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河之戰[後金和明朝的作戰]

渾河之戰[後金和明朝的作戰]

渾河血戰指天啟元年(1621年)發生在渾河邊的一場戰鬥,其中後金兵約數萬人,明軍(主要為四川白桿兵4000及浙江兵3000)共7000餘人,主要軍事統帥:努爾哈赤、陳策、童仲揆、秦民屏、秦邦屏、戚金、周敦吉等,以後金慘勝結束戰鬥。

基本信息

戰爭經過

公元1621年,明天啟元年。

自起兵攻明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努爾哈赤,趁明朝遼東經略熊廷弼去職,巡撫袁應泰舉措失當的機會,於是年三月直逼瀋陽,隨即在十三日揮兵猛攻。(朝鮮《李朝實錄。光海君日記》稱此役“虜騎十萬”當有誇大)

就在瀋陽戰況垂危之際,城外渾河之畔一支由明末著名女將秦良玉派來的數千忠州石柱土司兵躍躍欲試。

《明史》載秦良玉部歷經沙場,戰無不勝,“馭下嚴峻”,所部號稱白桿兵,“素為遠近所憚”。時秦良玉派遣其兄秦邦屏統帶此勁旅赴遼,這支川兵皆強悍能戰,裝備川東少數民族特有的利劍大刀和鋒利的長柄竹矛,身披鐵甲外又再套一層厚棉,刀、箭不入。軍容壯整,意氣昂然。

渾河之戰[後金和明朝的作戰] 渾河之戰[後金和明朝的作戰]

天啟元年(1621年)瀋陽被後金攻占的時,一支由川浙兵組成的援遼大軍在總兵童仲揆、陳策等率領下,推進到渾河,欲與瀋陽城內的明兵對後金兵進行夾擊。

聽說城已被占,陳策下令還師。游擊周敦吉等一再請戰,諸將激動地說:“我輩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為!”

於是明兵分為兩營,周敦吉與副總兵四川石柱都司僉書秦邦屏先渡河,在橋北立營;童仲揆、陳策及副將戚金、參將張明世統浙兵三千在橋南立營。

八旗驍騎的衝鋒不勝於川東土司兵之鋒銳,數沖未果,這些土司兵雖人數少於八旗,卻都殊不畏死,組織嚴明,使用的又是上帶長刃下配有鐵環的奇怪兵器,殊異平時明軍,使八旗軍極不習慣,打頭的精銳紅巴甲喇軍經惡戰被擊敗,當即退卻下來,八旗軍上下震驚!

騎兵不敵,努爾哈赤急以“後軍往助”(《清太祖實錄》卷 7),川兵也不畏生死寸土不讓。據《全邊略記》和《山中聞見錄》的記載,土司兵連續擊退八旗強勁的步騎猛攻,挾著攻占瀋陽之勝利餘威的八旗勁旅,竟在四川步兵抗擊下“死於槍弩者數千人”,後繼騎兵也被打得“紛紛墜馬”。

後金軍參領西佛先、佐領席爾泰、格朗也陣亡了。

但身經百戰,並經受過嚴酷訓練的八旗軍也是相當頑強,“卻而復前,如是者三”雙方激戰多時,儘管土司兵們非常飢餓,而八旗雖以眾擊寡,卻仍然難分勝負。

連後來清朝史料也記載道:“明之步兵,皆系精銳兵,驍勇善戰,戰之不退,我參將一人、游擊二人被擒。”(見《滿文老檔》上,第117頁)“川兵營甚堅”(清代谷應泰《明史記事本末》

“諸將奮勇迎 擊,敗白標兵(即白旗),又敗黃標兵(即黃旗),擊斬落馬者二三千 人”(皆見:清人 谷應泰《明史記事本末》)擒後金一參將、二游擊。

川兵營甚堅,後金多次進攻無果。八旗勁旅“死於槍弩者數千人”,努爾哈赤急以“後軍往助”。李永芳找到被俘的明朝炮手,親自解開捆綁,人賞千金,用來攻擊川軍,發炮無不立碎者。經過激烈交鋒,川軍終於飢餓疲勞,難以支持,全部被殲滅。周敦吉、秦邦屏及參將吳文杰、守備雷安民等皆力戰而死。周世祿從西北逸出,鄧起龍、袁見龍奪橋西奔,帶領殘軍俱走入浙營,繼續堅持作戰。浙兵布陣於渾河五里之外,列置戰車槍炮,掘壕安營,用秫秸為柵,外塗泥巴。後金兵消滅江北川兵,迅速渡河把浙兵包圍數匝。

就在北岸血戰之際,南岸以童仲癸、陳策率領的浙江兵三千人也在離渾河五里處布列戰車銃炮,紮營回響。

努爾哈赤深感川兵之勁厲,再三告誡剛剛慘勝的八旗兵“勿輕敵”,並故意強調“仲癸所將皆川兵”以警醒部下。(錄自《三朝遼事實錄》)

