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寧寺

慶寧寺

慶寧寺位於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經棚鎮敖包山東麓。始建於1664年(清康熙三年),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改建成磚瓦結構,占地1萬多平方米。慶寧寺洛桑確吉堅贊活佛與旦卻堅贊住持,悲深願切、廣結善緣、主倡修復慶寧寺,建立正法道場。慶寧寺又是清朝理藩院在冊的大寺院,常住僧眾最多時達到100多人,至今已有330多年的歷史。慶寧寺是清中央政府為喀爾喀大喇嘛哲布尊丹巴胡圖克圖一世建造的陵寢,也是清代喀爾喀蒙古最大的喇嘛廟和喇嘛教中心。

基本信息

景點介紹

慶寧寺慶寧寺

慶寧寺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政府所在地經棚鎮敖包山東麓。經棚鎮,蒙古語稱“比菇浩特(birguhota)”,因此本旗蒙古人也稱慶寧寺為“比拉古寺”。“慶寧寺”寺名是由清朝宮廷所賜,因而,在文獻資料中又用蒙古語譯為“巴雅斯胡郎·阿木噶朗蘇木(bayasgulang mugulangtu sume)”。慶寧寺建寺已有340多年的歷史,是藏佛教傳入克旗後建造的第一座佛教寺院。藏傳佛教在元代中期傳入克什克騰地區,當時是薩迦派
慶寧寺由影壁、山門、正殿、東西配殿、後殿等組成。整座建築依山就勢、高低錯落,花木掩映,景色優雅。正殿採用故宮閣樓的建築樣式,分上下兩層,飛檐斗拱,殿內矗立著22根大木柱,柱上雕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後殿為樓閣式平頂建築,為貯存經卷的經庫。兩側配殿為小喇嘛學經的教堂。慶寧寺曾是克什克騰旗喇嘛教活動的中心,有喇嘛數百人,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舉辦廟會時,眾僧雲集,熱鬧非常。

歷史

慶寧寺慶寧寺

慶寧寺始建於清康熙三年(1664年),克什克騰旗世襲札薩克索諾木之長子瑪納瑚札薩克(1656-1671)執政時,寺為土坯結構的寺院;瑪納瑚札薩克長子阿尤希札薩克(1671-1695),及其孫齊巴克扎布薩克(1695-1771)執政時,改建為磚瓦結構的寺院。其後又經過三次修繕。慶寧寺占地面積1萬平方米,是內蒙古草原地區著名的蒙藏佛教叢林。是清朝理藩院在冊的大寺院,常住僧眾最多時達到100多人。

公元七世紀,佛教分別從印度和漢地大規模傳入西藏,到10世紀中葉逐漸形成為藏語系佛教,即藏傳佛教。清康熙初,西藏喇嘛來到經棚傳播佛法,並搭起了一座簡易的房子為誦經的場所,這就是慶寧寺最初的原形。

慶寧寺最鼎盛的時候是清朝乾隆期間,每年的6月份這裡都要舉行祈願大法會,寺院住持以及受邀的其他寺廟的喇嘛到這裡誦經念佛,為眾生祈禱幸福安寧,風調雨順。慶寧寺大喇嘛扎拉思賴告訴記者,16歲那年到慶寧寺參加5天的會議,那時候5個寺的喇嘛被邀請到這裡參加祈願大法會議,當時會聚了100多個喇嘛,信眾達到三四百人。

民國十九年,也就是1930年五月,西藏班禪九世活佛班禪額爾德尼卻吉尼瑪由多倫經達王廟來克旗,並親臨慶寧寺講經說法,為僧俗摸頂祝福,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慶寧寺在信徒中的地位,也為這座古老的寺院增添了不少傳奇色彩。

直至1947年,本寺檔案資料保存完好,但在1947年的土地改革運動中這些檔案資料蕩然無存。到1947年的土地改革之前,慶寧寺有大量的牲畜、土地等財產。寺院的各扎倉也都有各自的牲畜和土地財產等。1947年,由當時的洛桑確吉堅贊活佛將這些寺院的財產,全部交給了東蒙自治自衛隊第三十六軍團。

