣尹,去官10年,那裡的百姓還為他立碑。高源剛正不阿,鐵面無私。在任江南浙西道僉事時,常州有一個叫馬恕的貪官,強霸民田,多有不法,高源得知後,上書彈劾。馬恕非常害怕,便賄賂權臣阿合馬,誣陷高源。高源被捕入獄。不久,忽然又把他釋放。原來,高源過去的鄰居們,大都是阿合馬的姻親,素知高源孝敬母親,並且知道他坐牢是冤枉的。都找阿合馬說:高源是個大孝子,不但我們知道,老天爺都清楚,所謂的罪狀並非事實,如果妄殺高源,有悖天意,是不祥之兆。阿合馬感悟,便把他放出來,重新委以重任,改任都水監。在任期間,他興修水利,開通惠河,百姓深得其利。後來任同知湖南道宣慰司事。不久去世,終年77歲。

田唯嘉

田唯嘉(1581-1648),字陸海。明代饒陽人。祖籍口外小興州,明初逃兵荒到北歧河村居住。其父田茂春死後葬於饒陽城東。清乾隆《饒陽縣誌》所載“石人墓在東關外,墓前翁仲對立,其人與年代無考。”其實便是田茂春之墓。
田唯嘉幼年跟隨父親學習,萬曆年間先後中舉人、進士。初任河南省項城知縣,任職不到一年又調祥符縣。後來歷任江西道御史、山東道御史、監察御史。他“彈劾不避權貴,”因此曾被削職。崇禎初年,又被起用為應天府巡按,後來一直升到吏部右侍郎。在都城戒嚴時,因守正陽門有功,升任吏部尚書,加從一品服色,不久辭官回家。李自成起義軍進京後,曾派兵攻占饒陽,委派了縣令。農民政權在饒陽存在40餘天,縣令便被田唯嘉等人殺害。清朝初年,曾被任命為刑部尚書,但他託病推辭。不久病故,葬於饒陽城東留吾村。

