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京之戰

天京之戰

天京之戰是指1862年(清同治元年)5月至1864年7月,在太平天國運動中,太平軍抗擊湘軍圍攻天京(今南京)的防禦戰。

經過

天京之戰天京之戰

1861年9月,湘軍攻陷安慶後(參見安慶之戰),湘軍統帥、兩江總督曾國藩實行“欲拔根本,先剪枝葉”的作戰方針。即先行肅清沿江一帶太平軍,鞏固後方,然後再圍攻天京。1862年1月,清廷命曾國藩為協辦大學士,統轄蘇、贛、皖、浙四省軍務。曾除令湘軍繼續沿江東進外,復令浙江巡撫左宗棠率軍2萬餘人全力攻浙,署江蘇巡撫李鴻章率淮軍6500人會同英、法侵略軍阻擋太平軍進攻上海,並伺機西攻蘇州常州,置天京於略包圍之中。3月下旬,湘軍水陸師2萬餘人從安慶沿江東進,5月底直抵天京城郊,江蘇布政使曾國荃率陸師扎於城南雨花台一帶,兵部侍郎彭玉麟率水師進抵護城河口。此時,英王陳玉成已於安徽壽州(今壽縣)被苗沛霖誘執殉難。天王洪秀全得知西線軍事崩潰,湘軍迅抵城下,急詔在上海前線督戰的忠王李秀成火速回援。李於6月22日在蘇州召集將領會議,商討救援之策,鑒於湘軍氣勢正盛,決定避其鋒芒,先以糧食、彈藥援京,兩年後與其決戰。7月,由於乾王洪仁殲、輔王楊輔清在皖南寧國府(治今宣州市)、廣德一帶作戰失利,天京外圍形勢更加嚴重,洪秀全嚴詔催逼李秀成回救。8月6日,李秀成再次在蘇州召開軍事會議,決定集結兵力,救援天京。從9月14日起,由“十三王”統率十餘萬大軍自蘇州等地陸續啟程,於東壩會齊後,分路進扎東至方山、西至板橋一線,連營數百,對湘軍雨花台大營形成反包圍。與此同時,護王陳坤書、輔王楊輔清分攻金柱關和寧國府,斷敵糧道,牽制敵援。10月13日起,李秀成親率大軍輪番猛攻雨花台曾國荃大營,企圖速戰速決。湘軍則採取以逸待勞之策,憑藉深溝高壘,堅守不出。23日,侍王李世賢率3萬人自浙江趕來助戰,仍不能得手。因久攻不下,太平軍士氣大挫。11月26日,李秀成下令撤圍。洪秀全見解圍未果,對李秀成“嚴責革爵”,並令其“進北救南”,即率軍渡至江北,西進湖北,調動湘軍分兵回援,以緩解京圍。其計為曾國藩識破,他一面令曾國荃堅守大營,不為所動,一面另抽援軍入皖堵截。12月1日,章王林紹璋等率首批數萬太平軍渡至江北,先後占含山、巢縣(今巢湖市)、和州(今和縣),等待後隊。1863年2月27日,李秀成會同陳坤書等渡江繼進,3月底抵巢縣,擬從無為西進。然此時曾國藩已調湘軍萬餘進入皖北,李秀成攻無為、廬江、舒城,六安均未得手。在皖南策應的太平軍也進攻失利。李秀成見西進受阻,糧食奇缺,乃於5月19日撤六安圍,經壽州東返,渡江時遭湘軍攔擊,損失甚眾,僅1.5萬餘人返回天京。“進北救南”非但沒有實現,反而損兵折將。湘軍乘勢收縮對天京的包圍圈,至11月下旬,相繼進占天京東南的上方門、高橋門、雙橋門、七橋瓮,西南的江東橋,以及東壩、秣陵、湖熟、淳化等要地。天京城只有太平、神策兩門尚可與外聯繫。1862年9月李秀成回救天京以後,李鴻章部淮軍在英、法侵略軍和“常勝軍”配合下,向蘇南太平軍反攻。至1864年5月,蘇南各城被攻陷,浙江全省也基本被左宗棠部湘軍占領,天京完全被包圍。

