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橋之戰

紙橋之戰

紙橋之戰是一次伏擊戰。

內容簡介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12月,在中法戰爭中,黑旗軍在越南河內西郊對法國侵略軍的一次伏擊戰。

是年11月,法軍侵占越南北圻河內等地,越南阮氏王朝向駐紮在中越邊境保勝(今越南老街)一帶的中國黑旗軍首領劉永福求援。為援越抗法,劉永福率兵千餘名,於12月21日抵達河內西郊的紙橋,設伏誘敵。法軍頭目安鄴率隊出城,遭到黑旗軍伏擊,死傷數十人,安鄴亦當場斃命。法軍遭此沉重打擊,被迫退出河內。戰後,越南阮氏王朝授予劉永福三宣副提督之職,讓黑旗軍駐守宣光、興化、山西三省,防止法軍溯紅河北犯。

二次戰爭

1883年(清光緒九年)5月,在中法戰爭中,黑旗軍在越南河內西郊對法國侵略軍的又一次伏擊戰。
1882年3月,法國西貢殖民當局派海軍上校李威利率軍數乾北上,再次發動對越南北圻地區的進攻,4月占領河內,次年3月又占南定,並不斷進犯紅河上游,聲言奪取保勝(今老街),驅逐黑旗軍。在越南政府請求下,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率兵3000人,再一次援越抗法,與越南軍民並肩戰鬥。5月19日,黑旗軍又於河內西郊紙橋設伏,約法軍出城一決雌雄。李威利率400人出戰,黑旗軍奮起還擊。在越南軍民配合下,黑旗軍再顯雄威,斃傷法軍200餘人,李威利亦當場斃命。法軍殘部龜縮河內,有如驚弓之鳥。戰後,越南政府任命劉永福為三宣正提督,黑旗軍進一步成為法國侵略者的眼中釘。

中法戰爭

紙橋之戰中法戰爭
1883~1885年間中國軍民抗擊法軍侵略越南和中國的戰爭。

法軍侵越與戰爭爆發 19世紀下半葉,法國金融資本迅速發展,促使其加緊推行殖民政策。1862年(清同治元年),法軍大舉入侵越南,占領西貢(今胡志明市)及其附近大片地區。1873年法軍又侵占河內等地,越南國王請求被迫流寓越南保勝(今老街)的中國廣西天地會起義軍別支黑旗軍幫助抗法。12月21日,黑旗軍統領劉永福率部大敗法軍於河內近郊,斃其頭目安鄴,迫使法國侵略者退出河內。1882年(清光緒八年)法軍再次入侵越南北圻,先後占領河內、南定等地,並聲言攻取黑旗軍根據地保勝。劉永福又一次應邀援越抗法,1883年5月19日於河內近郊紙橋再敗法軍,擊斃北圻法軍司令李威利等數十人。8月,法軍攻占越南都城順化,強迫越南政府簽訂《順化條約》 ,變越南為法國的保護國。其後,法國加快侵華步伐,威逼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殖民占領,並要求與其簽訂不平等的商務協定及國境條約。遭拒絕後,法軍即於同年12月中旬向應邀扎於北圻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清軍被迫應戰,戰爭爆發。

法軍與清軍對峙于越南北圻(1883.12~1884.5)戰爭爆發前,清政府雖應越南政府的要求增強了原駐北圻的廣西清軍兵力,又命雲南方面派兵出境,互為聲援,並派人聯絡黑旗軍援越抗法;但是,總的指導思想是避戰求和,消極防禦。法軍則採取積極進攻的戰略,決定先攻山西,再取北寧,各個擊破駐越清軍,占領整個北圻,進而覬覦中國。1883年12月14日,由河內出發的法軍6000餘人在孤拔海軍少將率領下,分水陸兩路,向紅河中游戰略要地山西發動進攻。駐守該城的黑旗軍和清軍共約5000人,奮起還擊,鏖戰3日,終以孤立無援、傷亡過重而西撤興化。1884年3月8日起,來自河內和海陽的法軍第1、第2旅共約1.2萬餘人,採用正面佯攻、翼側繞擊的戰法,水陸協同,進攻清軍50餘營重點守備的北寧城。由於前敵將領指揮無方,兵無鬥志,北寧於3月12日失守。不久,法軍又占領諒江、太原等地,迅速控制了整個紅河三角洲。1884年5月11日,北洋大臣李鴻章天津與法國代表福祿諾簽訂《中法會議簡明條款》 ,承認法國完全占領越南,同意撤回全部駐越清軍。

戰爭擴大至中國東南沿海(1884.6~1885.4) 《中法會議簡明條款》簽約不足旬日,法軍即迫不及待地要求進據諒山、保勝等地。6月下旬,向諒山推進的法軍一部炮擊駐守觀音橋(今北麗)的中國軍隊,挑起"觀音橋事件"。清軍被迫還擊,將法軍擊退。法國政府隨即以此為藉口,要求清政府立即撤軍,並賠款2.5億法郎;與此同時,電令孤拔率艦駛入中國東南沿海,準備直接進攻中國本土,擴大事端,迫使清廷就範。在法國政府威逼下,清政府一面下令撤回全部駐越清軍,一面以署兩江總督曾國荃為全權代表,與法使巴德諾於上海舉行談判。法國急於炫耀武力,於8月上旬派軍艦3艘進犯台灣基隆,被守軍擊退。21日,法國駐華代辦謝滿祿下旗離京。23日下午,事先駛進福州馬尾軍港的法國遠東艦隊主力突襲泊於港內的中國福建海軍。福建海軍倉促應戰,在半個多小時的戰鬥中,被擊沉軍艦9艘、其他船隻13艘,陣亡770人(見馬尾之戰)。