慶寧寺始建於清康熙三年(1664年),初為土坯木結構。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建為磚瓦結構的寺院。經考證,是由當時克什克騰旗世襲札薩克索諾木之長子瑪納瑚札薩克(1656-1671)執政時,始建本寺為土坯結構的寺院;瑪納瑚札薩克長子為阿尤希札薩克(1671-1695),阿尤希札

薩克長子齊巴克扎布薩克(1695-1771)執政時,改建為磚瓦結構的寺院。據記載,其後又經過三次修繕。

據記載,當時西藏班禪九世活佛來到經棚西楊樹林附近時,本旗公爺、縣長、大喇嘛上前行跪拜禮,班禪活佛在10餘名騎隊護衛下乘兩馬拉的一頂鵝黃色的車上微露佛面,點頭致意。沿路兩旁跪滿了蒙古族男女民眾,他們兩手合十,口裡念著“阿彌陀佛”,喇嘛樂隊奏起了悠揚的古樂伴行。場面十分壯觀。

2000年11月16日,在克什克騰旗政府的關懷和大力支持下,廣大佛教徒又重新迎請洛桑確吉堅贊活佛光臨慶寧寺主持佛事活動。這樣,中斷了53年的香火重新點燃,現慶寧寺成為克旗舉辦佛事活動的唯一合法場所。後經洛桑確吉堅贊活佛的提名和本旗廣大佛教徒的要求,迎請出生於克什克騰旗的北京雍和宮的旦卻堅贊法師為慶寧寺住持。

建築藝術

慶寧寺慶寧寺

慶寧寺占地面積1萬平方米,是內蒙古草原地區著名的蒙藏佛教叢林。慶寧寺又是清朝理藩院在冊的大寺院,常住僧眾最多時達到100多人,至今已有330多年的歷史。踏進寺院大門,院內香菸繚繞,神秘幽靜。這裡的磚瓦木石,雕樑畫棟,古木虬枝都在訴說著300年以前這座古老建築的恢宏歷史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慶寧寺始建於清康熙三年,即1664年,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慶寧寺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整體布局緊湊,疏密得當,寺院隨山勢高低形成階梯式院落。慶寧寺的南半部明朗開闊,顯得清幽明靜;而北半部格局嚴整緊湊,渾然一體,整個寺院皆為正殿和配殿對稱式。殿宇皆為青磚灰瓦木架結構,多為硬山七檁小式木結構。正殿、後殿分別為重檐歇山和單檐歇山屋頂。每個殿宇的屋脊形式各異。額枋和梁枋上下都有絢麗多姿的彩繪,人物、游龍、飛鳳、禽鳥、花卉,形態各異,匠心獨具。建築物上的浮雕內容豐富多彩,仙靈鳥、山水花鳥等栩栩如生,雕工精細,形神兼備,別具一格,可謂巧奪天工。

慶寧寺由山門、院牆、影壁、天王殿、東西配殿、大雄寶殿、大黑天殿、五大海日罕殿、僧舍構成了慶寧寺四合式建築格局。天王殿三間,明柱上木刻楹聯“金劍銀甲無限神威驅妖孽,天王怒目忠心赤膽護玄門”,四大天王神威怒目。走進山門,雄渾壯麗的大雄寶殿赫然眼前,大雄寶殿中央高懸用蒙藏漢滿寫的“慶寧寺”匾額,匾額字型遒勁,筆走龍蛇。

大雄寶殿是慶寧寺的主體建築,二層重檐歇山式建築,高30餘米,面闊七楹、進山七楹,有49根柱,殿內供奉著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以及他的兩位徒弟根頓朱巴和扎斯傑,也就是達賴和班禪額爾德尼活佛。其他還有千手觀音和大白傘蓋佛以及五大護法佛像。走過大雄寶殿就是大黑天殿,這裡供奉的主體是教主釋迦牟尼佛像,近瞻給人以端莊慈愛、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普渡眾生之感。

