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強縣

武強縣

武強縣,隸屬於河北省衡水市,位於河北省東南部。南臨衡水,北通京津,東接滄州,西近石家莊, 武強縣總面積445平方千米(2013年)。 武強縣境內滏陽河、滹沱河穿境而過, 石黃高速和307國道橫貫東西,屬溫帶季風氣候,無霜期為185天,年平均降水量在554毫米左右。1993年武強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木版年畫藝術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6年武強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千年古縣"。2012年,武強縣完成生產總值45.4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0.2%。

基本信息

武強概括

武強縣武強縣
武強縣隸屬河北省衡水市,地處河北省東南部,京津石三角中心,既是環渤海開放地帶,又是內陸開放前沿。全縣轄2鎮4鄉238個行政村,面積445平方公里,耕地45萬畝,人口21萬。由於地處滹滏滯洪區,歷史上水旱災害頻繁,1985年、1994年兩次被國務院列為革命老區貧困縣,2001年被確定為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武強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以富民強縣為己任,以樹正氣、講團結、求發展為主鏇律,凝聚民心,鼓舞乾群士氣,激發全民創業熱情,全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06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22.5億元,全部財政收入7913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7億元,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6.8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6028元、2682元。

武強縣南距衡水市55公里,北距首都北京260公里,西距省會石家莊市135公理,東距黃驊港160多公里,石黃高速和307國道橫貫東西,正港路、武小路穿境而過,油路通車裡程294公里,是河北省交通最發達的縣之一。通訊發達,程控電話、行動電話直撥國內外,京九、京唐、京滬光纜和微波幹線均在武強設有出口,在衡水市率先實現了村村通電話、村村通寬頻。電力供應充足,是農村電氣化達標縣,年供電能力3億千瓦時。

武強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盛產小麥、玉米、棉花、大豆、辣椒等農作物。境內還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利用當地花生、紅薯等農產品精製加工而成的風味小食品享譽國內外,“綠源”、“北谷莊”無公害棚室黃瓜暢銷京津和東北三省,並出口俄羅斯。

歷史沿革

虞舜之際,大禹治水後,分天下為九州時至周武強縣地屬冀州域。

春秋時期,武強縣地屬晉。

戰國初,武強縣地屬燕,後屬趙。

秦並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武強縣地屬巨鹿郡。

西漢初,武強縣地北部為武隧侯國。《河間府志.世系志》記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舉列侯功臣思食其封夫疥為武隧侯。武隧侯城在今田沙窪村西南。南部為武強侯國。《畿輔通志》記載: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封功臣嚴不識為武強侯。武強侯國在今李家城、吳家城村址處。《河北通志》記載:武強侯國至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國除。漢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武隧侯國除,改為武隧縣。治所在武隧侯國城邑,屬河間國。武強侯國除後均屬武隧縣。

新莽時期,武強縣改名為桓隧縣。東漢時,建武初年(公元25年),又封王梁為武強侯國。建武二年(公元26年)國除復歸武隧縣。同時,武隧縣改“隧”為“遂”,稱武遂縣,屬安平國。

三國時期,武遂縣屬安平郡。西晉時,武遂縣初屬安平國,後改屬武邑國。晉惠帝分武遂縣,析屬武強縣名之始。縣城治所在原漢侯邑武強城,今李家城、吳家城村址處。武強縣之得名有二,據《畿輔通志》載:是因漢古城以得名。據《武強縣誌》記載:因有武強山(又名弓形山,已淪沒)而得名。武強縣始屬長樂園。

東晉十六國時期,永昌元年(公元322年)武強縣和武遂縣同屬武邑郡。南北朝時,北魏皇始二年(公元397年)於武強縣境內,今舊城村址處築郡城。皇始三年(公元398年)遷武邑郡於武強。轄武遂縣、武強縣。神瑞二年(公元494年),撤銷武強縣併入武邑縣。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復置武強縣。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廢除武邑郡,撤銷武遂縣併入武強縣。原武邑郡址改為武強縣縣城。復屬長樂國。

