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國起義

大成國起義

由廣東天地會首領陳開、李文茂等倡議於廣東佛山並建都於廣西桂平的大成國起義,是十九世紀中期繼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後在南方爆發的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農民起義,義軍橫掃粵桂兩省,在長達12年的時間裡與反動腐朽的清王朝進行了殊死的鬥爭,在我國農民革命鬥爭史上寫下了絢麗而悲壯的篇章。 大成國起義戰爭(1854年6月—1864年5月)

起義背景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對外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對內加緊壓榨,魚肉人民,社會危機更趨嚴重。廣東在鴉片戰爭中首當其衝,受害最深,戰後分擔的戰爭賠款又最重,因而對人民的剝削壓迫更為殘酷。隨著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日益尖銳,越來越多的貧苦農民和失業的手工業者、小商販、船民、無業游民等加入天地會組織,走上反清鬥爭的道路。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尤其是1853年定都金陵的偉大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廣東天地會會眾,終於在1854年夏爆發了較大規模的廣東天地會武裝起義。轟動了全國,使清朝的統治更快的走向了滅亡。

起義始末

洪兵起義洪兵起義

1854年6月10日(一說6月8日),東莞天地會首領何六等率眾在東莞縣石龍鎮起義,17日占領縣城,揭開了廣東省城附近天地會起義的序幕。起義隊伍很快發展到三萬餘人,擁有船六百餘只。7月5日,佛山天地會首領陳開在佛山石灣附近的大霧岡發動起義,隨即占領南海縣屬的佛山鎮(今佛山市)。接著,李文茂、甘先、周春等在廣州北郊的佛嶺市、陳顯良等在城東燕塘、林洸隆等在省河(珠江)南岸紛紛聚眾起義,關巨和何博奮等也率領珠江船戶起而回響,迅速形成了對廣州的包圍。起義者頭裹紅巾,或腰纏紅帶,自稱“洪兵”,又稱“紅兵”。

武裝起義的烽火迅速燃遍廣東全省,數月之內,攻克了四十餘座府、州、縣城,並先後形成了幾個中心地區。在廣州附近地區,除陳開、李文茂等外,還有陳金剛、練四虎、侯陳帶、林大年、陳吉、梁楫、劉觀秀、陳松年、呂萃晉、馮坤等分別領導了花縣、三水、清遠、順德、龍門、新會、鶴山等縣的天地會起義。在西部的肇慶地區,陳榮、伍百吉等率眾起義,於8月5日在水勇內應下,一舉攻占肇慶府城(今肇慶市)。在北部的韶州地區,首先由英德縣的陳義和、樂昌縣的葛耀明發動起義,後與其他起義軍一起,三次圍攻韶州府城(今韶關市)。在東部的潮州、惠州地區,由陳娘康、鄭遊春、吳忠恕、翟火姑等領導的起義軍,積極活動於惠來、潮陽、澄海、普寧、揭陽和歸善(今惠陽)、博羅等地。

大成國起義大成國起義

此外,嘉應州、高州、廉州府屬各縣也都有規模不等的起義。各地的起義軍,大股有數萬人,小股有數千或數百人,但由於沒有統一領導和缺乏作戰經驗,為時不久,多數被清軍和地主豪紳組織的團練各個擊

敗。有的如周春、翟火姑、葛耀明等部分別於1855年和1856年轉移至湖南、江西,參加了太平軍,成為太平軍中的“花旗”。有的如陳金剛部流動於湘、粵、桂邊境地區。而陳開、李文茂等領導的起義軍,先則圍攻廣州,後轉移至廣西,建立起“大成國”政權,在廣西天地會起義武裝配合下,堅持了較長時間的反清戰爭,成為當時遍布全國的各族人民起義隊伍中一支重要的反清武裝力量。

