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積堡之戰

金積堡之戰

金積堡之戰是陝甘回民起義時期,左宗棠攻取回民領袖馬化龍的大本營金積堡的戰役。

基本信息

簡介

左宗棠左宗棠

中國清同治八年(1869)至九年間,陝甘回民起義軍在靈州(今寧夏靈武)金積堡地區抗擊清軍的作戰。

同治元年,陝西甘肅(約今甘肅、寧夏及青海一部)回民相繼舉行反清武裝起義,屢敗清軍。六年初,清廷以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陝甘軍務,鎮壓回民義軍。左宗棠採取“先秦後隴”的方略,擊敗陝西義軍後,於八年五月進軍甘肅。命提督劉松山統軍由綏德經花馬池(今鹽池)西進,提督雷正綰等率部由平涼、固原北進,兵鋒直指回民義軍的重要基地金積堡。金積堡位於黃河東岸的秦、漢二渠間,永寧洞、峽口為其東西要衝。義軍領袖馬化龍團結各地義軍在此築寨建堡,購馬造械,屢挫前來鎮壓的清軍。八月,劉松山部抵靈州,控扼永寧洞水口。十月,雷正綰部占峽口,對金積堡形成包圍。義軍堅守外圍堡寨,派騎兵伺機突襲,屢敗來敵。九年正月,為打破包圍,義軍分兵兩路反擊,一路於十三日奪回峽口,重創雷正綰部;一路進攻永寧洞,遭清軍阻截,退守馬五寨繼續抗擊,擊斃劉松山(一說受降時被義軍打死),大挫清軍士氣。義軍乘機反攻,一部直插陝西,襲敵後路。不久左宗棠調兵截擊入陝義軍,並令劉錦棠(劉松山之侄)接統老湘軍,重新組織對金積堡的進攻。七月,清軍再占峽口。八月,盡占外圍堡寨,並在金積堡四周挖掘長壕兩重,布兵鎖困。十一月,義軍糧盡援絕,馬化龍為保全部眾生命赴清營請降(於翌年正月被害),金積堡陷。

背景

金積堡在靈州西南五十餘里,東通花馬池,南通固原,西枕黃河。當地回民起義領袖馬化龍是伊斯蘭教中新教的首領,世居金積堡,富甲一方。他有智有謀,在回民中有較高的威望。1862年他領導當地回民起義之後,陝甘回民紛紛投奔金積堡,以致勢力大振,多次把進攻的清軍打得大敗。1865年,原多隆阿部將穆圖善接任寧夏將軍,督辦甘肅軍務。他採取招降政策,寧夏起義回民舉城投降。馬化龍雖然也接受了“招撫”,但仍保持相當大的獨立性,地方公事及徵收錢糧等向皆由他主持,擁有委任參領、協領以至知州等大小官吏和管理軍政事務之權。馬化龍和他委任的官吏在金積堡地區執行團結漢民和“少殺人”、“重農事”的政策,領導回漢人民興修水利,增加糧食生產,促進了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比較安定,受到當地民眾的信任。左宗棠也承認:靈州一帶回民素聽馬化龍之命,對清政府委派的地方官,極為藐視,“不受約束,官長坐視回眾而莫可如何”。當然,馬化龍是知道清王朝決不會允許這種狀況長期存在下去的。因此,他一方面向清朝地方政府輸糧輸款,表示“恭順”;另一方面則在金積地區修倉儲糧,築寨建堡,購馬造械,加緊進行防禦清軍進攻的準備。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馬化龍與河州、西寧、肅州等地的甘肅回民起義軍保持聯繫。陝西回民起義軍退入甘肅後,馬化龍不斷在物質上給予幫助,“陝回敗則資以馬械,陝回窮則助以軍糧”。因此,“自靈寧西達西寧,南通河狄,各回民無不仰其鼻息”。

戰役經過

劉錦棠劉錦棠

1869年秋,北路清軍劉松山部進抵靈州。劉松山一面進行“官軍只剿陝回,已撫之甘回安居無恐”的欺騙宣傳,一面派兵於9月8日攻占吳忠堡東面的郭家橋。中路清軍則由固原、平涼北進,左宗棠本人也由涇州進駐平涼。這樣,清軍對金積堡形成了大包圍的態勢。

