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高寺

妙高寺

妙高寺,位於固始縣縣城以南45公里處的陳淋子鎮後沖村所在地。

妙高寺,位於固始縣縣城以南45公里處的陳淋子鎮後沖村所在地。2000年9月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文物

妙高寺妙高寺
保護單位。妙高寺歷史悠久。現存於寺內的《汝寧府固始縣南鄉妙高寺價值香火田地紳士分糧碑記》記載:邑東南隅,山川環結,有寺居巔,名曰妙高古剎也。創於唐宋,盛於明成化弘治至天啟崇禎,戕於兵戰。賴盛朝順治初年,竺啟大祖建造。竺啟大師於大清順治四年公元1688年入山,為第三十六代,每代以30年計,為1080年。據此考證,妙高寺建於隋唐之間。始建於唐,明清重修。現僅存大殿,南闊五間,進深三間,硬山灰瓦頂,前出廊,額枋嵌大型進深三間,硬山灰瓦頂,前出廊,額枋嵌大型木雕青白象怪獸圖案,工藝甚精。寺東南百米處有高僧塔林,寺院東側有比丘尼塔林。這些僧尼墓塔均用青石雕鑿而成,高1.8—2.6米不等,分為塔基塔座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每段均有蓮花佛像動物圖案,小巧玲瓏,式樣多變,各不相同。有的還刻有塔銘。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地理位置

妙高寺 地理位置
妙高寺座落在陳淋子鎮九華山,這裡是大別山北麓一個風光奇異,景觀獨特的山脈,平均海拔500米以上。佛門把安徽的九華山與河南的九華山相提並論,故世人有東九華、西九華之說。妙高寺在九華山的半落之中,前有南天門,後有藏王府、華岩寺、鹿鳴庵相輔為左右兩翼;巧妙的構成一處三院一體、僧尼合寺的佛門聖地。妙高寺附近的景點還有飲馬池、望丫台、打兒窩、墓塔放生池迎佛台等。妙高寺附近有中原名茶生產基地九華山茶場,又有碧波萬頃的關門山水庫,還有百畝桃花嶺果園和環抱山川翠竹楓林,一年四季景色各異,蔚為壯觀。妙高寺建於唐初,盛於明清。占地22000畝包括耕地。原房99間半,由山門、東西耳房、大雄寶殿明三暗五、地藏王府、配殿等建築組成,規模宏大,氣勢壯觀,吸引了無數高僧鴻儒、大心居士、十方長者、善信人等。由於歷史的原因,妙高寺現僅存房屋18間,房屋面積360平方米。前殿建築為石基青磚灰瓦,殿堂含廊,廊前四根木立柱上鑲嵌著精美的大型木雕。雙龍進洞的順方,精雕了龍鳳、花鳥圖案及文王訪賢、太公釣魚等歷史人物形象。朱漆大門兩旁,有一對雕琢精美的石鼓。位於寺院東南1000米處,有高僧墓塔一處,寺院東側又有比丘尼墓一處。其墓塔的風格有異於嵩山少林寺墓塔。從塔的造型和塔身的浮雕圖案探討,至少是隋唐建成,且與藏傳佛塔相似,為考證寺院歷史提供了重要依據。它以其淵源綿長的佛教文化在豫皖鄂三省交界處聲名遠播。

歷史傳說

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大約是大清嘉慶年間,那時妙高寺香火極盛,僧眾也多。一日凌晨,曉霧之中,突然出現三十多年