走向失敗

會攻桂林計畫落空

1857年12月,當蔣益澧所率湘軍在平樂、賀縣一帶進攻陳金剛、陳永秀起義軍時,陳開、李文茂沒有主動支援,而是準備以陳開為東路、李文茂為西路,會攻桂林。

1858年1月,李文茂由柳州率部北上,占領永福。2月,李文茂率萬餘人進駐桂林西南六十里的蘇橋鎮,並在此等待沿桂江北上的陳開部的到來。可是,當陳開部於4月抵達平樂縣時,由昆壽指揮的粵軍已由肇慶向梧州開進。5月,陳開部遭到已經占領平樂的湘軍的攻擊,前進受阻。梧州是兩廣咽喉要地,粵軍一旦攻占梧州,西進則可直接威脅潯州,北上則可與湘軍夾擊正在平樂一帶的陳開部主力。陳開在北進受阻、梧州告急的情況下,立即率部南返,保衛梧州。這樣,進攻桂林的任務完全落到了李文茂所部身上。

當李文茂屯兵蘇橋,威脅桂林的時候,蔣益澧所率湘軍雖已增至五千餘人,但兵力分散,桂林僅有二千餘人。為防止李文茂部進攻,蔣採取不時調換部隊防地、布設疑兵的辦法,迷惑對方。並由右江道張凱嵩糾集團練進攻慶遠,牽制李部。李文茂未作周密偵察,不知湘軍的虛實,結果萬餘人長期滯留蘇橋,不敢進攻,喪失了打擊湘軍和地方團練的有利時機。陳開率部南返後,蔣益澧便命令駐平樂的湘軍折回桂林,並秘密調動一千五百人繞到蘇橋後面,於1858年5月下旬開始對李文茂部實行前後夾擊。李文茂不幸負傷,便率部撤出蘇橋,後退守柳州。起義軍進攻桂林的計畫宣告失敗。

梧州失守

當李文茂與湘軍作戰失利,向柳州撤退時,在梧州與粵軍作戰的起義軍也節節敗退。此次進攻梧州的粵軍,由廣東巡撫江國霖和提督昆壽親自編組。他們認為,過去幾次作戰失利,主要是“選勇未精,配船無法”,以及進攻時機選擇不當,必待“西水未漲,東風當令之時,水陸並進,步步為營,方能得手”。據此,他們得到署理兩廣總督柏貴同意後,抽調外海、內河水師,根據戰船大小、火炮輕重、行駛快慢,分別編為前、中、後三隊。即以能裝載四五千斤火炮的紅單等大型船六七十隻為前隊,能裝載二三千斤火炮、槳多人眾,轉棹方便的扒船五十隻為中隊,能裝載一千斤火炮、行駛快速的湖南麻陽舢板船一百隻為後隊。前隊主要發揮火炮射程遠的優勢,便於先發制人;中隊既可掩護前隊,又便於進退;後隊可以在前隊、中隊的炮火掩護下,迅速接近對方,實行近戰。陸路方面,兵力增至一萬餘人,一半掩護水師溯江前進,一半專門進攻陸上起義軍的據點。此外,還督令沿江各縣團練於西江兩岸配合作戰。部署就緒後,粵軍趁江水尚未大漲、水流較緩之際,由昆壽統一指揮,從肇慶西上,往攻梧州。

起義軍對粵軍的兵力和進攻部署缺乏了解和研究,仍然襲用過去的老辦法,在封川江面集中戰船二三百隻,於4月29日順流下駛,直衝敵陣。當駛至德慶的春牛坪江面時,預有準備的廣東水師前隊首先發炮,擊沉起義軍前隊戰船數隻。起義軍水軍右營安國公李發、先鋒李明中炮犧牲。這時,粵軍水師中隊扒船向兩翼展開,後隊麻陽舢板船在炮火掩護下迅速接近起義軍戰船,槍炮齊放,岸上的兵勇也配合作戰。經過激戰,起義軍不少戰船被擊沉、擊傷,人員傷亡也不斷增加。在危急情況下,起義軍自焚戰船十餘只,利用煙霧掩護,轉棹撤回封川江面。起義軍在封川添築炮台,並由梧州增兵四五千人,準備堵擊粵軍;還聯絡廣寧、懷集等地起義軍南下抄襲粵軍後路,進行牽制。但水、陸部隊不久即被敵擊敗,廣東水師揚帆直駛梧州。1858年5月30日晨,起義軍的主要據點戎墟被蒼梧、西寧的數千名團練攻占。梧州城守軍面臨兩面受敵的不利形勢,遂於30日深夜撤至城外。粵軍占領梧州後,便停止了追擊。