隋時,武強縣屬信督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武強縣歸屬冀州。貞觀元年(公元674年)屬深州,唐末又屬冀州。五代十國時期,後周顯德二年(公元955年),縣治所往北遷五里在今街關處重建武強城。《武強縣誌》記載:周顯德二年冀州刺史張輝始建今治。顯德五年(公元958年),武強縣仍屬深州。 元時期,太祖十九年(公元1224年),於武強縣升置東武州,屬真定路。轄武邑縣、靜安縣。太宗六年(公元1234年),撤銷東武州恢復武強縣建制仍屬深州。十一年(公元1239年),割武強部分屬祁州。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恢復武強縣改屬晉州。明朝時期,初,武強縣屬正定府。永樂年間建都燕京時改為滹川郡。後仍名武強縣,屬晉州。清代,百餘年循明制,武強縣屬晉州。雍正二年(公元724年),武強縣改屬直隸省深州。

中華民國期間,中華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武強縣直隸省深州。中華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州制廢,改為道制。武強縣屬直隸省冀南道。中華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冀南道改名為大名道,隨之武強縣屬大名道。後改屬真定道。中華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七月,直隸省改為河北省,武強縣屬河北省。中華民國十八年,國民黨縣黨部成立。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暴發後日寇南侵,國民黨倉惶南逃,從而結束了數千年的封建王朝和國民黨對武強的反動統治。抗日戰爭時期,一九三八年,武強縣屬冀中第八專區(河間),一九四六年改屬冀中第十一專區(辛集)。

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強縣屬河北省衡水地區。一九五一年,武強縣人民政府從武強(今街關)遷駐小范。一九五二年十月,武強縣改屬河北省石家莊地區。一九五四年六月,武強縣屬河北省滄州地區。一九五八年,撤銷了武強縣建制併入獻縣,屬滄州地區。後改屬天津市管轄。一九六O年三月,武強縣區域改併入深縣,屬河北省石家莊專區。一九六二年一月恢復武強縣建制,屬石家莊專區,七月改屬為衡水地區至今。

2000年,武強縣轄2個鎮、4個鄉:武強鎮、街關鎮、北代鄉、周窩鄉、孫莊鄉、豆村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12158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武強鎮59536街關鎮33519豆村鄉31216北代鄉29675孫莊鄉33131周家窩鄉25081

行政區劃

2002年底,武強縣面積444.5平方千米,人口20.8萬。轄2個鎮、4個鄉,238個村委會。縣政府駐武強鎮滏西路1號。

武強縣武強縣

武強鎮鎮政府駐滏東北路4號。面積98.3平方千米,人口5.69萬。轄45個村委會:南牌、北牌、東牌、何村、大屯、馬頭、小營、西廠、東廠、民興、民建、窪西、樂郊、林東、龐疃、琢家、菩薩、歐家莊、邵家莊、常家莊、楊家莊、肖家莊、牛王莊、陳家院、彭劉莊、西辛莊、南辛莊、北辛莊、東王莊、北里謙、南里謙、東里謙、西樊屯、北立車、南立車、武安莊、高莊窩、東中旺、西大過、郎子頭、北小范、西中旺一、西中旺二、西中旺三。 街關鎮鎮政府駐西北街村。面積79.5平方千米,人口3.28萬。轄54個村委會:西北街、西南街、東南街、東北街、洛沱灣、郝家莊、賈家莊、喬家莊、李家城、吳家城、北谷莊、南谷莊、五里屯、後馬莊、前馬莊、劉家頭、督府營、崔魏園、前台頭、北台頭、李德莊、大郭莊、蔡留貫、韓留貫、崔留貫、范留貫、西劉莊、郭家灣、李齊居、東郭莊、西宋、東宋、新合、李家、鄭家、河涯、小韓、大韓、喬疃、南關、北關、東關、西關、梅莊、王莊、康莊、蘆園、花園、鋪頭、拜口、夾壙、曹莊。

北代鄉鄉政府駐北代村。面積80.2平方千米,人口2.90萬。轄35個村委會:北代、南代、馬莊、孫村、苑莊、樊堤、解村、杜林、前楊武寨、後楊武寨、東楊武寨、張北召什、楊南召什、尚北代、後西代、前西代、前韓旺、後韓旺、吳沙窪、葛沙窪、樊沙窪、張沙窪、王沙窪、田沙窪、栗家莊、朱家莊、韓家莊、西劉堤、東劉堤、青蓮寺、北平都、南平都、留寺林。

