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渤

尤渤

尤渤(?—1852年),甘肅武威人,清末將領。他隨甘肅提督齊慎平定張格爾叛亂立功,1841年出任安徽壽春鎮總兵。翌年鴉片戰爭爆發,他成功防守松江府得勝港,被升任為江南提督,後因病退休,鹹豐二年(1852年)病逝,被視為中國近代的民族英雄。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尤渤原為行伍出身,1826年他跟隨甘肅提督齊慎揮軍進攻新疆,平定張格爾叛亂,被升為涼州南古城堡守備,後歷任西安、鞏昌、河南等地中級軍官。

1841年,鴉片戰爭爆發後,他被提拔為安徽壽春鎮總兵,上任後加緊團練,在城內修築防禦工程,並放棄了肇慶外圍的一些據點,兵力全部集中在肇慶城中。

1842年英國侵略者犯我海疆,兩江總督牛鑒因防堵吳淞口,調派尤渤率千多人到上海增援,但中途遇敵,他奉命退入松江設防。 1842年6月20日,英國軍艦入侵松江府得勝港時,尤渤率軍反擊,他隨後數天嚴密布防,並展開游擊戰術,令英軍暫退。他用兵以兇猛見長,對於戰略要害,不惜犧牲,寸土不讓。

松江保衛戰一役,令尤渤被提升為江南提督,鴉片戰爭後,尤渤協助欽差大臣耆英辦理軍務,後因病退休,於鹹豐二年(1852)在家鄉病逝。

上疏軍隊建設

1843年1月,兩江總督耆英與江蘇巡撫程采、江南提督尤渤等,鑒於以往清軍水師遇有將弁缺出,均於弓箭兵內考拔,因而造成有心上進者,亦不得不“皆習弓馬,而不習水務槍炮”等弊端,奏請道光帝改變清軍水師將弁的考拔辦法,即應“以講求操駕舟楫,辨識風雲沙線,熟悉大炮鳥槍為首務,不重騎射,嗣後水師營將備員弁⋯⋯專取水務槍炮,即騎射稍有生疏,亦準錄用”。

道光帝頗為贊成,立即批示:“若不變通,難收實效”,諭兵部核議,並妥議水師營簡明章程。半個月後,兵部核議復奏稱:“外海舟師,迥非陸路可比,若非平日講求水務,演習技藝,何以收發縱指使之用?”今後,沿海各省考察水師將弁,應“專以練習槍炮為要務”,使之或“一人能兼數技”,或“一人專精一技”。水師營各將弁兵士,平日有關航海、駕船、操炮等事的習練情況,應於平時逐一考驗,分別等第,存記檔案。如遇有缺“, 按照等第,核實揀拔”,以適應近代火器戰爭的需要。

道光帝以上諭的形式欽定,以後水師遇缺,可由各督撫於“練習水務,精熟槍炮”的將弁中選取,“出具切實考語”後,送部以備引見。兵部官員應對引見之員的槍炮技能進行檢驗。合格者,“準其帶領引見”,“如不能合式,即將該員退回本任,並將原保督撫提鎮分別議處以示勸懲”。

松江保衛戰

鴉片戰爭爆發後,英國侵略者又於1841年從廣東轉向浙江,定海、鎮海、寧波相繼失守。道光帝派奕經為揚威將 軍,從江西、湖北、安徽、陝西、甘肅等省調集軍隊近兩萬人,開往浙江應戰。其中甘肅將士4200多人,甘軍以800人駐守杭州,其餘兩千由新任金華協副將朱貴率領,於1842年3月8日進駐浙江慈谿。另外1000多人由安徽壽春總兵尤渤(甘肅武威人)率領,駐防江蘇。

松江守將尤渤原是壽春鎮的總兵,從壽春調守松江城。他得知英兵入境,便帶著兩千名壽春兵到江口等著。英兵見岸上的官軍,一隊一隊整齊排列著,沒怎么將他們放在心上,而是仗著屢戰屢勝的威勢,架起巨炮,向岸上射擊。尤總兵見敵炮射來,令兵士一齊臥倒,等炮彈飛過,又令兵士全部起來,發炮還擊。這兩千壽春兵是尤總兵親手調教出來的,眾士兵進退作戰,靈敏異常,一會兒起來,一會兒趴下,由尤總兵親手指揮,進退有序。英兵射過來的炮彈大多落空,官兵射去的炮彈卻大部分擊中敵艦。相持兩天,英兵占不到一點兒便宜,轉舵逃走,繼續騷擾崇明、靖江、江陰,結果都被鄉民驅逐出去。

浙江慈谿,是沿海戰略要地,西面大寶山,是保障慈谿的要衝。尤渤率軍到慈谿後,派先鋒劉天保分兵守大寶山左,他親領主力駐大寶山右。3月15日晨,英軍2000多人在海軍司令西巴的督戰下,從山右攻入。朱貴指揮二十門抬炮,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打死了250多名英軍。敵人正面不能進攻,就增加援軍,從山後和山左來進包抄。尤渤拒敵到下午4時許,英軍援軍從太平橋趕到,正面緊逼,背後清軍別部被擊潰,占了山頭,炮擊尤渤的營帳,頓時營帳失火,劉天保迎擊失利,敵軍乘勢占了山左,形成了對山右尤渤的包圍態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