柳州陷落

蔣益澧所部湘軍在蘇橋擊敗李文茂部後,便乘勝向柳州逼進。李文茂派其弟李文輝率部扼守白沙江口,扎竹為筏,橫鎖江中。白沙江口是洛清江和柳江的匯合處,李文茂以為守住這一咽喉要地,湘軍水師便難於攻取柳州。然而,蔣益澧事先摸清了李文茂的防禦部署,湘軍由桂林乘坐麻陽船駛抵雒容(今鹿寨西南)後,不再下駛,而是於夜間拖船上岸,由陸路抬運至柳州城附近的洛垢下水,出其不意地直逼柳州。1858年6月24日,李文茂以為白沙江口已經失守,便慌忙從柳州撤退。蔣益澧占領柳州後,立即分兵兩路,一路追擊李文茂,一路進攻李文輝。駐守白沙江口的李文輝部因孤立無援,大部潰散。李文茂部先後在柳城、融縣反擊湘軍失利,便轉入貴州東南部,與苗民起義軍配合作戰。8月,在圍攻黎平失敗後,鏇又折回廣西融縣一帶。11月,李文茂不幸病故於懷遠(今融安北)山中,餘部由陳戊養統領,仍歸陳開指揮。

柳州、梧州之所以失守,除了清軍兵力增加這一原因外,主要由於起義軍由一味進攻而被迫轉入防禦作戰,喪失了措置裕如的能力。李文茂從蘇橋撤退後,在兵力上仍占有優勢,如果沉著冷靜,集中力量對南進之敵進行一二次殲滅戰,仍然有可能變被動為主動。陳開部在梧州方向的作戰中,在兵力上也占有相對優勢,同樣由於事先缺乏防禦準備,對粵軍的進犯雖然進行了節節抗擊,但因倉促應戰,以致難於阻止準備比較充分的敵人的進攻。

作戰指導一再失誤

梧州、柳州等地相繼失守以後,大成國起義軍受到很大削弱,根據地也縮小了很多,原來的五王只剩下陳開一人,形勢已非常不利。但當時大成國尚據有十多個州、縣,擁有水陸兩軍十餘萬人。此外,還有陳金剛和羅華觀等起義軍分別活動於賀縣和蒼梧下郢一帶,構成犄角之勢。以後,又有石達開部進入廣西活動。因此,在兵力對比上,起義軍仍占有優勢。如果陳開等能夠客觀地分析形勢,採取正確的決策,還是有可能扭轉不利局面的。但是,由於主觀指導上的原因,這種可能非但未能實現,而且每況愈下,最後終於失敗。

蔣益澧所統湘軍占領柳州以後,由於炎夏酷暑和水土不服等原因,病員日益增多,不得不分駐柳州、慶遠一帶治療休整,就地清剿起義軍餘部。昆壽所率粵軍在攻占梧州以後,因梧州至潯州三百餘里的潯江灘多流急,原有的戰船過大,難以上駛,需換船添兵,籌措軍費。所以,湘、粵兩軍都停止了進攻,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戰爭間隙。這正是陳開起義軍補充休整隊伍,加緊準備防禦作戰的有利時機。但是,陳開沒有這樣做,因而為以後的防禦作戰帶來了嚴重的困難。