劉元龍

劉元龍(?——1736),字凝焉,清代易經大師,辭官不做,數次遊歷江南雲溪講學,弟子尊其“恆山先生”、“純靜先生”,著有《先天易貫》五卷,《四庫提要》錄其書。

許佩堅

許佩堅(1908-1939),饒陽縣寺崗村人。他自幼聰明好學,成績出眾,從小就同情窮苦人。
1928年許佩堅前往北平牛欄山求學,後以優異成績考入國民二軍軍官學校。畢業後分配到84師3團2營任連長。在國民黨軍隊里,普遍吃空名額、剋扣軍餉,當官的欺壓士兵,許佩堅非常失望,離開了國民黨軍隊。
1930年,許佩堅在北平結識了黃敬(曾是中共北方局負責人之一)、張化魯(抗戰前保屬特委負責人之一)、黃承宗(抗戰前保屬特委負責人之一),在黨組織的啟發誘導下,走上了革命道路,並於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九·一八”事變後,許佩堅回到饒陽,組織學生運動,反對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開展抗日救亡運動。1932年冬,黨又派他到國民黨38軍做地下工作。他多次準確地為黨組織提供情報。1933年秋,他參加了馮玉祥、吉鴻昌組織的抗日同盟軍。古北口失利後,回到饒陽。恰遇范克敏叛變,到處搜捕共產黨員,便又回到北平,住在前門外打磨場天達店,主要任務是聯絡國民黨29軍官兵,宣傳抗日和共產黨的主張,他不顧個人安危,冒著生命危險,做了大量工作。
1934年1月的一天早晨,黃敬、許佩堅等人正在開會,國民黨憲兵3團的特務包圍了會議地點。黃敬立即組織大家銷毀檔案,分散轉移。當黃敬剛剛翻過後牆,兩個特務發現正要追趕,此時,許佩堅撲上前去,憑著年輕力壯,又會武術,一拳打倒一個特務,又飛起一腳踢倒另一個特務,掩護黃敬安全脫險,他卻被捕入獄。
1936年底西安事變後,中共保屬特委為組織河北地下抗日武裝,派劉俊生(肅寧縣人)趕往南京,做營救工作,不久許佩堅被保釋出獄。1937年初,奉保屬特委指示,許佩堅回到饒陽,與田同春、劉俊生等組織抗日義勇軍。
“七·七”事變前後,饒陽縣抗日義勇軍正式成立,許佩堅任軍長。為了充實這支抗日武裝,他到處奔走,宣傳抗日,鼓勵青年參軍。部隊很快由七、八百人猛增到3000餘人。接著,他帶領部隊剿滅了深縣土匪徐二黑,智取了獻縣土匪白七,改造了肅寧土匪曹志珍,嚇跑了武強土匪劉代峰,鎮壓了饒陽土匪甄會辰,為深、武、饒、安、獻一帶抗日工作打開了局面。
1937年冬,這去武裝編為“河北抗日游擊軍第一路軍”,許佩堅任總指揮。1938年夏,又編為晉察冀軍區獨立第四團,許任團長。他率團轉戰南北,在民眾中有“鐵軍獨四團”、“打不爛的獨四團”等光榮稱號。1938年11月,日軍在曲陽縣進行大規模的冬季掃蕩,許佩堅指揮部隊與敵人巧妙周鏇,運用策略牽著敵人鼻子走,先後進行了十八盤、白華山、娘子神、五丈灣等共30餘次戰鬥,勝利完成了反掃蕩任務。1938年12月,為了保衛山區根據地和分區機關,“獨四團”擔負了監視並阻止敵人進攻的任務,在曲陽縣與敵人進行了一個月不間斷的戰鬥。許佩堅曾親率部隊打過敵人前沿重要據點——黨城,攪得敵人日夜不安。後來日軍不斷增兵,準備與獨四團決戰。1939年1月(農曆臘月初八),部隊開始換防,由李金才團接替他們。換防中,當二營、三營出發後,曲陽、定縣、唐縣3縣之敵數千人包圍了團部駐地,許佩堅在突圍中壯烈犧牲。犧牲時手榴彈環掛滿了手指,手槍子彈打光了,大槍折斷了,他全身十幾處中彈,9處刺刀傷。犧牲時年僅31歲。
解放後,許佩堅烈士的忠骨移葬在石家莊華北烈士陵園。

李旭初

李旭初(1898-1940),饒陽縣官佐村人。他長期從事黨的地下工作,歷任饒陽縣委委員、民運部長、縣農會主任等職。
1931年1月,他參加領導了有名的“小堤暴動”(亦稱小堤飛行集會)。對此,國民黨縣黨部恐慌萬狀,派出便衣特務和馬隊四處搜捕共產黨員,一些黨員被捕,有的被殺害。根據黨組織指示,李旭初暫時到邢台躲避。形勢剛一好轉,他立即返回家鄉,堅持鬥爭。
1931年冬,他同葛孝乾在本村組織30餘名青年,成立了“平民學校”,以學習文化知識為掩護,形象生動、深入淺出地宣傳革命思想。他還利用唱戲的機會,登台宣傳革命道理。1935年,根據黨的指示,他和葛孝乾在饒陽縣城內開了一個鹹菜鋪,實為共產黨的秘密聯絡站,當時很多重要會議都在那裡召開。1938年農曆正月,他和葛孝乾組織了官佐及附近村莊農會。1940年農曆五月,調任冀中一專署秘書主作,到獻交縣執行任務。10日晨,在常三番村南同敵遭遇。當時敵眾我寡,撤退中,李旭初不幸胸部中彈犧牲,享年42歲。