後金兵得以集中兵力攻浙兵營,明總兵陳策、童仲揆、張明世、戚金等將領沉著應戰,積極布陣,誓後金兵決一死戰。明軍以火器射擊,殺傷相枕。火藥用盡,兩軍便開始短兵相接。戰鬥極為激烈,明軍的步兵沒有弓、撒袋,他們持三尺長的竹竿槍和腰刀,披甲冑,外套一層厚棉,刀、箭不入。在夜幕降臨時與後金兵交戰,一度勝負未分。但後金增援部隊加入,明軍浙營潰敗,陳策戰死。後金兵萬矢齊發,童仲揆與戚金、張名世及都司袁見龍、鄧起龍等並戰死。後金前後損失雅巴海、布哈、孫扎欽、巴彥、雅木布里、西爾泰、郎格、敦布達哈、木布、祿汪格等戰將。

總兵朱萬良、姜弼率領三千餘援兵,行至白塔鋪,觀望不戰。遣兵一千為哨探,遭遇到後金的將領雅松。雅松望風而逃,明兵放槍緊追,直追到後金左翼四旗兵營前。努爾哈赤得到報告,氣憤至極。在後金兵向浙兵營圍攻萬分危急的情況下,明總兵李秉誠、朱萬良、姜弼始進前一戰,遇阻擊先後敗去。

朱萬良部明軍稍經交手即行潰退,沿途被皇太極一路追殺,傷亡三千多人。朱本人後來也身死於遼舊之役。

此時苦苦鏖戰多時的八旗軍與川浙兵仍然打得勝負難分,統帥陳策、童仲癸再派使者向袁應泰叩首求援。

袁已經嚇破了膽,竟以後金強大派兵也扭轉不了戰局為由拒不答應。

戰爭結果

雙方血戰到天色將晚,八旗援兵又趕到戰場!童仲癸見已方援兵遲遲不至,遂與部眾將士都抱成仁之心,決死回馬殺向數倍於已的後金軍,最終除極少官兵倖免回遼陽外,陳策、童仲癸與副將戚金、將領袁見龍、鄧起龍、張名世、張大斗等大小將校共120多人全部義無反顧、悲壯殉國。

歷史評價

渾河南北大戰,令輕取瀋陽的後金軍意外遭逢勁敵,連續多次惡戰,多次失利,險像環生,倍極艱苦。

後來的清人魏源也感慨其為:"是役,明以萬餘人當我數萬眾,雖力屈而覆,為遼左用兵以來第一血戰."

而明人倍感自豪,《明熹宗錄》稱之為“凜凜有生氣”“時鹹壯之”。

尤其是秦良玉所派川東土司兵面對數倍強敵的壯烈表現,極其令人敬仰。後來的兵部尚書張鶴鳴曾經評說此戰:"渾河血戰,首功數千,實石柱、酉陽二土司功”。其他明軍也大多都英勇剛烈,為人所不齒的貪生怕死者少之又少。

這場驚天動地之戰,也引起當時朝鮮人的極大觀注,時任滿浦僉使的鄭忠信向李朝報告中說“虜中言守城之善莫如清河,野戰之壯莫如黑山(即渾河)《李朝實錄。光海君日記》後來也贊道“虜之死傷亦相當,虜至今膽寒”。

而根據後金自己的史書,八旗所部確實受到極其沉重的打擊,傷亡慘重。

渾河之戰[後金和明朝的作戰] 渾河之戰[後金和明朝的作戰]

尤其是紅甲喇軍、白旗軍、連努爾哈赤最精銳的黃旗軍都曾在堅強的川軍面前敗下陣來。

八旗軍多名將領甚至在激戰中被明軍活捉。

為了穩定軍心士氣,禱念在此役眾多的陣亡者,努爾哈赤還在十六日專門舉行了祭奠亡靈的大會。

八旗戰亡將領見於史料的有:雅巴海、布哈、孫扎欽、巴顏、雅木布里、實爾泰、郎格、杜木布、大哈木布祿、旺格等共九人。

根據《滿文老檔》之太祖卷19里的記錄,努爾哈赤對渾河北岸八旗步兵敗於川東土司兵之事極為憤恨,進行追查,革去了參將拜音達里、游擊伊郎阿之職。

主要罪狀是與川兵相遇時“不戰而敗走”,批評雅松“率吾常勝之軍,望風而走,以失銳氣”(見《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三)