1858年11月,蔣益澧率湘軍主力進攻賀縣的陳金剛起義軍。陳開乘柳州守備空虛之際,率兵一舉襲占了柳州,並恢復了柳城、融縣等地,收容了李文茂餘部。這一作戰行動是正確的。但是,在攻占柳州等地之後,陳開沒有及時轉旗東向,配合陳金剛部夾擊正在回援柳州的湘軍。當時,陳開、陳金剛都擁有數萬之眾,湘軍不過五千餘人,如兩軍實行左右夾擊,完全有可能消滅敵之一部或大部。陳開卻未能抓住這一有利戰機,也沒有加強柳州等地的防禦,而是率主力南下潯州,接著東攻梧州。梧州一帶的粵軍有兵勇萬餘人、戰船三百隻,1859年3月下旬,又得到副將楊超所率拖罟船二十餘只和把總鍾春元所率步兵一千人的增援,水陸防禦都比較堅固。4月2日,陳開率戰船三百餘只,在羅華觀部千餘人配合下,發動了對梧州的進攻。4月14日至16日,連續攻擊梧州外圍的三角咀、白雲寺等據點,結果均未攻下,戰船和兵員卻遭到不少損失,以後不得不退回潯州。這一作戰行動說明,陳開沒有認清當時決定廣西戰局的主要環節,因而不能正確選定打擊對象和作戰方向,並採取靈活的戰法。

1859年7月,原石達開部將石鎮吉率部由廣東進入廣西,8月圍攻桂林未下,轉移至賓州。稍後,石達開軍二十餘萬人又進入廣西,於10月中旬占領慶遠城。湖南巡撫駱秉章立即抽調正在湖南休整的廣西布政使劉長佑部湘軍十八營八千人、蕭啟江部湘軍九營四千五百人進入廣西。儘管如此,湘軍在數量上仍居於劣勢,如果大成國起義軍與太平軍密切協同,聯合作戰,仍然有可能爭取戰場上的主動權。但由於彼此互爭領導權,沒有形成統一的革命力量,給湘軍造成了各個擊破的機會。

當石鎮吉部撤圍桂林轉移至賓州以後,劉長佑一面令蔣益澧再次率部對付賀縣的陳金剛部起義軍,保障湘軍的翼側安全;一面自率湘軍主力趁江水未漲之時,於1859年12月發動了進攻柳州之戰。面對湘軍和團練共數萬人的圍攻,守衛柳州的數千起義軍頑強抵抗,固守待援。陳開幾次從潯州派水軍北上援救,無奈水淺灘多,沿途又遭團練堵擊,始終未能抵達柳州城下。1860年1月31日,湘軍炸開東北城牆,攻入城內。起義軍犧牲二千餘人,損失戰船二百餘只,柳州再次失守。

1860年3月,劉長佑率部進攻柳城。陳開不是配合柳城守軍側擊劉軍,而是再次進攻柳州城。劉長佑率部及時回援,陳開率起義軍與敵人苦戰三十餘日,雖然使湘軍受到較大損失,但自己的有生力量也損失不少,不得不於4月中旬再次退守潯州。

這時,石鎮吉部太平軍已在百色一帶被敵人消滅。石達開部太平軍則由於不斷分裂他走而大量減員,石達開不得不於5月底棄慶遠,率餘部偏處廣西西南部的賓州、武緣(今武鳴)一帶。在這種情況下,湘軍、粵軍便加緊了進攻潯州的準備。為了解除後顧之憂,劉長佑、蔣益澧等決定首先進攻據有賀縣、懷集等縣的陳金剛部和下郢一帶的羅華觀部。7月,賀縣、懷集失守,陳金剛率萬餘人走開建(懷集西南),下蒼梧。9月,湘軍圍攻下郢,羅、陳等部因得不到陳開部的配合,作戰一再失利。11月,羅華觀部退入潯州,陳金剛部南走廣東信宜。在此期間,據有荔浦、永安(今蒙山)的張高友起義軍向清軍投誠。這樣,陳開部起義軍便成了孤軍,而湘軍卻打通了桂林至梧州的水陸交通,與粵軍聯成一氣,造成了進攻潯州的有利條件。