寧夏地區的回民不受劉松山的欺騙,與陝西回民起義軍團結戰鬥,奮起抗擊清軍的進攻。當劉松山部從靈州向郭家橋進犯時,沿途回民堡寨“開放槍炮,且傍堡列隊,呼殺官兵”,駐守在寧安堡、同心城、預望城等地的陝甘回民起義軍也前來助戰,清軍被阻於吳忠堡一帶。為牽制北路清軍,靈州回民起義軍破壞劉松山部的後方運輸線,並趁虛攻占了靈州城。

在南線,馬化龍派馬萬春率起義軍一部前往預望城一帶,阻擊清中路軍的進攻。在此之前,白彥虎楊文治等已率陝西回民起義軍從金積堡地區回到預望城、黑城子等地。當清中路軍雷正綰部進至上述地區時,經過一番激戰,回民起義軍作戰失利,先後失掉了預望城、黑城子、李旺堡等村堡。楊文治陣亡;陳林、馬正和余彥祿等部起義軍退回金積堡;白彥虎、禹得彥崔偉馬成彥等部起義軍則相繼撤離固原地區西行,經會寧、安定退往河州。陝西回民軍撤離以後,馬萬春部起義軍孤軍作戰,無法阻止清軍前進,以致同心城、韋州堡一帶起義的回民大部向清軍投降。

中路清軍打開金積堡的南面門戶以後,於11月中旬先後進至金積堡西南秦渠一帶,距金積堡僅十餘里。北路劉松山部在中路清軍的策應下,又奪取了靈州城,打通了後路。至此,清軍完成了對金積堡的包圍。

由於回民起義軍頑強抵抗,清軍的進攻難以得手,劉松山不得不將駐定邊、花馬池的四營湘軍調赴前線。11月末,金運昌所部皖軍也進至靈州。從12月起,劉松山和金運昌所部在北,雷正綰等部在南,會攻金積堡。回民軍同清軍在金積堡外圍展開激戰。清軍採取步步為營的方針,相繼攻占了吳忠堡周圍和金積堡北面的堡寨。回軍傷亡甚眾,金積堡的形勢逐步惡化;但由於戰線縮短,兵力相對集中,加之穆生華率領平涼回民軍退至金積堡地區,兵力有所增加。回軍依託秦漢二渠,挖壕築牆,步兵憑牆防守,騎兵則主動出擊,忽東忽西,不斷襲擊敵人,給清軍以很大打擊。12月11日,總兵簡敬臨率楚軍突入回民軍陣地,被回軍包圍,士卒死傷甚眾,簡敬臨等也被擊斃。

金積堡有兩個險要的地方:一是西面的峽口,它既是黃河青銅峽口,也是秦漢二渠的渠口;一是東面的永寧洞,它是山水溝(今山水河)通過秦渠涵洞的地方,秦漢二渠在此處會合,北流入黃河。峽口控制著進水口,永寧洞則控制著出水口,這兩個地方對金積堡的安危關係甚大。清軍一到金積堡地區,首先搶占了這兩個要口。1870年2月12日,回民軍從河西履冰而過,一舉奪回峽口。雷正綰、周蘭亭張福齊等率部急攻,鏖戰數日,傷亡慘重。19日,周蘭亭、張福齊狼狽逃竄,雷正綰被圍。左宗棠令黃鼎率部往援,又被包圍。後黃鼎和雷正綰雖突圍逃出峽口,但已潰不成軍。回軍乘勝攻占河西廣武營堡,並阻截清軍糧道。

與此同時,回民起義軍在永寧洞一帶也積極行動。2月9日晚,起義軍千餘人從金積東南的胡家堡突然進至秦渠南,占領了石家莊和馬五寨幾個村堡,搶修防禦工事。石家莊在吳忠東南四五里,扼秦渠之要,與下橋永寧洞水口緊接,為雙方必爭之地。劉松山得知,連夜率部來攻,回民起義軍退至馬五寨繼續抗擊。該寨牆厚壕深,劉部連攻不下。2月14日,劉松山中彈,傷重而死。