孫莊鄉鄉政府駐西五祖寺村。面積69.8平方千米,人口3.29萬。轄25個村委會:西五祖寺、東五祖寺、西北召什、劉南召什、北堤南、南堤南、東唐旺、北孫莊、東孫莊、鐵匠莊、大王莊、西復興、東復興、張法台、西王莊、莊窩頭、孫猛寺、北新興、南新興、耿莊、皇甫、陳莊、任莊、合立、古壇。

周家窩鄉鄉政府駐周家窩村。面積51.7平方千米,人口2.56萬。轄40個村委會:周家窩、大段莊、東段莊、前段莊、康家廠、鄭家廠、弓牛廠、簸箕廠、西安院、大安院、郭家院、吉家口、郭家院、止方頭、西小章、東小章、任家莊、閻家莊、張家莊、陳家莊、譚封莊、李封莊、崔封莊、西辛莊、東辛莊、張金莊、北王莊、後護駕林、杜王李廠、河南王莊、寨子、董莊、劉廠、舊城、關頭、菊里、前王、東王、西王、大劉。

豆村鄉鄉政府駐豆村。面積65平方千米,人口3.06萬。轄39個村委會:豆村、鄧莊、張莊、常村、后庄、西薛、東薛、谷家、蔣莊、丁莊、徐莊、前莊、吳家寺、後台南、前台南、西左莊、東左莊、大李莊、西張莊、閻五門、劉五門、李家屯、大楊莊、西岔河、東岔河、劉鐵房、宋古河、劉古河、大劉莊、南劉莊、劉小寨、黃家屯、侯家屯、吉家屯、南孫莊、楊家頭、趙褚桃園、閻鄧褚桃園、李馬褚桃園。

2006年,武強縣轄2個鎮、4個鄉:武強鎮、街關鎮、豆村鄉、北代鄉、孫莊鄉、周窩鄉。

2007年,撤銷周窩鄉,設立周窩鎮,以原周窩鄉的行政區域為周窩鎮的管轄區域,鎮政府駐周窩。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武強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南臨衡水,北通京津,東接滄州,西近石家莊,經緯度是東經115°10′-116°34′,北緯37°03′-38°23′之間。總面積44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武強縣地勢平坦開闊,以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區為主,占區劃面積的75%以上,具有典型的三江平原地貌特徵。

氣候

武強縣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無霜期為185天,年平均降水量在554毫米左右。

水文

武強縣境內滏陽河、滹沱河穿境而過。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到2012年,武強縣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油氣、地熱、礦泉水和磚瓦用粘土資源等4個礦種。

油氣:探明的石油儲量約300多萬噸,原油日產量約1.5噸。油氣藏類型屬古潛山油氣藏和第三系油氣藏。

地熱:平均地溫梯度值3.16℃/100米,略高於大地梯度背景值(3℃/100米),垂向上可分為三個熱儲層。一是上第三系中低溫熱水。開採深度為300米~1200米,水溫在23℃~50℃,礦化度較低,水量較大。二是下第三系高礦化熱水。開採深度在1000米~1500米以上,水溫可達50℃~80℃,礦化度較高,由於綜合利用條件限制,暫不宜開發。三是古潛山基岩高溫熱水及凹陷區上第三系高溫熱水。基岩高溫熱水埋深在1500米~2500米以深,水溫60℃以上,礦化度較低,水量較大,水頭高。

水資源

地表水:武強縣平均徑流深14.4毫米,自產徑流量為12660.6萬立方米。總入境水量13.7億立方米,入境水量為4.35億立方米。總出境水量為12.3億立方米,其中清涼江出境量最大為7.25億立方米,衛運河出境水量次之為4.31億方米。