妙高寺 寺內歷史
蒙面持刀的強盜,衝進妙高寺搶劫,見人就殺,見東西就搶。頓時,僧眾慘號,刀光劍影,血濺佛堂。有一挑水和尚,系武人出身,頗有武功,持刀一口,毅然挺身護寺,並掩護眾僧逃生。這位武人出身的挑水和尚,此後寺內歷代僧人都尊稱他為師祖。師祖砍翻強盜二十餘人,又重傷強盜頭,使這伙強盜元氣大傷。強盜頭後來終因傷重死於山箐溪水邊。師祖捨身護寺,在和強盜頭對陣時也受了傷,又被隱在鼓後的一惡徒偷襲,隔著鼓一刀刺中要害。師祖圓睜雙目,血淋淋的身軀,久久地靠在鼓上,嘉慶鼎盛時期,寺中僧人最多時達四十多人,後來就日漸蕭條了,老僧說到這裡嘆了口氣。啊,想不到這遠離城市的深山古剎,竟還藏匿著如此離奇的頗有些驚心動魄的故事!可惜這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在漫如煙海史料中始終未能查到一點蛛絲馬跡。老僧講的故事是真的。否則,那後殿大鼓上的刀痕血污、殿內供桌上眾多僧人的牌位,以及望海樓老僧禪房內壁間懸掛的那口古刀又作何解釋。
妙高寺 寺內歷史
妙高寺系大理國時期僧人廣白所建,距今已有七百多年。三百多年前,明代偉大的地理學家徐霞客先生,曾從海源寺,西華洞雙石洞、盤曲攀石山而上。為尋妙高寺,幾度迷失於深峽。頗費了一番周轉折騰,方才尋到妙高寺,遂對該寺的地理位置做了確切的記述:寺門東向,前臨重峽,後倚三峰,岡上有一塔,正與寺門對。近日又查得康熙二十六年徐炯的《使滇日記》,其中有一段有關妙高寺的描述:妙高寺在三華山深處,地僻而勢奇,楚宇巍煥,清絕無纖埃。鳥行草中,見人不避,足見妙高寺確實是一處古妙奇幽的佛門勝地!可惜,1980年古寺不幸遭受一場火災,寺毀過半;繼而又聞附近村人將寺洗劫一空。九十年代中期,又聞一些熱心的宗教界人士在籌劃恢復古寺,並已有所行動。

走進寺廟

妙高寺 走進寺廟

妙高寺位於固始縣城東南隅45公里處的陳淋子鎮,在豫皖二省交界處大別山向北綿延帶上,由固始縣民營企業家王剛先生投資重建。妙高寺建於唐初,寺內有碑記載:邑東南隅,山川環結,有寺居巔,名曰妙高古剎也。創於唐宋,盛於明成化弘治至天啟崇禎,戕於兵戰。賴盛朝順治初年;竺啟太祖建造。
千年古剎妙高寺,它以其淵源綿長的佛教文化在豫皖鄂三省交界處聲名遠播。相傳,新羅國今朝鮮王子金喬覺金地藏,在卓錫安徽九華山之前,曾在妙高寺傳經布道多年。因此佛門把它與安徽省的九華山相提並論,故世人有東九華、西九華之說。妙高寺前有南天門,後有華岩寺鹿鳴庵和地藏王府相輔為左右兩翼,巧妙的構成一處三院一體、僧尼合寺的佛門聖地

南天門上高聳入雲的古松,是唐王李世民為紀念護駕有功的四位武僧栽下的;放生池裡赤鯽紅鯉,是乘著雲霧

妙高寺 放生池
來的;高僧塔林,比丘尼塔林於少林寺塔及古老的藏塔相形。坐落於此的妙高寺,昔日古樸典雅,巍巍莊嚴,歷來高僧倍出,敬香拜佛的信眾絡繹不絕。解放前住寺僧尼達百餘人,由於歷史原因,妙高寺曾兩次慘遭破壞。妙高寺原居九十九間半,由山門、東耳房、大雄寶殿地藏王府、配殿組成,規模宏大,氣勢壯觀。現前殿建築為石基、青磚灰瓦,殿堂含廊、廊柱上鑲嵌精美的大型木雕,並繪有文王訪賢,太公釣魚等歷史人物畫像。妙高寺輔助建築有:南天門放生池、比丘尼墓塔林、高僧墓塔林、迎佛台等,範圍約2公里