秀京落入敵手

1861年2月,已升任兩廣總督的勞崇光與記名按察使蔣益澧、廣東陸路提督昆壽等在廣州策划進攻潯州的部署,決定裁撤所有不適於在潯江作戰的紅單船等(用以保衛梧州的四艘除外),另行添置扒船、巡船、舢板船等共一百三十隻,以便對付起義軍的水軍。勞崇光等鑒於過去廣東水師“在平南、藤縣、德慶等處四次敗績,屢復全軍”的教訓,認為“非大隊陸勇與水軍相輔,斷難進兵”。為此確定如下進攻部署:由總兵李揚升率水師溯潯江上駛,蔣益澧率湘軍七千餘人沿潯江兩岸西進,作為進攻潯州的水陸主力;由候補道劉坤一率湘軍一部從柳州出象州、武宣,由北而南,配合進攻潯州;由署鬱林知州鄒德淳和署左江道吳德征分別糾集團練,堵扼起義軍南下和西走的道路;並令平南、桂平縣的團練隨時策應水陸各軍,充當嚮導。此外,還命記名道劉式恕統率練勇數營、銅底大船四艘守衛梧州城,以防起義軍偏師繞襲,並就近籌集軍火糧餉。至4月上旬,清軍進攻潯州的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就緒。

陳開在多次進攻失利後,也作了一些防禦準備,如加緊鑄炮造船,增調水陸兩軍加強平南和象州的防禦,準備抗擊來自梧州和柳州的清軍。但因倉促從事,為時已晚。

1861年4月17日開始,蔣益澧陸續派出部隊夾江西行,為廣東水師打通前進道路。至8月初,湘軍攻占了藤縣至平南的起義軍所有據點,紮營平南城東。1861年8月12日,起義軍萬餘人主動襲擊湘軍營壘,激戰數日,斃敵數百名。18日下午,起義軍戰船四百餘只順流而下,鼓角齊鳴,支援步兵作戰。面對起義軍的強大攻勢,蔣益澧驚恐不安。他登高東望,從望遠鏡中看到水師快要趕到,便下令連夜移營後退,與水師靠攏。19日黎明,李揚升率全隊水師駛抵平南城東二十里的丹竹,得悉起義軍戰船飛槳下駛,立即傳令各船收纜下帆,準備迎戰,並將巡船、扒船等九十餘只排列北岸,舢板四十餘只駛泊南岸,形成犄角之勢。部署剛完,起義軍大隊戰船即“結隊而來,縱橫滿江,炮聲震動山谷”。李揚升命令各船一齊發炮。起義軍水軍毫不畏怯,繼續順流下沖,擊傷廣東水師戰船二三十隻,斃傷不少水勇。李揚升急忙調派部分扒船駛往南岸,實行兩面環攻。戰鬥正酣,忽然東風大作,起義軍戰船處於逆風順流、進退兩難的不利地位。李揚升乘勢令各船掛帆上駛,進行近戰,拋擲火箭、火罐、火彈,毀起義軍戰船數十隻。接著,起義軍的火藥船又被擊中起火,頓時濃煙蔽江,起義軍被火燒死和落水淹死者不計其數,有的鳧水上岸,也大部被清軍截殺。此次水戰,起義軍傷亡近萬,戰船大部被俘被毀,僅有少數逃脫。在水戰的同時,支援水軍作戰的陸路起義軍也遭到湘軍和團練堵擊,傷亡慘重。