王秀珍

王秀珍(1918-1942),又名王緩、劉素敏,饒陽縣留楚村人。“七·七”事變後,19歲的王秀珍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積極參加了婦救會工作。由於她性格潑辣,鬥爭堅決,工作認真負責,村游擊組成立後,被推選擔任組長。1939年,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0年秋,王秀珍等抗日骨幹去獻交縣開闢工作,她任七區婦救會主任。獻交縣系冀中抗日根據地的邊緣地區,敵人控制很嚴,民眾基礎薄弱,但她毫不動搖,組織婦女送情報、掩護抗日幹部等,工作一直走在前列。
1942年初的一天凌晨,王秀珍和幾位幹部在張旺屯村與敵遭遇,敵眾我寡,民政部危急,他們決定撤離。撤退中,她不幸腿部中彈。其他人要扶她走,她堅決不肯。王秀珍艱難地爬到一個土坎下,向敵人射擊,一連打倒了幾個敵人,直到把子彈打光。伏在地上的敵人忽聽槍聲停了,咆哮著圍上來。日軍見是一個婦女,毫不介意地企圖將王秀珍搶上馬。王秀珍赤手空拳撲向敵人,抓得日軍滿臉是血。日軍急了,命令漢奸把王秀珍捆在馬上,王秀珍趁勢咬住漢奸的手。這個漢奸大叫一聲,順手一槍將王秀珍打倒,然後拳打腳踢,逼她供出抗日幹部情況。她一直厲聲大罵。敵人氣急敗壞,往她身上扔了一些玉米秸,澆上汽油,然後點燃。在熊熊烈火中,王秀珍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壯烈犧牲,時年僅24歲。

王育榮

王育榮(1901-1943),又名錦春,饒陽縣王橋村人。他出生於中醫世家。192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深縣中學,同年考取了河北大學醫科班。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廣東,在張發奎部隊任醫官。面對軍閥連年混戰、官僚魚肉百姓的局面,王育榮非常氣憤和失望,毅然離開部隊,回鄉從醫。
“七·七”事變後,王育榮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利用行醫之便,熱情宣傳抗日。1938年初冬,冀中八路軍(人民抗日自衛軍)後方醫院從白洋淀轉移到饒陽一帶,王育榮立即參加八路軍,並將自己小醫院的藥品、器械獻給部隊。同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參軍不久,即擔任冀中軍區後方醫院第四休養所所長。1939年7月,在完縣南清醒村成立了“冀中軍區衛生部手術隊”,王育榮為手術隊主任。同年3年,調衛生教導隊任教導員。1940年5月,調任衛生學校教務主任。1943年初,調任冀中軍區衛生部副部長。
王育榮曾和白求恩一道工作過,他認真向白求恩學習,積極工作。王育榮做外科手術十分利索,深得白求恩好評,說他是“具有國際水平的合格醫生”。當時,部隊很多醫生、護士技術較差,他就親自組織大家學習,為培養醫護人員做了大量工作。
1943年4月,日軍集中大批兵力對唐縣、完縣一帶“掃蕩”,妄圖一舉消滅八路軍後方機關和醫院。當時,王育榮正帶領學員在楊家台後方醫院實習,得知敵情後,他立即把大家分成幾個小組,隨同部隊轉移。部隊在完縣同敵人遭遇,夜間突圍中,他不幸在青虛山墜崖犧牲,時年42歲。
王育榮犧牲後,冀中軍區在神北村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並將他的遺體安葬在完縣(今保定市順平縣)。