生物資源

糧食作物:小麥、玉米、穀子、高粱、甘薯、黍子、稻穀、蕎麥等。

經濟作物:棉花、花生、芝麻、向日葵、食用菌、菸草等。

水果蔬菜:白菜、菠菜、芹菜、茄子、西紅柿、筍、冬瓜、北瓜等。

家畜:豬、羊、牛、驢、騾、馬、兔、駝、鹿等。

水產:羅非魚、河蟹、甲魚、青蝦、鱔魚、泥鰍、蚌等。、

人口民族

2012年武強縣總人口21.3萬,其中農業人口19萬。

武強縣是以漢族為主的少數民族雜散居地區。到2009年共有37個少數民族成份。其中回族人口最多。

交通

武強縣有石黃高速公路、307國道、德保公路橫穿全境,西距京九鐵路15公里。有153村通了油路,公路通車裡程達到了280公里,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經濟

綜述

2010年,武強縣生產總值完成35億元,是“十五”末的1.6倍,年均增長10%。全部財政收入、一般預算收入分別達到1.48億元和7333萬元,分別是“十五”末的1.8倍和2.2倍。一般預算收入占全部財政收入比重達到49.5%,比“十五”末提高8.6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3.4億元,是“十五”末的2.3倍。

2012年,武強縣完成生產總值45.4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0.2%。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9億元,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億元,同比2011年分別增長34.4%和9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8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6%。財政收入突破2億元,完成2.35億元。公共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39億元,同比2011年分別增長22.5%和34.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86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099元,同比2011年分別增長12.1%和14.5%。

第一產業

2012年,武強縣小麥平均畝產達到638.8公斤,最高畝產700.8公斤。2012年武強縣蛋雞存欄1700萬隻,擁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企業28家,國家級1家,省級2家,蔬菜種植面積16.5萬畝。

第二產業

2012年武強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37.6億元,比2011年增長14.6%。輕工業實現增加值9.5億元,比2011年增長20.9%。重工業實現增加值22.1億元,比2011年增長12.6%。裝備製造、食品、石化三大主導產業實現增加值28.6億元,比2011年增長14.5%。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23.7億元,比2011年增長13.3%。實現利稅12.7億元,比2011年增長20.0%。實現利潤8.0億元,比2011年增長22.5%。

2012年,武強縣實施項目建設“4161工程”,武強縣建設完成投資65.3億元,其中20億元以上1個,5億元以上6個,3億元以上10個,億元以上41個,千萬元以上115個。竣工超億元項目11個,超千萬元項目83個;爭列省重點項目6個,市重點項目9個。輕工軸承生產基地,投資1.9億元的明珠軸承園區已經建成並投入運營,軸承加工企業達98家,軸承加工戶達1350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1.2億元,增長21.1%。

第三產業

2012年,武強縣累計吸引省外資金18.5億元,引進外資1610萬美元,外地客商1260餘人次來館考察,洽談項目195個,簽約項目131個,其中億元項目11個,總投資額156.9億元。2012年武強縣新增企業265家,個體工商戶771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7.4億元,同比增長13.8%。

2012年武強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3億元,比2012年增長15.7%。2012年武強縣進出口總值3.4億美元,比2011年增長11.9%。

2012年武強縣接待海內外遊客58.0萬人次,比2011年增長27.8%。實現旅遊總收入3.4億元,比2011年增長37.0%。2012年武強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51.1億元,比2011年增加22.2億元。

社會事業

城鎮建設

2012年,武強縣針對277個村全面開展“四清四化”,對公路沿線30個村集中整治,在全市表彰中位列第一檔次。累計拆除違章建築和房屋4.8萬平方米,取締重污染小企業19家,各類非法經營攤點381處,全部復耕、綠化到位。2012年武強縣投資38.3億元鋪開了45個項目,搭建了十縱六橫的城區路網框架,建成區面積達到20平方公里,城區常駐人口增至9.1萬人,城鎮化率達到40%,建成區綠地率和綠化復蓋率分別達到36.3%和44.2%。建設了公主湖濕地公園、濱河公園風景區。

教育事業

2012年,武強縣有教師265人,其中博士5人、碩士60人、一類本科人才200人。相繼與河北師大、北京師大、聊城大學等高校建立頂崗支教實習關係,引進624名頂崗實習大學生和62名“三支一扶”大學生志願者來館陶支教。同時結合頂崗支教,對置換出的部分在職教師實施“國培計畫”,已共有教師246人次參加,涉及武強縣42所中國小校。

