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屋寺

石屋寺

石屋寺,位於邳、睢、銅、靈四縣交匯處的石屋山東麓,始建於北魏公元520年的北魏時期,因寺後有石屋而得名。石屋寺前身為三官廟。公元520年,有衲頭和尚雲遊,觀此山有“蛇道虎跡,鶴止泉涌”之勝,且有天然之石室兩間,方圓丈許。其室內有巨石伸出,狀似龍舌,鬼斧神工,遂依山建寺。

基本信息

簡介

石屋寺石屋寺
公元1436年,和宗法師盈重修,後毀棄;公元1562年僧會亮長老重修,並立碑銘記。明朝末葉,有主持僧,為人豪爽,富正義感,因行動時好手執麻鞭,故稱麻鞭僧,明亡後,麻鞭僧齋戒沐浴,焚香再拜,向北二呼崇禎我皇,遂自縊寺中。時人嘉其忠義,禮葬於寺側。1935年周佛海任江蘇省教育廳長,為了表揚麻鞭僧的節義,曾題“入世精神”由睢寧縣長秦傑人製成匾額,懸於寺內。易君左編《民族英雄故事集》亦將麻鞭僧軼事,選入集內。
公元1701年,僧明意長老重修,且立碑殿前。自明意後第十三代和尚本全,俗名楊岳峰,占城鎮南陳莊人,邳州市政協委員。常與福祥長老許世友友好往來,誦經練武。1982年圓寂。當時寺院有前、後大殿,觀音閣等,以後無人管理,破爛不堪。
1997年,僧照空雲遊來此,與諸居士四處奔波,熱心籌措,再修石屋寺,建山門、大雄寶殿、議事室、垣牆、架電等,占地數十畝,建築面積約三一五平方。

中國寺廟6

寺廟--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從廣義上來說,寺廟不僅僅與佛教一家有關。但在佛教中,寺廟就有許多種稱謂:如“寺”,最初並不是指佛教寺廟,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在漢代把接待從西方來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寺,從此之後,“寺”便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