西藏佛教指藏語系佛教,通稱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藏傳佛教在元代中期傳入克什克騰地區,當時是薩迦派。而慶寧寺則是克旗建寺最早的一座佛教寺院。

修復慶寧寺

慶寧寺慶寧寺

克旗慶寧寺依山而建,有佛殿十重,直到1947年寺院保存完好。仍然是內蒙古草原上最主要的朝拜聖地之一。由於歷史原因,克什克騰旗的9座寺院除慶寧寺外均已蕩然無存。倖存之慶寧寺亦早已莊嚴不在,千瘡百孔,九座殘殿空立,牆頭衰草依依,倍增肅條,徒存框架當地僧俗無法進行正常的宗教活動。不僅當地僧俗強烈呼籲儘早修復慶寧寺,國內外到過克旗草原的各界人士也紛紛渴望早日修復慶寧寺以給草原帶來光彩。

在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指引下,在當地政府的高度理解、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下,草原人民有了福報、十方信眾有了善緣,佛法將興,信眾有了依託。慶寧寺洛桑確吉堅贊活佛與旦卻堅贊住持,悲深願切、廣結善緣、主倡修復慶寧寺,建立正法道場。令此方有情近水樓台,親近佛法,種善根、積資糧,同證菩提。

慶寧寺修復後,作為蒙藏佛教之弘法道場,以佛教三大語系經典為依據,由淺入深直探釋尊一生教化之本懷,如實通達如來真實義,以期於當今對症下藥以良方、契機度生以正途。慶寧寺之事業開展,在於以人為本,人成則佛成為誓願;來回報社會、回報施主,善待感恩眾生,滿足他們的心愿;大家一起為世界和平,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促進三個文明建設和祖國統一大業,履行佛教的“慈悲喜舍”大願大行之職責,做出應有的貢獻。

修復慶寧寺、建立正法道場,關係重大,現由於資金不足,因此,需仰仗十方善信和各界人士的鼎力相助,期待有識之士、宿緣之人同心護持,籌措資金、募集人才,莊嚴道場,使正法久住、祖國繁榮,世界和平。

碑記

慶寧寺慶寧寺

惟天眷佑,我皇清丕冒萬國,日月所照,雨露所沾,罔不服從。當太祖、太宗時,西方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景慕聖德,率先輸忱。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達賴喇嘛萬里入覲,貢獻勿

絕。逮聖祖仁皇帝親統六師,平定朔漠,則有哲布尊丹巴胡圖克圖,率七旗喀爾喀之眾,朝行在所,特封為大喇嘛,俾掌黃教。康熙六十一年冬來朝,皇帝,遣使護歸其國,恩禮有加。雍正五年,命大臣齎幣金十萬兩,即古所居庫倫地,創建大剎,延及徒眾,講經行法,如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在西域時故事。乾隆元年工竣,欽定寺名曰‘慶寧’,御題‘福祐恆河’以賜。復允董役諸臣請,化石刻詞,俾記其事。 朕維天生烝民,若有恆性,性無勿善,不以形體而睽,不以疆域而隔,因其同善之情而利導之。此帝王之教所以立也。黃教行於西北諸藩,無論貴賤,無不奔走信向。要其為說,主於戒惡從善。今使蒙古之眾,誦習其文,皈依佛諦,其興起於善也必易。人人樂趣於善,將見邊方赤子,同植善緣,疆域乂安。中外禔福,蒙被慶澤,永永無斁。我祖宗綏懷藩服,錫福寰區,萬國鹹寧,民生康阜。主斯寺者,惟有勸導群生,擴乃善性,一心向化,安享我國家太平之福,庶無負皇考嘉惠諸藩之德意也夫!