科技事業

2012年,武強縣政府組織100名技術指導員,在武強縣8個鄉鎮100個科技示範村舉辦科技培訓180多場,培訓示範戶、輻射戶1.9萬餘人次。

醫療事業

2012年,武強縣8所鄉衛生院、341處村衛生室衛生服務機構已全部完成了標準化建設,武強縣參加新農合人數25.7萬人,參合率達97.17%。

社會保障

2012年,武強縣企業養老保險參保復蓋人數為15569人,其中在職11607人,退休4058人。發退休金567.9萬元,實發退休金567.9萬元,社會化發放率為100%;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參保復蓋人數為1333人,其中在職937人,退休396人。應發退休金67.5萬元,實發退休金67.5萬元,社會化發放率為100%;失業保險參保人數為7014人,享受待遇123人次,發放失業金6.84萬元。累計享受待遇123人,共支出失業保險金6.84萬元;工傷保險實際參保人數為10284人,其中農民工實際參保人數為4475人。累計享受待遇18人,共支出工傷金2.1萬元。

城市榮譽

1993年武強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木版年畫藝術之鄉"。

2006年武強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千年古縣"。

著名人物

著名人物
劉幽求 劉謙
張陽
張權

特色產業

武強縣武強縣

電線電纜行業 電線電纜行業起步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近幾年來,各骨幹企業緊緊抓住農網改造、西部大開發和申奧成功城網改造的有利時機,紛紛增投入、上項目、搞技改,使電線電纜行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現已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擁有河北北方線纜集團、沈強線纜集團、武春線纜集團等骨幹企業16家,主要產品有35千伏高壓電纜、低壓交聯電纜、阻燃電纜等30多個系列10000多種規格,其中"宏發"牌電線電纜年榮獲河北省免檢產品,河北省名牌產品稱號。產品暢銷東北地區及京津等十幾個省市和地區。電線電纜行業的龍頭企業河北北方線纜集團2001年通過了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並引進了國際一流的生產設備及檢測設備,使產品質量得到明顯提高,並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承擔產品質量保險,在國家機械局機械行業企業綜合指數排名位居第30名,在全國電工電器工業行業位居第10名,兩項排名列河北省第一名。

樂器行業

樂器行業起步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十幾年來,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優勢,擁有河北金音樂器有限公司、錦泰樂器公司、錦華樂器公司等十四家骨幹企業。特別是近幾年來,樂器行業通過增投入、上項目、抓開發、搞技改,實現了快速、健康發展,從業人員達到8000人,其中各類樂器生產技術人員5000人;各項經濟指標連年翻番增長,產業基礎日趨雄厚。主要產品有高音薩克斯、長笛、單簧管、提琴四大系列80餘個品種,暢銷歐美、東南亞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西管產量在2000年底就已躍居全國同行業首位。樂器行業的龍頭企業河北金音樂器公司圍繞“金音樂器讓世界充滿音樂和友誼”的目標,2000年出資10萬美元與美國布魯克林大學共同建立了樂器研究所,為研製開發新產品、快速占領市場制高點、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通過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基礎上,2002年又投資100萬元從美國引進了ERP網路化管理新模式,全面提升質量管理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為形成樂器生產規模化、系列化,武強縣以河北金音樂器公司為核心,在307國道以南、石黃高速公路以北規劃了中國武強樂器城。到“十五”末,將初步建成集科研、開發、生產、集散於一身,涵蓋所有西洋樂器、全國最大、世界知名的工業園區。

化工行業

武強縣是河北省“萬噸染料基地縣”,化工行業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發展至今,已成為全縣工業經濟的第一支柱產業,擁有化工骨幹企業19家,市級化工企業集團1家,行業資產總值2.6億元,其中固定資產1.8億元;現有幹部職工1500人,其中技術人員500人,具有較強的技術開發、套用能力。主要產品以染料、染料中間體和染料助劑、螢光粉、硬質膠、化工機械為主,除暢銷國內市場外,還遠銷歐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在迅猛發展化工行業中,湧現出了河北匯泉染料化學有限公司、立車企業集團等一批優勢骨幹企業,顯示了較強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競爭力。“九五”期間,全縣化工行業保持了20%以上的遞增速度,部分骨幹企業增速達到30%以上。

