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州苗民起義

古州苗民起義

古州苗民起義,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至乾隆元年(1736年)五月,反抗朝廷剝削壓迫之武裝起義。

基本信息

起義簡介

雍正四年(1726年)至九年(1731年),清廷剿撫兼施,收復黔省苗族4萬戶,闢地二三千里,幾當貴州全省之半。該地區由“無君上,不相統屬”到設官建治,顯然是一種社會進步。但是官軍駐紮該地後,修城、建署、築碉、開驛等,大量無償役使苗民,加之繁重的賦稅和各種名目的攤派,給苗民帶來沉重的負擔。苗民不堪忍受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反抗情緒日益高漲。雍正十二年七月,黎平人包利到苗疆腹地古州,以“苗王出世”相號召,大造反清輿論。十三年二月,官吏濫征錢糧,古州地區的八妹、高表等寨苗民蜂起反抗。包利乘機聚集2萬餘苗眾,於二十六日圍攻古州城北之王嶺汛地。古州總兵研勛率兵前往鎮壓,苗眾潰散。包利收集餘眾,北移至清江、台拱(今貴州台江)地區,從者復至2萬。該地官吏告急,遠在貴陽貴州巡撫元展成、提督哈元生令古州、清江(今劍河)各派數百兵丁前往彈壓。三月二十一日,包利率眾包圍台拱番招汛城,元展成倉促調附近各營汛駐兵共5000人,前往解圍。途中反被包利軍包圍。四月,提督哈元生親自領兵300人,前來督師,行至清平(今黃平南)楊老驛,始知情況嚴重,畏懼不前。包利等探知清軍駐防兵大半已移戍西北,各城守備空虛,便乘機發起攻勢。五月初至六月中旬,苗眾先後攻占凱里、重安堡(今黃平南)、黃平、岩門(黃平與凱裡間)、清平、餘慶等州縣司驛,逼近鎮遠、思州(今岑鞏)等府。雍正帝諭令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十餘人組成辦理苗疆事務大臣會議,籌劃用兵事宜;並於六月間急調雲南、四川、湖南、湖北、廣東、廣西6省清軍會剿。授哈元生為揚威將軍,統領貴州、雲南、四川清軍萬餘人,由清水江上游進攻;任命湖廣提督董芳為副將軍,統領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清軍萬餘人,由清水江下游進兵。七月,雍正帝又命刑部尚書張昭為撫定苗疆大臣,前往督師,兼理後勤。在調集清軍之時,雲貴總督尹繼善已遣雲南清軍2000,星夜赴援,湖南、廣西清軍亦相繼開到。起義苗眾見清軍雲集,便棄城回寨。哈元生為打通雲南清軍東來之路,先進軍凱里,又合攻重安堡。苗眾回寨後,乘各地營汛兵力空虛,攻圍營汛,阻截運道。於是,台拱、清江、丹江(今雷山北)、八寨(今丹寨)清軍諸營同時告急。而八寨協副將軍馮茂誘殺已降苗眾600餘人,更加引起苗民憤怒反抗,以致起義蔓延到更大範圍。此時,清軍將領哈元生與董芳發生內訌,結果大兵雲集數月,曠久無功。