〈慶寧寺碑記〉,原存於喀爾喀蒙古庫倫(現蒙古人民共和國首都烏蘭巴托)附近之慶寧寺。乾隆二年(1737),翰林院編修萬承蒼代皇帝擬稿,以乾隆的名義頒布、刊刻的。原碑未見,此系從妙舟《蒙藏佛教史》轉錄,並參考其他資料校訂。

慶寧寺是清中央政府為喀爾喀大喇嘛哲布尊丹巴胡圖克圖一世建造的陵寢,也是清代喀爾喀蒙古最大的喇嘛廟和喇嘛教中心。碑文記述了哲布尊丹巴胡圖克圖(一世)的主要政治業績和建寺的經過。

哲布尊丹巴胡圖克圖(一世),名羅布藏·旺布札勒三(1635年—1723年),出生於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貴族世家,後出家當喇嘛,成為喀爾喀蒙古喇嘛教的首領人物,在反對外來侵略和鞏固清代民族國家統一的鬥爭中,曾做出過一定的貢獻。

康熙二十七年(1688),割據新疆的準噶爾貴族噶爾丹武裝攻擊喀爾喀,喀爾喀抵擋不住,傷亡慘重,政局一片混亂。上層貴族對於何去何從發生了分歧意見。,多數人主張投奔清中央政府,也有極少數人企圖逃奔沙俄,他們請哲布尊丹巴胡圖克圖(一世)裁決。這位喀爾喀蒙古的宗教首領,堅決反對噶爾丹的分裂活動,拒絕了沙俄的威脅利誘,義正辭嚴地說︰‘我輩受天朝(指清中央政府)慈恩最重,若因避兵投入俄羅斯,而俄羅斯素不奉佛,俗尚不同,視我膚言異服,殊非久安之計,莫若攜全部內徙,投誠大皇帝(指清朝皇帝康熙)可邀萬年之福’。(松筠《綏服紀略》)他的正確的政治抉擇,獲得舉部贊同。於是,他與土謝圖汗率先帶領台吉三十餘人,喇嘛班第六百餘人、牧民約二萬餘口,投向了清中央政府。

在率部內遷的途中,他向康熙上了一道奏摺,說︰‘向蒙皇上鴻恩,勵以勤修功德,欽遵諭旨,誦經靡懈。不意厄魯特來,焚毀廟宇,棄擲經典……我諸弟子眾多,願依大皇上神聖太平之治,以副夙望,仰乞聖恩俯恤,賜以水草善地,且望重建前廟。又,左右兩翼諸台吉,皆奉我為師,言胡圖克圖欲入,我等願從。又,沿喀倫一帶阿霸哈納爾諸台吉,亦欲從入’(溫達等《親征平定朔漠方略》)。在他的率領下,喀爾喀舉部南遷,清政府將其安置在察哈爾一帶遊牧。一場有可能發生的民族大分裂,從而得以避免。為表彰他的功績,清中央政府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封他為‘大喇嘛’。

康熙六十年,哲布尊丹巴胡圖克圖(一世)率喀爾喀王公貴族,到北京為康熙祝壽。雍正元年(1723年),圓寂於北京。理藩院上疏雍正︰‘哲布尊丹巴胡圖克圖,黃教中第一流人也。數世行善,垂九十年。當噶爾丹叛時,率七族喀爾喀等來歸,最有功。’(見妙舟《蒙藏佛教史》)肯定了他為鞏固和加強多民族國家統一所做出的歷史貢獻。

雍正五年(1727),清政府決定動用帑銀十萬兩,在庫倫地方建造一座喇嘛廟,以為其陵寢。乾隆元年(1736年)寺成,乾隆命名為‘慶寧寺’。後來,將哲布尊丹巴胡圖克圖(一世)的靈龕,供奉於寺中。

這篇以乾隆名義刊刻的碑文,是研究清代前期喀爾喀歷史和喇嘛教的難得的資料。

中國寺廟6

寺廟--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從廣義上來說,寺廟不僅僅與佛教一家有關。但在佛教中,寺廟就有許多種稱謂:如“寺”,最初並不是指佛教寺廟,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在漢代把接待從西方來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寺,從此之後,“寺”便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