寺廟建築

妙高寺 寺內建築
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重點寺廟——妙高寺。這裡寺廟林立,僧俗共處,暮鼓晨鐘泉水暗流,千畝秀竹,茶園漫坡,景觀獨特,古樸肅靜,佛教文化更是淵源流長。妙高寺座落於九華山的半落之中。前有南天門,後有地藏王府,華岩寺、鹿鳴庵相輔為左右兩翼,巧妙的構成一處三院一體,僧尼合寺的佛門聖地。妙高寺始建於漢,盛行明清;距今已有1390餘年的歷史。圍繞妙高寺,佛地景點的線路形成一個O形,南天門、放生池、寺院、比皇尼塔林、迎佛合、高僧塔林等等,範圍約2公里。南天門可謂入山第一古蹟,門前號稱四大天王的古松直衝雲天。相傳秦王李世民私訪被追殺,幸得四武僧居關搭救,後秦王為悼記武僧被寇殺害而植栽於此,如今古松下敬香獻果終年不絕。入南天門後蜿蜒而上,經過一段S形山路後,便到了老虎頭,遠看酷似一臥虎巨頭。站在老虎頭極目遠眺,山下的長江河水似玉帶逶迤遠方,陣陣白霧纏繞山腰,雲斷千山,水斷霧連山隨畫活,云為詩留,萬千氣象,令人流連忘返。過了老虎頭,便見位於妙高寺前的放生池,池內的鯉魚據說是每年有數千條乘雲霧而來,且每條都是紅色,極像山中的楓葉,又有飛來池之稱謂。池有2畝大小,水深七尺,清澈見底中間有一圓形卵石澆灘,每當陽光燦爛,山風習習,紅鯉魚翔於淺底,親吻嬉戲,蕩漾生輝。望丫台位於妙高寺的左肘,台上怪石林立,陡峭如削,老翁美女的傳說逼真生動,催淚下望丫台後有一巨石形成的錢眼,俗稱打兒窩,前來寺院敬香獻果的善男信女們,都來這投擲投中者即可心想事成,獲得菩薩保佑。

固始九華山是大別山北麓一個風光奇異、景觀獨特的山脈,平均海拔500米以上,妙高寺就座落在九華山的半山之

妙高寺 寺內建築
中。相傳,新羅國今朝鮮王子金喬覺金地藏,在卓錫安徽九華山之前,曾在妙高寺傳經布道多年。因此,佛門把安徽的九華山與河南的九華山相提並論,故世人有東九華、西九華之說。妙高寺前有南天門,後有華岩寺,鹿鳴庵和地藏王府相輔為左右兩翼,巧妙的構成一處三院一體、僧尼合寺的佛門聖地。妙高寺始建於隋末年間。古寺距今已有一千三百九十餘年,在距妙高寺東北一千米處,有一片高僧塔林。庭院裡,一束粉色月季嬌嫩可人,幾簇黃花格外醒目!青龍池中的游魚烏龜怡然自得。池上清泉就是此行目的。塔四周,儘是密密的麻櫟樹。徐霞客《滇游日記四》中的岡上有一塔,正與寺門對,即指此塔。可知塔至少在三百多年前的明代就已存在。古塔為八級四方密檐磚塔,塔高7米左右。飽經歷代風雨的古塔,表皮已嚴重風化,但塔體依然挺而不斜。只是各層佛龕中佛雕已不見,有幾處檐角和狗牙稜子已遭撬壞。最令人痛心的,則是浮雕獨特細膩的須彌座下腳,已被盜塔賊新近掘開一個深洞。塔里若有文物自然是被盜走了。只是洞口還散遺下幾塊與塔身外磚不同的古磚,顏色呈蛋黃色,均殘破。撿了兩塊拼起來看,便清晰地現出一座雕刻精美、且由塔剎、塔身、須彌座台基組成的完整的塔圖,疑為該塔圖案。古磚厚4厘米、寬16厘米、長30厘米,上方為半圓形。離開古塔,在密林間的小路上,又見到被盜塔賊遺棄的一塊較完整的圖案磚。歸途中回首一望,妙高寺早已隱沒於嵐霧沉沉的暗藍的群山中,惟見岡上那座灰白的明代古磚塔,依然寂寞地面對血紅的一縷殘陽,默默地孑立著、等待著。