根據化工行業發展現狀,武強縣謀劃了集科研、生產於一體的武強工業園,引進了投資5000萬元的東北橡膠助劑項目。“十五”期間,化工行業將依託武強工業園區的建設,狠抓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對外開放三個重要環節,推動行業健康、快速發展。

食品行業

武強縣武強縣

食品行業起步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特別是進入九十年代後,食品行業蓬勃發展,成為立縣強縣的支柱產業和盛名遠播的特色行業。1997年,被河北省政府命名為“食品生產先進縣”,從1998年開始,連續四年被河北省政府命名為“食品工業強縣”,2001年被衡水市政府確定為食品飲料業龍型經濟“重點實施縣”。 全縣擁有食品生產加工攤點300多家,從業人員30000多人,骨幹企業100家,銷售收入超千萬元的企業10家,銷售收入超500萬元的企業20家,主要產品有花生、署脯、辣椒、脫水菜、奶製品、調味品、肉製品、飲料、糕點等10大系列200多個品種,其中“甘順”牌小食品、“振興”牌小食品被評為省優質產品;產品銷售網點遍布全國除西藏、台灣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區,並遠銷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食品行業連續五年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長速度。

為加快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於1999年開工建設了總投資1.2億元、占地200畝的武強食品城,目前食品城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即將開工建設。全部建成後,食品城將成為集生產、交易、科研、服務為一體、我國北方最大的食品生產交易集散地;也將帶動食品行業向高檔化、功能化、多樣化的綠色食品方向發展。

蔬菜產業

武強縣蔬菜產業始於九十年代中期,幾年來,縣委縣政府以農民增收目標著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通過政策扶持、加強服務,大力發展以無公害黃瓜為主的溫室大棚。以石黃高速、307國道兩側三帶為主的蔬菜龍型經濟格局初步形成。全縣現有蔬菜面積10萬畝,日光溫室蔬菜5萬畝。年產蔬菜34萬噸。無公害黃瓜種植堅持“四統一分”(統一規劃、統一技術、統一物資供應、統一銷售、分戶種植),99年開始連續三年被省評為優質農產品,2000年武強縣黃瓜被給予無公害農產品標誌使用權,目前正在積極申報無公害認證面積5萬畝,力爭全部實現無公害生產。已在省商標局註冊了“武綠”牌商標。2002年被河北省農業廳命名為河北黃瓜之鄉。2001年投資520萬元建起的縣鋪頭蔬菜批發市場成為蔬菜產業的龍頭,無公害黃瓜遠銷東北三省、山西、內蒙及京津等大中城市。

武強縣高新技術示範園區發揮科技示範作用,向周邊輻射發展。內建40棟高標準連動式智慧型溫室,全部配備電動捲簾、微滴灌、反光幕、陽光燈等先進設施,另有500個普通日光溫室用於新技術、新品種的示範推廣,引進溫室油桃、蘆薈、食用仙人掌、火龍果等花卉名優新特產品蔬菜品種60個,新技術15項。

玻璃纖維行業

玻璃纖維行業,主要分布在街關鎮,現有玻璃纖維企業11家,生產產品有無鹼紗、中鹼紗、無鹼布、各種型號玻璃紗、導風筒基布、玻璃鋼基布、平織窗紗、魚桿布等30多個規格品種,從業人員900餘人;產品銷往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並出口到歐美東南亞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行業年銷售收入8300萬元。龍頭企業津武玻璃纖維公司生產的玻璃纖維單絲塗塑平織窗紗產量位居全國第二,僅次於天津玻璃纖維總廠,位居全省第一,年銷售收入6500萬元,上交稅金220多萬元。

發展藍圖

今後的一個時期,是實現第三步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為武強擴大開放、吸引外資、調整經濟結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武強縣人民將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貫徹“抓好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保持穩定”的基本方針,全面實施科教興縣和開放帶動兩在戰略,促進全面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再經過10年努力,到2010年,武強縣經濟和社會將發生巨大變化。

經濟實力雄厚。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0億元,平均增長速度12%以上,在2000年的基礎上再翻一番半。一、二、三產業年均增長分別達到5%、11%、18.5%左右。產業結構基本實現合理化,農業形成產業化、專業化、市場化新格局,工業基本完成由傳統向現代型轉變,三次產業比例調整到11:60:29。