田振青

田振青(1892-1963),老京劇藝人,藝名“七金子”,曾用名田振卿,生於直隸省滄州任邱縣大塢村一個農民家庭。他5歲喪母,隨打短工為生的父親到處漂泊生活。1899年父親續弦,7歲的田振青因不堪忍受繼母虐待,逃離家門。後聽說饒陽縣辦有戲班,遂別離親人來到饒陽縣菜園村,開始了他的學藝生涯。田振青在戲班裡暗下苦功,並利用別人練功時,偷偷學會了拿大頂、翻跟斗、耍槍舞棍等動作。後改學武生行當,經過4年的勤學苦練,他先於別人登台演出。
1910年,田振青6年科班畢業,正式隨戲班演出大戲,他邊學邊演,趕廟會,唱野台子戲,走遍了饒陽附近的村莊。1912年冬,田振青為了繼續深造,離開戲班,到東北鳳凰城拜著名京劇藝人“七金子”學藝。
“七金子”原名徐xx,精通戲劇藝術,以飾關公、紅淨角色著稱,馳名於東北三省及京、津、滬等地。當他了解田振青的來意後,當即答應以朋友相處,將他一生的演技要訣、唱腔運用等絕技悉心傳授。還將他自行設計、縫製的莽袍、盔甲、關羽所使用的青龍偃月大刀贈予他,正式收田振青為徒。
1917年,田振青返回饒陽,重入原來的戲班當一般演員。後在其師兄的要求下,始將學得“七金子”之絕技表演於眾,從此,他的藝名大噪,被稱為“小七金子”、“七金子”。
1924年,田振青和科班師弟們組成戲班,遠走天津、北京、青島、上海等地出台演出,甚受稱讚,“七金子”的藝名廣為流傳。一次,正在演出之際,一名被特務追捕的青年逃入後台,田振青立即給他粉墨化妝,披上戲衣,使青年得救,據說,這位青年便是當年在上海搞革命活動的林鐵。
1939年,日軍侵占饒陽縣城,日偽數次請他出來演戲慶賀,田振青均以年大、腰有摔傷而未從,隱居在崔池村岳丈家,以農餬口。
1945年8月15日,日軍戰敗投降,全縣在鄒村開大會慶賀,田振青聯絡師弟眾人赴會演出。後田振青因腰部傷痛,攜妻在崔池村落戶。
建國後,他先後被聘到安平、肅寧、武強、獻縣、深縣、河間等縣去當教師。還在崔池村組織了一個京劇團,親自任教。
1953年,省文化部門數次派人到饒陽看望訪問田振青,肯定他一生為京劇作出的不懈努力,並被批准按老藝人看待,每月補助30元做生活費用,還被選為饒陽縣人民代表,出席了饒陽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
1963年農曆十月初五,田振青因患腦溢血病,醫治無效病逝。享年71歲。

李一

李一(1921——1941),女,饒陽北師欽村人,中共黨員,抗日烈士,貧苦出身。“七七事變”後,投入抗日救亡運動。歷任饒陽六區婦女救國會主任、六區人民代表等職務。李一同志為革命犧牲後葬在五公鎮沃地村北。(待續)

王潤蘭

(1913-1937)
1913年出生的王潤蘭是饒陽縣留楚村人,自幼愛好武。1931年他考入了省立河間中學,在校期間他的各科成績都非常優秀。
1934年王潤蘭離家出走的時候,年僅21歲。他離家出走後考入了國民軍三十二軍軍長商震在北平(北京)舉辦的河北軍事政治學校第二期。
1936年第十一屆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德國柏林舉行,中國派出了包括69位運動員的代表團參加了這屆比賽,王潤蘭靠自己出色的表現被選入了只有4個人的拳擊項目代表隊。靳貴第和王潤蘭,分別參加了中量級和重量級拳擊比賽。在拳擊賽預賽,王潤蘭以2比1取勝,獲得了決賽權。這是中國代表團69個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中第二個取得決賽權的選手。但是3天后,當決賽即將開始時,中國代表團領隊突然接到奧運會組委會通知,說王潤蘭在預賽時已判失敗,不能參加決賽。聞此通知,中國代表無比義憤,有些外國代表聞知此事亦紛紛表示聲援。在眾議聲中,領隊前往交涉,一拖兩天,幾經來往無一奏效。就這樣,在眾目睽睽的柏林奧運會上,由於國力的衰弱和政治的因素,組委會一些人公然顛倒黑白,剝奪了中國運動員的決賽權。參加完柏林奧運會回國後不久,王潤蘭就擔任了國民黨三十二軍補三團三營排長。抗日戰爭開始後,他與部隊積極投入戰鬥。
1937年9月14日,他率部隊在漳河北岸阻擊來敵,連戰4晝夜,負傷後堅持指揮作戰。9月21日拂曉,帶幾名戰士以集束手榴彈炸敵坦克時,壯烈犧牲,國民政府國防部授予了他“民族英雄”稱號,並且給了幾十塊錢的撫恤金。
ps:《集結號》姜茂才原型

