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天山南路之戰

清平天山南路之戰

清平天山南路之戰是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至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軍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武裝叛亂之戰。清朝兩征準噶爾、一定回部,統一天山南北的戰爭歷時五年,至此大功告成。其中有乾隆帝的運籌帷幄,數萬將士的浴血奮戰,還得到維吾爾族地方首領和各地民眾的支持。

事件回眸

時間

乾隆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1758~1759)

起因

乾隆二十年(1755年)四月,清軍奔襲伊犁,粉碎了準噶爾汗達瓦齊的叛亂,被準噶爾汗羈縻於伊犁的回部大和卓布拉尼敦、小和卓霍集占獲得解救,歸附清廷。爾後,清廷派兵護送布拉尼敦回到舊都葉爾羌,統領舊部;將霍集占留於伊犁,掌管回部事務。當年秋,輝特汗阿睦爾撒納起兵叛清,霍集占率眾助逆,以圖獨主回疆。二十一年(1756年),清軍收復伊犁,霍集占返回葉爾羌,徘徊觀望。二十二年(1757年)四月,霍集占自立為巴圖爾汗,傳檄各城首領,召集兵馬,準備與清軍作戰。庫車、拜城、阿克蘇3城之阿奇伯木克、如鄂對等人,不肯從叛,奔伊犁報告並請求支援。時駐伊犁定邊右副將軍兆惠正與阿睦爾撒納作戰(參見清平阿睦爾撒納之戰),派副都統阿敏道率兵前去彈壓。五月,霍集占擊敗清軍,殺阿敏道。

過程

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阿睦爾撒納叛亂被基本平息,清廷遂轉軍征討大小和卓。正月二十六日,乾隆帝宣諭回部各城,宣示了專剿首逆、招撫多數的方針。同時,委任指揮平定回部作戰的將帥,以雅爾哈善為靖逆將軍,都統哈寧阿為參贊大臣,副都統順德納、愛隆阿為領隊大臣。五月,雅爾哈善率滿、漢清軍萬餘人,以鄂對等為嚮導,由吐魯番抵達庫車。庫車原為鄂對所領,霍集占叛亂後,殺鄂對親屬,派頭人阿卜都克勒木駐守,領兵千人左右。雅爾哈善率軍抵庫車後,未以優勢兵力迅速攻下城池,而是採取圍困的戰術,雖打退過守敵幾次進攻,但失去了破城的良機。六月,霍集占率領8000騎兵,前來救援庫車。領隊大臣副都統愛隆阿攔截,於和托鼐殲其前隊3000人。十六日,兩軍又在庫車城外鄂根河畔交戰,清軍殲敵1600餘人,奪其大纛。然而,霍集占最終率領數千名精兵,進入庫車。清軍仍用圍困之術,霍集占於二十四日夜撤出庫車,往阿克蘇。八月,庫車守敵降。庫車雖下,活捉叛首的最好戰機已被雅爾哈善喪失,致使戰爭升級。阿克蘇、烏什皆閉門不納大、小和卓,大和卓至喀什噶爾(今新疆喀什),小和卓至葉爾羌,互為聲援。時清軍已於西北連續作戰3年有餘,師勞餉耗,加之清軍於庫車城外兩度敗敵,烏什、阿克蘇、庫車、和闐等城皆附清廷,致使清廷產生急躁、輕敵情緒,並影響到前線主帥。八月初,定邊將軍兆惠奉旨,率800人清軍由伊犁前往庫車,代替雅爾哈善,指揮平回作戰。兆惠所部進入回疆後,得知庫車已下,便留副將富德駐阿克蘇,為第二梯隊,自率馬步兵4000餘往小和卓霍集占所在之葉爾羌。十月初三日,兆惠所部抵輝齊阿里克,距葉爾羌城40里,隔葉爾羌河紮營。初六日,清軍與霍集占軍接戰,三戰三捷。兆惠遣副都統愛隆阿率兵800,防截喀什噶爾之援敵。十三日,兆惠留部分兵力守營,自率乾余騎兵劫城南敵之牧群,以補充給養,攻至葉爾羌城外,方渡河400餘騎而橋斷。霍集占步騎約1.5萬餘突出圍攻。兆惠身先士卒,率軍士力戰,浮水還營。叛軍萬余乘勢渡河,包圍清軍大營。清軍頑強固守,相持3月之久(參見黑水營之戰)。
二十四年(1759年)正月初六日,富德率兵自阿克蘇來援,轉戰5日4夜;兆惠亦組織所部奮力突圍。十四日,兩軍會合,霍集占叛軍遁入葉爾羌城固守。清軍由於連日作戰過度疲乏,返回阿克蘇休整。霍集占見清軍退去,乘勢占領和闐所屬兩座回城。和闐共有6座回城,回人6萬戶,盛產糧食。它南連衛藏,東達青海,西接布魯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乾隆帝一再催促兆惠,迅速收復和闐。四月,兆惠遣富德率部奪回和闐,大、小和卓一時無計可施,便固守於喀什噶爾和葉爾羌,觀望動向,其兵力約有10萬。清軍積極進行進攻準備。除兆惠、富德原有的8000清軍外,又增調1萬人綠營兵,並配備了充足的攻城兵器。六月初二日,定邊右副將軍富德率部由和闐出發,和闐6城伯克帶650人回兵從征,進攻葉爾羌;六月十一日,定邊將軍兆惠率部由烏什出發,進攻喀什噶爾。兩支清軍密切協同,同時深入,且走且停,以息養馬力。大、小和卓於清軍到達之前,便棄城退往巴達克山(今屬阿富汗),企圖待清軍糧盡退兵,再重返舊地。閏六月十四、十八日,清軍分別進入喀什噶爾、葉爾羌。富德率部追擊叛首。明瑞部千人於霍斯庫嶺同叛軍6000人交戰3小時,殲叛軍500人。七月初七日,富德於阿爾楚山追及霍集占,殲叛軍千餘,陣斬其驍將阿布都。七月初十日,大、小和卓於巴達克山邊境和什珠克嶺阻擊清軍,被清軍大敗,僅率300餘人逃進巴達克山境。