自然景觀

妙高寺 自然景觀
妙高寺東方有一鬼斧神工造就的天然石壁,名為迎佛台,傳說站在台上雙手合十,虔心祈禱,朦朦朧朧就能聽到菩薩的慧音,保你心想事成;退而轉向,幾履碎步便是塔林,其塔林的風格有異於嵩山少林寺塔西九華山,佛山寶地。她不僅有著悠久輝煌的佛教文化而且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九華山腳下一片近百畝的桃花嶺園,每年春天,粉紅桃花在周圍奇松翠柏簇擁下形似盆景煞是好看。從桃園拾路而上,清新的竹香撲面而來,山上竹林滿山,千畝秀竹隨風起舞,青翠的竹林甚至讓鳥兒也流連忘返,自古就有竹林聽鳥之說,在李家灣的一片竹園,有上萬隻灰鶴白鷺常年盤踞在那裡,它們在此安家落戶,愜意的享受著這裡的天賜良園。伴著春來的滿山紅花,此處真可謂鳥語花香自在地。在九華山的山頂座落著聞名遐邇的九華山茶場,海拔近千米,這裡群峰相擁,松竹成林,飛泉潤谷,芳草吐香,所產綠茶朝夕吸納高山霧露之滋潤,獨吮奇花異草之靈氣,湯色碧綠,回味甘爽。早在唐宋期間,憑藉其色、香、型、湯、味俱佳的特點,成為朝廷貢品而聲名遠播。妙高寺一年四季風景各異:春來觀花一山茶,夏往避暑一山蔭,秋覽楓葉一山紅,冬賞雪景分外嬌,九華山的美自然天成,不飾人工雕琢,美得讓人心醉,置身其中如臨仙境。
人間仙境九華山,佛教聖地妙高寺。妙高寺人讓您遠離繁華城塵的喧擾,還讓您感受到都市星級賓館居住環境,
妙高寺 自然景觀
品嘗醇厚悠長農家菜野味,使您真正感受到自然健康時尚綠色生活。妙高寺高則高矣,破廟殘垣,據說多出高僧,而今唯山泉水吸引人群。妙高寺外幽谷深山,萬籟寂靜,鳥蟲和鳴。其間不乏蒼松翠柏,古意天成。又陽光斑駁,野花點點,琴音恍惚,簫聲裊裊,猶如仙境。今於妙高寺之外遇高妙勝境,實可遇而不可求,寺院座落在豫鄂皖交界的大別山北麓的西九華山上。此山與安徽九華山東西分立,互為姊妹,故佛門有東九華、西九華之稱。這裡山高林密,風景幽雅。春來觀花一山茶,夏往避暑一山蔭,秋覽楓葉一山紅,冬賞雪景分外嬌。南天門上高聳入雲的古松,是唐王李世民為紀念護駕有功的四位武僧栽下的;放生池裡赤鯽紅鯉,是乘著雲霧飛來的;高僧塔林,比丘尼塔林於少林寺塔及古老的藏塔相形。坐落於此的妙高寺,昔日古樸典雅,巍巍莊嚴,歷來高僧倍出,敬香拜佛的信眾絡繹不絕。妙高寺風景區位於黑林鋪鎮西北三華山腹,長期以來,有成片森林掩映,古樹名木參天,山間流泉潺潺,泉聲鳥語,生態環境絕佳,至今仍保持著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昆明生態旅遊理想的地方,東面這座光禿禿的石山,叫老黑山;西南那座石山叫馬鞍山;北面那三座峰叫三華山。五座山就像五瓣蓮花,把妙高寺團團圍在其中。如果你站在東南面看,那馬鞍山三華山又像兩條巨龍,分別從西面、北面直對妙高寺飛奔而來,故又稱雙龍奪珠。