耿長鎖

耿長鎖(1900-1985),饒陽縣五公村人。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擔任五公村工會主任。
1943年饒陽發生旱災,加之日軍“掃蕩”,抗日軍民生活異常艱苦。中共饒陽縣委根據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組織起來”的號召,提出“組織起來,生產渡荒”的口號,耿長鎖帶頭回響,組織4戶貧苦農民辦起土地合夥組。他們歷盡艱辛,辦組第一年就奪得好收成,不僅鞏固、擴大了合夥組,也為全縣樹立了榜樣。1950年11月28日,《河北日報》以“耿長鎖領導的農業合作小組”為題,介紹了他們的經驗。從此,該組揚名全國,成為合作化的一面旗幟。由於他辦事公道,管理有方,農業合作小組越來越大,1951年春改為“耿長鎖農業生產合作社”。當年,他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農業勞動模範”。
1952年,耿長鎖作為中國農民蘇代表團成員,訪問了蘇聯。此後,除在大隊、公社和縣擔任重要領導職務外,還於1967年任衡水地區革命委員;1968年至1977年任河北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1977年任河北省政協副主席;1954年、1959年、1964年分別當選為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6年、1969年、1973年、1977年分別當選為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耿長鎖的事跡名揚全國,但他從不居功自傲。上級為照顧他工作,配給他一輛汽車。但他除工作非用不可外,從不輕易動用。大隊、生產隊種有果園和瓜園,瓜果成熟時,他很少前往。一次,他路過一瓜園,老農念及他日夜辛勞,遂摘一“老頭樂”(瓜名)給他,他謝絕了。此事曾在全縣傳為美談,對其他幹部教育很大。他廉潔奉公、實事求是,抵制了各種歪風。“文化大革命”中,他一度被視為“黑旗”,受到衝擊。但對整過他的人,他一視同仁,從不搞打擊報復。
由於他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保持了共產黨員的良好美德,使全村民眾團結一致,艱苦奮鬥,五公村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1985年,耿長鎖病逝,享年85歲。

田光

田光,原名銀山,(1925——2009),著名作曲家,代表作有《北京頌歌》等多首。榮獲中國音樂《金鐘獎》終身榮譽獎章。一生創作歌曲3000首。

葛存壯

葛存壯,生於1929年,饒陽縣人,著名電影藝術家,代表作有《中華兒女》、《平原游擊隊》、《小兵張嘎》、《白毛女》、《趙一曼》《小二黑結婚》等多部。

宋欣茹

宋欣茹(1912-1993),出生於西段村一貧苦農民家庭,後出嫁到常安村。1937年“七·七”事變後,她積極投身抗日工作,歷任村婦救會幹部、副主任、主任,並於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宋欣茹以民族大義為重,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走家串戶,積極宣傳抗日救國,並組織婦女做軍鞋、挖地道、動員參軍、救護傷員,被譽為“冀中平原一青松”、積極支前的“紅大嫂”。在日偽軍“掃蕩”的殘酷時期,她冒著生命危險親自救護了身受重傷的縣婦救會幹部孟惟訓。
饒陽解放後,宋欣茹帶領民眾積極進行土地改革,受到貧苦大眾的擁護。建國後,擔任常安村黨支部書記,帶領民眾,堅決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由於工作突出,1957年宋欣茹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農業勞動模範”。1963年,饒陽遭受特大洪災,常安村地處河套,地勢低洼,受災尤重。緊急關頭,她冒著生命危險,搶救集體財產和遇難民眾,被評為“河北省抗洪模範”。
1993年,宋欣茹病逝,終年81歲。

孫春蘭

孫春蘭,女,一九五0年五月出生,河北饒陽人,中共十七屆、十八屆中央委員,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福建省委書記,省人大主任,兼任天津市委委員、常委、書記。
孫春蘭曾在老工業基地遼寧工作四十年之久,其中有二十六年在鞍山度過,歷任工人、團委書記、副廠長、廠黨委書記、市婦聯主任。一九九四年,孫春蘭擔任遼寧省總工會主席,翌年任遼寧省委常委,兩年之後任中共遼寧省委副書記,分管組織工作。二00一年,孫春蘭以省委副書記的身份接替薄熙來擔任大連市委書記,直到二00五年調任全國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3]