明朝戰爭列表

北京保衛戰 | 明滅元之戰 | 明攻山東之戰 | 明平閩廣之戰 | 明攻福建之戰 | 明攻河南之戰 | 明攻河北、大都之戰 | 明攻山西之戰 | 太原之戰[明朝]| 明攻陝甘之戰 | 明太祖第一次北征 | 明滅夏之戰 | 階、文之戰 | 明太祖第二次北伐 | 明太祖第三次北伐 | 明太祖第四次北伐 | 明平雲南之戰 | 曲靖之戰 | 明太祖第五次北伐 | 明太祖第六次北伐 | 明太祖第七次北伐 | 明太祖第八次北伐 | 靖難之變 | 真定之戰 | 北平之戰 | 鄭村壩之戰 | 白溝河之戰 | 夾河之戰| 滹沱河之戰 | 明平交阯之戰 | 明成祖第一次親征漠北之戰 | 神投海之戰 | 明成祖第二次親征漠北之戰 | 海堝之戰 | 明成祖第三次親征漠北之戰 | 明成祖第四次親征漠北之戰 | 明成祖第五次親征漠北之戰 | 麓川之役 | 狼山、兀魯乃池之戰 | 麓川之戰 | 貴州、湖廣各族人民大起義 | 土木之變 | 大藤峽之戰 | 紅鹽池之戰 | 劉六、劉七起義 | 春西海之戰 | 秋黑河墩之戰 | 明抗倭的戰爭 | 王江陘之戰 | 乍浦、東沈莊之戰 | 台州之戰 | 新河之戰 | 花街之戰 | 上峰嶺之戰 | 長沙之戰 | 橫嶼之戰 | 林墩之戰 | 仙遊之戰 | 明滅吳平之戰 | 萬全右衛之戰 | 明平定都掌部落之戰 | 明平岳鳳叛亂 |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的戰爭 | 鎮北關之戰 | 兆佳城之戰 | 渾河之戰 | 明平楊應龍之戰 | 明平哱拜叛亂 | 壬辰衛國戰爭 | 平壤之戰 | 古勒山之戰 | 露梁海戰 | 明與後金戰爭 | 撫順之戰 | 清河城之戰 | 薩爾滸之戰 | 葉赫城之戰 | 明平奢崇明之戰 | 河西之戰 | 明平安邦顏之戰 | 貴陽之戰 | 兩河之戰 | 永、藺、尊之戰 | 寧遠之戰 | 寧錦之戰 | 明末農民起義 | 永寧之戰 | 京畿之戰 | 尊永之戰| 孔有德叛亂 | 崇禎明荷海戰 | 鳳陽之戰 | 珠江口海戰 | 酆家店之戰 | 松錦之戰 | 開封之戰 | 朱仙鎮之戰 | 汝州之戰

清朝戰爭列表

山海關之戰 | 清滅大順之戰 | 清滅南明弘光政權之戰 | 潼關之戰 | 清滅大西之戰 | 揚州之戰 | 清滅南明魯王政權之戰 | 清滅南明隆武政權之戰 | 豪格平川陝之戰 | 清滅南明紹武、永曆政權之戰 | 博洛平福建之戰 | 鄭成功抗清之戰 | 孔有德平湖南之戰 | 桂林之戰 | 衡州之戰 | 清平貴州之戰 | 清平雲南之戰 | 三藩之亂 | 清平耿精忠之戰 | 衢州之戰 | 岳州之戰 | 清平王輔臣之戰 | 清平尚之信之戰 | 建昌之戰 | 保寧之戰| 澎湖海戰 | 雅克薩之戰 | 清平噶爾丹叛亂 | 烏蘭布通之戰 | 昭莫多之戰 | 清平西藏之戰 | 清平青海之戰 | 布爾哈屯之戰 | 清平噶爾丹策零之戰 | 博克托嶺、和通泊之戰 | 額爾德尼昭之戰 | 古州苗民起義 | 清平睦爾撒納之戰 | 清征達瓦齊之戰 | 巴里坤之戰 | 清平天山南路之戰 | 黑水營之戰 | 清再征金川之戰 | 勒烏圍之戰 | 清平天地會之戰 | 清反擊廓爾喀人之戰 | 清攻安南阮惠之戰 | 聶拉木之戰 | 橫河之戰 | 白蓮教起義 | 漁山之戰 | 天理教暴動 | 滑縣之戰 | 清平張格爾叛亂 | 渾河之戰 | 鴉片戰爭 | 三元里人民抗英之戰 | 太平天國運動 | 捻軍起義 | 武漢之戰 | 江寧之戰 | 太平軍北伐 | 太平軍西征 |鎮江之戰 | 上海小刀會起義 | 大成國起義 | 湘軍攻武漢之戰 | 湖口之戰 | 雲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鴉片戰爭 | 石達開遠征 | 二破江北大營 | 三河大捷 | 黔西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 |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 |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 | 楚雄之戰 | 安慶之戰 | 二郎場之戰 | 浙江之戰 | 天京之戰 | 陝西回民起義 | 甘肅回民起義 | 高樓寨之戰 | 灞橋之戰 | 金積堡之戰 | 黃飄之戰 | 紙橋之戰 |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 | 中法戰爭 | 第二次紙橋之戰 | 馬尾海戰 | 宣光之戰 | 鎮海之戰 | 鎮南關之戰 | 中日甲午戰爭 | 豐島海戰 | 平壤之戰 |黃海海戰 | 威海之戰 | 八國聯軍 | 武昌起義 | 白朗起義 | 南京之戰 | 辛亥革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