人文景觀

妙高寺 人文景觀
妙高寺是昆明一座有名的古剎,隱藏於城西北玉案山脈的三華山白雲深處,甚幽寂。寺往西北,可至筇竹寺花紅洞法華寺棋盤寺;往北可至沙朗洞、天生橋;往西南,可至圓照寺(今已不存),再往北可至西華洞、雙石洞海源寺。古剎周圍,箐深林密,道路崎嶇。舊時,寺門前,曾有一條運鹽馬幫往來的山間羊腸古道直通省城昆明和富民、祿豐二縣山徑崎嶇曲折,一路盡見嶙峋石山、怪岩深壑。到寺中,已快近中午,卻仍是清靜如晨。艷艷紅日,好像才從朝霧裡升起,透過樹罅,斑斑點點投在生了一層蒼苔的石徑上。一路走去。上了幾步歪歪斜斜的石坎,便來到後殿。殿門旁的鼓架上,立一大鼓。鼓皮黃黑,鼓身紅油漆早已剝落,露出發黃的原木。顯眼觸目的是,厚沉的鼓皮上,竟有一道彎彎的深長的罅裂,似被刀劍捅過。裂口處有一團黑污,若年代久遠的血污。殿內光線昏暗,交叉的樑柱都被歷代的香火燻黑。神龕下,有一長列供桌。桌上豎著些木質已黃黑的牌位。仔細瞅,皆寫的是些已故僧人的法號。問老僧,老僧不語,只是閉目默誦著什麼。蒼老的手不住地捻著胸前暗黃的佛珠,過後,踩著吱吱呀呀發響的樓梯,來到殿後西側一座小樓。小樓傍山依岩建築,朝西一段外廊危危凌空。下面是一條樹木深密的深峽幽箐,險極!站樓廊遠眺,越過正前方一個黑黝黝的山埡缺口,竟見一角亮亮的,藍藍的水色——喔,怎么竟會在此處窺見一角五百里滇池.真是奇哉!怪不得樓上懸掛一古匾,曰:望海樓。老僧,每日五更天,在樓外廊念早經。月光好時,常見下面深箐中有豹子在飲溪水,並悠悠從樹間鑽過。所以,乘太陽未落山前,你們還是要趕緊早點回去。山裡有豹子。妙高寺下午五點就要關閉山門。
終於在白雲悠悠的濃綠深處尋到妙高寺。從殘破的圍牆缺口而入,滿目荒涼,惟見幾條青苔石徑,幾乎淹沒於荒煙蔓草
妙高寺 妙高寺
之間,讓人還能約略憶起當年古剎燦爛的往昔。正感茫然,忽飄來一股香火味,就見前面大雄寶殿舊址上,居然孑立著一幢新蓋的琉璃瓦大房,這就是新蓋的大雄寶殿,且不說它一無斗拱飛檐,二無宏梁巨柱,單那簡陋粗朴的外形,已遠不能與當年壯麗的大雄寶殿其恢宏的氣勢相比!而殿內塑佛,亦顯呆愚木訥。殿門上方,懸掛著大雄寶殿佛光普照妙相莊嚴三塊金字朱匾;還有兩幅楹聯。其中一聯曰:高則入定大千世界無比;妙不可言一片白雲來去。此聯如改為高則入定大千世界無無無;妙不可言一片白雲妙妙妙,豈不更有佛味.正議著,殿中那位正在添油點佛燈的老齋奶冷不丁冒出一句:阿彌陀佛,不容易噢!全是善男信女自己捐錢蓋的。總共十餘萬元。有位家住昆明東寺街的老施主,偷偷背著兒女,捐了一萬元呢。南無阿彌陀佛。古鐘大約鑄於明代,上有四個刻得極精緻的龍爪。另有明代天順四年求雨古碑一塊,亦是寺中所藏文物,現存於妙高寺北面七百米處的小白龍廟內。接著,話題又轉到寺里的古樹上。寺中孔雀杉,據說龍雲時代還有數十棵,就是十年前也還有近二十棵,現在卻只剩得兩棵了。其它,還有禿杉十六棵、板栗樹三棵、枇杷樹五棵、細把甜梨五棵。