經濟體制健全。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市場體制發育成熟,巨觀管理靈活高效,經濟發展外向度較高,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

基礎設施完善。形成開放式、立體化、快捷暢通的交通通訊網路,基本實現城鄉一體化和農村城鎮化,城鎮人口達到10萬以上,城鎮水平達到50%以上。

人口、環境實現了持續發展。全縣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上,人口素質明顯提高。工業廢氣處理率達到95%以上,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

人民生活富裕。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8811元,年均增長7%以上,農民人均收入達到3753元,年均增長6%以上,吃、穿、用等生活資料更加豐富,住房和交通條件明顯改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鄉環境理更加優美,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

地域文化

歷史文化悠久。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於今武強境南部置武強侯國,距今已有2200餘年歷史。這裡曾是戰國強秦破趙、北宋楊延昭抵禦遼軍的古戰場,郎子頭、楊武寨、堤南村等村名的來歷對此進行了印證。2006年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評定為千年古縣。

民間藝術奇葩--武強年畫

武強素有“年畫之鄉”的美稱。武強年畫經過歷代藝人的苦心經營,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和流派,與天津楊柳青年畫、山東濰坊年畫、江蘇桃花塢年畫、四川綿竹年畫、河南朱仙鎮年畫相媲美。武強年畫是我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燦的明珠,曾被人們譽為河北藝術的象徵,以其深厚的民間民俗、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而享譽國內,馳名海外。 武強年畫的祖版產於宋元時期,范氏家譜中曾有“范迎龍經畫務”的記載,范迎龍為明永樂年間人氏,由引可見,明永樂年間,武強年畫業已初具規模。

武強年畫因出於民間藝人之手,所以富有民間生活情趣和民間藝術色彩,背景簡括,不拘細節,主題突出,選材大都與民間習俗和生活有密切聯繫。武強年畫的題材豐富多彩,通過各種各樣的形象反映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願望,以滿足不同地區人們的不同欣賞習慣和要求,所以它在民間有著深刻的影響和雄厚的民眾基礎,數百年來一直為廣大民眾所喜愛。

武強年畫主要是木版套色水印。由於工藝製作和刻印方法的特殊效果,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構圖勻稱飽滿,裝飾性很強,線條粗獷簡練,挺拔疏落,遒勁健美,直朴稚拙;色彩強烈,濃烈而不凝滯,單純而有變化,常以大紅大綠等明快舒暢的色調,形成一種喜氣洋洋的熱烈氣氛,來裝點節日。還有一種淡潔素雅、清秀爽目的山水墨畫,也頗受歡迎。

武強年畫的造型突出重點,刻畫人物為五段身材,著重表現頭部和眼睛,著筆不多而儀表生動。"魚鉤鼻子單框眼,淡施脂粉懶畫眉",而內在的情感卻表現得很充分。

武強年畫在刻版技法上變化多樣,有的精雕細刻,表現入微,有的粗細相兼,適得其妙。但以大刀闊斧,粗獷自然的刻法見長,以陽刻為主,兼施陰刻,運用黑白對比的表現方法,充分發揮分味木趣的特點,始終保持著版畫風格。

武強年畫藝人在多年的施色套印中,總結了豐富的用色經驗,或以不同顏色的塊面大小,或以深淺濃淡,或以近似排列,達到對比鮮明而統一的效果。要求用色少而變化多,使平面色塊增加層次感和立體感。用同一種或兩種以上顏色複印重點部位,使色彩飽滿豐富,變化萬千。圖案花紋有明有暗,米黃爭盛,蘭紫相同,每件作品都有一個主調,形成單純明快,強烈響亮的鏇律,給人以閃躍跳動的感覺。