事件始末

康熙十九年(1680),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統治回部後,對其首領實行人質制。
1755清朝政府出兵平定了新疆準噶爾分裂勢力,乾隆二十年五月,清軍攻克伊犁,釋放作為人質禁錮於伊犁的大和卓(名波羅尼都)、小和卓(名霍集占)。波羅尼都率領他的弟弟霍集占等30多人投奔清朝軍隊。伊犁平定後,清朝命令他返回南疆,招撫舊部,統領維吾爾民眾。大和卓返葉兒羌(今莎車)統領回部,小和卓留伊犁掌管伊斯蘭教務。
1756年小和卓霍集占從伊犁逃回,參與衛拉特蒙古輝特部首領阿睦爾撒納陰謀發動叛亂,兵敗逃葉兒羌。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殺害清廷所遣前往招撫的副都統阿敏道,自立為巴圖爾汗,波羅尼都受到鼓動。他們號召各城起兵反清,一起集眾數十萬叛亂,舉兵反對清朝政府,叛軍控制了天山南路的大部分地方。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二月,清廷命雅爾哈善為靖逆將軍,率滿、漢兵萬餘自吐魯番進發,進入南疆(天山南路)平叛。起初,清軍出師不利。但由於大小和卓殘酷地壓迫維吾爾族人民,“兵餉、徭役繁興,供給稍遲,家立破;及出亡(兵敗逃亡),又盡其貲以行,民脂殆竭”(《平定準噶爾方略》前編卷15)。人民不堪其苦,紛紛逃亡。
五月,圍叛軍據點庫車。大、小和卓率萬餘鳥槍兵自葉兒羌經阿克蘇赴援,被清軍擊敗,傷亡4000餘人,鏇率殘部入庫車固守。雅爾哈善未乘勝進擊,而坐守軍營終日博弈,疏於戒備,致使大、小和卓乘夜率400騎逃遁,雅爾哈善以貽誤軍機罪被處死。清軍攻克庫車後,小和卓逃到阿克蘇,守城維吾爾族人閉門不納,只得逃到烏什,同樣為烏什維族人所拒,遂退保葉爾羌。大和卓則據守喀什噶爾。大小和卓相約各守一城。兩人相為倚角,抗擊清軍。
十月,定邊將軍兆惠率步騎4000至葉兒羌,三戰三勝,然以兵少不能取城,即於城東隔河結“黑水營”自固待援。叛軍萬餘人包圍黑水營,用炮轟、水淹、偷襲等方式頻繁攻擊。清軍堅守三個月,傷亡甚眾。
二十四年正月,清定邊右副將軍富德率兵3000自烏魯木齊馳援,至呼爾滿(今莎車東北),與叛軍騎兵5000激戰四五晝夜,獲勝,渡葉兒羌河,與參贊舒赫德、都統阿里袞部會師。兆惠聞援軍至,督兵突圍。清軍會師振旅,還阿克蘇。