乾隆帝繼位後,為扭轉戰局,除繼續增調援兵外,下令將張昭、元展成、董芳等,以玩忽職守、貽誤軍機罪革職拿問。同時,任命湖廣總督張廣泗為七省經略,重新布署進剿。張廣泗認為前一階段進剿失敗原因,在於分兵為戰、守二部,致使用於作戰的兵力不足。他決定採取剿撫兼施,以撫待剿的策略,先撫“熟苗”,後搗“生苗”,再懲“熟苗”,集中兵力,以整擊散。十二月初,張廣泗到凱里,分兵三路,進剿苗族村寨。凱里一路4000人,由四川督標副將長壽、貴州定廣協副將軍曾長治率領;台拱一路3000人,由廣西左江總兵王無黨、貴州黔西協副將康世顯率領;清江一路5000人,由張廣泗和湖北襄陽總兵焦應林、湖南九溪協副將李椅率領。三路清軍分別向九股河上、下游和清水江下游各苗寨同時發起進攻。廣大苗民堵路、築城、挖壕、埋簽,頑強抗擊,但終因力量懸殊,無法阻擋清軍圍攻。年底,上九股的掛丁、郎川、空稗,下九股的台雄、打革,清水江下游的擺尾等數十個較大的苗寨,先後被清軍攻破,苗民死傷慘重。乾隆元年正月,張廣泗進一步部署圍剿苗眾:命總兵焦應林、副將長壽統兵留駐已攻占之苗寨;增調古州總兵韓勛、廣東高州總兵譚行義、四川川北總兵王廷詔等部,連同原有清軍,分為8路,進剿丹江、高坡、羊色、擺調、烏留等地。三月底,清軍攻破近200座苗寨。包利被迫率眾退入牛皮大箐。牛皮大箐位於黔東南苗疆中心,盤亘數百里,北為丹江,南為古州,西為都勻,東為清江。其主峰雷公山危崖入雲,老樹蔽天,泥濘沒膝。是為易守難攻之處。包利率眾將路徑挖斷,試圖據守於此地以圖再舉。張廣泗採用沿山築長牆圍困之策,檄諸軍分扼箐口,然後四面搜剿。四月,起義軍首領包利,於烏糯箐被俘。義軍士氣大受損傷,加之糧盡援絕,戰鬥力銳減。五月底,清軍搜剿牛皮大箐,苗眾損失慘重。六月至九月,張廣泗回軍清江、台拱、凱里、清平、黃平、施秉等地,大肆搜剿苗寨,數萬苗眾慘遭屠殺,一場聲勢浩大的苗民起義,終被鎮壓。

清朝戰爭列表

山海關之戰 | 清滅大順之戰 | 清滅南明弘光政權之戰 | 潼關之戰 | 清滅大西之戰 | 揚州之戰 | 清滅南明魯王政權之戰 | 清滅南明隆武政權之戰 | 豪格平川陝之戰 | 清滅南明紹武、永曆政權之戰 | 博洛平福建之戰 | 鄭成功抗清之戰 | 孔有德平湖南之戰 | 桂林之戰 | 衡州之戰 | 清平貴州之戰 | 清平雲南之戰 | 三藩之亂 | 清平耿精忠之戰 | 衢州之戰 | 岳州之戰 | 清平王輔臣之戰 | 清平尚之信之戰 | 建昌之戰 | 保寧之戰| 澎湖海戰 | 雅克薩之戰 | 清平噶爾丹叛亂 | 烏蘭布通之戰 | 昭莫多之戰 | 清平西藏之戰 | 清平青海之戰 | 布爾哈屯之戰 | 清平噶爾丹策零之戰 | 博克托嶺、和通泊之戰 | 額爾德尼昭之戰 | 古州苗民起義 | 清平睦爾撒納之戰 | 清征達瓦齊之戰 | 巴里坤之戰 | 清平天山南路之戰 | 黑水營之戰 | 清再征金川之戰 | 勒烏圍之戰 | 清平天地會之戰 | 清反擊廓爾喀人之戰 | 清攻安南阮惠之戰 | 聶拉木之戰 | 橫河之戰 | 白蓮教起義 | 漁山之戰 | 天理教暴動 | 滑縣之戰 | 清平張格爾叛亂 | 渾河之戰 | 鴉片戰爭 | 三元里人民抗英之戰 | 太平天國運動 | 捻軍起義 | 武漢之戰 | 江寧之戰 | 太平軍北伐 | 太平軍西征 |鎮江之戰 | 上海小刀會起義 | 大成國起義 | 湘軍攻武漢之戰 | 湖口之戰 | 雲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鴉片戰爭 | 石達開遠征 | 二破江北大營 | 三河大捷 | 黔西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 |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 |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 | 楚雄之戰 | 安慶之戰 | 二郎場之戰 | 浙江之戰 | 天京之戰 | 陝西回民起義 | 甘肅回民起義 | 高樓寨之戰 | 灞橋之戰 | 金積堡之戰 | 黃飄之戰 | 紙橋之戰 |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 | 中法戰爭 | 第二次紙橋之戰 | 馬尾海戰 | 宣光之戰 | 鎮海之戰 | 鎮南關之戰 | 中日甲午戰爭 | 豐島海戰 | 平壤之戰 |黃海海戰 | 威海之戰 | 八國聯軍 | 武昌起義 | 白朗起義 | 南京之戰 | 辛亥革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