武強縣武強縣

武強年畫的歷史,幾經滄桑,飽受風霜,可謂多災多難。但是,深受人民喜愛的武強年畫一直艱難地延續下來,即使是史無前例的十年浩劫,也沒將它摧垮。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武強年畫重新走向繁榮發展之路。自1979年春季開始,在省有關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地縣有關部門對武強年畫資料做了蒐集整理。1980年9月2日成立了武強年畫學會,1983年10月,文化部批准成立了“武強年畫社”。1985年至1990年建成全國第一家專業性縣級博物館--武強年畫博物館。1989年經批准武強被確定為“中國民間木版年畫之鄉”。 武強年畫這一傳統的藝術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除保持傳統的木版印刷和絲綢印刷外,還採用新技術,進行木版年畫膠印,生產膠印年畫、中堂、掛曆、日曆等100多個品種,年產銷量在1000萬張(冊)以上,不僅銷往國內28個省市自治區,還遠銷到日本、美國、西歐和東南亞各國,先後有100多件作品在國內外參展獲獎。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近6萬名全國各界名流、學者到武強參觀。並有羅馬尼亞、馬來西亞、韓國、印尼、烏拉圭等幾十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及大使館的文化參贊來考察武強年畫。

河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石家莊市長安區 | 橋東區 | 橋西區 | 新華區 | 裕華區 | 井陘礦區 | 鹿泉市 | 辛集市 | 藁城市 | 晉州市 | 新樂市 | 深澤縣 | 無極縣 | 趙縣 | 靈壽縣 | 高邑縣 | 元氏縣 | 贊皇縣 | 平山縣 | 井陘縣 | 欒城縣 | 正定縣 | 行唐縣
唐山市路北區 | 路南區 | 古冶區 | 開平區 | 丰南區 | 豐潤區 | 遵化市 | 遷安市 | 遷西縣 |灤南縣 | 玉田縣 | 唐海縣 | 樂亭縣 | 灤縣 | 漢沽管理區
秦皇島市海港區 | 山海關區 | 北戴河區 | 昌黎縣 |撫寧縣 | 盧龍縣 | 青龍滿族自治縣
邯鄲市邯山區 | 叢台區 | 復興區 | 峰峰礦區 | 武安市 | 邱縣 | 大名縣 | 魏縣 | 曲周縣 | 雞澤縣 | 肥鄉縣 | 廣平縣 | 成安縣 | 臨漳縣 | 磁縣 | 涉縣 | 永年縣 | 館陶縣 | 邯鄲縣
邢台市橋東區 | 橋西區 | 南宮市 | 沙河市 | 臨城縣 | 內丘縣 | 柏鄉縣 | 隆堯縣 | 任縣 | 南和縣 | 寧晉縣 | 巨鹿縣 | 新河縣 | 廣宗縣 | 平鄉縣 | 威縣 | 清河縣 | 臨西縣 | 邢台縣
保定市新市區 | 北市區 | 南市區 | 定州市 | 涿州市 | 安國市 | 高碑店市 | 易縣 | 徐水縣 | 淶源縣 | 順平縣 | 唐縣 | 望都縣 | 淶水縣 | 高陽縣 | 安新縣 | 雄縣 | 容城縣 | 蠡縣 | 曲陽縣 | 阜平縣 | 博野縣 | 滿城縣 | 清苑縣 | 定興縣
張家口市橋東區 | 橋西區 | 宣化區 | 下花園區 |張北縣 | 康保縣 | 沽源縣 | 尚義縣 | 蔚縣 | 陽原縣 | 懷安縣 | 萬全縣 | 懷來縣 | 赤城縣 | 崇禮縣 | 宣化縣 | 涿鹿縣 | 張家口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察北管理區 | 塞北管理區
承德市雙橋區 | 雙灤區 | 鷹手營子礦區 | 興隆縣 | 平泉縣 | 灤平縣 | 隆化縣 | 承德縣 | 豐寧滿族自治縣 | 寬城滿族自治縣 |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
滄州市新華區 | 運河區 | 泊頭市 | 任丘市 | 黃驊市 | 河間市 | 獻縣 | 吳橋縣 | 滄縣 | 東光縣 | 肅寧縣 | 南皮縣 | 鹽山縣 | 青縣 | 海興縣 | 孟村回族自治縣
廊坊市安次區 | 廣陽區 | 霸州市 | 三河市 | 香河縣 | 永清縣 | 固安縣 | 文安縣 | 大城縣 | 大廠回族自治縣
衡水市桃城區 | 冀州市 | 深州市 | 棗強縣 | 武邑縣 | 武強縣 | 饒陽縣 | 安平縣 | 故城縣 | 景縣 | 阜城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