寺內佛像

妙高寺 寺內佛像
殿正中,佛祖釋迦牟尼像高踞蓮花座之上,妙相莊嚴,頷首俯視,令人敬畏。這是我國最高大的木雕坐式佛像之一。釋祖像後壁為《五十三參彩繪群塑,共有姿態各異的大小佛教塑像一百五十尊,表現的是佛經中財童子歷經磨難參拜五十三位《善知識》名師,終於得證佛果的故事。這座內容豐富形象生動的壁塑的主像是足踏鰲背,手執淨瓶的觀世音菩薩,她意態瀟灑,祥和地接受著善財童子的參拜。釋迦牟尼造像靈隱寺的原釋迦牟尼佛像,在1949年因大雄寶殿正梁被白蟻蛀空倒塌里被毀。現在這座佛像是在1953年重修寺宇時,由浙江美術學院雕塑家和民間藝人們採用唐代禪宗佛像為藍本共同精心設計的。佛像高十九點六米,比原先的釋迦造像高一倍多,用近百塊香樟木雕成。佛像造型端莊凝重,低眉細目,氣韶生動,極度具風采。藥師殿為近年重建,殿中供奉藥師佛像及日天、月天。殿左,有重建的羅漢堂,陳列五百羅漢像線刻石。摩尼殿北側一座五彩懸塑的主體塑像,乍看之下,它最吸引人的便是蹺起二郎腿的姿勢。它的眼睛往下朝看,只微露笑意,似乎不為人來人往所動,一派閒適自若、怡然自得的寫意樣子。塑像高有3.4米,但是離地也有三四米,因此看來也就和真人一般大小。“根據碑文記載,這像是在明朝嘉靖年間重塑,距今也近500年。一位中國著名的古建築專家,曾於1933年把它拍成照片送給魯迅。“魯迅先生視它為珍寶,讚美它為東方美神,還一直把照片放在書桌上,今天在北京魯迅故居仍然陳列著。”這魯迅眼裡的“東方美神”,是否就稱得上是中國最美的觀音,似乎不容易有定論,但是它確實讓人對菩薩塑像的感覺有了改觀。看它頭戴寶冠,項飾瓔珞,帔巾自肩下垂,身著紅色長裙,打扮確實不像凡人。然而見它右腿屈起擱在左腿右手搭於左腕抱住右膝,頭微右側,身略前傾,卻又與凡人姿態無異

巍巍殿宇,森森古木,伴隨著一批珍貴文物古蹟。天王殿前左右各有石經幢一座。兩經幢都有《天下兵馬大元帥

妙高寺 妙高寺
吳越國王建,時大宋開寶二年已巳歲閏五月》題記。大雄寶殿前月台兩側各有一座八角九層仿木結構石塔,塔高逾七米,塔身每面雕刻精美,經古建築專家梁思成生前考定,兩石塔也是吳越末年雕造的。寺內珍藏的佛教文物,有古代貝葉寫經、東魏鎦金佛像、明董其昌寫本《金剛經》、清雍正木刻本龍藏等等,都是彌足珍貴的寶物。佛像背後與別處寺廟不同,供奉著拾得的石刻畫像,而不是海島觀音。畫像出自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羅聘之手,用筆大膽粗獷、線條流暢。圖中寒山右手指地,談笑風生;拾得袒胸露腹,歡愉靜聽。兩人都是被頭散發,憨態可掏。主要建築分布在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南面迎門為一座高大的一字琉璃照壁,自三路單孔石橋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天覺六師殿遺址摩尼殿、牌樓門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康熙乾隆二御碑亭、大悲閣御書樓和集慶閣、彌陀殿龍泵牛亭中軸線末端為1959年正定城內崇因寺遷來的。院落南北縱深,重疊有序,殿閣高低錯落,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築布局的重要實例。