清軍先失峽口,繼喪統領,士氣頓挫,加之糧運不繼,“軍中缺糧,……各營兵丁棄甲夜逃”,起義軍遂乘機反攻。馬正綱率部由寧州、正寧進入陝西三水,馬朝元率部由金積堡出寧條梁(今陝西靖邊西八十里)。這兩支隊伍在甘泉會合後,東攻韓城、郃陽,一時陝西吃緊,警報頻傳。與馬化龍有聯繫的河州、狄道回民軍也攻占渭源,直逼鞏昌,使甘肅戰局為之一變。左宗棠坐困平涼,受到清廷的“嚴旨斥責”。

這時的形勢對回民起義軍甚為有利,但由於起義軍缺乏統一的領導和指揮,各自為戰,不能有力配合,以致未能進一步發展大好形勢。相反,再次進入陝西的起義軍由於未能建立起可資依託的據點,在清軍和民團的圍追堵截下,被迫到處流動,有生力量遭到很大損失,最後又紛紛敗退甘肅。在金積堡地區,馬化龍由於對清軍估計不足,又對清政府抱有幻想,沒有利用大好時機集中兵力給敵人以致命打擊,反而幾次向清軍“求撫”;在軍事行動上,則是分兵四處出擊,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幾次爭奪永寧洞水口均未得手,因而雖然控制了峽口,多次放水淹灌,都未能對清軍造成大的威脅。

清軍方面,左宗棠一面調集兵力截擊進入陝西的回民軍,並奏調郭寶昌部進攻花馬池、定邊(清廷以山西河防吃緊,改調金運昌部前往),以打通金積堡東路糧道;一面令劉松山的侄子劉錦棠接統老湘軍,重新組織力量向金積堡進攻。劉錦棠一面加強對永寧洞的防守,一面派兵在黃河兩岸夾河築壘,保護河西運道,逐漸穩住了清軍的陣腳。同時,乘回民軍出擊陝西之際,重新發起進攻,將靈州至吳忠堡之間的堡寨逐一攻占,並奪取了金積堡北面秦渠上的蔡家橋水口,放水淹灌金積堡。9月,劉錦棠和金運昌部攻破東關和南門外回軍寨卡數十處,將數千所鋪屋盡行燒毀。

為從南面進攻金積堡,左宗棠令黃鼎、雷正綰率中路軍奪取了峽口,並攻占金積堡西面漢渠內外二十餘座回軍壘卡,直逼金積西南洪樂堡。

回民起義軍英勇抗擊北路和中路清軍的猛烈進攻,寧死不屈,“堡寨將破時,先刃其家屬,或擲諸水火,乃解衣格鬥,死而後已”。清軍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才攻下金積堡周圍各堡寨。隨後,清軍以深溝高壘鎖圍金積堡,在四周挖掘長壕二道,一防金積堡內回軍突圍,一防堡外回軍來援。壕溝距金積堡半里至三里不等,壕深一丈,寬三丈,壕邊築牆,高達丈余。清軍分段駐守:金運昌部駐北面,劉錦棠部駐東、南兩面,雷正綰部駐西南,黃鼎部駐西面,徐文秀部駐西北面。

河州地區回民軍派出兩隊兵力救援金積堡,一趨平番(今永登)、鎮番(今民勤),一走安定、靜寧,均為清軍截擊,未能到達。

在糧盡援絕的情況下,先是陳林於1870年12月31日率眾向黃鼎、雷正綰“求撫”。六天之後,馬化龍親赴劉錦棠營中請降,表示願以一人“抵罪”。馬化龍及其子馬耀邦向清軍交出各種火炮五十六門、各種槍千餘桿,並寫信向王家疃莊等地回民軍勸降。1871年3月2日,清軍攻入王家疃莊。劉錦棠隨即按左宗棠的預謀,以從金積堡內挖出馬化龍藏匿不交的洋槍一千二百餘桿為藉口,將馬化龍父子一併處死。

評價及影響

金積堡是西北回民反清鬥爭的核心堡壘。馬化龍領導回族人民武裝起義,打擊了清朝統治階級在西北的統治,客觀上支援了當時各地人民的反清鬥爭。馬化龍作為這次回民起義的領袖,自有其一定的歷史功績。但是,馬化龍是回族中的上層分子,他的反清同廣大回族勞動人民的反清鬥爭,是有著區別的。馬化龍之所以反清,是為了保持和加強其原來的宗教、政治特權和經濟地位,並非真要推翻清朝的封建統治。這正是馬化龍在領導金積堡起義期間沒有提出鮮明的政治口號,並動搖妥協,多次向清軍“求撫”的主要原因。