1863年12月20日,李秀成自丹陽前線返回天就鑒於天京內無糧草,外絕援兵.向洪秀全提出“讓城別走”,遭到拒絕,從而喪失了另作良圖的最後機會。李秀成無奈,只好部署死守。1864年2月28日,湘軍攻占了紫金山巔的天保城。3月2日,兵鋒至太平、神策門外。14日,湘軍以雲梯登城未果。4月起,在朝陽、神策、金川門外挖掘地道十餘處。守軍趕築月城,準備城牆被轟塌後組織抵抗。6月1日,洪秀全病逝,天京人心愈加不安。李秀成等鏇扶幼天王洪天貴福繼位。7月3日,湘軍攻占紫金山地保城,太平軍失去護城的最後一道屏障。湘軍隨即構築炮台數十座,晝夜對城內轟擊,同時趕挖地道,準備轟城。”日晨,擔任主攻的湘軍部隊齊集太平門外,中午,地雷轟發,炸塌城牆十餘丈,湘軍蜂擁而入。守軍力戰堵御,終至無效。湘軍入城後,分路直衝天王府及神策、儀鳳、通濟、朝陽、洪武、聚寶各門,湘軍水師奪取水西、旱西門。至傍晚,天京全城各門均被湘軍奪占。守軍與其展開激烈巷戰,或戰死、或自焚,十餘萬人無降者。李秀成帶幼天王自太平門突圍而出,鏇失散。22日,李秀成在方山附近被俘,8月7日被殺害。11月18日,幼天王在南昌殉難。天京的陷落,標誌著太平天國戰爭的失敗。

點評

:天京保衛戰歷時3年,調動使用兵力數十萬而終於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戰略上說,自安慶失陷後,太平軍在戰略上已陷於被動,天京被圍時,洪秀全雖然提出過西襲湖北計畫,但李秀成執行不力,沒能達到預期目的,最後還是困守孤城。等到湘軍完成合圍時,洪秀全又拒絕了李秀成讓城別走,從內線轉到外線作戰,變被動為主動的建議,固執己見,致使錯過了撤出天京以圖再舉的最後機會。可以說,天京失陷是太平天國領導人奉行消極防禦戰略思想的必然結果。從作戰指揮上看,前敵諸將協同不夠,沒有形成集中統一的領導??治日趨保守和腐敗息息相關,最後的失敗是難以避免的。

返回:著名戰役

清朝戰爭列表

山海關之戰 | 清滅大順之戰 | 清滅南明弘光政權之戰 | 潼關之戰 | 清滅大西之戰 | 揚州之戰 | 清滅南明魯王政權之戰 | 清滅南明隆武政權之戰 | 豪格平川陝之戰 | 清滅南明紹武、永曆政權之戰 | 博洛平福建之戰 | 鄭成功抗清之戰 | 孔有德平湖南之戰 | 桂林之戰 | 衡州之戰 | 清平貴州之戰 | 清平雲南之戰 | 三藩之亂 | 清平耿精忠之戰 | 衢州之戰 | 岳州之戰 | 清平王輔臣之戰 | 清平尚之信之戰 | 建昌之戰 | 保寧之戰| 澎湖海戰 | 雅克薩之戰 | 清平噶爾丹叛亂 | 烏蘭布通之戰 | 昭莫多之戰 | 清平西藏之戰 | 清平青海之戰 | 布爾哈屯之戰 | 清平噶爾丹策零之戰 | 博克托嶺、和通泊之戰 | 額爾德尼昭之戰 | 古州苗民起義 | 清平睦爾撒納之戰 | 清征達瓦齊之戰 | 巴里坤之戰 | 清平天山南路之戰 | 黑水營之戰 | 清再征金川之戰 | 勒烏圍之戰 | 清平天地會之戰 | 清反擊廓爾喀人之戰 | 清攻安南阮惠之戰 | 聶拉木之戰 | 橫河之戰 | 白蓮教起義 | 漁山之戰 | 天理教暴動 | 滑縣之戰 | 清平張格爾叛亂 | 渾河之戰 | 鴉片戰爭 | 三元里人民抗英之戰 | 太平天國運動 | 捻軍起義 | 武漢之戰 | 江寧之戰 | 太平軍北伐 | 太平軍西征 |鎮江之戰 | 上海小刀會起義 | 大成國起義 | 湘軍攻武漢之戰 | 湖口之戰 | 雲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鴉片戰爭 | 石達開遠征 | 二破江北大營 | 三河大捷 | 黔西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 |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 |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 | 楚雄之戰 | 安慶之戰 | 二郎場之戰 | 浙江之戰 | 天京之戰 | 陝西回民起義 | 甘肅回民起義 | 高樓寨之戰 | 灞橋之戰 | 金積堡之戰 | 黃飄之戰 | 紙橋之戰 |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 | 中法戰爭 | 第二次紙橋之戰 | 馬尾海戰 | 宣光之戰 | 鎮海之戰 | 鎮南關之戰 | 中日甲午戰爭 | 豐島海戰 | 平壤之戰 |黃海海戰 | 威海之戰 | 八國聯軍 | 武昌起義 | 白朗起義 | 南京之戰 | 辛亥革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