寺內佛經

妙高寺 寺內佛經
妙高寺佛經書很多,裡面記載佛經對於人世間而言,再沒有比佛更好性情的了,佛的最顯著特點是修養好和脾氣好。迎佛迎到家,你要我來我招之即來,送佛送到西,你讓我走我飄然而去,充分顯示了好聚好散的心態。佛說,菩提本非樹,明鏡也無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最初是東漢明帝的時候,明帝是在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夢見了金色的神人在宮裡面飛來飛去,他們像金色鳥兒飛來飛去,這一晚明帝的夢通體透明。第二天上朝,明帝就把這些說給臣子們聽,大家有點不知所云,一個名叫郭毅的大臣立出來說,這金色的神人應該就是西方的佛。這一天早朝最大的議程就是決定了派人前往印度尋求佛法。跟隨漢朝大使從印度回來的是攝摩騰和竺法蘭,還有一大批佛經佛像印度僧人和佛經佛像是由白馬馱來的,白馬千里迢迢從一個古老國度把佛教帶到了中國,佛教在另一片古老的土地生根發芽。大藏經,是將一切佛教典籍匯集起來編成的一部全集。起初叫作一切經,後來定名為大藏經,藏有保藏的意思。因其內容十分廣泛,故稱大藏經,又稱藏經。其內容主要由經、律、論叄部分組成,又稱為叄藏經,分別稱為經藏律藏論藏。經是佛教為指導弟子修行所說的理論;律是佛教為信徒制定的日常生活所應遵守的規則;論是佛教弟子們為闡明經的理論的著述。此外還包括印度、中國的其他有關佛教史、佛教理論研究的專著。
在佛教典籍的翻譯過程中,佛教中大量的思想概念已經轉換為中國人能夠領會的語言,創造出大量沿用至今的詞
妙高寺 寺內佛經
匯,諸如世界宇宙教師、真理、實際、堅持等。其中作為漢文音韻學的四聲,已成為今天國語的重要標準。另外,對於漢字印刷字型的演變和最終確立,歷代《大藏經》的刊刻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第一部《大藏經》是由趙匡胤倡導完成的,以其年號命名為《開寶藏》,它的刊印開創了中國大型典籍彙編的先河。在漢文大藏經的影響下,後來又有藏文蒙文滿文版的《大藏經》刊印日本朝鮮半島也開始刊印他們的《大藏經》。國內刻本宋開寶刊蜀本大藏經簡稱開寶藏或蜀本藏。這是中國第一部刻本大藏,現在無全本,流傳的零卷也極少。《佛祖統記》卷四叄宋太祖開寶四年971記云:敕高品、張從信往益州雕大藏經板。又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記云:成都先奉太祖敕造大藏經,板成進上。據《北山錄》卷十注及《佛祖歷代通載》卷一八記其板數凡十叄萬餘板。日本《元亨釋書》卷一六記日本一條天皇永延元年987,當時總數5048卷。雲其後屢經添補,最後積至653帙,六千六百餘卷之多。裝潢全是卷子式,每板23行,每行14字或15字。《佛祖統記》卷四五真宗天禧叄年記:十一年東女真國人貢,乞賜大藏經,詔給與之又卷四六仁宗嘉佑叄年記:西夏國奏國內新建伽藍,乞賜大藏經,詔許之。是知此藏在妙高寺流布區域頗廣。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