藍天野

藍天野,男,原名王潤森,又名王皇,祖籍河北省衡水市饒陽縣大官亭鄉,1927年生人,藍天野先生是我國德高望重的著名話劇表演藝術家、書畫家、奇石收藏家。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專職導演兼演員(現已離休),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藝術委員會委員。曾入國立北平藝專油畫系學畫。1944年開始從事話劇事業。幾十年來在北京人藝的舞台上先後塑造了《北京人》中的曾文清,《茶館》中的秦仲義,《蔡文姬》中的董祀,《王昭君》中的呼韓邪單于等眾多鮮明的人物形象。《封神榜》中他飾演的仙風道骨的姜子牙,《渴望》中王滬生那溫文爾雅的老父親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很多角色(尤其是姜子牙)已經成就經典至今無人超越。還在《欽差大臣》、《羅密歐與朱麗葉》、《小市民》等外國名著中擔任過主要角色。導演過《針鋒相對》、《貴婦還鄉》等。其演技被譽為“令人拍案叫絕”、“在舞台上流露著獨特的藝術魅力”。他的表演有著廣泛良好的口碑,常被一些年輕藝人譽為“他是真正有藝術品質和高級趣味追求的藝術家。”

名優特產

金絲雜麵

饒陽金絲雜麵是饒陽縣著名特產,距今已有250多年的歷史,為清宮貢品,民國期間,仇家金絲雜麵曾獲孫中山先生頒發的獎狀,並在天津國貨展覽會上以“製作精良、品質尚佳”榮獲二等獎。金絲雜麵配料考究,製做精細。成分主要為綠豆面、白面、雞蛋白、白糖、芝麻、香油等6種材料。因雜麵細如絲、色金黃故名“金絲雜麵”。因配料科學、味道鮮美、清香適口、獨具風味、營養豐富,深受國內外顧客歡迎。一直暢銷不衰。饒陽金絲雜麵年產達3萬多公斤,生產廠家80多個,以仇氏正宗金絲雜麵及沱陽金絲雜麵規模最大。
饒陽金絲雜麵食用範圍廣泛,細條做雜麵湯,每250g做10-15碗,中條雜麵用來涮羊肉,無糖雜麵可作為糖尿病人和高血壓患者的輔療食品,機制雜麵做炒雜麵、燜雜麵、涼撈雜麵等多種食法。

豆腐腦

饒陽豆腐腦的創始人韓玉在饒陽城關以賣豆腐腦為生,早在清代光緒年間,因他投料考究,已成為饒陽地區遠近馳名的風味食品。韓玉的操作方法是用雞和豬肉熬湯,然後放入桂皮、丁香、茴香、大料,再加入炸醬。一直煮到雞肉酥爛,湯味醇厚不膩為度。吃時碗內盛上鮮嫩的豆腐腦之後再澆上熬好的鹵湯,加上點辣椒油、香油、芫荽,當一碗香噴噴、鮮滋滋、軟酥酥的獨具風味的豆腐腦放在食客面前,未吃便讓人垂涎了。
當韓玉故去之後,由他的外甥閆福祥繼承。並於1934年偕其子閆海亭來津,在西關大街中間北側租了一間門臉房賣起了饒陽豆腐腦。不久,因其豆腐腦獨具特殊風味,當食客們品出與其它豆腐腦的味道截然不同時,深受天津市民的讚許,生意迅速興旺起來。並在解放後於1949年2月擴充了門臉,1956年歸入國營行業,並於1958年天津食品展覽會上被評為我市優質食品。
後來在此基礎上又開發出新食品——饒陽熏腸,因為它的特殊風味,並做到色、香、味別具一格,熏料打破了別人用糖熏的技術,他們用松、柏木的鋸末,所以熏出來的肉腸具有松柏木香的味道,並讓蒼蠅聞味不落、不發粘、外焦里嫩、易保存,五六天不變質(因那時還沒有冰櫃面市,夏天均在自然條件存放,這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質量保證)。因此,饒陽熏腸的高質量而被評為市級優質食品。
河北饒陽縣,豆腐腦是久負盛名的傳統小吃。距今已有一百八十多年的歷史。
饒陽豆腐腦用料達14種之多,有黃豆、饒陽黑醬、麵粉、豬油、豬肉、茴香籽、大料、醋、雞、韭菜、桂皮等。作工精細,分浸豆磨漿、配製佐料、配製吊湯和鹵湯等。宜在春秋兩季食用。先將水豆腐盛入碗內,再放入麵筋片、韭菜、香油,澆上配製好的鹵湯。該小吃營養豐富,含有40%的植物蛋白質,且吃起來味道鮮美,久吃不膩。