丹竹一戰,起義軍水陸精銳大部喪失。敗訊傳出,潯州城內及其它各地起義軍的士氣大為沮喪。蔣益澧、李揚升率水陸兩軍乘勝直趨潯州,桂平縣的團練數千人也聞風而動,直抵潯州城下。當時潯州城內雖有守軍數千人,但軍心渙散,已無堅守的決心,竟被團練攻破城門。起義軍雖進行了巷戰,但湘軍大隊人馬已隨後趕到,難於挽回敗勢。8月21日夜,陳開率部撤離潯州城,向貴縣退卻,準備投奔石達開,詎料這時石部已由貴縣退至橫州。9月2日夜,當陳開等泊舟於橫州東北的大灘時,不幸被賴聯桂等所率團練俘獲,後被押回潯州城,英勇就義。至此,經營了六年多的以潯州為中心的根據地,除貴縣等少數據點外,已全被清軍占領。

起義軍餘部繼續戰鬥

潯州陷落和陳開犧牲以後,一部分起義武裝和李文彩的壯族起義軍約三萬人投奔石達開,不久即撤離廣西;另有約四萬人由隆國公黃鼎鳳統率,就地堅持鬥爭。

1861年9月,蔣益澧率部進攻貴縣,黃全義開城投降。黃鼎鳳則率領部眾以覃塘為根據地,高舉恢復大成國的旗號,堅決抗擊湘軍的進攻,並企圖重占潯州。12月3日,黃部大敗湘軍於蘭田村。1862年(同治元年),趁蔣益澧所部湘軍調赴浙江之機,於6月重占貴縣城,進而攻占了通向潯州的要隘蒙墟,前鋒抵達距潯州城僅十餘里的嶺頭鋪。廣西巡撫劉長佑因潯州告急,即將桂林的防務交給布政使張凱嵩辦理,自率五營湘軍奔赴潯州。6月15日,劉長佑部進攻嶺頭鋪,起義軍據險抵抗,打退了進攻之敵。8月,黃部退守貴縣,分兵據守太墟、龍巖、登龍橋、覃塘、平天寨等據點。10月28日,當劉長佑進攻登龍橋時,黃鼎鳳分兵兩路,一路南攻陸村、橫嶺,牽制進攻之敵,一路北取大墟,威脅清軍後路,保住了登龍橋據點。當月,清廷任命劉長佑為兩廣總督,張凱嵩為廣西巡撫,劉坤一為布政使,並接替進攻起義軍的前線指揮任務。1863年,張凱嵩又調七個營增援劉坤一(於5月下旬到達貴縣)。劉坤一在援兵到達後,便分兵三路,對黃鼎鳳部發起進攻。7月6日占橋墟,10日占登龍橋和貴縣城,18日占龍巖,8月11日占覃塘,黃鼎鳳率萬餘人退守最後一個據點小平天寨。

小平天寨石壁陡立,地勢險要,起義軍早在山頂修築了三道圍牆,安設大炮,並築有碉堡等防禦工事,憑險固守。1864年2月至4月,劉坤一部連續多次仰攻,都被起義軍擊退,部隊傷亡慘重;又在大平天寨架炮轟擊,未能奏效;施展招撫伎倆,也沒有得逞。於是改用開挖長壕、長圍久困之策。但劉坤一認為湘軍一萬數千人被長期牽制在那裡,勞師糜餉,終非善策。後來發現 後山尚可攀緣而上,便派兵一部於5月24日深夜悄悄爬上後山,埋伏於碉堡附近。25日凌晨發起攻擊,伏兵將火罐、火彈紛紛投進起義軍的碉堡。起義軍遭到突然襲擊,不知所措,紛紛棄堡入寨。26日,劉坤一組織湘軍分四路發起總攻。黃鼎鳳在危急情況下,竟於28日和軍師周竹歧自投劉坤一軍營,希圖保全起義軍的生命。5月30日,湘軍攻破小平天寨,起義軍被俘、被殺近千人,逃出者亦大部被俘。黃鼎鳳等起義軍首領後被劉坤一殺害。