左宗棠雖然殺害了馬化龍父子,鎮壓了金積堡回民起義,卻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左宗棠在陝甘指揮的清軍,總計十二萬人左右。金積堡之戰,執行其“三路平回之策”的北路軍和中路軍的大多數部隊都直接參加了作戰,其餘則用於保護後方運道,如從平涼經固原到靈州的九百餘裡間,便用了三十餘營兵力。在這次作戰中,清軍“死傷山積,屢失大將”,僅劉松山所部老湘軍,營官損失十分之四,官兵死亡千餘,因傷致殘者達二千餘人。左宗棠不得不承認“十餘年剿發平捻,所部傷亡之多,無逾此役者。

中國宗教衝突歷史事件

田五、張文慶起義 | 蘇四十三、田五起義 | 哲合林耶穆斯林起義 | 西北穆斯林起義 | 同治陝甘回變 | 陝甘回民起義 | 馬明心暴動 | 石峰堡事變 | 陝甘回變 | 沙甸事件 | 金積堡之戰 | 天理教之亂 | 雲南回民起義 | 貴州回民起義

清朝戰爭列表

山海關之戰 | 清滅大順之戰 | 清滅南明弘光政權之戰 | 潼關之戰 | 清滅大西之戰 | 揚州之戰 | 清滅南明魯王政權之戰 | 清滅南明隆武政權之戰 | 豪格平川陝之戰 | 清滅南明紹武、永曆政權之戰 | 博洛平福建之戰 | 鄭成功抗清之戰 | 孔有德平湖南之戰 | 桂林之戰 | 衡州之戰 | 清平貴州之戰 | 清平雲南之戰 | 三藩之亂 | 清平耿精忠之戰 | 衢州之戰 | 岳州之戰 | 清平王輔臣之戰 | 清平尚之信之戰 | 建昌之戰 | 保寧之戰| 澎湖海戰 | 雅克薩之戰 | 清平噶爾丹叛亂 | 烏蘭布通之戰 | 昭莫多之戰 | 清平西藏之戰 | 清平青海之戰 | 布爾哈屯之戰 | 清平噶爾丹策零之戰 | 博克托嶺、和通泊之戰 | 額爾德尼昭之戰 | 古州苗民起義 | 清平睦爾撒納之戰 | 清征達瓦齊之戰 | 巴里坤之戰 | 清平天山南路之戰 | 黑水營之戰 | 清再征金川之戰 | 勒烏圍之戰 | 清平天地會之戰 | 清反擊廓爾喀人之戰 | 清攻安南阮惠之戰 | 聶拉木之戰 | 橫河之戰 | 白蓮教起義 | 漁山之戰 | 天理教暴動 | 滑縣之戰 | 清平張格爾叛亂 | 渾河之戰 | 鴉片戰爭 | 三元里人民抗英之戰 | 太平天國運動 | 捻軍起義 | 武漢之戰 | 江寧之戰 | 太平軍北伐 | 太平軍西征 |鎮江之戰 | 上海小刀會起義 | 大成國起義 | 湘軍攻武漢之戰 | 湖口之戰 | 雲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鴉片戰爭 | 石達開遠征 | 二破江北大營 | 三河大捷 | 黔西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 |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 |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 | 楚雄之戰 | 安慶之戰 | 二郎場之戰 | 浙江之戰 | 天京之戰 | 陝西回民起義 | 甘肅回民起義 | 高樓寨之戰 | 灞橋之戰 | 金積堡之戰 | 黃飄之戰 | 紙橋之戰 |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 | 中法戰爭 | 第二次紙橋之戰 | 馬尾海戰 | 宣光之戰 | 鎮海之戰 | 鎮南關之戰 | 中日甲午戰爭 | 豐島海戰 | 平壤之戰 |黃海海戰 | 威海之戰 | 八國聯軍 | 武昌起義 | 白朗起義 | 南京之戰 | 辛亥革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