河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石家莊市長安區 | 橋東區 | 橋西區 | 新華區 | 裕華區 | 井陘礦區 | 鹿泉市 | 辛集市 | 藁城市 | 晉州市 | 新樂市 | 深澤縣 | 無極縣 | 趙縣 | 靈壽縣 | 高邑縣 | 元氏縣 | 贊皇縣 | 平山縣 | 井陘縣 | 欒城縣 | 正定縣 | 行唐縣
唐山市路北區 | 路南區 | 古冶區 | 開平區 | 丰南區 | 豐潤區 | 遵化市 | 遷安市 | 遷西縣 |灤南縣 | 玉田縣 | 唐海縣 | 樂亭縣 | 灤縣 | 漢沽管理區
秦皇島市海港區 | 山海關區 | 北戴河區 | 昌黎縣 |撫寧縣 | 盧龍縣 | 青龍滿族自治縣
邯鄲市邯山區 | 叢台區 | 復興區 | 峰峰礦區 | 武安市 | 邱縣 | 大名縣 | 魏縣 | 曲周縣 | 雞澤縣 | 肥鄉縣 | 廣平縣 | 成安縣 | 臨漳縣 | 磁縣 | 涉縣 | 永年縣 | 館陶縣 | 邯鄲縣
邢台市橋東區 | 橋西區 | 南宮市 | 沙河市 | 臨城縣 | 內丘縣 | 柏鄉縣 | 隆堯縣 | 任縣 | 南和縣 | 寧晉縣 | 巨鹿縣 | 新河縣 | 廣宗縣 | 平鄉縣 | 威縣 | 清河縣 | 臨西縣 | 邢台縣
保定市新市區 | 北市區 | 南市區 | 定州市 | 涿州市 | 安國市 | 高碑店市 | 易縣 | 徐水縣 | 淶源縣 | 順平縣 | 唐縣 | 望都縣 | 淶水縣 | 高陽縣 | 安新縣 | 雄縣 | 容城縣 | 蠡縣 | 曲陽縣 | 阜平縣 | 博野縣 | 滿城縣 | 清苑縣 | 定興縣
張家口市橋東區 | 橋西區 | 宣化區 | 下花園區 |張北縣 | 康保縣 | 沽源縣 | 尚義縣 | 蔚縣 | 陽原縣 | 懷安縣 | 萬全縣 | 懷來縣 | 赤城縣 | 崇禮縣 | 宣化縣 | 涿鹿縣 | 張家口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察北管理區 | 塞北管理區
承德市雙橋區 | 雙灤區 | 鷹手營子礦區 | 興隆縣 | 平泉縣 | 灤平縣 | 隆化縣 | 承德縣 | 豐寧滿族自治縣 | 寬城滿族自治縣 |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
滄州市新華區 | 運河區 | 泊頭市 | 任丘市 | 黃驊市 | 河間市 | 獻縣 | 吳橋縣 | 滄縣 | 東光縣 | 肅寧縣 | 南皮縣 | 鹽山縣 | 青縣 | 海興縣 | 孟村回族自治縣
廊坊市安次區 | 廣陽區 | 霸州市 | 三河市 | 香河縣 | 永清縣 | 固安縣 | 文安縣 | 大城縣 | 大廠回族自治縣
衡水市桃城區 | 冀州市 | 深州市 | 棗強縣 | 武邑縣 | 武強縣 | 饒陽縣 | 安平縣 | 故城縣 | 景縣 | 阜城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