福建海軍馬江慘敗,中國朝野震驚。在主戰輿論的壓力下,清政府被迫於8月26日正式對法宣戰。鑒於海上難以與敵爭鋒,在"牽敵以戰越為上策"的思想指導下,確立了東南沿海防禦、北圻陸路反攻的戰略方針。法軍則企圖東攻台北,西取諒山,據地為質,勒索賠款。10月初,法國遠東艦隊主力撲向台灣北部的基隆滬尾(今淡水),守將劉銘傳撤出基隆之兵,使法軍輕易占領基隆;但進犯滬尾的法軍受挫,敗回海上。此後台灣戰事呈膠著狀態,法國的戰略企圖未能全部實現。1885年1月,為打破法艦對台灣海峽的封鎖,南洋海軍派出"開濟"等5艦援台,孤拔親率7艦進行攔擊。2月底3月初,法艦為追殲中國援台艦隻,侵入鎮海(今屬寧波)海面,浙江提督歐陽利見督率守軍利用預設海防工事頑強抗擊,擊退入侵之敵,取得鎮海之戰的勝利。

越南北圻戰場方面,東線清軍再次出關,一度克郎甲及其以北地區,鏇即遭到法軍反攻,連戰失利,於1885年2月下旬全部退入廣西境內。再度入越的西線清軍在雲貴總督岑毓英的指揮下,發起宣光之戰,1884年12月~1885年3月,以主力圍攻宣光,頓兵堅城之下,未能破城,法軍援兵大至,不得已撤圍休整。3月23日,滇軍和黑旗軍於臨洮附近大敗法軍,西線局勢才有起色。與此同時,東線清軍在幫辦廣西關外軍務老將馮子材的正確指揮下,依託鎮南關(今廣西友誼關)內關前隘附近有利地形和野戰防禦工事,於3月23~24日取得震驚中外的鎮南關大捷,扭轉了戰局。之後,東線清軍乘勝克復諒山,並向南挺進,前鋒進逼郎甲、船頭(今陸岸)一帶。

戰爭結局與中法議和中法戰爭中,雙方逐次增加兵力,法軍總兵力最多時約2萬餘人,武器裝備先進,特別在水面艦船方面居明顯優勢;清軍參戰兵力則達十餘萬人,但主要以陸軍為主,冷兵器仍占相當比重。中國軍隊取得了數次作戰的勝利,特別是鎮南關大捷,沉重打擊了法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發動此次戰爭的茹費理內閣被迫於3月31日辭職。然清政府未能充分利用當時的有利條件,發展大好形勢,反而採納李鴻章等人“乘勝即收”的主張,於4月4日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 ,隨即強令前敵將領限期停戰撤兵。6月9日,李鴻章與法國公使巴德諾於天津簽訂屈辱的《中法新約》 (即《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戰後,清政府鑒於中法戰爭中海軍失敗的教訓,成立海軍衙門,大力加速海軍建設,於1888年正式建成北洋艦隊,軍事實力有所加強。

清朝戰爭列表

山海關之戰 | 清滅大順之戰 | 清滅南明弘光政權之戰 | 潼關之戰 | 清滅大西之戰 | 揚州之戰 | 清滅南明魯王政權之戰 | 清滅南明隆武政權之戰 | 豪格平川陝之戰 | 清滅南明紹武、永曆政權之戰 | 博洛平福建之戰 | 鄭成功抗清之戰 | 孔有德平湖南之戰 | 桂林之戰 | 衡州之戰 | 清平貴州之戰 | 清平雲南之戰 | 三藩之亂 | 清平耿精忠之戰 | 衢州之戰 | 岳州之戰 | 清平王輔臣之戰 | 清平尚之信之戰 | 建昌之戰 | 保寧之戰| 澎湖海戰 | 雅克薩之戰 | 清平噶爾丹叛亂 | 烏蘭布通之戰 | 昭莫多之戰 | 清平西藏之戰 | 清平青海之戰 | 布爾哈屯之戰 | 清平噶爾丹策零之戰 | 博克托嶺、和通泊之戰 | 額爾德尼昭之戰 | 古州苗民起義 | 清平睦爾撒納之戰 | 清征達瓦齊之戰 | 巴里坤之戰 | 清平天山南路之戰 | 黑水營之戰 | 清再征金川之戰 | 勒烏圍之戰 | 清平天地會之戰 | 清反擊廓爾喀人之戰 | 清攻安南阮惠之戰 | 聶拉木之戰 | 橫河之戰 | 白蓮教起義 | 漁山之戰 | 天理教暴動 | 滑縣之戰 | 清平張格爾叛亂 | 渾河之戰 | 鴉片戰爭 | 三元里人民抗英之戰 | 太平天國運動 | 捻軍起義 | 武漢之戰 | 江寧之戰 | 太平軍北伐 | 太平軍西征 |鎮江之戰 | 上海小刀會起義 | 大成國起義 | 湘軍攻武漢之戰 | 湖口之戰 | 雲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鴉片戰爭 | 石達開遠征 | 二破江北大營 | 三河大捷 | 黔西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 |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 |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 | 楚雄之戰 | 安慶之戰 | 二郎場之戰 | 浙江之戰 | 天京之戰 | 陝西回民起義 | 甘肅回民起義 | 高樓寨之戰 | 灞橋之戰 | 金積堡之戰 | 黃飄之戰 | 紙橋之戰 |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 | 中法戰爭 | 第二次紙橋之戰 | 馬尾海戰 | 宣光之戰 | 鎮海之戰 | 鎮南關之戰 | 中日甲午戰爭 | 豐島海戰 | 平壤之戰 |黃海海戰 | 威海之戰 | 八國聯軍 | 武昌起義 | 白朗起義 | 南京之戰 | 辛亥革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