大戰之終

結果

巴達克山汗索勒坦沙在阿爾渾楚嶺戰鬥中擒大、小和卓。至此,大、小和卓動亂被平息。從而結束了天山南北地區的分裂局面。
六月,兆惠和富德各率兵1.5萬分別攻喀什噶爾和葉兒羌。清軍兩路會師在葉爾羌城東黑水河畔擊敗叛軍,乘勝分軍,攻取喀什噶爾和葉爾羌。大小和卓見大勢已去,大掠城中財物後率部棄城南逃,越蔥嶺西遁,逃往帕米爾。清軍追至伊西洱庫爾淖爾,將叛軍圍在山嶺上,一面施放火器,一面大呼招降。叛軍“降者蔽山而下,聲如奔雷,小和卓木手刃之不能止也”(魏源《聖武記·乾隆勘定回疆記》)。清軍獲叛軍降卒1.2萬餘。
1759年夏天,大小和卓帶著妻孥舊仆三四百人逃奔巴達克山(今阿富汗東部)。清軍派人與巴達克當地部族交涉,八月,大、小和卓被巴達克山部首領素勒坦沙執殺,把屍首送交清朝。(《聖武記·乾隆勘定回疆記》)

後人研究

簡明滿洲族通史、清朝大歷史中國軍事通史 等。

清朝戰爭列表

山海關之戰 | 清滅大順之戰 | 清滅南明弘光政權之戰 | 潼關之戰 | 清滅大西之戰 | 揚州之戰 | 清滅南明魯王政權之戰 | 清滅南明隆武政權之戰 | 豪格平川陝之戰 | 清滅南明紹武、永曆政權之戰 | 博洛平福建之戰 | 鄭成功抗清之戰 | 孔有德平湖南之戰 | 桂林之戰 | 衡州之戰 | 清平貴州之戰 | 清平雲南之戰 | 三藩之亂 | 清平耿精忠之戰 | 衢州之戰 | 岳州之戰 | 清平王輔臣之戰 | 清平尚之信之戰 | 建昌之戰 | 保寧之戰| 澎湖海戰 | 雅克薩之戰 | 清平噶爾丹叛亂 | 烏蘭布通之戰 | 昭莫多之戰 | 清平西藏之戰 | 清平青海之戰 | 布爾哈屯之戰 | 清平噶爾丹策零之戰 | 博克托嶺、和通泊之戰 | 額爾德尼昭之戰 | 古州苗民起義 | 清平睦爾撒納之戰 | 清征達瓦齊之戰 | 巴里坤之戰 | 清平天山南路之戰 | 黑水營之戰 | 清再征金川之戰 | 勒烏圍之戰 | 清平天地會之戰 | 清反擊廓爾喀人之戰 | 清攻安南阮惠之戰 | 聶拉木之戰 | 橫河之戰 | 白蓮教起義 | 漁山之戰 | 天理教暴動 | 滑縣之戰 | 清平張格爾叛亂 | 渾河之戰 | 鴉片戰爭 | 三元里人民抗英之戰 | 太平天國運動 | 捻軍起義 | 武漢之戰 | 江寧之戰 | 太平軍北伐 | 太平軍西征 |鎮江之戰 | 上海小刀會起義 | 大成國起義 | 湘軍攻武漢之戰 | 湖口之戰 | 雲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鴉片戰爭 | 石達開遠征 | 二破江北大營 | 三河大捷 | 黔西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 |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 |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 | 楚雄之戰 | 安慶之戰 | 二郎場之戰 | 浙江之戰 | 天京之戰 | 陝西回民起義 | 甘肅回民起義 | 高樓寨之戰 | 灞橋之戰 | 金積堡之戰 | 黃飄之戰 | 紙橋之戰 |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 | 中法戰爭 | 第二次紙橋之戰 | 馬尾海戰 | 宣光之戰 | 鎮海之戰 | 鎮南關之戰 | 中日甲午戰爭 | 豐島海戰 | 平壤之戰 |黃海海戰 | 威海之戰 | 八國聯軍 | 武昌起義 | 白朗起義 | 南京之戰 | 辛亥革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