至此,在廣西堅持了十年之久的大成國起義武裝全部失敗。不隸屬於大成國的起義武裝也相繼敗亡:轉戰湘、粵、桂的陳金剛部於1863年9月在廣東失敗;活動在廣西太平府的吳凌雲餘部於1865年由廣西退入越南;其他較小的起義武裝,有的降敵,有的潰散。轟轟烈烈的兩廣天地會起義戰爭又一次遭到清軍的殘酷鎮壓。至此,各地的起義基本上被鎮壓下去,轟轟烈烈的大成國起義降下了帷幕。

點評

大成國起義,占領大半個廣西,堅持反清鬥爭達10年之久,是歷次天地會起義中規模最大、給清王朝打擊最沉重的一次。但由於沒有真正形成堅強統一的領導核心,缺乏有組織的戰略協同,加之軍事上只顧進攻,不重防禦,只注意擴大根據地和隊伍,忽視根據地的鞏固與部隊素質的提高,終被清軍各個擊破,使起義歸於失敗。

清朝戰爭列表

山海關之戰 | 清滅大順之戰 | 清滅南明弘光政權之戰 | 潼關之戰 | 清滅大西之戰 | 揚州之戰 | 清滅南明魯王政權之戰 | 清滅南明隆武政權之戰 | 豪格平川陝之戰 | 清滅南明紹武、永曆政權之戰 | 博洛平福建之戰 | 鄭成功抗清之戰 | 孔有德平湖南之戰 | 桂林之戰 | 衡州之戰 | 清平貴州之戰 | 清平雲南之戰 | 三藩之亂 | 清平耿精忠之戰 | 衢州之戰 | 岳州之戰 | 清平王輔臣之戰 | 清平尚之信之戰 | 建昌之戰 | 保寧之戰| 澎湖海戰 | 雅克薩之戰 | 清平噶爾丹叛亂 | 烏蘭布通之戰 | 昭莫多之戰 | 清平西藏之戰 | 清平青海之戰 | 布爾哈屯之戰 | 清平噶爾丹策零之戰 | 博克托嶺、和通泊之戰 | 額爾德尼昭之戰 | 古州苗民起義 | 清平睦爾撒納之戰 | 清征達瓦齊之戰 | 巴里坤之戰 | 清平天山南路之戰 | 黑水營之戰 | 清再征金川之戰 | 勒烏圍之戰 | 清平天地會之戰 | 清反擊廓爾喀人之戰 | 清攻安南阮惠之戰 | 聶拉木之戰 | 橫河之戰 | 白蓮教起義 | 漁山之戰 | 天理教暴動 | 滑縣之戰 | 清平張格爾叛亂 | 渾河之戰 | 鴉片戰爭 | 三元里人民抗英之戰 | 太平天國運動 | 捻軍起義 | 武漢之戰 | 江寧之戰 | 太平軍北伐 | 太平軍西征 |鎮江之戰 | 上海小刀會起義 | 大成國起義 | 湘軍攻武漢之戰 | 湖口之戰 | 雲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鴉片戰爭 | 石達開遠征 | 二破江北大營 | 三河大捷 | 黔西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 |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 |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 | 楚雄之戰 | 安慶之戰 | 二郎場之戰 | 浙江之戰 | 天京之戰 | 陝西回民起義 | 甘肅回民起義 | 高樓寨之戰 | 灞橋之戰 | 金積堡之戰 | 黃飄之戰 | 紙橋之戰 |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 | 中法戰爭 | 第二次紙橋之戰 | 馬尾海戰 | 宣光之戰 | 鎮海之戰 | 鎮南關之戰 | 中日甲午戰爭 | 豐島海戰 | 平壤之戰 |黃海海戰 | 威海之戰 | 八國聯軍 | 武昌起義 | 白朗起義 | 南京之戰 | 辛亥革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